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仙方言漫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8
莆仙地区通行的话早期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在语音上如文白异读系统和闽南语基本上一致。
但后来它又从闽南地区分立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有自己特殊的声母。
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处在闽东、闽南交界地带,所以又吸收了许多福州话的特点,声母在连读中有许多类化的现象。
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构成了莆仙地区特有的地域观念。
在莆仙人的心目中,莆仙话既不属于闽东方言,也不属于闽南方言,而是独立的一种。
一莆仙方言现在使用的口语与古汉语有大量相同之处“箸”在莆仙方言中指筷子。
吃饭前一般说:“快去拿箸准备食饭。
”说的就是快去拿筷子准备吃饭。
古文中如李白的《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箸”就意为筷子,心里茫然吃不下而放下酒杯和筷子。
“鼎”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锅,莆仙方言里让客人多吃不要客气时就说“煮了一鼎饭”,意思就是“煮了一大锅饭很多,不要客气”。
鼎为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铜鼎。
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
“畏”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怕,至今仍在莆仙口头语上使用。
如“谁都不怕”叫“不畏一人”。
倘若对某些权势不敢对抗,说:“畏你,还不行吗?”《战国策·齐策》中:“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意思是“我的妾赞美我的原因是怕我。
”“厮”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相。
莆仙方言里“相打”叫“厮打”,“相熟”叫“厮熟”,“相骂”叫“厮骂”,用法与古代类同。
《拍案惊奇》二刻卷三十五:“姑嫂两人多是与他卖糖厮熟的。
”意思是“姑姑和嫂嫂多半是与他卖糖相熟悉。
”“凿”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用拳头打人的意思。
如威胁别人的时候说:“小心我凿给你死!”就是“小心我打死你!”的意思。
在古文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粟暴。
”意思是“那个老太婆抓住郓哥,狠狠地在他头上打了两个脑壳子。
”“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屎、粪,大人怕半大的小孩子夜里尿床常常会说:“你现在赶紧去屙矢。
”意思是“你现在赶紧去拉屎去,不然晚上又吵闹。
莆仙地区通行的话早期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在语音上如文白异读系统和闽南语基本上一致。
但后来它又从闽南地区分立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有自己特殊的声母。
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处在闽东、闽南交界地带,所以又吸收了许多福州话的特点,声母在连读中有许多类化的现象。
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构成了莆仙地区特有的地域观念。
在莆仙人的心目中,莆仙话既不属于闽东方言,也不属于闽南方言,而是独立的一种。
一莆仙方言现在使用的口语与古汉语有大量相同之处“箸”在莆仙方言中指筷子。
吃饭前一般说:“快去拿箸准备食饭。
”说的就是快去拿筷子准备吃饭。
古文中如李白的《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箸”就意为筷子,心里茫然吃不下而放下酒杯和筷子。
“鼎”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锅,莆仙方言里让客人多吃不要客气时就说“煮了一鼎饭”,意思就是“煮了一大锅饭很多,不要客气”。
鼎为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铜鼎。
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
“畏”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怕,至今仍在莆仙口头语上使用。
如“谁都不怕”叫“不畏一人”。
倘若对某些权势不敢对抗,说:“畏你,还不行吗?”《战国策・齐策》中:“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意思是“我的妾赞美我的原因是怕我。
”“厮”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相。
莆仙方言里“相打”叫“厮打”,“相熟”叫“厮熟”,“相骂”叫“厮骂”,用法与古代类同。
《拍案惊奇》二刻卷三十五:“姑嫂两人多是与他卖糖厮熟的。
”意思是“姑姑和嫂嫂多半是与他卖糖相熟悉。
”“凿”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用拳头打人的意思。
如威胁别人的时候说:“小心我凿给你死!”就是“小心我打死你!”的意思。
在古文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粟暴。
”意思是“那个老太婆抓住郓哥,狠狠地在他头上打了两个脑壳子。
”“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屎、粪,大人怕半大的小孩子夜里尿床常常会说:“你现在赶紧去屙矢。
”意思是“你现在赶紧去拉屎去,不然晚上又吵闹。
童年莆仙方言民谣记忆1、大眼睛,菱角嘴,生歹歹,卖贵贵。
2、乞食婆,唠啊唠,没一碗,也有一瓯。
3、“道”一糕,“道”一饼,我分桃,你分饼,桃红红,饼生虫。
(“道:拍。
)4、草人仔,田里插,惊鸟仔,“账”五谷,穿破衫,日“物”曝,戴破笠,雨“物恶”,有功劳,“兆帐贺”。
(草人仔:稻草人。
“账”:守护。
“物”:要。
“恶”:淋。
“账贺”:称赞。
)5、“映摸”蹈地,鱼去吃,虾去夹,一碗点心八个蛋。
(“映摸”:萤火虫。
)6、“揪揪”皮厚厚,红菇炒幼豆,幼豆“白莲”买,“阿咪”没“小礼”。
(“揪揪”:用手在脸上刮羞。
“白莲”:还没有。
“阿咪”:小孩子。
“小礼”:羞耻。
)7、“威衣——呵”,“罗厅”戴红帽,红帽戴歪歪,“罗厅”没“假衰”。
(“威衣——呵”:古时衙门开堂时,衙役所喊的堂威声。
“罗厅”:官老爷。
“假衰”:屁股。
)8、阿肥阿肥凸,举铳开脚肚,举刀宰“北肚”,抓盐“沁”肠肚。
(“北肚”:肚子。
“沁”:腌。
)9、“待伢”“兆”乖乖,没乖拍“假衰”,“待伢”“兆”读书,“白晾”读书“蛋”如猪。
(“待伢”:小孩子。
“兆”:要。
“白晾”:不。
“蛋”:愚,笨。
)10、阿兄面粗粗,阿弟“罗尿铺”,阿姐面PIAPIA,阿妹“角楼厅”。
(“罗尿铺”:夜里尿床。
PIAPIA:脸色很难看的意思。
PIA,用普遍话快读成“披鸭”。
“角楼厅”:在厅上哭着打滚。
)11、日头红“高高”,阿兄没穿衫,月亮光“莺莺”,阿弟偷吃奶。
(红“高高”:形容词,非常红。
光“莺莺”:形容词,非常亮。
)12、阿兄,给狗惊,阿弟,给狗舐,阿姐,嘴没齿,阿妹,头梳“怪”。
(“怪”髻子。
)13、大一时,就是阿姨,大一“箍”,就是阿姑。
(“箍”:段。
)14、初一糕,初二棕,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一日,初六头企企。
(扒一日:扒了一天的龙船。
企企:翘起来。
)15、摇篮摇摆摆,福州走上海,上海看没戏,狗屎涂一鼻。
16、油柑橄榔,“物”吃趁早,“黄吃”留“防早”,“防早”初一早,吃面带骑马。
福建方言特点
福建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内,包括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
福建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语音方面,福建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福建方言中常存在声母的浊化、清化、腭化等现象,韵母方面则存在入声韵尾和鼻音韵尾的变化等。
此外,福建方言的声调数量也比普通话多,且调值差异较大,使得不同方言之间的声调系统存在较大差异。
词汇方面,福建方言的词汇来源复杂,既有古汉语词汇的保留,也有外来词、少数民族词以及地方特色词的融入。
因此,福建方言的词汇数量庞大,且存在一词多义、同义异词等现象。
此外,福建方言中还存在大量的俚语、俗语和方言词,这些词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语法方面,福建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福建方言中常存在词序的颠倒、虚词的使用以及量词、指示词等的特殊用法。
此外,福建方言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VP+O”、“一V就P”等结构,这些句式和表达方式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总之,福建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反映了福建地区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
同时,福建方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
莆仙方言童谣赏析
莆仙方言童谣是福建省莆田市和仙游县一带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莆仙方言童谣的赏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特点:莆仙方言童谣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
莆仙方言的语音系统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在词汇方面,莆仙方言童谣中有许多独特的地方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在语法方面,莆仙方言童谣的句式结构多样,有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也有押韵和谐的韵文句。
2. 内容主题:莆仙方言童谣的内容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趣童真,如《小燕子》、《捉泥鳅》等;也有表现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如《拜年歌》、《迎神曲》等;还有寓教于乐的道德教育类童谣,如《孝顺父母》、《学做家务》等。
这些童谣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富有寓意的故事,传递了世代相传的民间智慧和道德观念。
3. 艺术形式:莆仙方言童谣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口头传唱的传统童谣,也有书面记录的现代童谣。
在传统童谣中,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如说唱、吟诵、对唱等。
现代童谣则更加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4. 文化价值:莆仙方言童谣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既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地方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莆仙方言童谣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变迁,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莆仙方言童谣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对其语言特点、内容主题、艺术形式和文化价值的赏析,可以更好地领略其独特的韵味和价值。
福建莆田方言人文学院08对外汉语1班李平凡 0809600108莆田话即兴化方言,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一,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
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
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
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兴化方言的独特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百越族的底层语言遗存。
莆田话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某些特点方面较其他汉语方言显著,国际音标中的边擦清音(舌尖前音)就是独特标志.莆田话在词汇上除了大量继承古汉语词汇外,另一特点是词汇的通用性较其他汉语方言发达,特别是动词。
如:莆田人的“打”字,可表达120多种不同意思的动作,仙游人的“装”字,几乎可代替所有动词使用。
亲属称谓词是用来称呼具有亲属关系的人的语词。
莆仙话亲属称谓词通过附加、复合,就变成了合成词,具有不同的意义。
从结构上,这些合成词可分成两类,一种是附加成份在称谓词前边,如“老叔公”、“外头孙”。
另一种是附加成份在称谓词后边,如“阿嫂头”、“丈人公”。
而从意义上,这些合成词可分成以下几类。
以下如无特别说明,称谓语都用于叙称。
一类合成词称谓对象没有改变,但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在莆仙话中,“丈人公”由丈人而来,都指妻子的父亲,但前者表示尊敬。
“乃团”指妻子的弟弟,在后边附加箍后变成“乃团箍”,仍然用来指称妻之弟,但含有戏谑之意。
“老妈公(对妻子的谑称)”也一样。
阿姐夫、阿妹夫,分别指姐夫、妹夫,具有亲昵的色彩。
“阿囝”是对儿子的爱称。
一类合成词仍是称谓语,但指称对象改变。
莆仙话阿舅指舅舅,但阿舅囝却指小舅子,即妻子的弟弟,也即“孩子他(她)舅舅”。
这是一种从儿称谓,即跟着子女去称呼。
同样,阿妗囝指妻之兄弟的妻子。
阿姨囝即“小姨子”,指妻子的姐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称呼都用于姻亲,用于称呼妻方的亲属。
而且是男人用的从儿称谓。
莆仙对夫方的亲属都有单独的称谓词,如大伯(丈夫的哥哥)、阿嫂、小姑、小郎(丈夫的弟弟)。
莆仙方言:莆仙人独特的民俗文化,你知道几句莆田赞句呢?
莆田赞句很流行。
无论是考学,结婚还是乔迁大喜大家都喜欢用赞句来助兴,你知道哪些赞句呢?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培育一方地域文化。
莆田方言赞句就是莆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史以来,莆田人毎逢喜庆大事或重大节日都要举办一些祭祀神明和祭祀祖先仪式,并唱颂一些吉祥语句,以祈求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
另一方面借此活跃一下喜庆的氛围,日長月久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莆田赞句这一民俗文化。
结婚赞句
今天结婚好日子
新郎新娘大欢喜
新娘新衣穿红红
今天好日节成蓝
夫妻恩爱心连心
家庭昌盛万事兴
亲情朋友齐喊好
老公婆努力生贵子
新郎晚上嘴嘻嘻
明年一定双孩来
新郎鸽生大歹仔
娶这财母包发财
赞句鸽喊大鸽热
主人办酒大豆热
今日赞句了粗粗
明年肯定生达bo
莆田十六尾牙喊赞句
十六尾牙大欢喜,好啊!
红团春卷番薯起,好啊!
尾牙节瞑大用工,好啊!
老人呆伢齐加餐,好啊!
达池出箩煮香香,好啊!
吃了一厝都平安,好啊!
尾牙八肚吃饱饱,好啊!
祝愿万事很好果,好啊!
这些莆田赞句你听得懂吗?以后结婚或者庆祝节日都能用得到,赶紧学习起来吧。
《莆田方言与莆田文化》10对外汉语卓志辉2010013507莆田话即莆仙方言,是闽方言五个次方言之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它还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方言与文化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与了解方言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下面我以自己的方言知识为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从莆田方言与莆田戏曲、历史、习俗、文字书写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作粗浅的考察。
关键词:莆仙方言;文化;民俗;比较关系;示例。
(一)莆仙方言与莆仙习俗语言是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
一个地区的方言也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这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
莆田人祟尚礼仪,讲究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礼遇有加。
这从莆田人的称谓和日常礼节性用语中便可反映出来。
如莆仙话称“女婿”为“子婿”,称儿媳为“新妇娘”,称“亲戚”叫“亲情”。
小女孩的泛称比较多,有阿妹哥、阿妹囝、阿妹丁。
这些都是对他们的爱称,以这样的称呼来显示出他们亲昵的关系。
在相互交往中说得最多的礼节性语言是“不要紧”、“没得关系”、“真过意不去”、“真难为你了”。
这些客套用语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润滑剂。
在待客方面也很热情,在家中一看见认识的,就大呼“快来坐一下”,继而便要客人“吃杯茶”“说新闻”,若有重要客人来,主人定要亲自下厨。
(二)莆仙方言与莆仙戏曲莆仙戏是流行于莆仙方言地区的戏曲,莆仙话中的许多谚语大部分来自莆仙戏。
如:“有人救刘寿,没人救三娘”。
语出莆仙戏《华岳三娘》,此语比喻别人家有人去救(或帮助),却没有人来救(或帮助)自己。
再如“徐永年亲眼见过”。
语出莆仙戏传统剧目《高继祖》。
徐永年是高继祖的老仆人,继祖一家被害,他都亲眼看见过。
此言比喻某人对某件事发生的全过程都看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作为证人。
而莆仙戏中的唱词又用莆仙方言演唱,在唱腔、表演上也极具莆仙特色,因为莆仙戏的剧本创作大部分都取材于莆田人的日常生活,并在莆仙方言的演出,逐渐成为当地的文娱方式。
闽莆仙区仙游话语法是一种独特的方言,延续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它是仙游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首先,仙游话语法注重词序的灵活运用。
与普通话相比,仙游话的词序更加自由,可以根据语境和讲话者的表达习惯进行变化。
这种特点使得仙游话在表达上更为灵活多样。
其次,仙游话语法中有一种特殊的语气助词叫做”哉”。
这个助词可以用于疑问句、感叹句和加强语气等多种语境,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仙游话语法还注重动词词态的运用。
除了普通话中的肯定、否定和疑问外,仙游话还有一种特殊的词态叫做”欲态”。
使用欲态动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意愿、愿望或者推测,给语言带来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此外,在词汇的选择上,仙游话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不同于普通话常用的汉字,仙游话使用了一些方言词汇和本地特有的词语,丰富了表达的内容和方式。
仙游话语法还包括一种复合句结构叫做”纵合句”。
纵合句由两个或多个简单句通过衔接词或者语气助词连接而成,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关系和意义。
在语态方面,仙游话有一种独特的被动语态结构叫做”剌被语态”。
这种语态结构在表达被动关系时常常使用,与普通话的被动语态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仙游话语法还注重词汇的转音和变音。
在语音转换时,仙游话会对某些字的发音进行变化,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律感。
在句型构建上,仙游话常使用”把”字结构来表达某个动作的执行者和受益者。
这种句型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此外,仙游话还有一种特殊的名词修饰结构叫做”头衔修饰语”。
这种修饰结构将修饰词放在被修饰名词的前面,使得表达更加准确明确。
总的来说,闽莆仙区仙游话语法是一种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特点的语言形式。
它不仅仅是仙游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语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一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仙游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莆仙方言词汇研究摘要莆仙方言是闽话的五大方言之一,它处于闽南地区和闽东地区的交界地带,通行于莆仙和仙游两地。
莆仙方言是受闽东话影响,从闽南话分化而来的一种混合性方言,因此莆仙话具有过渡性方言的特征。
而莆仙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保留着最为原始的词汇用法,使得它的词汇具有了古香古韵性的特点。
因为它的过渡性和古韵性,以及莆仙方言词汇内部的差异性,使得莆仙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词汇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些词汇展现了莆仙方言自身的特色,传承中国方言的特色。
关键词:莆仙方言;特点;过渡性;差异性Study on Puxian Dialect V ocabularyAbstractThe Puxian dialect is one of the five major dialects of Fujian dialect, which is situated in the southern region and the border area of eastern Fujian Province, spoken in PuXian and Xianyou. The Puxian dialect is affected by the words Fujian, a mixed dialect differentiation comes from the Minnan dialect, Puxian words transition dialect characteristics.Puxian dialect has a long history to retain the most primitive vocabulary usage, so that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incense rhyme.The Puxian dialect vocabulary and Mandarin vocabulary is a clear distinction because of its transitional and rhyme, as well as internal differences Puxian dialect vocabulary. These words show the Puxian Dialect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ialects heritage.Key word: Puxian dialect; feature; transitional; differenc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1 绪论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1 研究目的 (1)1.1.2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国内研究现状 (1)1.2.2 国外研究现状 (1)1.3研究内容 (2)2 莆仙方言概况 (3)2.1莆仙方言的分布 (3)2.1.1福建省内部的分布 (3)2.1.2福建省外的分布 (3)2.2 莆仙方言的形成 (4)2.2.1人口迁徙的因素 (4)2.2.2行政区划的因素 (4)2.3莆仙方言的发展 (5)3莆仙方言词汇特点 (6)3.1莆仙方言词汇的古韵性 (6)3.1.1日常用语的古韵性 (6)3.1.2熟语的古韵性 (7)3.2莆仙方言词汇的过渡性 (9)3.2.1词汇混合 (9)3.2.2词义泛化 (9)3.2.3词义创新 (10)3.3莆仙方言内部差异 (11)3.3.1莆仙两地词汇差异 (11)3.3.2仙游内部词汇差异 (12)4莆仙话与普通话词汇差异比较 (13)4.1词形上的比较 (13)4.1.1音节数量不同 (13)4.1.2 叠音词与非叠音词的不同 (14)4.2 词义上的差别 (14)4.2.1 词义缩小 (14)4.2.2词义扩大 (15)4.2.3词义转移 (15)4.3词源上的差异 (15)4.3.1古语词运用 (15)4.3.2外来词的不同 (16)4.3.3方言创新 (17)结论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1 绪论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 研究目的莆仙方言,又称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是长期受闽东话(福州话)影响的闽南话,是闽南方言莆田话片区。
莆仙地区通行的话早期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在语音上如文白异读系统和闽南语基本上一致。
但后来它又从闽南地区分立出来,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有自己特殊的声母。
并且由于地理位置处在闽东、闽南交界地带,所以又吸收了许多福州话的特点,声母在连读中有许多类化的现象。
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构成了莆仙地区特有的地域观念。
在莆仙人的心目中,莆仙话既不属于闽东方言,也不属于闽南方言,而是独立的一种。
一莆仙方言现在使用的口语与古汉语有大量相同之处“箸”在莆仙方言中指筷子。
吃饭前一般说:“快去拿箸准备食饭。
”说的就是快去拿筷子准备吃饭。
古文中如李白的《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箸”就意为筷子,心里茫然吃不下而放下酒杯和筷子。
“鼎”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锅,莆仙方言里让客人多吃不要客气时就说“煮了一鼎饭”,意思就是“煮了一大锅饭很多,不要客气”。
鼎为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铜鼎。
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
“畏”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怕,至今仍在莆仙口头语上使用。
如“谁都不怕”叫“不畏一人”。
倘若对某些权势不敢对抗,说:“畏你,还不行吗?”《战国策·齐策》中:“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意思是“我的妾赞美我的原因是怕我。
”“厮”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相。
莆仙方言里“相打”叫“厮打”,“相熟”叫“厮熟”,“相骂”叫“厮骂”,用法与古代类同。
《拍案惊奇》二刻卷三十五:“姑嫂两人多是与他卖糖厮熟的。
”意思是“姑姑和嫂嫂多半是与他卖糖相熟悉。
”“凿”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用拳头打人的意思。
如威胁别人的时候说:“小心我凿给你死!”就是“小心我打死你!”的意思。
在古文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粟暴。
”意思是“那个老太婆抓住郓哥,狠狠地在他头上打了两个脑壳子。
”“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屎、粪,大人怕半大的小孩子夜里尿床常常会说:“你现在赶紧去屙矢。
”意思是“你现在赶紧去拉屎去,不然晚上又吵闹。
”《资治通鉴》卷六:“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
使者返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意思就是“赵王派使者去视察廉颇是不是还能征战。
廉颇的仇人郭开多给那个使者贿赂了金钱,让使者把廉颇说成不中用。
廉颇见到了使者一次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且披上盔甲上马,用来显示自己还可以征战沙场。
使者回去跟赵王说:‘廉颇虽然老了,但是还是特别能吃,可是跟我坐了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
’赵王以为廉颇老了,于是不召回廉颇重用他。
”“勘”在莆仙方言中是问的意思,“麻烦勘一下,去xx地怎么走?”意思就是“麻烦问下路,去xx地怎么走?”在古文中“勘问、推勘”意思是审问。
《聊斋志异》:“当堂对勘”,意思是“在公堂上审问”。
“洗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洗脸,“赶紧去把面洗了睡觉”,就是“赶紧去把脸洗了然后睡觉”。
《礼疏》则云:“《礼》:‘洗手谓之盥,洗面谓之頮。
’”意思是“洗手叫做盥,洗脸叫做頮。
”“绝”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十分、异常,如“绝聪明”、“绝漂亮”、“绝调皮”等。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
”“暝”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夜晚。
夜里”叫“瞑头里”。
《齐谐记》“其子号泣而葬其母如法,朝瞑哭临”。
这里“朝瞑”即“早晚”之意。
“册”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书,到书店买书就说:“我买本册。
”意思就是:“我买本书。
”老板就会明白是要买本书。
“册”在现代汉语中为量词,在古文中是“书”的意思,如《尚书·金滕》:“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意思是“于是把书放在金滕的匮中。
”“使”这一词语在古代汉语里有各种用法,如“花钱”叫“使钱”,“出力”叫“使力”,“用人”叫“使人”,正与莆仙方言用法同。
无曲选《救孝子》第四折:李万云:“张千,这钱这等好使,令史使我不肯去,你就去。
”“索”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绳子,爷爷山上砍柴时对我说:“给我拿几根索来。
”意思就是“给我拿几根绳子来。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
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意思是“追到南度河,命令军官田晏、夏育慕先爬上去,放下绳子拉士兵上来过去。
再次在罗亭大战,得了一场大胜利。
”“嚎”在莆仙方言中指哭,大人哄小孩:“你别嚎,我待会带你出去玩。
”意思是“你别哭了,我待会带你出去玩。
”《老子》:“终日嚎而嗌不嗄”意思是“整天哭但是喉咙不嘶哑”。
“匿”在莆仙方言中指隐藏,小时候玩躲猫猫最后一个找不到会喊:“哈哈,我看到你匿在那了。
”意思是“哈哈,快出来吧,我看到你藏在那了。
”在古文中也有记载,如《史记·留侯世家》:“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意思是“张良于是改了姓名,逃亡躲藏在一个叫下邳的地方。
”“涂”在莆仙方言中指泥土,大人责怪小孩子出去玩得太疯会说:“去哪儿野去了,身上都是涂....”意思就是“你跑哪儿玩去了,弄得身上都是泥土....”古文中如《庄子,秋水》:“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意思是“是死了之后留下一副骨头在大堂上让人祭拜显得尊贵好,还是活着在泥土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好?”“沃”这个词在干农活中用得比较多,指浇水。
两个人一起在农田中相遇通常打招呼:“要给田里沃下吗?”意思是“你要去给农田浇水吗?”《说文》:“沃,溉灌也。
”指出沃是灌溉的意思。
“伊”是莆仙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我在给我奶奶打电话时问到爷爷的近况。
奶奶一般不直接提爷爷的名字而说:“伊还是爱喝点小酒....”意思是“他还是爱喝点小酒”。
与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伊”的意思相同,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而且不分男女。
“晏”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晚,“这么晏了你去哪儿”是“这么晚了你去哪儿”。
陆游的诗《新晴出门闲步》:“废寺僧寒多晏起,近村农惰阙冬耕。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早晨天气寒冷,寺庙里的僧人多半起来得晚,附近村子里农民也懒得起来而没进行耕作。
”昨暮:莆仙话“昨天”叫“昨暮”,“你昨暮在哪儿?”意思是“昨天你在哪儿?”古汉语中《史记》卷六十七:“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这里的“昨暮”就是指昨天。
明旦:莆仙方言中“明天”叫“明旦”,“明旦村里有唱戏你去不去看?”意思是“明天村子里唱戏,你去不去看?”六朝宋敬叔《异苑》:“洛城小人失妻者,管辂为卜,教使明旦于东阳城外……”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洛城有个人走丢了自己的老婆,管辂为他占了一卦,让他明天去东阳城外等……”今旦:莆仙方言中“今天”叫“今旦”。
“今旦你要是敢去....”意思是“今天你要是敢去....”古汉语中《史记》卷七十五:(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今天苏代从外面回来,看见木禺人与土禺人在说话…….”冰人:莆仙方言中媒人叫“冰人”。
几个女人在一起闲话:“昨暮冰人去XX家了”,意思是“昨天媒人去xx家去了”。
明·徐树丕《识小录》“冰人”条云:“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
曰‘冰上阳,冰下阴,阴阳事也。
诗:士如归妻,造冰未泮,婚姻事也。
冰上与冰下语,为阳语阴介事也。
君当为人作媒。
’称媒为冰人始此。
”翻译成现代汉语:“孝廉令狐策有一天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圆梦的人为他解释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主阴阳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说话,人阳语阴,主为人说媒,因而你当为人做媒,冰河开了,婚姻也就成了’。
由此后人称媒人为冰人。
”请告: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请假。
“先生,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想请告回家休息”这个一般是学生由于身体不舒服跟老师请假所说的。
《资治通鉴》二百四十三卷“憬由是深衔之,数以目疾请告”。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憬于是在心里深深地记住了,多次都用眼睛有疾病的理由来请假。
”先生:在莆仙方言中是老师的意思。
“先生,我家孩子今年学习怎么样?”这个是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问老师多半会用到的话。
《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
”意思是:“老师请坐,有什么事情劳烦您到这来。
”青盲: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瞎子。
“这个青盲好可怜啊,什么都看不到。
”意思是“这个瞎子好可怜啊,什么都看不到。
”秦汉古语中《后汉书》卷八十一:“是时犍为任永及业司同那冯信,并好学博古。
公孙述连徵命,待以高位,皆青盲以避世难。
”街路:莆仙方言中称“街道”为“街路”。
“你今天去逛街路买了些什么啊?”意思是“你今天去逛街买了些什么?”古文《资治通鉴》卷二“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还不如带兵快速地奔袭到魏都,占据他们的街道。
”目睛:在莆仙方言里指眼睛。
“咦,你目睛怎么红红的?”意思是“咦,你眼睛怎么红红的,是不是哭了?”宋·赵令畴《侯鲭录》:“商臣、王敦蜂目”条:‘余昔年曾任汀州掌狱录,见杀母黄曾,其目睛小而光跌,宛若蜂状。
’”无好:莆仙方言中指的是事情不妙或不是好东西、好事。
《资治通鉴》卷二十九:伯超惧,说休茂曰:“主帅密疏官过失,欲以启闻,如此恐无好。
”新妇:在莆仙方言中指的是媳妇,家庭长辈或乡里皆可如此称呼。
其源很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个媳妇年纪轻轻的就遭逢大难,一生所有的寄托就在这个儿子身上。
”大穷:莆仙方言中指事情很坏、处境很不妙、体力受不了。
这里的“穷”字,意为“凄惨”、“悲惨”,非“贫穷”之意。
这也是古代的用法。
《史记》卷七十五:孟赏君惧,乃遗秦相穰侯魏丹书曰:“君闻秦欲以吕礼收齐……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
”意思是孟尝君很害怕,就给秦国丞相穰侯魏冉写了一封信说:“我听说秦国打算让吕礼来联合齐国....如果齐国不被攻破,吕礼再被任用,您必将陷于极端的困境中。
”小郎:已婚女子对丈夫弟弟的称呼。
这种称呼自晋朝开始。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上(唐宣宗)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其下注:自晋以来,嫂谓叔为小郎。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哪里有丈夫的弟弟生病了不去探视,是呆在一旁看好戏吗?’下面注解:自从晋朝以来,嫂嫂称呼叔叔为小郎。
”小姑:在莆仙方言中已婚女子对丈夫之妹的称呼。
古乐府《焦仲卿妻》: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外家:莆仙方言称已婚女子娘家为“外家”。
每次跟妈妈去外婆家路上遇到邻居都会跟妈妈打招呼:“去外家啊。
”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先太夫人外家曹氏,有媪能视鬼。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先太夫人的娘家曹氏,有个老夫人能看你到鬼。
”特故:莆仙方言中“故意如何如何”叫“特故如何如何”。
如有人损坏东西,赔礼说:“对不起,我不是特故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赵盼儿唱:“我特故抄与你个休书题目……”尽行:莆仙方言中“全部”、“全都是”叫“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