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湘教版)必修一:3.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2、掌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3、了解常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其原因。
一、水平地域分异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1)定义:受________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2)表现:自然带大致与________平行,沿_______方向延伸,________方向更替。
(3)原因: ________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4)举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陆地自然带、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和寒带冰原带。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1)定义: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也产生了有规律的更替。
(2)表现:自然带平行于_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_方向更替。
(3)原因:主要受________条件控制,在_______大陆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
(4)举例:在我国沿40°N纬线,从沿海到内陆,随着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带、__________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二、垂直地域分异1.定义: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增加,______和_____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原因: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发育程度的影响因素:通常是____________越低,________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三、非地带性分异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_________的地域组合,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其主要表现可以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起伏”等几方面: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苔原带。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考点: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2.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学习过程]一、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填图)在右图中写出填陆地自然带的名称二、地域分异规律1.学生自主学习:必修1 P79—P81,完成下表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更替方向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举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2.读右图,总结规律(1)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规律(2)山麓自然带(基带)和一致(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4)判断南北两坡,哪是阴坡,哪是阳坡?3.读下图总结规律规律:同一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 4.读图,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判断山地的位置3.雪线的概念,影响雪线的因素(巩固练习)图4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题。
常绿硬叶林 S N S N 图甲 温带落叶阔叶林图乙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白然景观是A.针叶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一常绿硬叶林一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一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右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
2、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下图为45º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3~5题。
3.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4.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 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5.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右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课题2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郑飞【学习目标】1。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在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分异).2。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中较小尺度上的地方性分异。
3.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活动过程】活动一:读“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图”,尝试分析影响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因素.1.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该山南坡有哪几种自然带,通过归纳你认为这种变化类似于哪种水平分异规律?3。
该山北坡为什么没有森林带?且南坡自然带比北坡丰富,其原因是什么?4。
图中南坡积雪冰川分布的下限海拔(雪线)比北坡低,尝试分析原因,并归纳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
活动二:阅读课本82、83页“地方性分异规律”相关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地方性分异形成的原因?2.地方性分异表现出什么样的规律?3。
举例说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活动三:读图并阅读课本85页第6~10行,结合课本85页活动,认识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亚热带水稻田温带草场1.根据图分析,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充分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做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结合课本85页活动,归纳在生态建设中应如何因地制宜?【课堂反馈】一、单项选择题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导致这种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A.水分差异B.热量差异C.土壤差异D.海拔差异2.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的规律性是()A.连续性B.普遍性C.有序性和重复性 D.层次性3.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多生长油松,这一现象反映了地域分异的哪种规律?( )A.垂直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4~6题.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6. 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 D.极圈附近二、判断题7.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逐渐增多。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带概念及形成原因
2、掌握地理环境的三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课前预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注】①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的名称多用植物名称命名。
②热带沙漠气候区的自然带为热带带。
③同一种气候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自然带为温带带和温带带。
④不同的气候类型可形成相同的自然带:气候区和气候区的自然带均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与合作】三组驴友环游世界探究自然环境的分异规律
驴友一组:从赤道附近刚果盆地出发,沿东经20°向北到达欧洲北部,探索自然景观的分布变化及成因。
驴友二组:从欧洲西部出发,沿北纬45°向北到达我国东北,探索自然景观的分布变化及成因。
驴友三组:从非洲赤道附近最高的山:乞马扎罗山北坡山麓出发,翻越山顶从南坡下来,探索自然景观的分布变化及成因。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分布规律
本节课你学到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维目标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规律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理解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分布,能描述其基本特征
5.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地球陆地表面的分布特征;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做出评价。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变焦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干湿地带分异规律;
2.通过自主提问的方法学习垂直分异规律
3.搜集有关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事例。
1.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来探讨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
教学难点
1. 2.关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问题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附件一:世界陆地主要自然带的比较表
附件二: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比较表
无 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山麓到山顶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沿海到内陆更替)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纬向高纬更替) 延伸与更替方向
喜马拉雅山南坡
低中纬高山区 水热变化
中等尺度 垂直分异 黄土高原小流域
北京---乌鲁木齐
非洲、西伯利亚
典型例子
各地均有 中纬度
高、低纬地区 典型地区 无 水分差异 热量差异 主导因素
图示
无 (具有差异性和重复性)
小尺度
中尺度
大尺度
尺度 地方性分异 干湿度地带分异 纬度地带分异 项目。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导学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①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细胞生物)。
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植物依次经历了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及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依次经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及人类时代。
②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b)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了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4)生物促进了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联系了无机界和有机界;改变了水的化学组成,改造了水圈;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是生物进化和环境灭绝。
古生代末期(如三叶虫)和中生代末期(如恐龙),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拓展提示]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发挥的独特作用:(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了大气;(2)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3)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a)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2020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含解析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填一填)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2.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地域分异(1)概念: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特点:有序性和普遍性。
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三、主要陆地自然带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类型(1)森林自然带①分布地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②主要特点:生产量最大。
③典型类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2)草原自然带①分布地区: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②主要特点:以草本植物为主。
③典型类型: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3)荒漠自然带①分布地区:干旱地区.②主要特点: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
③典型类型: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做一做)1.从沿海到内陆,各种自然带的逐渐更替较为明显的是(C)A.高纬度B.中低纬度C.中纬度D.低纬度解析:经度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最明显.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这首诗描述的是(B)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变化反映了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
3.从塞北到江南自然景观产生差异的基础是(B)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解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是热量条件的差异。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C)A.纬度地带性B.干湿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解析:该景观差异是由于海拔不同形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掌握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
3.理解地表不同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①________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带之间和②________________。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2)概念:自然带大体上沿③________延伸、随④________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⑤________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以⑥____________变化为基础。
(2)概念:自然带大体沿⑦__________延伸,⑧__________方向更替。
3.垂直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高山地区因⑨______________不同,会出现从山麓到山顶的差异。
(2)概念:⑩________自然带随⑪________延伸,⑫______方向更替,纬度越⑬________,山体越⑭________,自然带越丰富。
4.地方性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地方⑮________、地方⑯________、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
(2)概念: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3)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⑰________和⑱________的规律。
(4)更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a.坡麓、坡面、坡顶的⑲________________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21________的分异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由于基岩风化壳直b.⑳________和○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1.自然带沿一定方向递变规律是:森林→草原→荒漠,这种分异规律( )A.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均有可能B.一定是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C.一定是纬度地域分异规律D.一定是垂直分异规律考查点2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2.下图中图甲是“东欧和北亚的植物和农业带分布示意图”,该分布图相当于图乙中甲~丁四线段所经地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考查点3 地方性分异规律3.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多生长油松,这一现象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现象( )A.垂直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方法技巧练影响雪线高度因素的判读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
3.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导学案编制 郭占平 审核 陈斌[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3.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自主学习: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差异性的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①________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即②____________。
2.地域分异特征:有序性、普遍性。
3.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基本因素:③ 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分布特点: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④ 延伸、随⑤变化(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a .基本因素:⑥____________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b .分布特点:随⑦________方向变化。
(3)垂直分异规律a .基本因素: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⑧________发生变化。
b .分布特点:从⑨________到⑩________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c.垂直自然带⎩⎪⎨⎪⎧含义: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 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⑪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划分标志:⑫ 、⑬(4)地方性分异规律a .含义:指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_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规律。
b .特性:有序性和____________。
c .小尺度地方性分异⎩⎪⎨⎪⎧⑯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二、主要陆地自然带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主要类型 (1)森林自然带a .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b .特点:________________的陆地自然带。
c .典型类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____________________、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
新 版 地 理 精 品 资 料2019.4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3.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差异性的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①________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即②____________。
2.地域分异特征:有序性、普遍性。
3.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基本因素:③ 在地球表层的 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分布特点: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④ 延伸、随⑤ 变化(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a .基本因素:⑥____________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b .分布特点:随⑦________方向变化。
(3)垂直分异规律a .基本因素: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⑧________发生变化。
b .分布特点:从⑨________到⑩________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c.垂直自然带⎩⎪⎨⎪⎧含义: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⑪ 延伸的不同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划分标志:⑫ 、⑬(4)地方性分异规律a .含义:指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⑭_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规律。
b .特性:有序性和⑮____________。
c .小尺度地方性分异⎩⎪⎨⎪⎧⑯ 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二、主要陆地自然带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⑰________和⑱____________。
3.主要类型(1)森林自然带a.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b.特点:⑲________________的陆地自然带。
c.典型类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⑳____________________、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
(2)草原自然带a.分布: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b.特点:以○21________植物为主。
c.典型类型:○22____________、○23____________。
(3)荒漠自然带a.分布:干旱地区,降水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24________。
b.特点: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动物很少,对○25____________有很强的适应性。
c.典型类型:○26____________________、○27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以大农业生产为例)1.影响:○28________________构成、作物构成、○29________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
2.意义:取得持续的○30________效益并实现○31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探究材料】材料一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景观从东部的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景观向西不断发生变化,草类逐渐稀疏,演变为荒漠景观,再到西部地区演变为戈壁景观。
材料二:我国古代的诗句,往往蕴含着某种地域分异规律。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材料一中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2.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什么?3.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反映的分别是哪种地域分异规律?4.为什么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规律总结】(1)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2)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探究点二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布的关系【探究材料】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规律总结】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1)注意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并非完全对应。
(2)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甚至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中较湿润地区)对应的自然带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同种气候类型控制下的自然带也有不同的特征。
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4)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中的自然带相差一个字“硬”与“阔”,但地理意义相差很大。
【考例探究2】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课前准备区①相似性②地域分异③太阳辐射能④纬线⑤纬度⑥降水量⑦经度⑧降水⑨山麓⑩山顶⑪等高线⑫植被⑬土壤⑭地势剖面⑮重复性⑯地貌部位⑰热量⑱水分条件⑲生产量最大⑳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1草本○22热带草原带○23温带草原带○24很大○25干旱环境○26热带荒漠自然带○27温带荒漠自然带○28大农业产业○29品种○30经济○31生态平衡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全球陆地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
内蒙古自治区从东部向西部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不断减少,自然带由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由距海远近不同导致水分差异大造成的,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热量。
3.垂直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不同区域的热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考例探究1(1)D(2)B[第(1)题,由图可知:从o→a,热量条件在不断增强,纬度越来越低,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
从o→b自然带呈现从热带向寒带的变化,热量条件在不断减弱,表明o→b所处的纬度,越来越高。
第(2)题,从图乙中可知,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探究点二大气环流、气候类型和自然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中纬西风带,盛行西南风;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带;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界地带,受它们的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根据自然带更替方向,可确定出地域分异规律和主导影响因素。
(1)整体(2)西风带画风向略(西南风)(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5)纬度热量干湿度地带水分考例探究2(1)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乙丙(3)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从沿海到内陆(4)地形海陆位置解析本题考查气候、自然带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
甲地位于30°S~40°S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乙地位于高大的安第斯山区,海拔高、气温低,易受冰雪冻害影响。
丙地位于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缺水较严重。
在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地的相对高度较大,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丙地位于降水较少的温带荒漠带,丁地则位于温带草原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带变化主要是水分条件差异导致的,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上述分析可知,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地形、海陆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