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主题
- 格式:ppt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3
主题概括主题指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把握小说的主题。
主题情感的概括考点综述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1. 从小说的题目人手。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的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人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
3.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4.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 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
解题方式1. 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答题要点或公式找出议论或抒情句+表现了......2. 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答题要点或公式本文记叙了什么故事+认识到......社会现实。
3.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答题要点或公式概括全文主题十某句话是从......的角度来表现的。
技巧点拨:1. 掌握鉴赏小说主题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3. 在认真阅读原文之前,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4.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小说主题训练------侯发山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家楼侯发山大哥事先将公司的事安排停当,趁着十一假期,开车带着两个兄弟回老家了。
父母已经过世,又不是清明,也没听说哪家乡亲办事,还不到给村里老人发放补助的日子,现在回来干啥?老二心里暗自嘀咕。
老三呢,还想利用这个假期到巩义的康百万庄园走一走。
不能说大哥的话就是圣旨,但在一个锅里搅稀稠大半辈子了,他们了解大哥,大哥做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
车停在村外,大哥在前头带路。
他似乎知道两个兄弟心里有点儿小小的不乐意,一边走一边说:“其实咱袁桥也不错,有活了500多年的大槐树,有牛王庙,有四合院……不但有历史文化,还有红色基因。
我相信,袁桥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游人如织的好地方。
”老二和老三都没有吭声,类似的话大哥说过很多次。
大哥把他们带到了“袁家楼”那里。
连同这一次,大哥是第二次带他们来这里了。
“袁家楼”是明朝万历年间,由他们的七世祖袁国臣所建,坐北面南,为砖木结构建筑,通高15米左右,占地约60平方米,共三层,砖砌的墙厚约80厘米,楼内设有暗道,直通寨墙外面。
该楼起到了登高远望、避难、防护外来侵犯的作用,所以被民间俗称为“避难楼”。
有碑记载:“公袁氏,讳梦松,公兆其子也。
家有楼,高百尺,孑然特出,因共称为‘袁家楼’焉。
相传建自明时。
明季盗充斥,有土寇至村,族人避难楼上,贼环而攻,有剧贼负方不趋进,将以火其门,楼上以磨石下击剧者,立毙,贼惊,楼得无恙。
”上一次,大哥没有表态,只是围着“袁家楼”转了几圈。
这一次,大哥开口了。
他说:“来到这里,你们两个会想到啥”老二心里一惊。
难道大哥是为金元宝而来?传说,“袁家楼”建好后,修建者还将一大锅的金元宝存储于某处,以备将来修缮之用,该处距“袁家楼”仅一箭之地。
这金元宝的藏身处,后人遍寻无果,至今仍是一个谜。
又想,大哥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会有这个想法?不可能。
老三想的是,莫非大哥要出资修缮这栋楼,然后将其弄成一个景点收取门票?中,主意不错。
历届高考小说主题归纳总结在历届高考中,小说题材一直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作文,都有可能涉及到与小说相关的题目。
因此,对历届高考中出现的小说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高考。
本文将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历届高考命题特点,对历届高考中出现的小说主题进行归纳总结。
一、爱与亲情类1.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边城》等小说中描写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沟通问题,引发人们对家庭的思考和反思。
2. 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
例如,《边城》中的苏七和红玫瑰,以及《围城》中的方鸿渐和谢娜等故事,探讨了爱情中的选择、坚持与放弃等问题。
二、成长与自我实现类1. 青少年成长故事。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以及《围城》中的方鸿渐等人物,通过经历困境和磨砺,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 追求梦想与奋斗的故事。
例如,《围城》中的方鸿渐,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和鼓舞。
三、社会与人性类1. 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
例如,《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和奋斗历程,使人们对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人性的复杂性与善恶的辨析。
例如,《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和郝淑雯,以及《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等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引发人们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和探讨。
四、历史与现实类1. 历史事件与人性命运。
例如,《红楼梦》等作品从历史角度出发,揭示了人性的深层次问题,使人们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2. 现实社会问题的剖析。
例如,《骆驼祥子》等小说,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弊端和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五、文化与传统类1.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
例如,《红楼梦》等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对比,反映了文化的传承与改变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2. 地方文化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主题归纳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题材类型和主题归纳一、官场类小说这部分,不要过于忌讳和回避,高考也是会涉及到官场的一些不良风气和问题的,我们已经是高三的准成年人了,直面社会问题本来就是我们的责任,也是高考不可回避的一类小说阅读的形式。
1、揭示官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部分官员身上的不良风气,及时发现问题,引人深思:贪腐,走后门,官商勾结,以权谋私,官官相护等等2、但是对于年轻官员队伍的知错就改,正义公正的歌颂赞扬也是不可或缺的。
3、新时代,新农村,新社会,新青年,做好基层领导班子的排头兵,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力主扶贫工作,真正为百姓谋福利。
4、另外,如果涉及到国外小说中的官员,可回想咱们人教版教材初中阶段学过的课文《钦差大臣》,主要涉及黑色幽默,讽刺挖苦为主,引人深思。
二、文化类小说这一类小说是每年高考的老客,年年复习,年年损兵折将,因为文章偏重于散文,主题相对深刻,很多学生根本无法读懂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遇到这类的文章,不要慌乱,常规答题,找准定位,分析题型,这部分可参考我之前发布的小说常见题型和答题方法文章,做题型方面的汇总学习。
1、文化的范围比较大,有古董类的文章,古城拆迁,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文化创新,中外交流等这几个方面的不同类型的细化文章,可以平时刻意去找一下不同类型的文章做细化的复习,对我们高三的阶段的复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古董类:要注意,精明的商业和奸诈的炒作背后,可能蕴含的人情味。
古城拆迁:痛定思痛,社会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时代大背景下的传统的守护,是我们新时代人们肩上肩负的沉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解决的,文章最后可能会给考生留下一个悬念和问题,引发思考,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个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传统文化守护:这个是一个大的类型,主要是守护,保护,传承,力主正能量就可以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这种文章中可能还有法律,制度,国内外的态度,和国际严峻的文化形式方面去考虑,我们面临的是年轻人文化断层,后继无人,老师傅去世可能导致一门手艺的消失,没有接班人,要试着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才能把主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挖掘的更深入,才能得到更多的分值。
高考语文小说文本阅读答题指导第一部分题目主题类【高考预测】2023年语文高考,关于小说的题目和主题的试题依然可以在客观的选择题和主观的简答题里出现,直接考查题目或者主题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客观题读懂选项,主观题读懂题干,在复习的过程中将小说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语言、形象、结构、环境、表达技巧和文本特征要有一套整体的体系。
确定答题的思路,结合文本作相应的阐释。
【应试技巧】(一)小说主题意蕴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挖掘小说主题意蕴,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三)小说主题意蕴阅读突破点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
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
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
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④注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⑤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
(四)常见题型1.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
(或)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2.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3.结合某某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4.读了全文,小说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5.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的阅读方法考情分析(1)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多节选自现当代名篇,情节相对完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侧面。
作品多反映底层人的生活。
(2)人物选择上,主人公大多平凡而典型,他们身上具有闪光点;主题上,反映小人物身上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轻财重义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主,多展现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上的高贵品质。
(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
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
(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集中于拓展和探究题。
基础知识一、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
二、小说篇幅(1)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
一般认为,字数在六万或十万以上的小说为长篇小说,还可细分为小长篇(一般六万字到十万字),中长篇(一般十几万字到三五十万字),超长篇(一般超过百万字)。
(2)中篇小说(三万字至六万字)。
一般认为,字数在三万字至六万字的小说为中篇小说。
也有少数十几万字的小说也被算作中篇而不归于长篇,这取决于文章内容的丰富度。
(3)短篇小说(几千字至三万字)。
一般认为,字数在几千字到三万字的小说为短篇小说。
(4)微型小说(数百字至几千字)。
一般认为,微型小说的字数应在两千字以下。
三、常考小说题材、主题(1)军事小说。
高考小说阅读:把握小说主题应考策略
高考小说阅读:把握小说主题应考策略
鉴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母题”。
某一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同一主题,就形成文艺学中提及的“小说母题”。
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和鉴赏的结果。
如:余华是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反复出现的主题是:温情地直面苦难,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寻找温情世界,挞伐无情世界,进而赞美温情世界,以温情的方式表达深入人性的绝望,体现人道主义的关怀。
掌握了小说的母题就等于掌握了作家的风格。
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有:1.从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3.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
例如,在上面这道题的解析中,我们就要紧扣鸽子爷在准备谋杀阿根的情节中忽然变了态度来分析鸽子爷对阿根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把握小说主题。
把握主题时应注意,若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就会缺乏针对性。
例如,上述例题中,如果不能把“杀阿根”的过程同当时的险恶环境联系起来,就不能客观认识鸽子爷当时态度的变化之快,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小说的主题也就不会深刻。
小说阅读——主旨、标题考向一分析小说主旨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
小说主旨:思想意蕴——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侧重文本带来的思考和认识。
情感意蕴——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
常见设问方式:(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启示?一、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1.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等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或假恶丑。
如《孔乙己》《边城》。
2.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如《小公务员之死》。
3. 通过传说、寓言等寄寓人生哲理。
如《第9车厢》。
4.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如《骑桶者》。
二、分析小说主旨的方法1、抓小说的标题。
有的小说标题除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小说主题,如《祝福》。
2、抓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3、抓作品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
认识人物思想性格上的时代烙印,把握其所折射的时代特征,理解小说主题。
4、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如抓住小说关键词语把握。
三、主题概括常用语1.歌颂、赞扬、同情、叹息……;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3.揭示……人生道理;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四、答题模板小说通过…情节,刻画…形象,表现/颂扬/讽刺…现象/矛盾,呼吁…考向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对于小说而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1、探究标题含义。
如“XX”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探讨标题作用。
小说以“XX”为题,有何好处?3、分析是否可换标题。
把小说标题“XX”改为“XX”,你认为是否可以,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高考语文中如何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在高考语文中,小说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则是其中的关键考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还能在答题时准确把握要点,获得高分。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小说的主题。
简单来说,小说的主题就是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始终。
比如《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惨遭遇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社会的冷漠;《骆驼祥子》则展现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那么,如何去分析小说的主题呢?第一,我们要关注小说的背景。
小说往往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了解这个背景对于理解主题至关重要。
比如《祝福》创作于辛亥革命后,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的愚昧。
第二,要留意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他们的性格、行为和命运往往能够反映出小说的主题。
例如《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他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有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传达出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主题。
第三,情节的发展也是揭示主题的重要途径。
小说的情节通常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通过分析情节的起伏、转折和结局,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像《项链》中女主人公为了一条假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这个情节揭示了虚荣心的危害以及命运的无常。
第四,留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透露出小说的主题。
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小狗态度的反复变化,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从而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一种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概念或思想情感的手法。
在小说中,象征可以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深度。
比如,在《白杨礼赞》中,白杨象征着坚韧、正直的北方抗日军民;《海燕》中的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革命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