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5
母鸡评课稿母鸡评课稿(通用8篇)《母鸡》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面小编带来的母鸡评课稿。
母鸡评课稿篇1《母鸡》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老舍的另一篇佳作,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三维目标明确,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和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中,该老师创设了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阅读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达到得意与得言和谐统一。
1、思路清晰,结构层次鲜明。
教师紧抓情感变化这条主线,找出关键的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提出问题:(1)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呢?(2)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呢?通过这一鲜明的情感对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2、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简约而不简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学生的快速阅读、默读,浏览为主,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
教学重点由细节理解转向线索引领;从师生互动转向学生自主学习;从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
例如,在学习讨厌母鸡的部分时,老师做了简要处理。
学习不敢讨厌母鸡的部分,则留给学生大块的时间,自读体会,然后汇报交流。
整节课,每个孩子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步步深入地读。
3、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本课设计站在了单元主题的高度,实现了单元组情感上和学习方法上迁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的氛围中,读书、思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有所得、学有提高。
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1)注重阅读方法的运用。
这节课老师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出文章内容。
在自读自悟,品读朗读中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文字材料,整节课散发着较浓的语文味,学生在训练中有效提升了语文素养。
《母鸡》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母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有关描写动物文章为主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与《猫》一样,同是老舍先生的文章。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我将围绕老舍先生笔下的这只母鸡展开的。
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设计时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加强教师引导的方法与策略。
我想在解决字词读音后,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两句话,初步了解文章由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与“不敢再讨厌”两部分构成,中间由一个过渡句将前后衔接。
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母鸡做母亲前后的不同特点。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交流体会为主。
在交流作者讨厌母鸡的理由时,重点抓住写母鸡拼命炫耀的夸张句进行引导,其实也是想为后文提到的3处鸡母亲的叫声做铺垫,通过比较母鸡的前后叫声、想象说话练习及联系学生生活等,引导他们感受鸡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对鸡母亲乃至天下所有母亲的尊敬与赞赏,从而达到情感及主题的升华。
教学目标: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2、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直接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5课《猫》,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这是一只怎样的猫?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作者对它怎样的感情?那同样在老舍先生的眼中,母鸡又是怎样的呢?他对母鸡的情感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老舍先生笔下的这只母鸡,板书课题《母鸡》。
二、预习检查,读准字音师: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吗?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吗?1、课件出示生字词(分层出示)a、反抗欺侮凄惨慈爱如怨如诉趁其不备b、小鸡雏一撮儿毛得一点儿温暖得起来看看2、指名学生读,正音。
3、读正确后,再挑一两个词语与同学分享一下你对它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感知情感1、采用个别读加齐读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情感态度的句子,用“----”划出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十四课母鸡全篇课文预习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母鸡》,文章主要讲了鸡的作用。
文章开头就说了:“它是一只很好的伴侣,有许多好朋友呀!”然后就引出了母鸡给自己做早饭,最后告诉大家母鸡除了在吃东西的时候以外,还会帮你做一些事情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朋友说,母鸡能够像母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
大家一起来学习吧!下面我们开始预习内容!一、预习小提示:看图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看图读,通过看图来学习。
我们看图上有几个重点词:“我”、“它”,为什么呢?这两个词很形象,分别表现了母鸡对孩子的爱、母鸡对孩子爱和母鸡和“我”之间爱的表现。
在我的印象中“我”比“你”多一个字!那么“我”和“他”有什么不同呢?给我讲讲。
二、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鸡有什么作用:鸡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例如:当你生气时,如果没有鸡在旁边,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生气,直到它被你弄醒为止。
而且,鸡还会保护你,当你受伤时。
它会站在旁边保护你。
如果我们有不懂、不明白的问题,你可以向它询问,如果他能帮你解决问题,那他会非常高兴。
如果你想要弄懂问题,那就找一找“鸡”的拼音和含义吧!记住“鸡”字的三个组成部分:“鸡”“卵”。
三、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描写了一只母鸡早晨为自己做早饭的全过程。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即:1.母鸡想给自己做早饭;2.母鸡做早饭的过程;3.母鸡做早饭的感受;4.母鸡用吃早饭比喻自己非常有爱,有“许多好朋友”。
“最重要的是一份爱”1.这份爱是对妈妈说的话;2.这份爱是对“一个人”来说的;3.这份爱是对“一个人”的爱;4.这份爱是对“一个人”最重要的爱;5.这份爱是对“一个人”最美好的爱。
接着就是写母鸡给自己做早饭“多么幸福呀!”这句话中包含着母鸡是多么“幸福”啊!它不像别的鸟想吃就能吃到“幸福”!它有这样多好朋友帮助自己呀!它还能把自己关起来有什么意思呢母鸡有这么多好朋友,能为它做这么多事情。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重点)3.探究《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难点)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
怨抗侮绩凄慈辛yuàn kàng wǔ jì qī cí xīn反抗(kàng káng ) 欺侮(wǔ rǔ )成绩(jì jī ) 慈爱(cí chí )••√√••√√恶ě(恶心)wù(厌恶、可恶)è(凶恶、恶人)差chà(差劲、差生)chā(差别、差异)chāi (出差、差事)cī(参差、参差不齐)教jiāo (教书)jiào (教练 教室)了le (好了、行了)liǎo (了解、没完没了)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前半部分写了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的浅薄、媚俗的形象;后半部分写了母鸡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伟大的及母亲”的形象。
欺侮:忠厚:心思:欺负。
造句:我们不能欺侮小同学。
忠实厚道。
造句:他是个忠厚老实的人。
想法,认识。
造句:谁也猜不透她到底是什么心思。
警戒:凄惨:负责:为防止突然袭击而采取保障措施。
造句:最近一直下雨,闽江发了大水,洪峰一度逼近警戒线。
凄凉悲惨。
造句:寒冷的冬夜,寒号鸟发出凄惨的叫声 。
(工作)尽到应尽的责任,认真踏实。
造句:我们要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负责。
慈爱: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趁其不备: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而充满怜爱之情。
造句:老奶奶一脸慈爱地看着这群孩子们。
抖动摇晃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年长者走路的姿态。
造句:老奶奶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
16* 母鸡教学目标:1、会读儿化音和北京方言的生字,理解难懂的词语。
2、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母鸡的特点,体会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3、了解课文的写法特点,初步学习概括小标题、做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2、一起读课题。
3、这篇课文是谁写的?你怎么知道的?(课前导语)能够关注课前的导语来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4、语言大师老舍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呢?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看清楚老师的要求(出示阅读要求)2、四X班的同学读书习惯真好!这朗朗的读书声是课堂里最美的声音。
(手势示意)老师检查一下,谁会?出示:一撮儿毛挺着脖儿挺着身儿汤圆儿A 指名读 1B 发现了吗?(标红“儿”)这一组都是带儿化音的词语。
老舍是北京人,他的语言充满了京味儿。
这个“儿”在读的时候要快速地跟着前面的字,舌头轻轻一卷,就读出来了。
C 跟着老师读一遍(领读)D 现在谁会读?(指名2)E 一起读顶尖锐顶凄惨那这一组呢? A “顶”是什么意思?(指名) B 这也是北京方言 C 大家一起读3、看来字词难不倒大家。
谁能来说说,课文中的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4、如生回答负责等:这是你的学习收获/你很会读书/你一读就知道文中的母鸡是这样一位母亲。
可是,作者是一开始就对母鸡有这样的印象吗?5、原来,他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请大家再一次快速地浏览课文,哪两句话直接写出了“我”对母鸡的态度?用波浪线画出来。
(说一句ppt标红一句:哦,原来你找到了这句。
板书。
找多了:哪一句话是作者的态度?找错:这是他一开始的态度。
那最后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呢?)有错的同学赶紧改一改。
6、课文哪几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几段写了不敢再讨厌?(板书段落)7、梳理文章脉络: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变化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标蓝第四自然段)这句话是过渡句,独立成段称为“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6*母鸡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了解)。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1.交流课前搜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
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二、自读自悟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如:“我一向讨厌母鸡。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欺软怕硬发狂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语言1.思考讨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四年级语文《母鸡》一、课文原文。
我一向讨厌母鸡。
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语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
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们吃。
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
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二、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疙(gē):疙瘩,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
- 瘩(da):疙瘩。
- 侮(wǔ):欺负,轻慢。
如“侮辱”。
- 恶(è):恶劣,坏。
文中“可恶”表示令人厌恶。
- 聋(lóng):耳朵听不见声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教学反思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
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
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
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
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
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
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母鸡》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选编意图,《母鸡》教学设计以阅读方法的训练、表达方法的习得为主,在阅读方法的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并以阅读方法的深化为延伸点,组织课后拓展性阅读。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前准备】制作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播放母鸡叫声,引入课题。
2、通过《猫》引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响亮地读课题。
二、明确要求,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与难读的词语的读音,了解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如怨如诉疙瘩可恶鸡雏一撮儿毛2、默读阅读提示,明晰学习任务。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⑵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设计意图】阅读提示是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主导,从提示入手,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略读课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读感知,了解感情1、自由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画出。
师相机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2、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辨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3、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打上小问号)(预设:老舍先生为什么讨厌母鸡?他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4、快速浏览,理清条理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老舍先生讨厌母鸡?(1——3自然段)哪些段落写他不敢再讨厌母鸡(4——10自然段),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