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课件 新人
- 格式:ppt
- 大小:4.20 MB
- 文档页数:5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o • • • •本课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课则揭开了繁荣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目是“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介绍了日本派遣使者来到唐朝,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文化的内容;第二日是“唐与新罗的关系”,介绍了唐朝与新罗交往的史实;第三日是“玄奘西行”,介绍了玄奘西行,到天竺学习佛法等内容。
三个子目的安排体现了唐朝的重要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兼收并蓄、双向交流的特点。
c • • •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对活动有参与的热情。
但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易达到,学生对于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C • • •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时空观念1. 知道日本、天竺。
2. 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时间。
史料实证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I可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历史理解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家国情怀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玄奘西行。
•课前准备1. 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了解学生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 情景创设法: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唐与新罗的关系、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1)、思考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主要原因,知道对外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日本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了解佛教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唐朝政府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
(2)、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贡献值得后人称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唐人街》的相关图片(有美国唐人街、英国唐人街、日本唐人街、悉尼唐人街等)。
出示问题:你认为这些图片的共同之处是什么?通过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唐朝对世界的影响深远、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
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唐朝留给世界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大唐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大国崛起、走向世界的象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一睹大唐中外交往的风采。
(二)、讲授新课:师: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与各国通过商业贸易,互派使者,加强交流与联系,使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唐朝逐渐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一、遺唐使与鉴真东渡:一名唐朝时期的中国水手跟随日本的船只去了日本。
1、船上载着什么人?他们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午饭时间到了,水手人生地不熟,找了很久没有发现家餐馆,甚至连卖东西的地方都没找到,原来他来到了“坊”里。
之后他改变了线路,去“市”上找吃的。
进入餐馆后,他更加惊讶了。
菜单上的菜名有许多中国字夹杂在里面,而日本字也和汉字的偏旁很相似。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泼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表达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开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三、讲授新课(一〕遣唐使(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
隋唐时期曰本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曰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2023_2024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教材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情况,包括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一些重要事件。
但对于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了解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深入理解中外交流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掌握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重要性,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和解读信息。
3.观看视频法:播放与唐朝中外交流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情况。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2.视频:与唐朝中外交流相关的视频资料。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目标解读】【课程标准】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唐朝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重点:1.中日文化交流。
2.鉴真东渡。
3.玄奘西行。
难点:玄奘西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大都有一条街叫做“唐人街”。
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让我们一起进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了解这些问题。
【新课探究】1.唐朝对外交往概况(1)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制作简单的对外交往示意图(如下图)(2)观察下列图片,感受唐朝在世界上的深远影响2.遣唐使(1)概念: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2)史料链接: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政府派遣唐使来中国的原因。
答案提示:密切中日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3)依据下列图片并根据所学,概括遣唐使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①城市建筑:日本的京都、寺院建筑、雕刻绘画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
8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依照唐朝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本节课内容丰富,涵盖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程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唐朝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详细讲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影响。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一篇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课文。
课文从佛教传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但对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关注中外文化交流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唐朝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对后世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佛教传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图一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内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图二日本奈良的阿倍仲麻吕碑图一展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端庄峻拔。
图二位于日本奈良城。
[提出问题]阿倍仲麻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时很多的日本人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杰出代表人物。
这些日本人来到中国是为了学习中国唐朝文化。
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究新知(授新课)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遣唐使[教师讲述]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活动探究]组建三人小组材料一遣唐使船材料二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摘自《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中,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鉴真东渡[教师提问]哪一位同学简单讲述一下鉴真东渡的概况?[展示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1)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2)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3)影响:推动日本实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历史的进步。
学生思考问题。
答案提示: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
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
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这是一尊珍贵的鉴真坐像,它就保存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内。
日本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