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学课件.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5.71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完整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认识太阳和月亮”。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在天空中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与人合作、分享的学习品质,提高幼儿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变化规律。
重点:让幼儿掌握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和月亮的图片、卡片、视频、故事书。
学具:画纸、水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幼儿观察窗外的天空,引导幼儿发现太阳和月亮。
(2)提问:“你们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 例题讲解(1)展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讲解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知识,如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描述太阳和月亮。
(2)邀请幼儿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互动环节(1)播放太阳和月亮变化的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讨论。
(2)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变化规律。
(2)布置作业,引导幼儿课后继续观察太阳和月亮。
六、板书设计1. 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太阳:圆形、红色、发热、照亮大地月亮:圆形、白色、反射太阳光、晚上出现2. 太阳和月亮的变化规律: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月亮:形状和亮度不断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变化,用画笔描绘出你看到的太阳和月亮。
2. 答案:幼儿需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观察和绘画作业,教师课后进行点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互动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课件. 文档全文预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第四章《认识图形》,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识别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能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拼图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认识并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
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平面图形进行拼图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图形卡片、拼图板、磁性黑板。
2. 学具:图形卡片、拼图板、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PPT课件,呈现一个美丽的花园,让幼儿观察花园中各种图形的物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图形。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让幼儿观察、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2)通过比较、分析,让幼儿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图形卡片,让幼儿进行图形匹配游戏,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4. 小组活动(10分钟)(1)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拼图板和图形卡片。
(2)小组合作完成指定图形的拼图任务。
(1)邀请各小组展示拼图成果,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在磁性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标注图形名称。
2. 在旁边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图形,并将它们画在画纸上。
2. 答案: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作出自己的图形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社区等环境中,继续寻找图形,培养幼儿观察、思考的习惯。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课件. 文档全文预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材的第三章《认识图形》,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学习用图形进行拼图,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识别和说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
2. 培养幼儿用图形进行拼图的能力,提高其空间想象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难点:培养幼儿用图形进行拼图的能力,提高其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卡片,拼图玩具。
2. 学具:每组一套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卡片,拼图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邀请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找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
(2)请幼儿分享找到的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教师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卡片,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通过拼图游戏,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简单拼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如何拼出原图。
(2)教师分步骤讲解拼图方法,让幼儿跟随操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每组幼儿用学具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2)请完成拼图的幼儿分享自己的成果,并说出拼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图形名称和特点。
(2)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图形2. 板书内容:(1)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名称(2)图形特点(3)拼图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2. 答案:幼儿发挥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掌握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点,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幼儿园中班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探索与发现》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的第5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如浮力、重力等,并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和掌握浮力和重力的基本概念,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幼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和体验浮力和重力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物体、水、气球等),多媒体课件。
学具:记录表、画笔、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准备一个物体和一个气球,让幼儿预测哪个会浮在水面上,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引导幼儿关注浮力和重力。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通过图片和实物演示,让幼儿直观感受。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思考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让幼儿分享实验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的浮力和重力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科学——浮力与重力》2. 内容: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重力: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力。
实验结果:物体浮沉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浮力和重力现象。
2. 答案提示: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沉入水底的石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浮力和重力的基本概念,但在引导幼儿深入思考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科技馆,进一步了解和体验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
幼儿园中班教案含课件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1-5,并能正确书写2.认识以及能够简单运用颜色、形状、大小的描述词语3.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培养细心的品质4.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教学内容課程单元数学:数字1-5的认识与书写。
语言:颜色、形状、大小的描述词语。
观察:幼儿园环境的观察。
教学活動活动一:数字识别之数学探幻境1.教师先以幻境中的数字为背景,通过flash课件展示数字1-5的外观与写法2.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设计数学探幻境小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完成图片上的数字练习;3.分级进行,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逐步递进,同时进行巩固,让幼儿们牢记数字的形态和书写方法。
活动二:我是小导游——环境观察游戏1.导游说:“你们好,我是小导游,请大家跟我来游览幼儿园!”2.导游开始带着幼儿们逛幼儿园,带领他们进入教室、休息室、图书馆、操场等各个地方。
3.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带领活动用图片+语言的方式,普及幼儿园各个场所的名称(例如,点到教室,说出“这里是我们上课学习的地方”,点到操场,“这里是大家运动玩耍的地方”等),同时让幼儿们观察环境,回答问题,巩固学习,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三:颜色、形状、大小小测试1.接下来,通过Flash课件,展示带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图片,教师口述每张图片的描述信息,例如“红色的车,它是圆形的,有大大小小的四个轮子”,然后向幼儿提问,要求幼儿们说出这张图片的颜色、形状、大小等;2.为了让幼儿们渐步掌握此类词语,教师会配合图片展示,口述详细的信息,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词语;3.教师会引导幼儿们完成简单的涂色题目,体现颜色的使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在玩中认识了数字,体验了环境,学习和掌握了新词汇,活跃了身心,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认知水平。
教师通过幻想情境和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的学习更生动形象,更加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教学内容注重启发思维,开拓知识面,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愉快心情。
2、大胆想象,并能用较清晰的语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萝卜兔的故事》
2、认识了解萝卜的基本特征。
3、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分段欣赏,逐一展示多媒体课件,启发幼儿讲述。
重点提问:
A、猜猜看,萝卜兔会怎么去旅行?
B、萝卜兔怎么过沟?
C、萝卜车掉到沟里去了怎么办呢?
以三个主要问题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请幼儿自由表达,这些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提问,一问多答的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课堂中,老师充分运用鼓励表扬等方法,如:你真棒、你很聪明等,来激发幼儿讲的欲望,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能行,自己一定能讲的很好,从而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幼儿完整听故事。
这个环节中,教师将完整的听故事变成小白兔的自述。
变成幼儿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互动,幼儿在感受旅行经历的同时,完整欣赏了故事,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三、幼儿互讲故事。
请幼儿把萝卜兔的故事相互地讲给好朋友听。
充分体现了幼儿语言学习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四、个别幼儿讲故事。
鼓励幼儿大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描述简单的故事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五、幼儿集体跟讲故事。
语言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幼儿学会说话,因此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并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中班幼儿来讲,听、跟说以后,效果有很大的改善。
反思:
大班的孩子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绘本教学是新兴地一种活动形式,于是我就设计了这节课,通过自己制作的这本大书,让孩子通过帮助萝卜兔的办法大胆积极的动脑子,并体会到那种帮助别人的快乐!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被我的大书所吸引,他们被我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所兴奋,积极的开动着脑筋。
整节课下来师幼互动,跟孩子的配合还算默契,我虽然采用的是提问问题,孩子自己找答案的方法,但是由于经验不够,我在有的地方出现急躁的情况,如:一旦有孩子说到了我的主题上,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揭晓自己的答案,而没有给其他孩子发挥的空间。
这在以后要注意,要面向全体尊重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