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课《合欢树》
- 格式:ppt
- 大小:656.50 KB
- 文档页数:7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合欢树》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古诗文。
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们既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花卉,又能够领略到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所表达出的深刻哲理。
本篇教案将以古诗文阅读与欣赏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古诗文的整体把握、诗歌语言和意蕴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悟和思考。
一、整体把握第一步,让学生先将全诗通读一遍,以了解全诗的思路和意境。
第二步,对全诗进行分段解读,把握每一段的文字表述,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在第一段,“合欢满庭芳,独立翠微间。
不必池塘处,自有东篱菊。
”中,作者写道合欢树在花开时满庭香光,显得格外美丽,而作者却独自一人独立在树下,欣赏着合欢树的美景,心情也是舒畅愉悦的。
在第二段,“日夜常相伴,相待长年安。
常恐秋节至,空余衾枕寒。
”中,作者表达出了与合欢树的深厚情谊,相互依存的关系。
同时,还透露出作者内心底下对于时间的畏惧和对生命短暂的深切感受。
在第三段,“鸟鸣花落外,人去景犹存。
翠阴不改旧,也得新来春。
”中,作者表达出了合欢树长存的感慨,人的一生会有离别,但合欢树的美景却能够永存。
同时,还表达出了作者希望合欢树能够重新绽放的期望和愿望。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们就已经能够对这首诗的主题和思路有所了解了。
二、诗歌语言第一步,让学生分析诗的结构、韵律以及对仗关系。
第二步,让学生用简短的话表述出古诗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主题词,如“合欢”“翠微”“日夜”“常恐”等,剖析这些字眼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第三步,通过对古诗文中形像化的表述进行绘画,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意蕴分析通过前两步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结构和语言之美,我们就要更深入地了解其所蕴含的意蕴。
学生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比如,作者为何要写下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他的思想有何内涵和意义?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来进行联想和思考。
同时,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明确诗句背后的深意,比如,作者对于生命短暂的感受,对于时间的畏惧,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等。
合欢树课文讲解合欢树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常绿中小乔木,它的名字来源于树枝状茂密,像合抱拥抱的夫妻一样。
合欢树不仅在园林景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被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合欢树》这首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合欢树》课文以描绘合欢树的美丽和神奇为主题,通过对树木外貌特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文章开篇就用一句“合欢是树冠最为茂盛的树”来概括合欢树的形态特征,这样的描写为读者们打开了一扇栩栩如生的大门。
接下来,作者又以修长的枝干、交错的树干、茂密的叶子等形象描写合欢树的外形,令人仿佛置身于合欢树下,感受到了它的独特之美。
除了对合欢树的形态进行描写,文章还通过对合欢树生长环境的描述,传递出了一种对自然的敬仰和对自然力量的崇高赞美。
合欢树繁茂茂密的叶子和绚丽多彩的花朵,离不开充足的阳光和丰富的雨水。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阳光透过合欢树的叶子投下的阵阵斑驳光影,以及树下的青草丛中争相开放的鲜花。
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合欢树无私的奉献精神。
课文中作者还通过对合欢树花木结合、生命力顽强的描述,向读者们展现了合欢树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
合欢树的花朵含有许多小花,每个小花都有自己的性别,男花和女花结合后就会结出果实。
这种结合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合欢树的繁殖能力,也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联想。
而合欢树能够在沙漠和荒野等恶劣环境中生长,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正是因为它顽强不拔的生命力。
通过《合欢树》这篇课文的讲解,我们可以发现它完美地结合了自然描写和人文情感,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力的讴歌。
合欢树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
读者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感受到合欢树散发出的清新和生机,从而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命的珍惜。
总结起来,《合欢树》这首课文在描写合欢树的外貌特征、生长环境和生命力方面,通过细致而生动的文字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赞美之情。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也是高一语文经典课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一)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又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
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
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
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
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
“我”不服气,故意气她。
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
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第二个镜头是:20岁时,“我”两腿残废后,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不辞劳苦,“全副心思放在给我治病上”。
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而母亲从不肯放弃。
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
生命是可贵的,母亲把儿子带到了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另一个生命,她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说到“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 人生在世,能为自己疯,为自己痛的人有几个?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实而坚定的支持者。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合欢树》教案《合欢树》[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
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
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法]品读、交换、探讨、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
它的作者XXX,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
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
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XXX,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
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该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XXX,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他(XXX)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小学语文《合欢树》教案《合欢树》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合欢树》教案。
2、从细节描写中体味母亲对我的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4、基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采用由散入整的组合法,在内容主旨理解的同时,对散文写作有初步的认识。
5、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受爱、表达爱、珍惜爱。
而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叙中,也完成了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这种感悟除了通过细致的细节来表现之外,都集中在合欢树这一象征物上。
所以,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内涵,就必须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十岁,对你意味着什么?二十岁,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二十岁的儿子瘫痪了,对母亲意味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题目为合欢树,那么作者有没有一上来就写合欢树呢?哪些地方提到了合欢树?提示:作者一共四次提到合欢树:(7--12自然段)(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3、后半部分才提到合欢树,那么前半部分写些什么内容?仔细阅读1-6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我"和母亲的句子。
我母亲性格十岁作文比赛得第一最美的女人聪明争强好胜,率真可爱二十岁两腿残废后母亲有了白发处处对儿子隐忍退让,坚强三十岁小说发表母亲已经去世早早的离世因操劳而早逝母亲的变化:从一位"好看的母亲"变成早生华发的母亲,从一位能为自己作"蓝底白花的裙子的母亲"变成了生活中只有儿子的母亲,从一位争强好胜的母亲变成处处对儿子隐忍退让的母亲。
《合欢树》教案4篇《合欢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__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理清__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__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过程:导入导语: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学生自由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了解作者及背景,帮助理解主题感知课文请同学自由读课文1、勾画生字词2、引导提问(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理清__思路品味语句,品味感情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示例]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