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按压
- 格式:docx
- 大小:22.97 KB
- 文档页数:7
耳穴治疗注意事项
1.按压时别让药籽移位;按压力量适可而止,尤其对婴幼儿要轻巧,因婴幼儿皮肤娇嫩,按压要适度;贴压后患者自行按摩时,以按压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耳穴感染。
2.耳廓贴压穴不宜过多,耳廓前后部分均可选用穴位贴压。
肩背部、腰腿部病变选用耳背穴位效果更佳。
3.严重心脏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
病人在大饥、大饱、大醉、大累之后,体质虚弱,精神极度紧张,严重贫血及大失血,大病后均不宜用耳穴。
4.孕妇40天至3个月者不宜针刺,5个月后需要治疗者,可轻刺激,不宜针刺子宫,腹、卵巢、内分泌,有习惯性流产者慎用耳穴治疗。
5.外耳患者有病症,如溃疡、湿疹、冻疮、破溃时,暂不宜针刺,可先治疗外耳疾患,针刺外耳、肾上腺、耳尖放血,待耳廓皮肤病变治愈后,再刺激耳穴治疗其他病变。
你知道如何通过耳穴按压来缓解过敏症状吗耳穴按压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据说可以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特定穴位来缓解过敏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耳穴按压方法和穴位:1. 耳尖穴(Shen Men):- 位置:耳廓最上方的中央位置。
- 方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尖,适度旋转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2. 耳门穴(Ear Gate):- 位置:耳廓在耳尖与耳垂之间的凹陷处。
- 方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耳门,适度旋转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3. 过敏点穴(Allergy Point):- 位置:位于耳门穴的下方,耳廓凹陷处的内侧。
- 方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过敏点穴,适度旋转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4. 鼻窍穴(Nose Point):- 位置:位于耳门穴的上方,耳廓凹陷处的外侧。
- 方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窍穴,适度旋转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5. 肺部穴(Lung Point):- 位置:位于耳门穴的下方,耳廓凹陷处的外侧。
- 方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肺部穴,适度旋转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6. 过敏性哮喘穴(Asthma Point):- 位置:位于耳门穴的上方,耳廓凹陷处的内侧。
- 方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过敏性哮喘穴,适度旋转按压,每次持续1-2分钟。
请注意,耳穴按压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其疗效和科学依据仍存在争议。
尽管有些人报告了通过耳穴按压缓解过敏症状的效果,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并不代表可以替代传统的治疗方法。
对于过敏症状的治疗,建议您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人员,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如果您选择尝试耳穴按压,请确保在干净的环境下进行,并注意卫生。
如果您有任何不适或疑虑,请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耳穴压丸的操作方法
耳穴压丸是一种通过按压特定的耳朵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的方法。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1. 先洗手并保持双手清洁,以避免引起感染。
2. 找到耳朵上的特定穴位,一般包括肩井穴、肺俞穴、肝之刺、心之刺、胃之刺等。
可以参考耳穴图谱或请专业人士指导。
3. 轻轻按压耳朵上的穴位,用拇指和食指等指腹,以适当的力度施加按压。
可以选择旋转、按揉或点压等方式,按压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一般每个穴位按压10-30秒钟,可以逐渐增加时间。
4. 每个穴位按压完毕后,可以稍作放松,或者按摩周围的皮肤。
5. 按压穴位时需注意感觉到适度的痛感,但不应过度用力,以免造成不适或伤害。
6. 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穴位按压,一次可以按压1-2个穴位,或按照疗程方案进行。
7. 按压穴位的频率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一般每天1-3次,每次持续10-30秒。
需要注意的是,耳穴按压是一种辅助保健方法,不能替代正规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有严重的疼痛、疾病或明显的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此外,使用耳穴压丸时也需遵循个人适应性和安全性原则,如果有过敏、皮肤病等情况,应停止
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耳穴定位(156)升压点(一)引言概述:耳穴定位是一种中医调理方法,通过按压耳朵上特定位置的穴位,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耳穴定位中的升压点(一),包括该穴位的位置、作用及按压方法。
正文:一、升压点(一)的位置1. 位于耳廓的上半部分,距耳垂大概0.5cm的位置。
2. 针对不同人群,该穴位的位置可能会有轻微差别,因此应该根据自己的耳廓形态进行准确定位。
二、升压点(一)的作用1. 降低血压:按压该穴位可以刺激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2. 缓解头痛:升压点(一)与头部神经直接相连,按压该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和偏头痛等头部不适症状。
3. 改善睡眠:按压该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平衡,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和多梦等问题。
三、升压点(一)的按压方法1. 使用食指和中指按压该穴位,适度用力,以感觉到舒适为宜。
2. 每次按压持续约3-5分钟,可以先轻柔按压后逐渐加力。
3. 按压时可以直接用手指,也可以借助按摩棒等辅助工具。
四、升压点(一)的注意事项1. 在按压之前,应将手指洗净,保持清洁,避免引起感染。
2. 按压时应找准位置,避免偏移,以免影响按压效果。
3. 按压时应保持放松的姿势,避免用力过猛导致不适。
五、升压点(一)的效果与时间1. 升压点(一)的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会立即感受到明显的改善,而对于有些人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2.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应持之以恒,每天按压该穴位,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
总结:升压点(一)是耳穴定位中的一个重要穴位,按压该穴位可以降低血压、缓解头痛和改善睡眠等问题。
按压时需要注意正确的位置和适量的力度,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获得明显的效果。
如果您有血压问题或其他相关疾病,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耳穴按压。
耳穴治疗高血压(二)引言概述:在耳穴治疗领域中,耳穴治疗高血压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耳穴治疗高血压的相关信息,并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耳穴定位、按压方法、按压时间、按压频率以及注意事项。
正文内容:一、耳穴定位1. 神门穴:位于人耳尖的尖部,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穴位。
2. 肾上腺穴:位于耳廓上方,耳轮尖的外缘下方。
3. 心脏穴:位于耳廓中央,肚脐穴与耳轮尖的连线上。
4. 肾穴:位于耳廓下方,与耳轮下缘平行的位置。
5. 肝穴:位于耳廓前上方的凹陷处,近耳轮上方。
二、按压方法1. 用拇指按压耳穴,施加适度的力度。
2. 可适当旋转按压,或采用按压与松开交替进行的方式。
3. 每次按压耳穴约3-5分钟,并保持舒适感。
三、按压时间1. 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
2. 每次按压耳穴约15分钟。
3. 按压之间应保持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刺激。
四、按压频率1. 初期治疗阶段,每周按压三次。
2. 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减少至每周一次。
3. 长期坚持按压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
五、注意事项1. 治疗前先洗手,保持耳朵和手指的清洁。
2. 避免干扰,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进行治疗。
3. 注意按压力度,过度用力可能引起不适。
4.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血压。
5. 耐心而坚持地按摩耳穴是取得治疗效果的关键。
总结:耳穴治疗高血压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通过准确定位耳穴、正确按压方法、合理的频率和时间安排,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在进行耳穴治疗前,务必遵循相应的注意事项,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只有坚持治疗,才能持续维持良好的效果。
中医耳穴按压对人体的缓解头痛与促进睡眠的功效中医学认为,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与耳朵的特定区域相对应,称为耳穴。
通过按压这些耳穴可以调节身体的功能,缓解各种不适。
其中,耳穴按压对头痛和睡眠问题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耳穴按压对缓解头痛和促进睡眠的功效及其相关机制。
一、耳穴按压缓解头痛的功效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头痛的治疗中,而耳穴按压是其中的重要手法之一。
1.1 穴位选择针灸经络学中,头部与耳朵有相关经络相连,因此耳穴按压对于缓解头痛具有独特的作用。
常用的耳穴包括迎香穴、感冒穴、头痛点等。
通过按压这些耳穴可以刺激相应的脑神经,从而缓解头痛。
1.2 按压方法按压耳穴可以用手指或针状物进行,常见的方法有按压、捻转、揉摩等。
按压的力度需适中,避免过度刺激。
按压时间约为3-5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1.3 机制解析耳穴按压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传递刺激信号到大脑,激活脑内的自主神经调节中枢。
这种刺激作用可以促使血管扩张,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减轻头痛。
同时,耳穴按压还可以产生镇痛效应,通过调节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缓解头痛症状。
二、耳穴按压促进睡眠的功效良好的睡眠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而耳穴按压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
2.1 穴位选择耳朵与身体的各个器官相对应,因此通过按压目的穴位可以调节相关器官的功能,促进睡眠。
常用的耳穴包括神门穴、心眼穴、交感神经穴等。
2.2 按压方法按压耳穴的方法与缓解头痛类似,可以用手指或针状物进行按压、捻转或揉摩,力度适中,时间约为3-5分钟,早晚各进行一次。
2.3 机制解析耳穴按压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传递刺激信号到大脑中的睡眠调节中枢。
这种刺激作用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提高人体的睡眠质量。
此外,耳穴按压还具有镇静、抗焦虑的效果,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耳穴按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穴位选择准确耳朵的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脏器和组织,选择合适的耳穴进行按压是至关重要的。
耳穴压豆操作方法耳穴压豆是一种中医穴位疗法,通过在耳朵上按压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调节身体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耳穴压豆的操作方法。
耳穴压豆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理论和耳穴学说。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经络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耳穴学说则认为耳朵上有多个反射区,与全身的器官和组织相对应。
首先,为了进行耳穴压豆,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工具,如棉签、镊子、耳穴图等。
然后,根据具体需要选择要按压的穴位。
在耳朵上有多个重要的穴位,如耳尖、耳门、耳轮、耳脚等。
针对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穴位可以选择。
比如,对于头痛,可以选择按压耳门上的“颞”和“印堂”穴位;对于失眠,可以按压耳轮上的“神门”和“内分泌”穴位。
在按压穴位之前,我们需要先确保耳朵和双手的清洁。
然后,选取一个穴位,用棉签或镊子轻柔地按压在该穴位上。
按压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适度力度,不要用过大的力气。
如果按压过痛或出现不适感,应该适当减轻力度;二是坚持持续按压一段时间,一般为3-5分钟。
每天可以按压多次,但每次之间要有10-15分钟的间隔。
在按压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棉签、镊子或手指的肚腹部分来进行按压。
按压的方法可以采用点压、揉捏、旋转等方式,根据个人的感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耳穴压豆时要根据个人情况,避免给自己带来不适感或损伤。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进行耳穴压豆是安全的,但对于孕妇、有严重疾病的人以及穴位敏感的人士来说,应该避免进行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长期坚持。
具体按压哪些穴位,按压的时间和力度等因人而异,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另外,耳穴压豆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正规医疗。
如果有严重症状或疾病,应及时就医。
;耳穴按压、刮痧配合情志护理治疗偏头痛60例关键词:刮痧;耳穴按压;情志护理;偏头痛;临床观察;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 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笔者采用耳穴按压、刮痧, 同时配合情志护理治疗偏头痛60例, 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120例均为我院2007年3月~2008年12月门诊及住院偏头痛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60例, 男性28例, 女性32例, 年龄21~55岁, 平均33.4岁, 病程3个月~6年, 平均18.67个月;对照组60例, 男性28例, 女性32例, 年龄20~56岁, 平均36.6岁, 病程3个月~6年, 平均20.63个月。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学会1988年关于偏头痛的分类标准和普通偏头痛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西比灵5mg, 每日1次, 睡前服。
2.2 观察组:观L,组采用耳穴按压、刮痧治疗, 同时给予情志护理。
①耳穴按压:选穴神门、颞、交感、胰胆、内分泌。
以75%酒精消毒皮肤后, 用探棒在病人的一侧耳上准确选穴, 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于相应穴位, 嘱患者每日按压不少于3次, 每次3分钟, 使局部产生热、酸、麻、胀、重等感觉, 隔3天更换1次, 两耳交替, 10天为1疗程, 3个疗程评定疗效。
②刮痧疗法:手持刮痧板, 从头患侧前发际开始, 由前向后刮至风池穴, 从太阳穴起, 沿悬厘、率谷、浮白向后刮, 从百会穴向下刮至天柱穴。
每组刮痧约3分钟。
手法由轻至重, 在同一经脉上刮至皮肤发红, 以出现红紫色为度。
7天刮痧1次, 治疗4次观察疗效。
③情志护理:有意识地采用一种对缓解病情有利的情志活动, 即以以情胜情、以情制情的方法达到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治疗目的。
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解释、疏导, 减轻其心理压力,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陪伴和交流。
2.3 疗效观察:疼痛强度分级标准使用根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HAN视觉模拟尺[2]改进的自制工具(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头痛强度自我评定。
计分0~10分, “0”分为无痛, “2”分为轻微疼痛, “4”分为中度疼痛, “6”分为重度疼痛, “8”分剧痛, “10”分无法忍受。
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VAS评分降低≥4分;有效:VAS评分降低≥2分, 但<4分;无效:VAS评分降低<2分, 或无变化, 或评分增加。
3.2 治疗结果:经治疗后, 观察组60例中, 显效12例, 有效32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60例中, 显效6例, 有效26例, 无效28例, 总有效率5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分值比较见表1。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 , 观察组疗效为佳。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分值比较(x¯±s(x¯±s, 分) 导出到EXCEL4 体会偏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脑风等范畴。
《灵枢·口问》:“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
”耳穴按压治疗本病, 刺激相应穴位, 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通则不痛。
按法是点穴疗法之一, 具有理气和血、疏通经络、放松肌肉、缓解痉挛和镇静止痛作用。
情志护理通过以情胜情、以情制情和以情易情、调摄精神等措施, 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建立治疗的信心, 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1例风痰瘀阻型偏头痛合并睡眠障碍的护理效果摘要:目的观察加味散偏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疼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风痰瘀阻型偏头痛患者92例,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实施加味散偏汤治疗(实验组46例) 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46例) ,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5%) 明显高于对照组(76.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
结论加味散偏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疼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加味散偏汤;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风痰瘀阻型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 在发作时可呈现一侧或双侧疼痛, 多数伴有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在发作前可能会有视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先兆症状。
偏头痛的发作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且部分患者可能为终身性的, 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年龄多见于20~45岁的中青年人[1]。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工作、学习等的压力增加, 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西药在治疗偏头痛时, 多采用对症治疗, 但具有较大的不良反应, 且远期疗效不佳。
有研究显示, 中药在治疗偏头痛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
现笔者就加味散偏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风痰瘀阻型偏头痛患者92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 实验组符合西医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痰瘀阻型[3,4], 近3个月平均发作≥2次;病程≥1年;近2周未服用偏头痛的药物;排除其他证型的偏头痛者, 有精神疾病者, 合并高血压、脑部疾病者, 妊娠哺乳期妇女;同意加入实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组男性31例、女性15例, 平均年龄(48.5±2.1) 岁, 平均病程(2.3±0.8) 年。
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 平均年龄(47.8±2.3) 岁, 平均病程(2.5±0.7) 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生产厂家: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1377, 规格:5毫克/粒) 口服, 1粒/次, 1次/天, 每晚睡前服用。
实验组采用加味散偏汤治疗,药方有川穹30 g、白芷、芥子、香附各10 g, 白芍、全蝎各6 g, 每日1剂, 煎服, 分早晚2次服用。
两组患者均进行持续1个月的治疗, 一旦在治疗期间发现患者的疼痛难以忍受, 则可在必要时服用布洛芬片等止痛药物。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偏头痛评分、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
偏头痛评分通过偏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进行判定, (1) 头痛发作次数:次数≥5次/月(6分) , 次数3或4次/月(4分) , 次数≤2次/月(2分) ; (2) 头痛程度:头痛发作时需静卧休息(6分) , 发作时影响工作(4分) , 发作时不影响工作(2分) ; (3) 头痛持续时间:>48 h (6分) , 12~48 h (4分) , <12 h (2分) ; (4)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畏光、畏声, 3项及以上(3分) , 2项(2分) , 1项(1分) 。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进行判断, 总分10分, 分数越高, 疼痛程度越严重[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 显效为偏头痛症状积分减少>50%或无偏头痛症状, 有效为偏头痛积分减少21%~50%;无效为偏头痛积分减少≤20%;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及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 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 表示, 并予以t检验、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临床疗效对比: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 其中显效、有效及无效分别有23例、20例及3例;对照组中显效12例、有效23例、无效1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6.1%;组间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软件分析,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 P=0.020) 。
2.2 治疗前后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 实验组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11.6±3.4) 分、(5.7±1.2) 分, 对照组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11.5±2.9) 分、(5.5±1.6) 分, 两组患者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t=0.152、0.678, P=0.880、0.499) ;经过治疗后, 实验组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4.9±1.2) 分、(2.3±0.7) 分, 对照组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7.1±2.1) 分、(3.8±1.2) 分, 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169、7.323, P=0.000、0.000) 。
3 讨论偏头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但目前较为公认的说法为三叉神经传入纤维末梢释放P物质及其他神经递质, 上述物质作用于颅内外血管, 引发血管扩张, 出现头痛。
因此在急性治疗时, 需依据患者的上述发病机制进行,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西药对症治, 但其治疗效果不佳。
在中医中, 本病属于“脑风”、“头风”、“头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 外感六淫中风, 因此风邪侵袭为偏头痛发作的病因;外感或内伤, 引发脏腑功能紊乱, 脾失健运, 肝失疏泄, 痰邪阻塞脉络, 出现头痛, 故而偏头痛的病理基础为痰瘀互阻;久病入络, 痰瘀互结, 阻塞脑络, 脑络失养, 不通则痛, 此为偏头痛的病理变化。
针对上述病因病机及特点, 需采用祛风化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进行治疗。
加味散偏汤中的诸药联合应用有祛风化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6]。
在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应用加味散偏汤, 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偏头痛评分及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加味散偏汤在治疗偏头痛时, 其偏头痛等症状的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 治疗效果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但因本次研究数据较少, 还需进一步的进行大样本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