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米全程跑技术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9.75 KB
- 文档页数:3
400 米跑体力分配与冲刺跑技术作者:郭海军院系: 体育学院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年级:三年级学号:200941210406400米跑体力分配与冲刺跑技术郭海军(阜阳师范学院09 体教四班)摘要:400米跑是一项由速度和耐力所组成的径赛,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艰苦性的比赛项目。
它不但要求参与运动的人员有一定的速度还要有一定的耐力和技术。
为了分析400米跑的方法,我和我的同学设计了为期一年的400米训练计划,通过比较分析所收集的统计数据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广大学习者或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四百米跑体力分配冲刺跑分析建议 400米跑是一项由速度和耐力所组成的径赛,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艰苦性的比赛项目。
它不但要求参与运动的人员有一定的速度还要有一定的耐力和技术。
为了分析400米跑的方法,我和我的同学设计了为期一年的400米训练计划。
主要采用了如下的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
主要参阅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400米研究的有关文献,再根据自己训练所得到的数据,对影响男子400米运动的诸要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2)数理统计法。
根据训练中所测出的数据运用了统计方法进行了统计处理。
(3)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分析所收集的统计数据,找出来训练前后和不同方法训练后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400米成绩之间的各方面的差距,而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希望能通过对此项目的研究使广大学习者或爱好者了解400米跑体力分配和冲刺跑技术,从而可以制定出更合理的更有效的训练方案和方法。
一、400米跑体力分配(一)四百米跑能量的来源与供应人体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的来源主要由三种不同的供能系统来提供,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由于这三种供能系统的能量储备与供能速度的不同,在运动过程中,主要动用哪一种系统取决于运动的时间与强度。
从生化角度来讲,ATP与CP贮备在高速度运动中只能维持6s一8s,因此,ATP与CP贮备及其相互间的代谢能力是高速度跑的生化基础。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1.创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教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
即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杯,杯口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下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学习疑问。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本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第二部分:首先,利用“覆杯实验”的演示,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实验再次证明。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台前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提出疑问,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第三部分:分组探究,估测大气压。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利用公式计算出大气压值。
教师根据学生计算大气压值的偏差,因势利导,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得到标准大气压值。
由于条件有限,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视频演示。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并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如长白山上温泉水沸腾为什么煮不熟鸡蛋?3.学习反馈教师出示生活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4.回顾小结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结合板书,归纳所学知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5.根据学生特点,布置作业,体现分层•编辑孙玲娟400米跑的专项特点与训练内容及方法研究余国和(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人类在进行运动的时候,人体能量上的供给是由磷酸原系统有氧氧化系统以及乳酸系统共同完成的。
人体在运动的时候能量的调动情况是随着运动强度大小进行决定的。
一旦运动员在运动的时候,运动强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制,人体首先就会将磷酸原系统进行调动来给运动员提供相应的能量。
但是磷酸原能提供能量的时间十分短暂,仅仅只有数秒。
数秒过后,如果运动员还在进行运动的话,乳酸系统就会接替磷酸原系统的位置来给运动员进行能源提供。
400米跑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的探讨作者:张海涛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2-000-01摘要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有不同的专项素质,400米跑突出的专项素质就是既要有最高速度,又要有速度耐力。
要根据其特点,有效地掌握各种训练的内容与负荷,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以提高400米跑的速度与速度耐力。
关键词 400米速度速度耐力一、400米跑速度与速度耐力的分析400米跑被视为一项以速度为主的体能类短跑项目,要求运动员有快速奔跑能力,良好的速度耐力和极强的肌肉力量。
它对速度及速度耐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其全程速度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加速阶段、最高速度保持阶段和速度衰减阶段。
德国著名田径专家威诺尔研究表明,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优秀400m运动员,其比赛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呈相同的趋势,而且最高速度一般出现在80m-150m段。
因此,可以断定,400m跑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规律是由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运动员能力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不断渗透与发展,使运动训练的测评方法、监督手段、反馈控制技术和恢复措施等更科学和精细,使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愈来愈高。
当今世界优秀的400m运动员在400m跑的初始阶段,就发挥了较高的速度,而且在较大的惯性条件下能保持住这种速度。
二、400米跑速度与速度的能量代谢特点人体运动时所需的ATP由三种不同的供能系统来提供,即非乳酸无氧系统、乳酸无氧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由于这三种供能系统的能量储备与供能速度的不同,在运动过程中,主要动用哪一种系统取决于运动的时间与强度。
从生化角度来讲,ATP与CP贮备在高速度运动中只能维持6s~8s,因此,ATP与CP贮备及其相互间的代谢能力是高速度跑的生化基础。
400m 跑所需时间在40s~60s,能量来源主要依靠无氧酵解以乳酸供能,发展糖的无氧酵解能力是保持高速度跑的关键。
400米第八道跑步技巧
跑400米比赛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前期热身:在比赛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这将有助于预防伤害和提高肌肉灵活度。
可以包括慢跑、伸展运动和短距离冲刺等。
2. 起跑:确保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保持平衡并准备好迅速出发。
确保你的出发姿势是低头、背部挺直,并将脚放在起跑线上。
3. 加速:一旦起跑,迅速加速到你的最高速度。
尽量保持直线跑道上的平稳加速,而不是侧向移动。
4. 转弯:当你到达转弯的地方,要用内脚更快地迈出步伐,这可以帮助你在转弯时保持稳定和速度。
5. 正确呼吸:在整个400米跑过程中,确保保持正常深度和有节奏的呼吸。
通过鼻子吸气,通过口吐气,帮助你提供足够的氧气以保持良好的气息和供能。
6. 保持姿势:确保保持正确的跑步姿势,保持头部稍微向前倾,肩部放松,背部挺直,手臂摆动节奏一致。
这将帮助你在整个比赛中保持高效的动作。
7. 合理分配力量:400米是一个适度长跑,需要从开始到结束
都保持足够的力量和速度。
确保你在起跑和转弯时有足够的爆
发力,而在中间跑道时保持稳定的速度。
8. 不要过早放弃:400米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比赛,可能会感到疲惫和痛苦。
然而,尽量保持专注和坚持,不要在比赛过程中过早放弃。
最重要的是,不断练习和训练,以改善跑步技巧和提高体能水平。
400米往返跑的动作要领400米往返跑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有氧运动项目,对跑步者的耐力、速度和爆发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进行400米往返跑时,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技巧至关重要,能够帮助跑步者更高效地完成比赛,避免受伤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将介绍400米往返跑的动作要领:1.起跑姿势:在准备开始跑步时,跑步者应该站在起跑线上,双腿稍微弯曲,双脚略微分开。
双手自然下垂,肩部放松,眼睛注视前方。
侧重于脚掌的起跑动作,快速发力,尽可能减少空气阻力。
2.加速阶段:起跑后,跑步者应该尽快加速,迅速进入最佳速度。
在加速阶段,跑步者需要注重脚步的频率和幅度,以快速增加速度。
同时,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确保跑步轨迹的线性。
3.转弯技巧:在400米往返跑中,跑步者需要频繁地转弯,因此转弯技巧至关重要。
在转弯时,跑步者应该尽量减小弯道半径,维持稳定的速度和步频,通过摆臂和身体的转向来减少摩擦力,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4.维持节奏:在进行400米往返跑时,跑步者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能状况和比赛的需要,合理控制自己的节奏和呼吸。
要注意适当分配体力,根据比赛的进程调整速度和力度,确保能够在终点前保持最佳状态。
5.终点冲刺:当接近终点时,跑步者需要发挥最后的冲刺能量,全力以赴地冲刺到终点线。
在冲刺过程中,跑步者需要保持专注和毅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争取突破自己的极限,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而言之,400米往返跑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有氧运动项目,在进行比赛时跑步者需要注重动作要领和技巧,保持专注和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跑步者可以更好地掌握400米往返跑的技术要领,取得更好的成绩,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文章标题:深度探究400米的速度素质训练在田径比赛中,400米赛跑被誉为“短跑中的长跑”,因为它需要既有短跑的速度,又有长跑的耐力。
而要在这项比赛中取得出色的成绩,除了基本的跑步技术和耐力训练外,速度素质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深度探讨400米的速度素质训练的主要方法及特点,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一训练内容。
1. 加强爆发力的训练在400米赛跑中,起跑时的爆发力对整个比赛的结果至关重要。
训练者需要加强爆发力的训练,通过短距离的快速爆发训练来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和加速能力。
短距离的起跑训练、加速度训练等都可以有效提高起跑时的爆发力。
2. 提高最大速度的训练除了爆发力,400米赛跑还需要运动员拥有较高的最大速度。
训练者需要通过不断提高最大速度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速度水平。
在训练中可以采用短距离最大速度爆发训练、爬坡训练等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最大速度水平。
3. 提高耐力和恢复能力的训练在400米赛跑中,耐力和恢复能力同样非常重要。
因为整个比赛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运动员拥有较好的耐力和恢复能力。
训练者需要通过长距离的耐力训练,提高自己的耐力水平。
通过恢复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恢复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快地从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中恢复过来。
4. 综合能力的训练总体来说,400米赛跑需要运动员拥有较好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训练也是400米速度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
训练者可以通过多个方面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柔韧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等,来全面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总结回顾通过对400米的速度素质训练的主要方法及特点的深度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项训练内容需要运动员在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训练。
要想在400米赛跑中取得好成绩,除了注重基本的跑步技术和耐力训练外,速度素质的训练同样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加强爆发力训练、提高最大速度、耐力和恢复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运动员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田径教练,我深刻理解400米赛跑的训练之重要。
小学体育教案400米耐久跑教案教一、耐久跑:400米全程跑材二、投掷:原地侧向推铅球一、学习400米全程跑的技术,提高全程跑的能力。
任二、初步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爆发力和投掷能力。
务三、培养学生能勇于吃苦、克服困难、勇住直前的优良品质。
内容准备部1、课堂常规、准备部分一、队列、慢跑a) b)体委组织整队教师宣布本课内1、向左右转弯走、向后转走、跑300米左右课的内容组织与教法练习与要求次时量数间1弱容,任务二、徒手操、伸展运动 c)1、教师指挥,口令、自编八节徒手组织:四列横队操分三、专门性练习中基本部一、耐久跑:400米全程跑重点:体力分配合理1、组织:分成四组分别进行 *、教法: 1、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语言提示、个别指导2、组织:四列横队 *、教法: 1、找学生示范、教师讲解、互相指导、掷远练习一、练习: 1、小步跑、高抬腿跑、加速跑、00米中速跑、00米中速跑、00米跑 *、要求:掌握好技术,合理分配体力二、练习: 1、原地徒手侧向推铅球练习。
、原地侧向掷远练习3、互相指导练习、体会蹬转挺推拨练习、侧向推铅球 *、要求:听从指挥5强中弱分二、投掷:原地侧向推铅球重点:最后用力技术结束部分1、放松活动、总结、下课1、教师组织领做、指出本课优点与缺点、组织:四列横队1、学生模仿、学生听,提问小学体育《耐久跑》教学设计作者:于殿民,地址:辽宁省本溪县偏岭镇中心学校一、指导思想:1、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采用趣味练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为宗旨。
2、以一定距离及时间的趣味游戏及耐久跑练习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为学生的终身锻炼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最基础的一节课,也是较为单一、枯燥的一节课。
就课的内容来讲,是一节体现学生对“跑”这个人类基本能力的一种再理解。
对教材内容本身来讲,比较单一、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
但对学生成长素质过程中,则是一节必须掌握的、技术性的一节课,整节课都是在音乐声中来完成教学任务。
400米的速度素质训练的主要方法及特点400米赛跑是田径运动中的一项短跑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出色的速度和耐力。
训练400米的速度素质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400米速度素质训练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并分析其对运动员的影响。
一、加强耐力训练在进行400米的赛跑中,耐力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提高耐力水平,运动员可以通过长跑和间歇训练来增强心肺功能,延缓疲劳。
长跑是通过保持中低强度的跑步来增加心肺功能,逐渐提高身体对氧气的吸收能力。
间歇训练则是通过高强度的短距离跑步和恢复跑步的轮流进行,以模拟赛跑的高强度和恢复的过程,提高身体的耐力。
二、进行爆发力训练400米赛跑中的开始部分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强的爆发力。
为了提高爆发力水平,运动员可以进行爆发力训练。
这包括暴力起跑、快速加速和短距离冲刺等训练项目。
暴力起跑是训练运动员腿部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重要训练方法。
在起跑时,运动员需要迅速将身体推开,并通过腿部肌肉来产生爆发力。
快速加速训练可以通过短距离的冲刺跑来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
三、进行节奏训练400米赛跑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节奏控制能力。
为了提高节奏控制能力,运动员可以进行节奏训练。
这包括定时跑、热身跑和配速跑等训练方法。
定时跑是通过设定一定的时间要求,让运动员在准确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距离,以训练他们的节奏控制能力。
热身跑是在比赛前进行的一种轻松的跑步,可以帮助运动员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状态。
配速跑是通过设定一定的速度要求,在一定的距离内进行冲刺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控制能力。
在以上的训练中,400米赛跑的特点是技术要求高,对全身的肌肉协调性和运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成绩,运动员需要精确掌握技术细节,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重点要注重肌肉力量的训练,提高爆发力和耐力水平。
还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自信心。
总结起来,400米的速度素质训练主要包括加强耐力训练、进行爆发力训练和进行节奏训练。
教案名称:初中400米跑教学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400米跑的基本技术要领,提高跑步效率。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技体育精神。
3. 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心肺功能。
教学重点:1. 400米跑技术的掌握。
2. 跑步过程中的呼吸节奏。
教学难点:1. 400米跑技术的熟练运用。
2. 跑步过程中的能量供应与调节。
教学准备:1. 田径场跑道。
2. 秒表。
3. 标志物。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热身活动,提醒学生注意运动安全。
2. 介绍400米跑的基本技术要领和比赛规则。
二、技术教学(15分钟)1. 起跑技术:教师示范起跑动作,强调起跑时的快速反应和爆发力。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起跑动作。
2. 弯道技术:教师示范弯道跑的技术要领,强调身体倾斜和脚步调整。
学生分组练习弯道跑。
3. 直道技术:教师示范直道跑的技术要领,强调步幅和步频的协调。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直道跑。
4. 冲刺技术:教师示范冲刺动作,强调冲刺时的爆发力和速度保持。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冲刺。
三、实践训练(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400米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起跑反应速度、弯道技术等。
3.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比赛,培养竞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素质训练(10分钟)1. 针对学生的体能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训练,如力量、速度、耐力等。
2. 结合400米跑技术,进行专项素质训练,如冲刺速度、弯道速度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反思自己在训练中的不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训练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400米跑技术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等。
3. 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情况。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06-05-16 作者简介:张丰豪(1960—),男,海南东方人,琼州学院体育系讲师,从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研究.第13卷 第5期琼州大学学报2006年10月28日Vol .13 No .5Journal of Q i ongzhou University Oct .28.2006400米全程跑技术分析张丰豪(琼州学院体育系,海南五指山572200)摘 要:400米是田径运动中介于200米和800米之间的一个径赛短跑项目.要想在400米比赛中获得好成绩,需要400米全程跑技术要进行具体实验和深入分析,从中总结出合理的技术.关键词:400米;全程跑;技术;分析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22(2006)05-0046-03在田径运动400米比赛当中,个别运动员本身的400米跑专项素质是不错的,但在比赛或测试中又跑不出好的成绩来,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400米全程跑的技术缺乏进一步的了解。
如何跑400米、力量究竟怎样分配、如何控制跑速等才能使能量消耗减少?这正是要研究的问题。
1 研究方法1.1方法:实验法。
1.2实验对象:琼州大学田径队8名男运动员。
1.3实验内容:田径运动400米全程跑技术。
主要针对400米全程跑的力量分配、全程分段跑的速度控制和时间运用的实验。
1.4实验安排1.4.1将8名田径运动员分为两个实验小组,每组4人。
其中每个实验小组安排2人采用“全速跑”,即从起跑后就用极限速度跑完400米全程;另2人采用“相对匀速跑”,即起跑后采用合理分配体力、分段控制跑进速度和所用时间跑完400米全程。
1.4.2实验共进行两次。
第一次实验时间安排在2003年11月25日进行;第二次实验时间安排在第一次实验后的第3天(即2003年11月28日)进行,但在第二次实验中各组采用“全速跑”的2人转为采用“相对匀速跑”,另2人也同时转换,即在第一次实验采用“相对匀速跑”的,在第二次实验时转为采用“全速跑”。
1.5实验的组织方法 对两组8名运动员(每组4名)两次400米全程跑技术的观察,是以整个全程跑中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看最终成绩的效果为主要依据的,为了获得准确的数字,在实验时需要一人发令,16人分别用秒表站在100米(4人)处、200米(4人)处、300米(4人)处和400米(4人)处分别记下各组中两次参加实验运动员每100米跑的时间,而后根据这些速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出(两组运动员两次实验的)下列时间成绩资料:参加实验的第一组学生400米全程跑第一次测试成绩记录表(表1—1)姓 名100米最好成绩200米最好成绩400米各段成绩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平均成绩备 注温××11.824.612.624.940.256.614.2全速跑莫××11.724.412.424.640.156.314.1全速跑韦××11.323.812.325.338.952.213.1相对匀速跑蔺××11.925.013.026.440.954.413.6相对匀速跑参加实验的第二组学生400米全程跑第一次测试成绩记录表(表1—2)姓 名100米最好成绩200米最好成绩400米各段成绩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平均成绩备 注罗××11.323.812.124.439.754.713.7全速跑于×11.323.912.024.239.755.313.9全速跑陈××11.223.212.324.738.352.213.1相对匀速跑钟××11.223.912.225.339.852.513.6相对匀速跑参加实验的第一组学生400米全程跑第二次测试成绩记录表(表2—1)姓 名100米最好成绩200米最好成绩400米各段成绩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平均成绩备 注温××11.824.613.226.039.653.613.4相对匀速跑莫××11.724.413.125.839.353.213.3相对匀速跑韦××11.323.811.924.239.155.413.9全速跑蔺××11.925.012.425.340.658.114.6全速跑参加实验的第二组学生400米全程跑第二次测试成绩记录表(表2—2)姓 名100米最好成绩200米最好成绩400米各段成绩100米200米300米400米平均成绩备 注罗××11.323.812.725.238.852.813.2相对匀速跑于×11.323.912.725.338.853.013.3相对匀速跑陈××11.223.211.823.638.554.813.7全速跑钟××11.223.911.724.239.555.113.8全速跑2 实验结果与分析2.1实验结果 将以上两组每名运动员两次实验的两种不同跑法所得的成绩和每100米所用的时间列出4个表格(见表1—1、表1—2和表2—1、表2—2)。
从(表1—1和表1—2),从8名运动员的两次最终成绩可以看出,采用“全速跑”的队员的成绩很明显都比采用“相对匀速跑”的队员的成绩差;而在第二次实验中,虽然是同一名运动员,但跑的方法改变以后,其成绩也相应地改变了(见以上4表)。
2.2.1实验分析[1]:对“全速跑”和“相对匀速跑”的力量分配的分析2.2.1.1对“全速跑”的力量分配的分析从以上各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采用“全速跑”的队员在第一个百米的速度是很快的,但到第三个百米,其速度就急剧下降了,特别是到了第四个百米的速度下降更为明显。
产生的原因分析以下。
因为,人体运动时其能量消耗的程度和工作能力是由肌肉的工作强度所决定的。
在运动强度极大,而运动的持续时间又较短的400米项目中,运动员的需氧量约为20升左右,而人体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分钟的时间内吸入那么多的氧。
就算是最优秀的运动员,实验结果证明:“最大的吸氧量也只不过是4—6L m in -1”[1],何况这些一般的运动员在近一分钟的跑程中,由于生理惰性的原因是无法达到这个最大的吸氧量水平的。
从运动时人体供能的情况分析:在400米全程跑中有88%左右的能量是依靠无氧氧化途径供能的,而运动时无氧氧化供能的比例是取决于运动强度的,若强度越大,需氧量就越大,无氧氧化供能的比例也就越大。
再从运动时人体能量消耗的观点上进行分析:能量消耗越大,就必然导致运动员肌肉工作能力的降低。
因为肌肉运动时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靠三磷酸腺甘(ATP )的分解(ATP (ADP +Pi +能量)。
然而,肌肉中三磷酸腺甘的储备量甚少,必须分解再合成才能使肌肉的活动得以持久。
如果肌肉的工作强度一开始就很大,则相应增大的还有能量的消耗,这时肌肉中三磷酸腺甘因储备量极少,很快就被用完,当它还没有来得及再合成的时候,能量的供应就不能满足肌肉工作时的需要,这样肌肉的极限速度就不能持久,所以最终必然导致运动员肌肉工作能力的降低。
由此可知,上述采用“全速跑”这种力量分配的运动员,由于一开始就采用极限速度快跑,在能量消耗上过大,而能量消耗的增大就会使人体肌肉的工作强度不能持久。
这就是导致运动员最后工作能力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74 第5期 张丰豪:400米全程跑技术分析84琼州大学学报(第13卷)20062.2.1.2对“相对匀速跑”的力量分配的分析从以上各表中清楚地看到,采用“相对匀速跑”的队员在开始起跑后的前200米跑进中,就将速度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从表面上看:运动员的400米前一半距离速度是显得慢了些;但从运动强度与能量消耗的关系角度来讲:由于运动员在全程跑中保持了力量、速度的匀速性与均衡性运动,相对降低了人体肌肉工作时的强度、合理地减小了运动时能量的消耗,这样,当运动员跑完前一半距离时仍感到精力充足,从而为运动员在最后半程中重新组织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冲剌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这种“相对匀速跑”技术,不但在整个跑程中速度匀称、上升稳定,而且速度的变化也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完全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和运动能量应用的节能原理。
因此,可以说在400米全程跑时采用相对匀速的力量分配方法较为科学、“相对匀速跑”的技术是相对合理的技术。
2.2.2实验分析[2]:“全速跑”和“相对匀速跑”效果的比较分析采用“全速跑”这种技术跑400米全程,运动员从始至终都是运用极限速度向前跑进的,虽然在前一半距离中取得了很大的优势,与“相对匀速跑”相比要快1.1秒以上。
但是,由于前一段的肌肉工作强度较大,在能量消耗上已经达到了最大的限度,当运动员跑到250—300米这段距离时已经感到非常疲劳了,随着运动员疲劳状态的出现,腿部的摆动速度也逐渐下降,再往后速度的下降幅度更大,结果在后一半距离用了31.6秒才跑完,这与“相对匀速跑”的后半程距离所用的时间相比反而输掉4秒。
采用“相对匀速跑”这种技术跑400米全程,运动员起跑后在前半段距离中能较好地把跑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维持相对匀速的均衡性运动,合理地降低了人体肌肉工作的强度、节省了能量的消耗,促进肌肉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最终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见表1—1、表1—2和表2—1、表2—2)。
因此,从采用“相对匀速跑”与采用“全速跑”技术所取得的成绩效果上相比较,前者明显比后者好。
3 结论(1)人体运动时能量的消耗程度和工作能力是由肌肉工作强度的大小所决定的,如肌肉工作时在摆动速度没有多大差异的情况下保持相对匀速用力,那么能量消耗就出现了相对节省化,工作能力持续的时间就长;而肌肉工作强度增大,速度摆动也就必然增大,则相应增大的还有能量的消耗,这样就导致了运动员工作能力的降低。
(2)在进行400米全程跑时,力量的分配应采用“相对匀速”的分配方法较为合理。
主要以自己200米最好成绩为标准,将前200米的速度控制在比自己200米最好成绩慢1.5秒±0.2的范围之内,然后,在最后200米,特别是最后100米以最大速度冲剌成绩较好。
(3)采用极限速度从始至终跑———即“全速跑”技术在结束时失去的比前一半所得到的多,无法最后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事实说明,采用“全速跑”的技术是不合理的。
(4)保持速度的匀速性运动———即“相对匀速跑”技术是获得400米好成绩的合理技术。
本文所述因实验次数不多,很可能会带有局限性。
仅供大家在进行400米比赛与训练时参考。
参考文献:[1]吴鉴鑫,汪保和,卢昌亚主编.《人体生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