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基本内容、构成要素和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30
1. 建筑一般来讲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
2.建筑的基本要素:(1),建筑功能(目的)(2),建筑技术(手段)(3)建筑形象(具体体现),建筑形象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并相互制约。
3.建筑物分类: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分(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3).工业建筑(4).农业建筑。
按建筑物的规模分(1).大量性建筑(2),大型性建筑按建筑物的层数分(1)住宅建筑:(1)低层建筑:1-2层(2)多层建筑:3-6层(3)中高层建筑:7-9层(4)高层建筑≥10层2.(三)其他民用建筑按主要承重结构材料分:1.砖木结构建筑2.砖混结构建筑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4.钢结构建筑5.其他结构建筑4.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规模大小来划分5.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两个方面来决定的6,构建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称为耐火极限,用小时(h)表示。
7,设计内容(一)建筑设计(二)结构设计(三)设备设计8.依据:一,空间尺寸的要求二,自然条件的影响: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建筑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建筑平面设计:各个房间的设计和要求均可归纳为适用房间和交通联系部分,使用房间又可分为主要使用房间和辅助使用房间。
9.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决定房间的面积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房间人数以及人们使用活动所需要的面积2.房间内家居设备所占面积3.交通面积10.房间的门窗设置:1.门的宽度是由人流多少和搬运家居设备时所需要的宽度来确定的11.辅助使用房间的平面设计:厕所,浴室卫生间,厨房(一)走道;分类:1.交通型2.综合型(二)楼梯:形式:直跑,双跑,三跑。
按使用性质分:主要楼梯,次要楼梯,消防楼梯12. 楼梯的设计要求:单股人流通过的楼梯宽度不小于900mm,双股人流通过时为1100-1200mm,三股人流通过时为1650-1800mm13.门厅:1,形式:对称式,非对称式。
一栋建筑构造的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基础:建筑的基础是建筑物最底层的结构,主要作用是支撑整个建筑物,传递荷载到土壤中。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基础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桩基、扩基、箱基等。
2. 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和围护结构,分为内墙和外墙。
内墙主要用于分隔建筑空间,外墙除了分隔空间外,还起到防护和装饰的作用。
墙体的材料可以是砖、混凝土、砌块等。
3. 柱和梁:柱和梁是建筑中的主要承重构件。
柱子承受竖向荷载,而梁则承受水平方向的荷载。
它们可以由混凝土、钢材等材料制成。
4. 楼板和屋顶:楼板是建筑的水平承重结构,将荷载从上层传递到底层。
屋顶则是建筑的顶部结构,除了承受雨雪等自然荷载外,还起到保温、防水的作用。
5. 门窗:门窗是建筑物的开口,用于通风、采光和通行。
不同类型的门窗有不同的功能和设计要求。
6. 装饰和设备:除了上述结构部分外,建筑还包括各种装饰材料和设备,如瓷砖、涂料、照明、空调等,这些使建筑更美观、舒适和实用。
7. 结构体系:建筑的结构体系决定了其整体受力性能。
常见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以上是一栋建筑构造的基本介绍,实际上,每一部分都有其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等各专业人
员的协作才能完成。
建筑构成的三个要素建筑构成的三个要素是线性元素、平面元素和立体元素,它们统称为建筑的三维空间组成,是建筑的基本构造要素,为建筑设计提供基本的空间结构体系。
线性元素是指对建筑空间结构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动态性的元素,可以定义建筑空间的几何形状、尺度以及空间结构的基本构件。
这些元素包括水平轴线、垂直轴线、空间弯曲轴线以及其他各种轴线,可以使建筑空间变得具有空间变化、运动和表达性。
平面元素是指建筑空间结构由平面构成的元素,可以定义建筑的立面形式、尺度,以及建筑立面的表达性、形式和空间内部的连接结构。
这些元素包括梁板、柱板、立面板、屋面和其他平面设计,是建筑外观形态以及建筑内部结构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
立体元素是指建筑空间结构中对深度、高度和结构构成有定向性和动态性的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联接柱、支撑柱、立面柱、墙、分隔构件、屋架和架构、楼梯和其他立体结构部件,能够使建筑的空间结构更加三维,更加复杂和丰富多变。
因此,建筑构成的三个要素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使建筑设计成为一种非常有趣和复杂的过程,可以通过三维空间元素的组合、调节和变换来表现建筑的表达性和能力。
其次,它们可以丰富建筑内部的空间,使其具有良好的空间动态性和空间变化性,从而增强建筑的功能性和服务能力。
最后,它们还可以提高建筑的美学质量,使建筑表现出更好的外观和审美效果。
因此,建筑设计中的线性元素、平面元素和立体元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完整的空间组合模型,为建筑的动态表达和功能提供重要的支持。
建筑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三种建筑构成元素,利用细部强调原则、形式组合原则和标准分析原则,结合材料的灵活性和细节的准确性,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建筑空间美学。
民用建筑构造1.1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1.2 建筑的分类1.3 建筑物的等级划分1.4 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1.5 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和构造设计原则1.6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与建筑轴线的确定1.1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在表示建造活动成果时,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
建筑物:能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和其它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构筑物:主要指工程设施,人们不在其中生产、生活的建筑。
建筑三要素: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
建筑功能:建筑的使用目的,是决定因素。
物质技术条件:建筑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条件和手段。
建筑形象:以其平面空间组合、建筑体型和立面、材料的色彩和质感、细部的处理及刻画来体现的。
成功的建筑应当反映时代特征、反映民族特点、反映地方特色、反映文化色彩,并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有机融合、协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1.2 建筑的分类1.2.1 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分1、民用建筑:指供人们居住及进行社会活动等非生产性的建筑,又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2、工业建筑:指供人们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建筑。
工业建筑一般包括生产用建筑及辅助生产、动力、运输、仓储用建筑。
3、农业建筑:指供人们进行农牧业的种植、养殖、贮存等用途的建筑。
1.2.2 按建筑高度或层数分1、住宅建筑: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及10层以上为高层。
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小于24m为单层和多层,大于24m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
建筑高度是指自室外设计地面至建筑主体檐口顶部的垂直高度。
3、建筑总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是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
4、高层建筑的具体分类:(1)第一类高层建筑9~16层(最高50米)(2)第二类高层建筑17~25层(最高75米)(3)第三类高层建筑26~40层(最高100米)(4)第四类高层建筑40层以上(100米以上)1.2.3 按建筑结构类型分1、砌体结构:结构的竖向承重构件是采用粘土、多孔砖或承重钢筋混凝土小砌块砌筑的墙体,水平承重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面板。
(一)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
(二)建筑分类1.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二大类。
2.按建筑结构使用的材料:砖混结构建筑即用砖墙、钢筋混凝土楼板层、钢筋混凝土屋面板建造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即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即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型钢:如全部用钢柱、钢梁建造的超高层建筑。
3.按施工方法分为:预制式建筑、现浇式建筑和混合施工式建筑。
预制式建筑是指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如墙体、楼板、楼梯等均在工厂制成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组装而成。
这类建筑以大板、框架、盒子建筑为代表。
现浇式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均在施工现场浇筑,以滑模式建筑为代表。
混合施工式建筑是部分结构现浇,部分结构预制。
4.按建筑层数的多少分为:低层住宅(1-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住宅(10-30层)。
(三)房屋的组成及其作用构成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都是由基础、墙体或柱、楼地层、屋顶、楼梯、门窗等六大部分组成。
此外,一般建筑物还有台阶、坡道、阳台、雨棚、散水以及其他各种配件和装饰部分等。
基础是房屋最下面的部分,埋在自然地面以下。
它承受房屋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下面的土层—地基。
墙或柱是房屋的垂直承重构件,它承受楼地层和屋顶传给它的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基础。
墙不仅是承重构件,它同时也是房屋的围护结构。
楼地层是房屋的水平承重和分隔构件,包括楼层和首层地面两部分。
楼层把建筑空间在垂直方向划分为若干层,将其所承受的荷载传给墙或柱。
楼板支承在墙上,对墙也有水平支撑作用。
首层地面直接承受各种使用荷载,并把荷载传给它下面的土层—地基。
楼梯是楼房建筑中联系上下各层的垂直交通设施。
在平时供人们上下楼层;在处于火灾、地震等事故状态时供人们紧急疏散。
屋顶是房屋顶部的承重和围护部分,屋面的作用一是阻隔雨水、风雪对室内的影响,并将雨水排除;二是防止冬季室内热量散失,夏季防止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
建筑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在建筑设计中,构成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决定了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和功能。
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空间形体、材料和构造。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一、空间形体空间形体是建筑物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体现了建筑物的形状、大小和布局。
空间形体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立面形状和空间布局,这些要素共同决定了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大小和形状。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要求,然后选择适当的空间形体。
例如,住宅建筑需要考虑居住舒适度和隐私,商业建筑需要考虑商业功能和客流量,公共建筑需要考虑人流量和场地安全等因素。
二、材料材料是构成建筑物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结构和外观。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环境和造价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
常见的建筑材料有混凝土、钢筋、石材、砖块、木材、玻璃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耐久性,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要求进行选择。
例如,高层建筑需要使用高强度的材料和防火材料,家庭建筑需要使用防水、防腐材料和隔热材料等。
三、构造构造是建筑物的另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它决定了建筑物的支撑系统和稳定性。
构造主要包括建筑物的结构系统、建筑物的支撑系统、建筑物的隔断系统等。
建筑的结构系统包括框架结构、梁柱结构、拱结构、索结构等,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外部环境的要求进行选择。
建筑物的支撑系统包括承重墙、抗震支撑等,它们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物的隔断系统包括内墙、隔断等,它们决定了内部空间的分隔和私密性。
综上所述,建筑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空间形体、材料和构造。
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要素,以便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建筑物。
不同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要求,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建筑构造知识点建筑构造是指建筑物在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和施工的过程。
它是建筑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墙体、楼板、屋顶等各个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施工技术。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建筑构造知识点。
一、承重结构1. 梁:梁是建筑物中获得横向支撑和承载力量的结构元件。
常见的梁有悬臂梁和简支梁,其构造包括上弦、下弦、纵向受压区和受拉区等要素。
2. 柱:柱是建筑物中起支撑和传递垂直荷载的结构元件。
柱的构造通常包括柱身、柱帽和基础等部分,其中柱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由梁、柱和节点构成的一种常见的承重结构形式。
框架结构的构造原理在于将梁柱连接成稳定的整体,并利用节点将荷载传递到各个构件上。
4. 悬挑结构:悬挑结构是梁或者板块以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挑在空中的结构形式。
悬挑结构的构造需要考虑各个部位的强度和稳定性,通常需要采用加强措施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
二、墙体构造1. 砌体墙:砌体墙是由砌块或者砖石按照一定方式砌筑而成的墙体结构。
其构造包括砌筑方式、砖缝、墙体厚度和墙体强度等要素。
2.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起到承受侧向地震力的作用的墙体结构。
其构造需要考虑墙体的厚度、纵向和横向钢筋的布置以及节点的设计等。
3. 幕墙:幕墙是一种采用非承重的外装饰构件覆盖在建筑物外部墙体上的结构形式。
幕墙的构造包括外立面材料、玻璃幕墙或者金属幕墙的安装方式、密封结构和防水性能等。
三、楼板构造1. 钢筋混凝土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是建筑物中用于承载活动荷载和自重的横向结构构件。
其构造包括楼板板厚、钢筋的布置、楼板与梁柱的连接等要素。
2. 预应力混凝土楼板:预应力混凝土楼板是通过预先施加预应力力量来减小或者抵消楼板受力时的应力的一种楼板形式。
其构造需要考虑预应力钢筋的布置、锚固的方式和预应力的大小等。
3. 钢构楼板:钢构楼板是通过钢结构梁和钢板进行组装的一种楼板形式。
建筑设计与构造1.1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
建筑物是供人们在其内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构筑物是只为满足某一特定的功能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进行活动的场所。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
1.1.1 建筑功能建筑功能是指建筑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具体使用要求,也是人们建造房屋的目的。
不同的功能要求促使不同建筑类型出现,如影剧院要求良好的视听环境,火车站要求人流线路流畅,工厂则要求符合产品的工艺流程等。
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要求,而且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卫生环境。
因此,建筑应具有良好的朝向以及通风、采光、隔热、隔声、保温、防潮等性能。
1.1.2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物质基础包括建筑材料与制品、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等。
技术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理论、工程计算理论、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理论等。
建筑不可能脱离建筑技术而存在,如19世纪中叶以前的几千年间,建筑材料一直以砖、瓦、石材和木材为主,所以古代建筑的跨度和高度都受到限制;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钢材、水泥相继出现,为大力发展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
可以说,高度发展的建筑技术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1.1.3 建筑形象建筑形象是建筑体型、立面式样、建筑色彩、材料质感、细部装饰等的综合反映。
建筑形象并不单纯是一个美观的问题,它还应该反映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生活水平、社会精神面貌以及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等。
构成建筑的三个要素彼此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分割,但又有主次之分。
建筑功能是主导因素,它对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起决定作用;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功能的手段,它对建筑功能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建筑形象则是建筑功能、技术和艺术内容的综合表现。
在优秀的建筑作品中,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1.2 建筑的分类1.2.1 按使用性质分类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又被称为功能要求,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中职建筑构造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建筑构造的基本概念1.1 学习目标:了解建筑构造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组成要素。
1.2 教学内容:建筑构造的定义与作用。
建筑构造的基本组成要素:墙体、地面、楼板、屋顶、门窗等。
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建筑构造的基本概念及组成要素。
利用图片、案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建筑构造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分析建筑构造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讨论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第二章:墙体构造2.1 学习目标:掌握墙体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了解不同类型的墙体构造及其特点。
2.2 教学内容:墙体的定义与功能。
不同类型的墙体构造:实体墙、空心墙、组合墙等。
墙体的施工工艺及要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墙体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利用图片、案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2.4 教学活动:分析墙体在建筑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墙体构造及其特点。
讨论墙体的施工工艺及要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章:地面与楼板构造3.1 学习目标:掌握地面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了解不同类型的地面与楼板构造及其特点。
3.2 教学内容:地面的定义与功能。
不同类型的地面与楼板构造:木地板、瓷砖地面、水泥楼板等。
地面与楼板的施工工艺及要求。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地面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利用图片、案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4 教学活动:分析地面在建筑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地面与楼板构造及其特点。
讨论地面与楼板的施工工艺及要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第四章:屋顶构造4.1 学习目标:掌握屋顶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了解不同类型的屋顶构造及其特点。
4.2 教学内容:屋顶的定义与功能。
不同类型的屋顶构造:平屋顶、坡屋顶、曲面屋顶等。
屋顶的施工工艺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