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跳动——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中的体现
- 格式:pdf
- 大小:127.01 KB
- 文档页数:3
文学评论1. 女性翻译理论的阐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女性主义翻译观也应运而生。
传统翻译观强调源文与译文的“主仆关系”,即前者代表雄健的男性,后者代表处于从属地位的残缺的女性。
早期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强调要建构一种“女性语言”来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摆脱男性中心霸权话语所构建的女性固定形象。
她们于是开始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操控的工具。
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更强调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地位,打破主仆关系,摆脱原文对译文的控制。
戈达尔德(Godard, 1990:94)认为:女性主义译者公开声明她的关键性差异以及对永无休止的重读和重写的乐趣,公然打出操控语篇的旗号而不做隐形的译者。
2.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两个中译本分析女性主义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艾略特为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自传性的小说。
本文选取庆祝英(女性译者)与伍厚恺(男性译者)的中译本,旨在通过女性翻译主义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深体会艾略特的情感和维多利亚小村庄的生活。
女性译者主要通过语气的选择和词汇倾向性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她们的翻译风格。
2.1 语气的选择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两性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女性通常比男性感情更细腻和丰富,她们在语言的表达上也更生动贴切,富有感染力与独特的风格魅力。
but I'm sure the child's half an idiot i' some things; for if I send her upstairs to fetch anything, she forgets what she's gone for, an' perhaps 'ull sit down on the floor i' the sunshine an' plait her hair an' sing to herself like a Bedlam creatur', all the while I'm waiting for her downstairs.“我倒说这孩子有点儿呆,如果我差她上楼去拿点什么东西,她会忘记她为什么上楼,有时候甚至会坐在楼板上阳光底下编她的头发,像个疯子似的一个人哼着歌,可是我呢,我还在楼底下眼巴巴地等着她。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男性与自然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小说叙述了女主人翁麦琪凄凉悲惨的一生,并描写了大量美丽的自然风光。
但是在父权社会中,自然同女性一样,都受到了来自男性的压制。
本文主要从女性、男性和自然三者的关系解读该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这对于我们在今天平衡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立和谐的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女性自然男性压迫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28-021 引言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是公认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极富影响力的作品,其中第二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极为成功的一部,更是奠定了其在英国文坛的地位。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凄切感人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翁麦琪充满悲剧的一生。
她聪颖善良,富有情感,个性反叛。
她内心的活力使其与僵化、虚伪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准则格格不入。
小说中艾略特用较多的篇幅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和社会习俗。
这些自然因素不仅仅是陪衬,更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同女性一样,大自然也受到男性的压迫。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女性、男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作者追求女性解放,憧憬两性融洽,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所倡导的。
2 生态女性主义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奥波妮在《女性主义毁灭》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这一概念,这标志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开端。
它主要讨论文学作品中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与男性、男权社会之间的关系。
奥波妮指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
女性和自然都成了男性的附庸,而生态女性主义就是要改变这一局面。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类统治自然的思想,并认为这一思想来自人统治人的思想;它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强调女性在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中的潜力,号召女性起来领导一场拯救地球的生态革命,并在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关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分析作者:张威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1期【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由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所著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主义的解读。
本文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叛逆男女平等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主张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性的尊重,主要是对女性主义的尊重,摆脱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平等。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小说就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积极反抗,毕生与旧观念作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对女性尊严的践踏,应当予以回击与反抗,是对女性主义的保护。
一、乔治·艾略特简介乔治·艾略特是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出生于1819年,在英国的文学界享有很高的荣誉。
她是第一个深度解剖人心理的理想主义者,不拘泥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反对男尊女卑,不认同对女权的蔑视,毕生与传统社会作斗争的伟大女性。
乔治·艾略特不受当时传统社会不尊重女性观点的束缚,积极做自己,与当时的传统社会格格不入,与当时封建的伦理道德社会作斗争,以此来宣示女性不可忽视的地位,应当尊重女性观点。
乔治·艾略特的文学生涯开始于翻译工作,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艾略特爱上了语言,陷入了对语言的学习与研究中。
后来由于受到查尔斯·布雷的影响,艾略特渐渐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开始了对宗教的不断质疑。
艾略特一生写了多部著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的典型作品。
《教区生活场景》、《亚当·比德》等作品也广受好评。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都以悲剧为主,是将悲剧与现代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既蕴含了生活中的悲剧,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将悲剧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产物,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当时却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与亚里士多德阐述的观点形成对立。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2019年精选文档《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乔治?艾略特被称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三位女性作家之一,而其他两位则分别为费劳伦斯?南丁格尔与维多利亚女王,由此可见,乔治?艾略特在英语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乔治?艾略特所创作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其中小说中为主人公所设置的家庭背景与作者本身的家庭有着相似之处。
这部小说讲述了少女麦琪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以及面对爱情与责任所体现出的挣扎、彷徨以及自我牺牲。
这部作品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大众价值观做出了展现,特别是通过对麦琪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妇女面对爱情与责任时的困惑,从而对作者本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做出了传达。
一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观及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概述在英国历史中,维多利亚时期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民主化发展的辉煌阶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产阶级妇女被认为是最圣洁、最完美的女性,并且赋予她们“家中的天使”这一美誉。
但是,通过了解这些“天使”的生存现状,就可以发现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被歧视以及被压抑的地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中产阶级妇女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她们没有必要在为了承担家庭经济而从事生产性活动,这让家庭成为了她们仅有的活动范围并将她们从公共经济领域中剔除出来。
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女性开始失去自身的社会功能,而只能作为丈夫的陪衬。
虽然看起来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妇女被供养起来,但是事实上缺乏经济自主权的中产阶级妇女在生活中却只能受到男人摆布,并且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女性的地位微乎其微,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女性教育权、婚姻自主权、财产权以及择业权的被剥夺。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女性被局限在空间狭小的家庭领域中,并处在一种被奴役的状态,所以她们的精神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压抑与摧残,也正因为如此,维多利亚时期大量的女性出现了精神疾病甚至疯狂,而女性的这种疯狂不能被简单的作为病理的现象来分析,而应当作为文化现象来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够理解女性疯狂的真正根源与真正内涵,也才能够理解当时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宋薇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其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展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和文化秩序中,人们对于女人的言行举止和道德规范。
该文聚焦充满叛逆的女主人公麦琪在其短暂一生中的努力抗争,并探究其中洋溢着的丰富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
【总页数】2页(P193-194)
【作者】宋薇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生存美学 [J], 谭敏;赵宁;苑辉
2.权力网络中的规训与惩罚--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J], 蒋贤萍
3.性格悖论与道德抉择--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形象 [J], 叶梅
4.从原型角度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悖论式拯救 [J], 鲜丽君;
5.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J], 宋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240 -校园英语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分析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张威【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由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所著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主义的解读。
本文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 叛逆 男女平等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主张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性的尊重,主要是对女性主义的尊重,摆脱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平等。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小说就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积极反抗,毕生与旧观念作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对女性尊严的践踏,应当予以回击与反抗,是对女性主义的保护。
一、乔治·艾略特简介乔治•艾略特是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出生于1819年,在英国的文学界享有很高的荣誉。
她是第一个深度解剖人心理的理想主义者,不拘泥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反对男尊女卑,不认同对女权的蔑视,毕生与传统社会作斗争的伟大女性。
乔治•艾略特不受当时传统社会不尊重女性观点的束缚,积极做自己,与当时的传统社会格格不入,与当时封建的伦理道德社会作斗争,以此来宣示女性不可忽视的地位,应当尊重女性观点。
乔治•艾略特的文学生涯开始于翻译工作,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艾略特爱上了语言,陷入了对语言的学习与研究中。
后来由于受到查尔斯•布雷的影响,艾略特渐渐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开始了对宗教的不断质疑。
艾略特一生写了多部著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的典型作品。
《教区生活场景》、《亚当•比德》等作品也广受好评。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都以悲剧为主,是将悲剧与现代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既蕴含了生活中的悲剧,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将悲剧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产物,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当时却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与亚里士多德阐述的观点形成对立。
亚里士多德认为小说的悲剧主人公必须是男性,性格善良,最后被厄运所折磨。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生态女性主义的自我意识解读刘文珍【摘要】近年来,在文学作品研究工作中,人们更加关注对女性主义思考和深度解读,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全新动态.随着当前学术界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在文学作品审读过程中,从女性视觉进行作品的全新认知和理解.在一定发展角度上讲,用女性主义对经典作家或作品进行重读工作,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发展动向,有着一定的现实解读意义.在此研究新动态的发展上,利用女性主义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进行重新的解读.【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5【总页数】2页(P169-170)【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生态女性主义;自我意识;解读【作者】刘文珍【作者单位】吕梁学院,山西吕梁 0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女性主义是当前女权运动和生态环境发展的产物,随着时间的发展,被人们更为广泛关注。
在文学发展中,女性主义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质,用女性主义对经典作品进行内容的全新解读,是当前学术界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全新性质的工作。
女性主义的出现绝不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历史发展中每个民族,在艺术发展过程中都会将女性和艺术及自然融为一体进行全新的解读。
本文在此研究动态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解读,探索作品中女性思想追求的发展道路。
在进行生态女性理论研究时,相关学者认为,在历史发展中男性进行社会统治和人类在统治自然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为此,该女性主义在进行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自然平等一些主要思想的追求,并通过这一理念进行基本框架构建,以自然和女性所具有的和谐之美进行思想的表达。
在该部作品中,作者通过文字描写,向读者描绘了一幅传统自然性质的田园生活与文章主人公——麦琪自身所具的野性美实现相互融合的景象。
在该部作品中,作者用很多形容词及描绘性的语句,对田园风光进行一定程度的描写,阐述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该部作品中出现的磨坊工作的声音、鸭子戏水声,以及河流流动的声音都为整部故事发展铺垫了恬静生活的氛围。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解读作者:王柔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0期摘 ;要:乔治·艾略特对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呈现。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主人公麦琪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突破社会伦理道德和家庭道德,以及在爱情和责任选择中的彷徨和妥协。
本文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研究小说中女性主义的先进性与其局限性。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女性主义;自由;爱情;向往作者简介:王柔化(1982-),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工作单位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1一、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婚姻通常是由父亲或者是兄长来决定的。
婚姻对于女性至关重要,常常被看做是女性命运的转折点,这种转折点主要是指金钱方面。
因为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并未体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上。
在婚姻的选择方面,看重的是门当户对以及家人的允许,这些都是传统婚姻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完全颠覆了这种传统的观念,女主人公麦琪经历了两段感情,第一段感情和身患残疾的菲利普。
在这段感情中,麦琪反抗传统的婚姻观,但是反抗的关键不是因为菲利普身患残疾,而是菲利普的父亲是麦琪父亲的死对头。
自然而然,麦琪的父亲反对这段感情,更谈不上让麦琪和菲利普结婚。
之后,麦琪拒绝了菲利普的求婚,拒绝的主要因素不是来源于麦琪的父亲压迫,更多的是麦琪自身的想法。
麦琪的第二段感情是和斯蒂芬展开的,这段感情充分显示了麦琪的女性主义及反抗精神。
斯蒂芬家境优越,英俊潇洒。
麦琪和斯蒂芬之间还有更深层次的联系,斯蒂芬是麦琪表妹的未婚夫。
麦琪和斯蒂芬的感情是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冲击了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和伦理观念。
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乔治·艾略特对于这种爱情持提倡的态度,这也是对她自身的爱情观念作出了揭示。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性观的体现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由英国作家菲利普·贝克特所著的一
部经典小说,它描述了一个叫贝克特的农民家庭的生活。
这部小说中,女性观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小说中的女主角贝克特母亲在家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是一个勤劳节俭、贤惠慈祥的母亲,她给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安定。
此外,她还是一位坚强的妇女,在家庭的生活中,她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节俭,给家庭带来了财富。
其次,小说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贝克特的妻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的婚姻生活虽然不是很幸福,但她仍然勇敢地把家庭的重担担起来,为家庭奋斗着。
此外,她还是一位忠实的妻子,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都坚守着自己的誓言。
最后,小说中还有一位女性人物——贝克特的姐姐。
她是一位勇敢坚强的女性,她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总之,《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性角色的形象是多样的,她们既担负着家庭重担,又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展现出了女性的勇敢和坚强。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探讨作者:陈婧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9期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麦琪对于自我实现的尝试贯穿了她的一生,但这种尝试却常常与来自家庭的责任和压力相矛盾。
本文通过分析女性自我意识的两个方面:自我抑制和自我牺牲,探讨了艾略特在父权社会下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女性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0 前言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其第二部小说,并且它被公认为作者前期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
小说生动刻画了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女主人公麦琪·塔利弗悲剧的一生。
她生性活泼,热爱自然,却因为家庭的变故被束缚在家中;她渴望父兄的爱,却总是被忽略和冷漠地对待;在爱上表妹的情人后她被周围的人所不容,被兄长厌弃,虽然最终得到原谅,但却永远长眠于弗洛斯河中。
小说中麦琪的经历折射出维多利亚时期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现状和地位,体现了女性对自我意识的追求。
1 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在男权至上的维多利亚时期,“按照传统的定义,女性职责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最完美的女性形象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知书达理,温柔体贴的贤妻良母”。
①在这样的标准下,女性被剥夺了各种基本权利,隔绝在社会生活之外,只需要安分地待在家里相夫教子。
小说中的麦琪却恰恰相反,这个“大自然的错误的产儿”从儿时起就处处充满了激情和叛逆,与传统对于女性的审美标准和要求格格不入。
她从不乖乖待在家里“像小姐那样做补缀活计”,总是喜欢在磨坊里、树林里和河边玩耍;她常与母亲就她那“一头鬃毛似的头发”抗争,不愿母亲将它“弄得好好的”,甚至在姨妈们批评她的头发之后,剪短了头发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虽然只是个小女孩,但麦琪却时时表现出了自我意识,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关注和尊敬。
她对自己在家庭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不断进行着抗争,尽管经常遭到亲戚的责备和惩罚,但她仍未停下反抗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