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70 KB
- 文档页数:5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仁、义、礼、智”是儒家推崇的人性中最高尚的道德伦理,也是当今世人认为社会最缺少的君子之风。
很多人认为那是高山仰止的,但孟子认为,其虽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规范,但却不是外在强制的规定,而是由内心生发而来的道德自觉,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的一种理性升华。
教人以善勿过高,孟子更是提出这“四心”是人有别于禽兽的“我固有之”的最根本的情感。
故此本课设计之初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以“四心”为发端的“仁义礼智”的真正内涵;认同“四心”是我们固有的,相信世人皆有成为君子的潜能;进而探究“四心”如何扩充使自己真正的成为君子,给人的找到一个自我修养的方向和信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把握孟子“四端说”的内涵,理解孟子性善论。
②感知孟子“仁义礼智”内涵,领悟其当世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解读文本,体悟“善心固有之”,相信世人皆可为君子。
②合作探究,懂得“善心力行之”,学习自己如何做君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先贤思想,激发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决心。
②追求君子之风,培养学生重构公民道德的信心。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问题引领讨论交流情感体验【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以“四心”为发端的“仁义礼智”的真正内涵。
2、“四心”如何力行成为“仁义礼智”。
【教学过程】一、现实导入——社会呼吁君子之风(上课伊始,展示《中国青年》关于“当下社会是否还有君子在”的调查结果,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继而由课题“固”字的含义引领学生理解孟子认为“人人皆有成为君子潜能”的观点,进而走进孟子,探寻成就君子的方法。
)2012年老师参与了《中国青年》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次在线调查,话题为“当今社会有君子存在吗?”。
请同学读一下部分问题的调查结果。
(展示课件)89%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71%的人相信君子人格可以重构国民道德与价值观57%的人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君子当代“君子人格”的核心排依次是“仁”“义”“信”“礼”“智”“君子人格”历来是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典范,而“仁义理智”这些积淀了数千年的文明基石,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君子道德的核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集中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本身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只要努力扩充和培养,就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同时,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在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理解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深入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3、情感目标: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1、重点讲授第1则、6则。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教学难点】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三字经》音频-同学们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开头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他,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你对他所说的话是否有同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孺()子怵惕()()羞恶()之心强()恕而行不如荑稗()()恻隐()铄()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贼害非恶其声而然也厌恶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抛弃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若火之始然。
4、翻译句子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⑶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稻、黍、稷、麦、豆五谷,都是好种子)⑷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反省自己自己是真诚的,就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三、深入内心,解读课文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1、阅读文本思考何谓“四端说”请学生解释“四端说”的意思(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并解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把握孟子“四端”说的内涵||。
2.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举例、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翻译、教师点拨、学生谈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追求“仁义礼智”的高尚道德境界||。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2岁小悦悦在广东佛山某地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都视而不见||,默然离去||。
最后||,一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将其送往医院||。
2019年的马航失联事件被报道后||,全世界的人都在为他们祈福||。
请问:是什么让这位阿姨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什么他们的失踪会牵动毫无瓜葛的我们的心?《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来探寻孟子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释题固:本来;我:我们||,泛指||。
三、检查预习1.正字音2.辨通假3.翻译(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5)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6)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7)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8)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四、研读文本(一)孟子强调“人性本善”||,那么他的“性善论”包括哪些内容?“四端说”就是其中最主要内容之一||。
什么是“四端”?请大家从材料一中找出答案||。
明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二)解释“四端”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明确:1.恻隐:怜悯、同情||。
(1)什么是怜悯、同情心?孟子在第一则材料中为我们举了很形象的例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非恶其声而然也||。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倾听生命自身的声音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贵的价值。
可是,在当今的时代,其他种种次要的价值取代生命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人们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从来不问一下这些东西是否使生命获得了真正的满足,生命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生命原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组合体,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需要、能力、冲动,其中每一种都有独立的存在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实现和满足。
可是,现实的情形是,多少人的内在潜能没有得到开发,他们的生命早早地就纳入了一条狭窄而固定的轨道,并且以同样的方式把自己的子女也培养成片面的人。
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上,人人必须为生存而奋斗,这一点决定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忽视的必然性。
然而,我们可以也应当减少这个程度,为生命争取尽可能大的空间。
在市声尘嚣之中,生命的声音已经久被遮蔽,无人理会。
现在,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
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
——《魏源集·默觚上》赏读:(一个人一生中应该)树立德行,立下功劳,说出名言,行为保持高洁的节操。
这就叫作四项不朽的事。
须是表里皆实,无毫虚伪,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德方日新矣。
——《朱子语类》 赏读:(一个人)必须里面(心中)和外面(形象)都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虚伪,然后才能有不断培养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础,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
1.通假字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________________ ②若火之始然.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通“纳”,“内交”即“结交”;“要”通“徼”(yāo),求取 ②“然”通“燃”,“燃烧”2.一词多义①要⎩⎪⎨⎪⎧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留清白在人间 张良出,要.项伯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②恶⎩⎪⎨⎪⎧非恶.其声而然也 无羞恶.之心 廉君宣恶.言 彼且恶.乎待哉 ③辞⎩⎪⎨⎪⎧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莫辞.更坐弹一曲 故人西辞.黄鹤楼 《归去来兮辞.》④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吾其还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答案 ①通“徼”,求取/希望/通“邀”,邀请/约 ②厌恶/憎恶/坏,不好/疑问代词,怎么 ③谦让/推辞/辞别/一种文体 ④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表判断语气/表祈使语气/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语气3.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①舜明.于庶物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②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 ③旷.安宅而弗居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明白 ②使……成熟 ③使……空闲4.文言句式①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这四种德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固有之”,即每个人天生具备这四种德性。
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仁义礼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内涵及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践行仁义礼智。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文献。
2. 参考资料:关于仁义礼智的学术论文、案例等。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内容1. 讲述仁的概念,解释仁爱、仁慈、仁心等,阐述仁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 讲解义的概念,解释正义、义务、道义等,分析义在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中的重要性。
3. 阐述礼的概念,解释礼仪、礼制、礼貌等,探讨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中的作用。
4. 讲解智的概念,解释智慧、智谋、理智等,分析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授:讲解仁义礼智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践行仁义礼智,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义礼智的理解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四种德性。
4. 课堂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仁义礼智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参观文化遗址,如孔庙、孟庙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义礼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仁义礼智”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仁义礼智”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仁义礼智”的含义。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仁义礼智”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仁义礼智”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仁-爱人之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仁”是爱人、关爱他人的心态和行为。
引导学生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2 教学内容讲解“仁”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仁”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分享有关“仁”的典型事例。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仁”的行为表现。
2.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列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的行为,并分析其意义。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仁”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分享。
第三章:义-正义之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义”是遵循道德原则、坚持正义的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维护正义。
3.2 教学内容讲解“义”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义”在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剧教学法,创设有关“义”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开展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探讨正义与利益之间的冲突及处理方法。
3.4 教学评估小组辩论:评估学生在辩论中的立场、观点和论证能力。
第四章:礼-人际之仪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礼”是人际交往中的礼貌、礼仪和规矩。
4.2 教学内容讲解“礼”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礼”在个人形象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有关“礼”的实践活动。
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4.4 教学评估礼仪知识竞赛:评估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和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情况。
《仁义礼智 , 我固有之》教课设计【教材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累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有文言句式。
2.培育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增强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领会孟子文章擅长论辩,善于比喻的特点。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指引学生在自己的天性中发现仁义礼智的幼苗并努力培育和发展,提高自己的道德境地。
2.领悟性善论思想对建立理想人品的踊跃意义,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心【教材要点】1.掌握累积文言文基础知识2.理解孟子的“四端说”﹑性善论思想【教课难点】理解“性善论”,联系实质,让学生学致使用。
【教课方法】朗诵法怀疑法谈论法【教课过程】一、导入并出示教课目的:《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
性邻近,习相远”,在物欲横流的今日,许多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天性真的是和善的吗?”2011 年10 月,2 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接踵被两车碾压,7 分钟内, 18 名路人经过但都置若罔闻,漠但是去,最后被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但也有人对此坚信不疑 ,在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浪失所、无家可归。
而远方你们,也是纷繁捐钱,时辰关注着四川人民,我们其实不认识,可为何会捐钱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他人的难过、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悲天悯人。
孟子说“悲天悯人,人皆有之” ,“无悲天悯人,非人也。
孟子深信“人性本善”今日,我们就一同跟从孟子的脚步去探访“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出示课题)学习要求整体上与学习其余“诸子散文”同样,仍是三点:一是累积文言实词、虚词和相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掌握思想看法,三是学习说理方法(出示教课目的)。
二、检查预习稳固字词:老师向同学们怀疑,师生谈论,挨次释疑: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之内交于孺子之父亲母亲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能否同样?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如何理解?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此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⑥第 4 则中“乐莫大焉” 和“求仁莫近焉” 中的“莫”和“焉”该如何理解?三、合作研究文本内容:孟子重申“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公开课渭南市华州区铁中孙方明2017年4月11日星期二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旷.安宅而弗局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2、质疑讨论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预习要求: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把握选文的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语设计:课前观看《你真不知道世界上游羞耻二字》,公元1038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私受官职,任人唯亲,贪污腐败,绘制了一副《百官升迁次序图》而得罪当朝宰相被贬黜出京,当时的谏官高若讷不但不尽一个言官的本分,反而落井下石,到处说范仲淹的坏话。
时文坛盟主欧阳修拍案而起,慷慨陈词,大呼高若讷不是个东西,尽不知道人间尚有羞耻二字。
二、朗读感知文本:1、检查预习:指定学生读选文,师纠错,生齐读。
重要字音强调:怵(chù)孺(rú)子铄(shuò) 强(qiǎng)恕荑稗(tíbài)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三、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交”通“纳”,结交。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旷安宅而弗居选文解读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
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之中。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
“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
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
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
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
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
隐,痛之深也。
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
……羞,耻己之不善也。
恶,憎人之不善也。
辞,解使去己也。
让,推以与人也。
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
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
”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端”就是发端。
“四体”就是四肢。
总之,没有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就不是人。
而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因此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
人都有仁之发端、义之发端、礼之发端、智之发端,所以也都有做到仁、义、礼、智的可能性;“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人都有四端,可自己说自己不行(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这是自己贼害自己;说他的国君不行(说他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这是贼害他的国君。
拥有这四种发端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关键是必须保存和扩充这四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然”同“燃”。
“达”即通,这里指泉水流出去。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有海,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称天下为四海。
孟子认为,所有具有仁、义、礼、智之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假如把这四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假如不把这四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这就是保存和扩充仁、义、礼、智之发端的重要性。
现在回头看看这一则选文开头的那段话:“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这显然也是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只不过是就仁之发端一个方面而言的。
“先王”即古代帝王,通常指历史上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有名的帝王。
孟子这段话意思是说,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有怜恤别人的心理,所以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
以怜恤别人的心理,来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一件小东西那样容易了。
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发端,保存而且扩充这四端极为重要。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4则选文的意思跟第1则是相关的:“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包含在其中)。
反省自己认为自己是真诚的,即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就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
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强恕而行”恰恰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第5则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奇妙的比喻。
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米。
“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害,其种子称为稗子。
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
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话说得太奇妙了。
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
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能够“居仁由义”。
在第6则选文中,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
自暴即“言非礼义”,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
自弃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仁义行,──之所以称之为自弃,是因为人原本拥有仁义的发端。
孟子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说明居心于仁、由义而行的必要性: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比喻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孟子的文章在表达方面非常奇妙。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是用不应该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不应该舍弃正路而不走,来比喻人应该居心于仁、由义而行。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这是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
这些比喻都鲜明生动,可谓神来之笔。
问题探究简要分析以下比喻的妙处: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提示:1.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2.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而且生动。
3.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一、孟子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提示:人原本拥有的仁的发端就好比种子,但是假如它不能成长并且结出成熟的子实(这就是仁),那就像没有长成的五谷一样没有多少价值。
因此,关键是要扩大充实那仁的发端。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每段文字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
(短文略)提示:1.记得父母的年纪虽然是一件小事,却显示了对父母的拳拳深情。
一“喜”一“惧”,全是挚情。
2.“不远游”是深情,“游必有方”也是深情。
3.母亲打得不痛,竟伤心以至于泣下,看似不合情理,实际上是至孝使然。
有关资料1.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方其乍见孺子入井时,也著脚手不得。
纵有许多私意,要誉乡党之类,也未暇思量到。
但更迟霎时,则了不得也。
是非、辞逊、羞恶,虽是与恻隐并说,但此三者皆自恻隐中发出来。
因有恻隐后,方有此三者。
恻隐比三者又较大得些子。
……孟子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一段,如何说得如此好?只是平平地说去,自是好。
而今人做作说一片,只是不如他。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
仁义礼智,性也。
心,统情性者也。
端,绪也。
因情之发露,而后性之本然者可得而见。
四端本诸人心,皆因所寓而后发见。
……问“推”字与“充”字。
曰:“推,是从这里推将去,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得此,充则填得来满了。
注水相似,推是注下水去,充则注得这一器满了。
盖仁义之性,本自充塞天地。
若自家不能扩充,则无缘得这个壳子满,只是个空壳子。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三)此章论仁政之本,以“扩而充之”为主。
首二节“不忍人之心”言治本,“行不忍之政”言治法,“运之掌上”言治验。
一提全神俱振,以下不过申明当扩充。
收四句用一反扣,则气更旺。
孟子一生与人言,只是挑人不忍之心。
此章是学问政治之大本。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陈澧曰:“孟子所谓性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也。
”(《东塾读书记》卷三)孟子所谓性善,只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此四“端”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
人之不善,皆不能即此四“端”扩而充之,非其性本与善人殊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孟子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
扩而充之,则为仁、义、礼、智之四德。
四德为人性发展之自然结果,而人之所以须发展人性,因必如此方为尽“人之所以为人者”,非因四德为有利而始行之也。
四德之行,当然可生于社会有利之结果,此结果虽极可贵,然亦系附带的。
犹之艺术家之作品,固可使人愉悦,然此乃附带的结果;彼艺术家之创作,则所以表现其理想与情感,非为求人悦乐愉快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章人何以必须扩充此善端?此亦一问题也。
若依功利主义说,则人之扩充善端于社会有利,否则有害,此即墨子主张兼爱之理由也。
惟依孟子之意,则人必须扩充此善端者,因此乃人之所以为人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