语用学
- 格式:doc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19
1、什么是语用学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
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
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
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
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
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
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
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语用学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
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
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
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
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
第五章语用学第一节语用和语用学一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只是掌握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并不等于就能很好地运用语言。
要使言语交际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求交际者能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准确、得体的表达。
鲁迅的《立论》中,老师向请教立论方法的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到好报,说必然的遭毒打。
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言语交际不仅要求说话人对话语进行恰当的表达,还要求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准确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语用学与相关学科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在不同语境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基本规则和基本规律。
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提出。
他在1938念出版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之后,语用学才真正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而得到确认。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语用学的理论,将西方的语用学理论方法和汉语的实际结合起来,将语用学和修辞学结合起来,对语言交际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1. 概述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关注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语用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交际意图、言辞行为、场景适应、语用推理和言语间关系等。
2. 交际意图交际意图是指说话人使用语言表达时的意图和目的。
在语用学中,我们常常会分析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理解他们使用特定语言表达的含义和目的。
交际意图可以通过直接问句、反话、暗示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研究交际意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和作用。
3. 言辞行为言辞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语言所实现的特定行为。
根据语用学的观点,说话人的语言使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包含着言辞行为。
例如,当我们说“请帮我关一下窗户”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请求行为。
言辞行为可以分为直陈陈述、承诺、威胁、命令等不同类型。
4. 场景适应场景适应是指说话人根据语境和交际环境来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身份等因素,而交际环境则涉及到社会文化和情境。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适应自己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5.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我们通过语境和常识对言语进行的推理和理解。
在语用学中,我们意识到语言表达的含义不仅仅取决于字面意思,还需要通过推理来理解隐含的意思。
通过语用推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他人的言辞,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
6. 言语间关系言语间关系是指多个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联和衔接。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通常会使用多个句子或言语来表达连续的思想和意思。
通过理解这些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言语间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条件关系等。
结语通过学习语言学语用学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掌握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有效地进行社会交际。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语言学语用学的基础知识,并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兴趣。
第七章语用学•美国哲学家C.Morris(1946)把符号学分成三大部分:•句法学---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语言符号和世界对应体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此前,逻辑学家R.Carnap(1938)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人生成和理解语言符号的行为、状态和场合”上,使得部分分析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消极地把语用学定义成应付“语义学无法处理的内容”的学科,语用学便似乎成了什么都可以往里扔的“废纸篓”了。
•我们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符号产生交际意图的规律,词语意义和语境结合可以产生语用意义,因此语用学所探讨的对象,应该是语用者解码和推理的规律,即把符号和语境结合,通过推理去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过程。
•研究类似规律的语用学理论包括:•(1)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J.Austin1962,J.Searle1969),•(2)会话公设(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D.Gordan&koff1975),•(3)善行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D.Davidson1972, 1980),•(4)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conversational maxims.P.Grice1975),•(5)理性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ity.A.Kasher1976),•(6)悲观互动策略(strategy of interactional pessimism.W.Labov&D.Fanshel1977,S.Levinson1983),•(7)透明原则(principle of transparency.M.Dascal1983),•(8)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G.Leech1983,P.Brown &S.Levinson1987),•(9)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D.Sperber&D.Wilson1986)等。
语用学名词解释语用学,又称用语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
它旨在揭示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情境依赖性,分析语言的目的、意图和效果,以及语言在不同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关注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和沟通效果。
语用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来执行特定的行为,比如请求、命令、承诺、道歉等。
语用学分析这些行为的语言形式、语义含义和语用后果,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
2. 言语间接性:言语间接性是指通过暗示、隐晦或非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思。
语用学研究言语间接性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分析背后的意图和效果。
3.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在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分析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境依赖性,探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4. 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详细分析实际对话的录音、录像材料,研究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策略。
会话分析揭示言语行为的交互性和动态特征。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驱动的分析、实验设计、社会调查和语料库语言学等。
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际语言数据,探索语言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各个层面的关系。
语用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广告、政治演讲、司法审理等。
在教育中,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广告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广告商理解消费者的语言需求,设计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广告语言。
在政治演讲和司法审理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分析演讲者或律师的措辞选择和表达方式,揭示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总之,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方面,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意图和效果,分析语言的适应性和变化性。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功能和社会意义,也为语言教学、社交交际和语言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语用学概述•一、什么是语用学•二、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三、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四、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五、语用学基本理论简介•六、思考与分析•1、定义语用学,即语言使用的实用学。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见教材14页)语用学,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特别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准确地理解语言和恰当地运用语言。
1)今天是星期天。
句子的字面意义:一个判断,说话人说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七天中的第一天。
话语的语境意义:①妻子对伏案工作的丈夫说此语,意思是建议他好好休息。
②妻子对答应星期天帮她作家务活的丈夫说此语,意思是提醒丈夫快去作家务。
③想去春游的儿子对让他在家复习的妈妈说此语,意思是请求或建议他妈妈带她去玩或者同意他去玩。
这是外星人。
句子的字面意义:一个判断,说话人说近处的某人是来自地球之外的。
话语的语境意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夺取了八枚金牌,打破了斯皮茨36年前创造的个人获得七枚金牌的人类奇迹。
这是在蝶泳、蛙泳、仰泳、自由泳等各项比赛时电视评论员和赛后记者的评论。
意思是说:他是一个天赋异禀的运动员,创造了人类运动史上的奇迹。
3)妈妈,那是什么?句子的字面意义:说话人对妈妈的一个询问,询问妈妈附近或者远处的某事物是什么东西。
话语的语境意义:①儿子用手指着面包店卖的面包,明知那是面包,却故意询问,此时她表达的意思是“妈妈,我想吃面包”或者“妈妈,我饿了”。
②儿子在动物园里用手指着从未见过的长颈鹿说此语,就仅是一种询问,不可能是要表达“我想买长颈鹿”或“我想吃长颈鹿”。
4)你能载我去机场吗?句子的字面意义:说话人对对方的一种询问,询问对方是否具有用车送自己去机场的能力。
话语的语境意义:①说话人对邻居或亲友说此语,意思是向对方发出请求,请求对方用车送自己去机场。
②说话人对出租车司机说此语,就仅是一种询问,询问对方是否具有用车送自己去机场的能力。
5)(电话铃响)接电话者:喂,你好!哪一位?打电话者:你好!我是……。
电话会话的开端规律:先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一方。
这是一个由召唤(拨电话:发出电话铃声)和应答组成的相邻对。
是由人类会话结构规律决定的。
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
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是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因此,语用学可以说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学科。
在对语用现象进行专题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基本概念:1)句子与话语句子:是一个句法学、语义学的概念,是脱离语境条件的抽象的单位,多用于指抽象的语法结构或脱离语境条件的结构组合,也就是说,它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具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其意义就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组合,在任何条件下它的意义都是恒定的。
例如(1)我明天有考试。
这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其中“我”是主语,指说话人;“有”是谓语动词;“考试”是它的宾语;“明天”是时间状语,指说话后的第二天。
它的意义就是这些词汇意义的总和,即说话人明天有考试。
这是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的字面意义或语义信息,是一种脱离具体使用条件的、孤立的表面意义。
话语:是一个语用学概念,话语就是特定语境条件中所使用的句子、词或词语,体现的是特定的语境意义。
当例(1)“我明天有考试”出现在不同语境条件下时便称为“话语”。
说话人借助它传递的信息很可能是“超句子”的,也即说话人通过它传递的交际信息往往不是其字面上的句子意义。
例如:(2)甲:晚上看电影去吗?乙:我明天有考试。
在例(2)中“我明天有考试”的交际意义或说话人通过它希望传递的递的信息就不仅是它的字面意义,说话人(乙)希望表达的是一种隐含信息,即委婉地拒绝对方的邀请——我晚上不去看电影,因为明天有考试。
3)张强:这么晚还没回宿舍去呀?李娜:我明天有考试。
在例(3)中,说话人(李娜)通过告诉对方明天有考试这—信息,解说了这么晚还没回宿舍去的原因。
可见,例(2)和(3)中的“我明天有考试”就是句子(1)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此时它应称为“话语”。
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见教材22页)语境就是任何与语言形式出现相关的环境要素构成的集合(Matthews,2000:72)。
语境的构成:A、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情境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
这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见教材18页)。
语境: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 书面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例在华德国留学生汉斯脚痒,到药店去买药。
售货员问汉斯买什么药。
汉斯脚又痒起来,一着急就说:“脚痒!脚痒!”售货员听成了“久仰!久仰!”就很客气地说:“哪里!哪里!”汉斯以为售货员问他什么地方痒,指着脚说:“这里!这里!”3)抽象意义与语境意义抽象意义:它是在脱离语境条件下孤立的字面意义,指一个词或词语、一个语言结构或句子所具有的非语境意义。
比如,词典对某个词或词语所给定的意义,它是脱离语境条件的抽象意义。
例如:①电话是一个词,意思是“利用电流使两地的人互相交流的装置”。
②这是一头牛。
是一个判断句,说眼前的或刚才提到的某人或某物是一头牛。
具有真假值之分语境意义:它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说话人希望传递的交际信息,也即某一话语在特定条件中的语境信息。
它与语境密切联系,是一种语用意义。
例如:①听见电话铃响,对家庭成员或者同屋说“电话!”,说话人的意思是“你去接一下电话吧!”②谈论一个人的身体、性格、品质、为人、行事时,说“这是一头牛。
”,意思是说:A、这个人很强壮。
B、这个人很倔强。
C、这个人很勤劳、朴实。
D、这个人很老实、憨厚。
E、这个人很鲁莽4)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自然意义:表示某一话语的自然所指或对某事的自然显示。
例如:①打雷意味着要下雨了。
②进入深秋,枫叶就红了。
③他咳嗽发烧说明他得了感冒。
类似话语与自然现象有关,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就是一种自然意义,涉及自然迹象。
非自然意义:是在一定语境条件下的说话人意义、也就是语境意义。
具有随着语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是与交际主体、交际目的等特定语境因素密切联系的。
例如:①他的脸红了。
②三声铃响了。
类似话语并非等于自然现象,或是自然现象的直接反映。
它们的出现因语境条件的变化而说话人意义不同,或在特定语境条件下意味着不同的语境信息。
只要特定的语境条件发生变化,它们所表示的语境意义就会发生变化例①出现在如下的语境中:见到女生,“他的脸红了”是说他害羞;面对别人的追查,“他的脸红了”是说“他心里有鬼”;走进赛场,“他的脸红了”是说“他感到紧张”。
例②出现在如下的语境中:校园中,“三声铃响”可表示“上课了”、“下课了”;车站中“开车了”;拳击赛场,“拳击比赛结束了”。
语用学关注并强调的是特定语境条件中的非自然意义,因为只有非自然意义才能进入交际场合,或者说,交际中人们使用或理解某一话语时努力表达或寻求的多半是与说话人的交际用意联系在一起的。
二、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其得名于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1937年自造的英语“pragmatics”(汉译“语用学”)莫里斯研究符号理论,提出符号学(Semeotics)包括三个部分:符号关系学(即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他把语用学定义为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后来他又根据当时的行为主义符号理论,在《符号、语言和行为》(Morris,1946)一书中调整和修正了这三个术语,指出:“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
”语用学如果从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1937年自造英语“pragmatics”(汉译“语用学”)算起,也只有70年的历史。
从牛津哲学家奥斯汀1955年正式提出第一个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算起,就只有52年的历史。
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用学已被很多人看作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分支,近年来,语用学领域又涌现出了更新的理论——关联理论、新格赖斯原则等。
语用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所涉及的内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那时的学术著作中,语用学的有关课题曾在雄辩术的名义下得到论述。
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只是在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以后,才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成为语言学的前沿领域。
在语用学领域,就像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人曾经涉猎并领先。
证据之一,就是我们有专门术语“意会”、“言外之意”。
语用学研究的现象可以称为“意会大于言传”,汉语的“意会”专指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意义。
语用学可以说是研究言外之意的学科。
“言外之意”是汉语独有的专门术语。
证据之二是中国古代的修辞研究很发达。
I500年前的《文心雕龙》又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专著,而语用学与修辞学是密切相关的。
语用学这个词是从英语“pragrnatics”译过来的。
该词的首创者莫里斯就曾明确的把它等同于修辞。
修辞学与语用学相通,主要还是因为两者都涉及合适或得体问题。
修辞者,修饰词语也。
把话说得好听一点,让人容易接受,这是修辞的作用;也是为什么言外之意这么普遍的原因。
三、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1、六种有代表性的看法(略,见教材8-10页。
)对于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学者有明显不同的看法。
我们赞同D种看法:语言学是由语言系统研究(音系学、词法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言使用研究(语用学)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语言的使用。
2、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关系A、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从以词为中心的语义研究(词义学)扩展到句子意义的研究和话语意义、语篇意义的研究。
(见教材第6页)B、语义学与语用学的联系和区别:二者都是对意义的研究,但它们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意义进行的研究:语义学是对抽象语言能力的研究,语用学是对言语行为(即通过言语实施的行为,是说话人跟听话人对抽象的语言能力的运用)的研究。
二者之间的差别大体上就是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差别。
然而不应该忘记言语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们赞成利奇采用的观点:“语义学和语用学是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补充的研究领域。
”(见教材第7页)四、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语用学的研究方法:A、纯语用学:研究语用学的形式和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