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的制作》,语文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6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中对精美工艺品制作过程的描述。
2. 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叶圣陶先生简洁准确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进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难点:理解叶圣陶先生是如何谋篇布局,突出重点的。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工艺品的特点。
然后引出叶圣陶先生和他的文章《景泰蓝的制作》。
2. 讲授新课:
(1) 整体阅读: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 理解内容:分段讲解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情感。
(3) 赏析语言: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准确等。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鉴赏。
3. 实践活动: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并尝试描述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4. 小结与作业: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特点和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赞美。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文章,准备下节课的写作练习。
四、板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主要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语言特点:简洁准确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中国传统工艺品的文章,通过教学,希望学生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学会欣赏文章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精品教案景泰蓝的制作教案高中语文教材中,《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旨在介绍说明我国传统的特殊烧瓷工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文章,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精品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领会文章以制作过程为说明顺序,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的布局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景泰蓝的制作》,下面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注意图片的颜色。
双击《景泰蓝的制作》课件图标。
二、解题问:什么是景泰蓝?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点击“景泰蓝”。
明确: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于代,至明景泰年间开始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色为最出色,因此习惯称为“景泰蓝”。
三、作者介绍问:本文作者是叶圣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下面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
明确:点击“作者简介”。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
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代表作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夜》、《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
初中时我们也学过一些说明文,了解到说明文主要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照适当的顺序,运用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通过“预习提示”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景泰蓝的制作”,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运用了那些方法来说明的呢?学习本文时要注意体会。
四、明确教学目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要注意两个问题:(点击“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领会文章以制作过程为说明顺序,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的布局方法。
五、分析课文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张表格:(点击“课文分析”)制作过程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衔接词开头第二步轮到该说就是还得主要环节尽打接合焊剪、曲、夹、蘸、粘、焊、煮、洗捣、研、筛、和、舀、填放、送、烧、提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椴木碳水磨电镀主要动作打粘填烧磨镀详略安排一般详详略略略制作特点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学生对照课本,自行填写表格。
第六课:景泰蓝的制作第一学时: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值得我们自豪的手工艺品,如苏州的刺绣,芜湖的铁画,景德镇的瓷器等等。
它们令外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再了解另外一种驰名中外的我国特色手工业品—景泰蓝。
2、解题问:什么是景泰蓝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明确: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于代,至明景泰年间开始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色为最出色,因此习惯称为“景泰蓝”。
这是一篇旨在介绍说明我国传统的特殊烧瓷工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文章。
课文标题显示,本文所要说明的对象,即景泰蓝;本文所要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制作”;文章说明的重点是景泰蓝的制作有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又有什么特点;还显示了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以制作的先后工序为序。
《景泰蓝的制作》写于1955 年 3 月 22 日。
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本文开头提到的“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 ,当时位于崇文门外一条胡同的一所破旧的大四合院内。
该厂设备非常简陋,几乎全部靠手工操作。
3.作者介绍教师:叶圣陶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文章,请同学说出篇名,并就你所知道的,对作者作简要介绍。
要求答出:1.篇名: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2.简介: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
教师补充:叶圣陶,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
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其代表作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分段朗读(一)交代对景泰蓝的制作进行介绍的缘起(1)(二)具体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2~ 16)①制胎( 2~ 3)②掐丝( 4~ 9)③点蓝( 10~ 13)④烧蓝( 14)⑤打磨( 15)⑥镀金( 16)(三)小结:强调景泰蓝的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操作的特点(17)横的顺序:选料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明确: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于代,至明景泰年间起先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色为最精彩,因此习惯称为“景泰蓝"。
连接词开头其次步轮到该说就是还得3.在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时,又怎样扣住突出其中的重点。
这种写法启示了我们:依次说明不仅可以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课文中制作的工艺程序),而且可以根据人们的相识过程(课文中对这一制作过程及原理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
这使镀金由妾词开头其次步轮到该说就是还得主要环节尽打接合焊剪、曲、夹、蘸、粘、焊、煮、洗捣、研、筛、和、舀、填放、送、烧、提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搬木碳水磨电镀主要动作打粘明确:①这样写符合事物自身特点。
(二)、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拖动序号至相应横线)2、领悟以制作过程为说明依次,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的布局方法。
4、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象画家的画桌一样,五彩缤纷的碟子一大堆。
1、掐丝是一种特别A的工作。
2、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功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者陋C上显能耐。
3、且不说自由画怎么生动奇妙,图案画怎么工整D……4、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B……A、精细B、微小C、细密D、细致理由:精细:精密细致,可形容工作仔细,考虑问题细致周到,还可形容工艺雕刻等。
细致:精细周密,常指办事、思索问题时看法精细入微;也用于人的感情、作风等;还指器物做得很精致。
微小:细小、微小,着重于"微",指小或弱,多形容声音、尘埃、力气等的微小。
细密:精细仔密,可形容质地;又指视察思索、处理问题时细致周全。
七、课夕M乍业通过这篇的学习,我们驾驭了这种以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应抓住发展过程的特点,按事物发展的依次来绽开说明,并突出重点部分具体说明,这些都是我们在写说明文的时候须要留意学习的地方。
点击"课外作业",出示作业。
请以"红烧肉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留意抓居处说明的对象的特点,支配好说明依次和材料的详略,综合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字数在500字左右。
第六课:景泰蓝的制作第一学时: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值得我们自豪的手工艺品,如苏州的刺绣,芜湖的铁画,景德镇的瓷器等等。
它们令外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再了解另外一种驰名中外的我国特色手工业品—景泰蓝。
2、解题问:什么是景泰蓝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明确: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于代,至明景泰年间开始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色为最出色,因此习惯称为“景泰蓝”。
这是一篇旨在介绍说明我国传统的特殊烧瓷工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文章。
课文标题显示,本文所要说明的对象,即景泰蓝;本文所要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制作”;文章说明的重点是景泰蓝的制作有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又有什么特点;还显示了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以制作的先后工序为序。
《景泰蓝的制作》写于1955年3月22日。
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本文开头提到的“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当时位于崇文门外一条胡同的一所破旧的大四合院内。
该厂设备非常简陋,几乎全部靠手工操作。
3.作者介绍教师:叶圣陶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文章,请同学说出篇名,并就你所知道的,对作者作简要介绍。
要求答出:1.篇名: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2.简介: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
教师补充:叶圣陶,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
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其代表作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分段朗读(一)交代对景泰蓝的制作进行介绍的缘起(1)(二)具体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2~16)①制胎(2~3)②掐丝(4~9)③点蓝(10~13)④烧蓝(14)⑤打磨(15)⑥镀金(16)(三)小结:强调景泰蓝的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操作的特点(17)横的顺序:选料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景泰蓝的制作》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增强文化积累,感受劳动人民精湛的手工艺术的美,提高人文素养;阅读中了解说明性文字的准确、严密性往往表现在语序的合理安排和语言特色;学习课文多种样式综合运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诠释说明和比较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以景泰蓝制作工序为顺序,有详有略逐一说明;多种说明方式的了解与掌握。
授课方法:讲授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教参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教案用纸。
《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教学目的1、能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清说明顺序,说出所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会综合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教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景泰蓝景泰蓝,学名「掐丝珐琅」,是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
明朝景泰年间,这种珐琅的制造盛极一时,制品多,也最精美,当时的成品常以一种特有的蓝色为基调,景泰蓝因而得名。
珐琅是用铅丹、硼酸盐、玻璃粉等原料化合熔制而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泽物质,它加上不同的氧化金属,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珐琅,也就是珐琅彩。
熔制成的珐琅冷却後,变成固体,在填用之前,再磨成细粉,掺水调和。
二、展示图片三、浏览课文,说出景泰蓝的制作有多少道工序。
1、制胎2、掐丝3、点蓝4、烧蓝5、打磨6、镀金四、分析课文景泰蓝是一种高级工艺品,它制作精巧,工艺水平要求高,生产过程比较复杂。
本文抓住每道工序的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有详有略,语言准确朴素、通俗易懂,完整地交代了这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1、制胎。
作者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的?先说明制作铜胎的原料是红铜,接着举圆盘、花瓶、方盒子三个例子说明景泰蓝铜胎的打制方法。
第3段将景泰蓝的制胎与铜器作坊的工作相比较,说明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出下文。
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
1、作者在介绍这道工序时抓住了哪一个特点?(精细)2、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作者对它介绍得十分详细。
有哪些小步骤?粘胎、烧焊和酸煮、清洗工序。
3、作者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的?第4段先作解释,简要解释什么是掐丝,然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具体说明掐丝的操作方法。
再与刺绣做比较,说明都是细致的工作。
第5段介绍景泰蓝是掐丝工人和负责图样设计的美术家合作的成果。
第6段说明景泰蓝制品上的图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
第7段用列数字的方法着重说明景泰蓝掐丝细密费工的特点。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2)掌握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2)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教学难点:(1)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细节描述;(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景泰蓝作品,引起学生兴趣;(2)介绍景泰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景泰蓝的制作》。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2)学生提取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3)学生总结景泰蓝的艺术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述,分析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5. 创意写作:(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创意写作;(2)学生展示写作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后作业1. 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关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2. 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3.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家庭作业的创意写作。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制作流程和特点;(2)掌握文学作品中描述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2)分析作品中描绘景泰蓝制作的具体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制作流程和特点;(2)分析作品中描绘景泰蓝制作的具体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细节描绘;(2)作者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对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有深入了解;(2)挑选适合的文学作品,准备相关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景泰蓝的基本知识;(2)分组合作,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景泰蓝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特点;(2)简介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制作流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2)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景泰蓝的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描绘景泰蓝制作的具体语句;(2)分享讨论成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传承意识。
五、课后作业: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真实的景泰蓝制作过程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兴趣。
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通过问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景泰蓝作品,让学生分析其制作过程中的技巧和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特点;(2)掌握文学作品中描述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欣赏景泰蓝制作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特点;2. 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细节理解;2. 运用描写手法表达景泰蓝艺术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景泰蓝作品图片、制作视频等;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景泰蓝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品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景泰蓝的制作》。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特点。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细节。
4. 欣赏与评价教师展示景泰蓝制作视频,学生边观看边体会课文中描写手法的运用。
之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特点,以及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
6. 作业布置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景泰蓝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感悟,教师总结并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2.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2. 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探讨改进措施。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b.分析景泰蓝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c.掌握景泰蓝与其他瓷器的区别。
d.理解并分析文字材料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b.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c.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渠道与获取能力。
d.运用问题导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增强学生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b.培养学生的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c.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理解并分析《景泰蓝的制作》的内容。
b.掌握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c.掌握景泰蓝与其他瓷器的区别。
2.教学难点a.分析景泰蓝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b.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渠道与获取能力。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5分钟)a.制作一份介绍景泰蓝的PPT,并播放相关图片。
b.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瓷器的知识,并激发学生对景泰蓝的了解和兴趣。
2.情感与知识的结合(15分钟)a.通过介绍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引导学生对景泰蓝的情感和审美产生兴趣。
b.使用PPT和视频资料,展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详细步骤,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c.引导学生掌握景泰蓝与其他瓷器的区别,并比较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3.合作学习(20分钟)a.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件景泰蓝作品进行研究,包括制作工艺、图案样式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
b.学生通过合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形成报告,并使用PPT或其他方式进行展示。
c.各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学习,提高合作与团队意识。
4.信息获取与评价(20分钟)b.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等资源,获取相关信息,并整理成文档或PPT形式。
c.学生进行汇报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调研结果,讨论景泰蓝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景泰蓝的制作精选教案第一章:景泰蓝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景泰蓝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过程掌握景泰蓝的基本特点和分类1.2 教学内容景泰蓝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景泰蓝的分类和基本特点景泰蓝制作的主要流程和技巧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特点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景泰蓝的分类和特点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景泰蓝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景泰蓝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第二章:景泰蓝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2.1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景泰蓝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2.2 教学内容介绍景泰蓝制作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和材料讲解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展示和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和掌握2.4 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工具和材料的掌握情况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景泰蓝的设计和绘图3.1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景泰蓝的设计和绘图技巧3.2 教学内容讲解景泰蓝设计和绘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介绍常用的设计和绘图工具及材料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设计和绘图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设计和绘图的理解和掌握3.4 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设计和绘图的掌握情况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设计和绘图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景泰蓝的焊接和修整4.1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景泰蓝的焊接和修整技巧4.2 教学内容讲解景泰蓝焊接和修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介绍常用的焊接和修整工具及材料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焊接和修整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焊接和修整的理解和掌握4.4 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焊接和修整的掌握情况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焊接和修整的理解程度第五章:景泰蓝的打磨和抛光5.1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景泰蓝的打磨和抛光技巧5.2 教学内容讲解景泰蓝打磨和抛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介绍常用的打磨和抛光工具及材料5.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打磨和抛光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打磨和抛光的理解和掌握5.4 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打磨和抛光的掌握情况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打磨和抛光的理解程度第六章:景泰蓝的釉料制备与上色6.1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景泰蓝釉料的制备方法和上色技巧6.2 教学内容讲解景泰蓝釉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介绍景泰蓝上色的技巧和注意事项6.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釉料制备和上色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釉料制备和上色的理解和掌握6.4 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釉料制备和上色的掌握情况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釉料制备和上色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景泰蓝的烧制与冷却7.1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景泰蓝的烧制和冷却技巧7.2 教学内容讲解景泰蓝烧制的原理和步骤介绍景泰蓝烧制和冷却的技巧和注意事项7.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烧制和冷却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烧制和冷却的理解和掌握7.4 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烧制和冷却的掌握情况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烧制和冷却的理解程度第八章:景泰蓝的后续处理8.1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景泰蓝的后续处理技巧8.2 教学内容讲解景泰蓝后续处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介绍常用的后续处理工具及材料8.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后续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后续处理的理解和掌握8.4 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后续处理的掌握情况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后续处理的理解程度第九章:景泰蓝作品的欣赏与评价9.1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景泰蓝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法9.2 教学内容讲解景泰蓝作品的欣赏角度和评价标准分析景泰蓝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9.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欣赏和评价的方法学生讨论,加深对欣赏和评价的理解和掌握9.4 教学评估学生讨论,评估学生对欣赏和评价的掌握情况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欣赏和评价的理解程度10.1 教学目标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技巧指导学生进行景泰蓝创作展示10.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学生创作展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10.4 教学评估学生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景泰蓝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过程需要重点关注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2)掌握景泰蓝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感受景泰蓝的制作过程;(3)结合实践活动,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3)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用心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2. 景泰蓝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景泰蓝制作过程中各种工艺的处理方法;2. 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2. 演示法:展示景泰蓝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3.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动手能力;4.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制作心得,互相学习。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景泰蓝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景泰蓝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品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并完成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景泰蓝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总结制作要点。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处理方法。
5. 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景泰蓝作品,体验制作过程,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6. 分组展示各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心得,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巧,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景泰蓝的制作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教案一:《景泰蓝的制作》教学目标:1.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和制作工艺;2.了解景泰蓝的特点和艺术价值;3.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景泰蓝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2.激发学生对景泰蓝的兴趣,了解其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片资料;2.景泰蓝作品或实物。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景泰蓝作品并进行简单描述,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和制作工艺(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景泰蓝的起源和制作工艺,可以借助课件或图片资料进行说明。
Step 3 了解景泰蓝的特点和艺术价值(1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景泰蓝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可以通过展示景泰蓝作品或实物来说明。
Step 4 欣赏景泰蓝作品(15分钟)教师展示多幅景泰蓝作品,并指导学生观察、欣赏,并让学生发表个人感受和意见。
Step 5 艺术创作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景泰蓝艺术创作活动,可以分成小组完成一幅小作品。
Step 6 学习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回答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Step 7 课堂扩展(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给出相关参考资料,鼓励学生对相关艺术作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如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2.评价学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表现,如创造力、合作能力等。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技巧。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景泰蓝制作过程所表达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2)运用比较分析法,欣赏不期的景泰蓝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尝试创作简单的景泰蓝作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观念。
(3)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景泰蓝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技巧。
3. 作者通过描写景泰蓝制作过程所表达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细节理解和掌握。
2. 欣赏和分析不期的景泰蓝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创作简单的景泰蓝作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精美的景泰蓝作品,引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景泰蓝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通过描写景泰蓝制作过程所表达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欣赏与分析:(1)展示不期的景泰蓝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2)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景泰蓝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5. 动手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景泰蓝制作实践活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思考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
3. 尝试创作一幅简单的景泰蓝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学习抓住生产过程的特点,按照生产程序,准确、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品味准确、平实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清景泰蓝制作的工序。
理解本文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难点体会本文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有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造型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景泰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景泰蓝制作的文章,一起走进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_____,现代著名作家。
2、背景介绍景泰蓝是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在明朝景泰年间发展成熟,因此得名。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景泰蓝制作的哪些方面?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本文主要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包括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六道工序。
(四)精读课文,分析制作工序1、制胎请学生阅读制胎部分的内容,思考:制胎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制胎的主要步骤是将红铜打成预先设计好的形状,然后用铁锤在铁砧上尽打,使之成型。
提问:制胎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制胎要“尽打”,使胎体“接合”得没有一点儿“裂缝”,这样才能保证后续工序的顺利进行。
2、掐丝学生阅读掐丝部分的内容,概括掐丝的工艺流程。
教师总结:掐丝的工艺流程包括粘铜丝、烧焊、酸洗、煮、清水洗等步骤。
提问:掐丝这道工序为什么很重要?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掐丝是景泰蓝制作中的关键工序,因为图案的线条全是用铜丝来勾勒的,铜丝的粗细、疏密直接影响到图案的精美程度。
3、点蓝学生自读点蓝部分,说说点蓝的操作方法。
教师归纳:点蓝是把各种颜料调和成的色料填在花纹里,色料的填充要饱满、均匀。
教案复习旧课:说明文的文体知识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3.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说明顺序⑴、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⑵、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⑶、逻辑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4.说明文的结构(常用)①、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②、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说明方法(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特征)⑴、举例子:使说明具体、容易理解,有说服力⑵、列数字(确数、约数):使说明准确、科学,有说服力⑶、打比方: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易懂⑷、下定义: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⑸、作比较:突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更清晰⑹、分类别:使文章层次分明,揭示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各类间的差异注:如何下定义?主语是揭示特征、本质 + 宾语中心语例:陨石是燃烧不尽降落地面的流星残骸。
⑺、引用:使说明更可信、更有说服力(引用古诗文还可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⑻、画图表:简明、直观⑼、摹状貌:使事物形象、生动,易于理解⑽、作诠释:介绍、解释事物的特点,使之更具体、易懂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值得我们自豪的手工艺品,如苏州的刺绣,芜湖的铁画,景德镇的瓷器等等。
它们令外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再了解另外一种驰名中外的我国特色手工业品——景泰蓝。
景泰蓝是什么?图片展示讲授新课:《景泰蓝的制作》一、简要地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叶圣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
他是文学研究会的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
他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童话作家,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他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主编过著名的《中学生》杂志,所以后来成为国内有名的语文教育学家。
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
就在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之前的一天下午作者参观了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熟悉课文:⑴朗读完课文,让学生说出黑板上的字的正确读音,教师明确:⑵学生对照课本,自行填写表格。
集体填写表格自左边第二行起的所有内容。
砧zhēn(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芨jī(白芨,多年生草木植物)醮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硒xī(非金属元素)臼jiù(舂米的器具)疏疏朗朗:稀疏明朗的意思。
界成:划分界线而成。
匀净:精细深浅一致。
铜器作(zuō)(作坊)铬(gè)拌和(huò)铁屑(xiè)(碎末)机械(xiè)1、通过表格,我们已经了解到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是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并根据表达需要,详写了掐丝和点蓝,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进一步体会这些特点。
⒉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明确:①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②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③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
⒊在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时,又怎样扣住突出其中的重点。
明确:景泰蓝的工艺程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文章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
所以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完全是说明对象──“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客观反映。
就每个工序来说,也是按制作程序来说明的。
例如说明“掐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说明“点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研磨色料→筛选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烧”。
在六大工序中,详写掐丝和点蓝,因为这两道工序是决定景泰的独特风格和质量的关键工序。
在详写这两道关键工序时,又能突出其中的重点。
例如,写“掐丝”时,突出了“粘铜丝”(怎样粘铜丝,为什么粘铜丝时要用繁笔,粘铜丝是如何艰难);写“点蓝”时,突出“填上色料”(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伙,色料填在什么地方,每个小格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如何烧,烧了以后又如何填,一共填几回,烧几回)。
⒋景泰蓝的制作顺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电镀,作者在说明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作者为什么不将掐丝和点蓝放在前面突出强调,而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呢?明确:①这样写符合事物自身特点。
②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
人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来认识事物的。
⒌文章怎样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的。
明确:文章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不论是在说明每道工序时,还是文章的开头结尾,都不忘突出这一制作特点。
制胎是“打”,掐丝是“粘”,点蓝是“填”,烧蓝是“烧”,打磨是“磨”,镀金是“镀”。
开头点明景泰蓝是“手工艺品”,结尾一再强调“全部工作是手工”。
文章突出“手工”,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和他们的特殊贡献。
三、请写出这篇课文简明的段落提纲。
㈠交代时间地点内容、写作的目的,对景泰蓝的制作进行介绍的缘由(1)㈡具体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术(2—16)①制胎(2—3)②掐丝(4—9)③点蓝(10—13)④烧蓝(14)⑤打磨(15)⑥镀金(16)(三)概括整个制作过程,强调景泰蓝几乎全部是手工操作的特点(17)四、研习新课:⒈再仔细阅读课文。
找出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回答此题,要求学生先简要说出每道工序所写内容,抓住关键词语说明操作步骤,然后找出说明方法。
要求回答:⑴制胎:先说明用红铜作原材料及原因,再以“圆盘子”、“比较大的花瓶”及“方形或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盒之类”为例,介绍了“设计”、“尽打”、“圈”、“重叠”、“接合”等操作步骤,最后又以“铜器作”作比喻加以证明。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举例(典型举例及一般泛举结合)、比喻的说明方法。
⑵掐丝:先给“掐丝”下定义,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说明粘丝的步骤——“剪”、“夹”、“蘸”、“粘”。
再以“刺绣”作喻并进行比较,说明工作的精细。
接着介绍了景泰蓝器物“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图答的线条“一般是繁笔”及其道理以及以“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为例,说明其用工之多,并与“刺绣、刻丝、象牙雕刻”作比较,突出其制作“细密”的特点,再与粘丝相衔接,介绍烧焊——“喷水”、“拌和”、“筛”、“烧”和清洗——“煮”、“洗”的步骤。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下定义、诠释、举例、比喻、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⑶点蓝:先介绍什么是“点蓝”以及“景泰蓝”名称的由来,再介绍点蓝所用的色料,并分类说明色料“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而颜色各异。
然后介绍点蓝的步骤——“捣碎研细”、“筛”、“吸”、“和着水”、“舀”、“填”、“烧”、再“填”、再“烧”。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诠释、比较(“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分类、比喻(“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挖耳似的”)等说明方法。
⑷烧蓝:简单地介绍了设施、燃料、过程及时间。
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像烧得正旺的煤”)。
⑸打磨:简单介绍了打磨的三道工序及所用材料。
主要采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所谓平整……”、“目的在使成品……旁的木炭都不成。
”⑹镀金:只说明了镀金的部位及方法——“电镀”。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在介绍景泰蓝的制作时,综合运用了下定义、诠释、举例、比喻、比较、列数字、分类等多种说明方法。
⒉重点语段研读:课文第6段(“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到“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有的同学将此段说明对象概括为“掐丝这道工序的特点。
”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此段中“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
”一句是全段核心句子,说明的是掐丝工序中粘在铜胎上的图画一般是繁笔的特点,后面的文字也是围绕这一点进行讲解的,因此这一段的说明对象应该是掐丝时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多为繁笔的原因。
⑵这一段末尾处有一句“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其中“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课文中在这句话前面,作者从三个方面解释粘在铜胎上的图画为什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原因,这三个方面分别指的是课文后面将要提到的三个工序。
以此段中的“其次”为界,在这层前,文中提到粘铜丝是为了使涂色料有界限,防止溢出,这实际就是后面说到的“点蓝”这道工序;“其次”这一层,是说为了避免因膨胀率不同而出现断裂,这实际就是后面说到的“烧蓝”工序;“其次”一层后,文中直接提到器物表面打磨这一工序的受力问题。
因此,“制作方法”就是指点蓝,烧蓝和打磨。
⒊介绍六大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明确:介绍六大工序时,很注意各道工序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句。
在第1段末总提“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后,第2段由“拿红铜作胎”开始介绍制胎,并在第3段开头点出“制胎”这一术语。
第4段开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交代出工序名称,4至9段详细介绍之后,第10段开头用“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承上启下,转入第三道工序。
第14段开头“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标志着第四道工序的开始。
第15段“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
第16段“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等句都起过渡的作用。
第17段“全部工作是手工”一句以“全部”二字结束了整个制作过程的介绍,条理性十分明显。
⒋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平实、通俗、自然的特点。
读这篇课文有平白如话之感,不同于一般科研专著那样大量使用专用术语。
只是各道工序的名称使用了“制胎”、“掐丝”、“烧焊”、“打磨”、“镀金”等术语,这是非用不可的,而且这里用术语,既能使说明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炼,而且也能使读者易于把握每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
至于第2段中的“延展性”,第6段的“膨胀率”,第17段的“机械力”等,读者一般都能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
课文语言的口语化更体现了准确、通俗、平实、自然的特点。
比如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课文运用了“现在把……说一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等语句,准确而平实自然。
再如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时,作者用了“算是借一点机械力”,“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等语言,扑实,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