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利用开发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如何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于新疆高中历史教学摘要: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许多民族文化。
多民族国家中,就涉及到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
这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民族做到团结统一,社会才能安稳。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其中,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要重视民族团结的教育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新疆高中的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团结;新疆;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引言民族团结教育是在每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都十分重要的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可以帮助其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新疆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不管是教材内容还是教育目标,都要将促进民族团结、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精神和爱国精神放到重要位置。
因此,将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融入到新疆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很有意义的。
一、历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了更好的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新疆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历史教师需要首先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课堂中所说的话,不仅是对教学知识的传递,也是对政治思想、立场以及价值观的传递和表达。
因此,想要让民族团结教育在新疆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教师的政治方向一定要明确。
高中生正处于各方面逐渐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思想更容易被感染和引导。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开展相关的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效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想教育的引导者,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任。
教师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作为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且在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要继续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和培训。
世界是发展的,思想也是在不断进步的。
广西师范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业:历史学序号学号学生姓名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1.201010200001杨彬广西资源县七月半河灯歌节文化内涵研究脞说黄振南2.201010200002奉有凤贺州瑶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以盘王节为例何海龙3.201010200003覃飞艳晚清时期的广西政府性平时社会救济研究邓永飞4.201010200004蓝卫丹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间歌谣传承与保护探析何海龙——以壮族“三顿欢”为例5.201010200005蓝崇方忻城莫氏土司的军事活动及其影响探析蓝武6.201010200006李金明主题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刘晖龙7.201010200007黄建勇清代协饷制度广西实施宾长初8.201010200008闫慧芳山西省中阳县民间剪纸传承与保护探微黄振南9.201010200009程冉论清代婚姻制度的两面性——以《红楼梦》为例邓永飞10.201010200010张博闻“土司学”研究态势及其学科构建刍议蓝武11.201010200011张永1930年代中国白银危机探因黄振南12.201010200012刘骏丽浅析中国在南苏丹问题上的决策:1956—2014范丽萍13.201010200013张吴斌明代桂林景观建筑变迁对当今旅游发展的启示刘祥学14.201010200014栗颖高中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李庆忠15.201010200015甘甜甜论蒲庙五圣宫的发展及历史意义范玉春16.201010200016廖碧霞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妓女发展状况(1927—1937)黎瑛17.201010200017李达铎中学历史教学校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刘晖龙18.201010200018农福娘孔子学院在越南述评范丽萍19.201010200019韦柳青从《申报》女性服装广告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女性审美特点黎瑛20.201010200020白文越清末新政与广西社会现代化转型黎瑛21.201010200021闵启燕广西铜鼓文化内涵、保护与开发研究廖国一22.201010200022覃天娇试论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知识分子与反战运动范丽萍23.201010200023李珍抗战时期桂林的城市发展与景观变化宾长初24.201010200024唐润莲宋代广南私盐的几个问题汪天顺25.201010200025李丽萍近代梧州城市转型与景观演变宾长初26.201010200026于萍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以人教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邓璟生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为例27.201010200027李燕“活化”高中历史地图的运用研究李庆忠28.201010200028何天凤1927-1949国民政府财政预决算对比分析——以中央、省两级财政徐毅为背景29.201010200029陈丽宪一个乡村士子眼中的近代衰乱之世——以《退想斋日记》为研究中宾长初心30.201010200030郭莹莹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红色历史故事为例邓璟生31.201010200031宋业贵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析刘晖龙32.201010200032陈润娟论近代北海水上人家的生存状态宾长初33.201010200033李文丽李纲战术思想研究汪天顺34.201010200034劳永进新课改实施下历史学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研究刘晖龙35.201010200035张厶文以古代建筑为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广西钦州为例邓璟生36.201010200036黄芬插图在中学历史情境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刘晖龙37.201010200037陆顺基浅析村落文化的传承及其对现代社会价值的影响宾长初——以大芦村为例38.201010200038曾永梅广西灵山县几项代表性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保护与开发廖国一39.201010200039陈柳妃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邓璟生40.201010200040班露露新课程高中历史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探究邓璟生41.201010200041霍春英新课程高中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探析刘晖龙42.201010200042韦秀洪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育邓璟生实习改革为例43.201010200043李杰亮论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外交关系变化(1964-1968)王本涛44.201010200044苏芝桂试论阿罗约时期的菲中关系:2001—2010范丽萍45.201010200045覃一芳龙启瑞《经籍举要》述论韦勇强46.201010200046张煜丽石刻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桂海碑林为例邓璟生47.201010200047许晓彤新桂系时期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投资研究黎瑛48.201010200048谢瑞恩《全球通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李庆忠49.201010200049庞春燕抗战时期华侨对广西的贡献——以桂东南地区为例唐凌50.201010200050黄金红宋代中原文化在广西传播的研究蓝武51.201010200051黄榆探析1915——1937年中国新女性的就业特点黎瑛52.201010200052陈思媛广西陆川客家祭祖文化探析何海龙53.201010200053贾绪振浅谈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场救护活动黎瑛54.201010200054陶镇连桂东南宗祠建筑文化述论何海龙55.201010200055张小莲现代话剧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影响述论邓永飞56.201010200056冯秀秀宋代邕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维探究蓝武57.201010200057柳广凤高中历史文字史料教学实践探究邓璟生58.201010200058刘楚妍明清榜姓探讨邹长清59.201010200059梁丽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课前提示”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李庆忠60.201010200060陈宇新桂系时期广西“新民团”探析黎瑛61.201010200061黎宇萍论北流宾兴组织在清代广西的地位与作用唐凌62.201010200062高久龄高中历史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李庆忠63.201010200063李君兰“北师大”版书眉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李庆忠64.201010200064韦雅静高中历史道德情感教育研究李庆忠65.201010200065宁文力论明代广西的学校教育蓝武66.201010200066付彩莲“康乾盛世”与西南边疆的开发——基于凌云县历史碑刻及文献资唐凌料的分析67.201010200067朱彩云宋代广西人口与农业的发展周建明68.201010200068黎静玲清代至民国时期贺县学校教育的发展变迁邓永飞69.201010200069潘梅明清时期贺州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探析范玉春70.201010200070蒙春莲清代刻书发展趋势的量化研究——来自于《全清分省分县刻书考》、徐毅《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的证据71.201010200071刘建军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情境教学探究刘晖龙72.201010200072李玉清代公共建筑成本的量化研究——来自碑刻的证据徐毅73.201010200073李红梅广西出土汉代铜镜与社会生活初探廖国一74.201010200074刘博杰论“三寓政策”与新桂系的军事建设黎瑛75.201010200075佘丹丹清代出版机构考徐毅76.201010200076何景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合浦郡为中心周长山77.201010200077杨乔叶论民国初年旧桂系的“清赋”行动宾长初78.201010200078铁元神试论中国北方家马起源问题——以甘青地区为中心廖国一79.201010200079李婉莹北宋农业经济历史研究汪天顺广西师范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序号学号学生姓名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1.200910201060梁开胜广西靖西县边境旅游发展策略探析钟珂2.200911701250罗巍兴安县灵渠景区的开发空间廖文芳3.201010201080叶永俊桂林市香港游客旅游活动研究廖文芳4.201010201081成碧秀上林县金莲湖综合景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杨亚斌5.201010201082曾文杰桂林恭城文庙国内旅游市场特征及其发展研究吴晓山6.201010201083韦文智发展罗城山野葡萄酒旅游探究农朝幸7.201010201084廖国俊毛南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吴晓山8.201010201085麻博文桂林游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以桂林景区为例马艺芳9.201010201086杭茜北京故宫可持续发展研究——“适时门票涨价”廖文芳10.201010201087徐利娟旅游标准化建设对旅行社的影响——以桂林南北假日旅行社为例徐洁11.201010201088杜红雪浅析沈阳满族民俗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吴晓山12.201010201089祝家佳试论新《旅游法》对我国旅行社经营的影响李敏13.201010201090王佳君酒店个性化服务的优化与发展研究—以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为例廖勤14.201010201092邹京瑶宗教文化对庐山旅游经济的影响分析张燕15.201010201093杨洁桂林尧山景区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吴晓山16.201010201094李婷婷浅析王府井希尔顿酒店管理培训生项目覃江浩17.201010201095陆克茂漓江机动竹筏噪音污染调查研究杨亚斌18.201010201096卢虹朱我国特种旅游项目安全事故处理机制探究——兼对阳朔热气球事故处理的反思杨亚斌19.201010201097韦妍武鸣伊岭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研究陆军20.201010201098朱小凤桂林高星级酒店品牌形象塑造吴晓山21.201010201100覃新平对旅游产品更新优化的思考——以南宁市灵水风景区为例王林22.201010201101李倩浅谈南宁市伊岭村乡村旅游发展徐洁23.201010201102孙家勤民族文化与主题酒店设置研究李闰华24.201010201103韦升笛浅论烟台金沙滩喜来登度假酒店餐饮部员工流失问题及对策吴笛霜25.201010201104陈玉婷南宁那马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研究陆军26.201010201105汤嘉敏钦州跳岭头民俗旅游开发徐洁27.201010201106梁敏广西鹿寨香桥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开发探析黄松28.201010201107张榕彩广西融安骑楼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吴晓山29.201010201108施佳伟桂林旅游城市化的现状与影响分析张燕30.201010201109高歆桂林欧美客源市场拓展策略研究谭丽林31.201010201110周玲玲桂林景区门票经济转型之困和应对策略初探王林32.201010201111刘灵丽兴安葡萄节旅游开发研究廖文芳33.201010201112李小芳基于社区参与下的灌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马艺芳34.201010201113邓微桂林漓江旅游富民现状及对策研究廖文芳35.201010201114李凯妍兴坪古镇特色旅游小镇发展对策研究陆军36.201010201115何泳龙梧州国际宝石节会展旅游开发研究廖文芳37.201010201116杨萧蓉我国境内国际品牌酒店服务补救现状及优化策略--以桂林喜来登和北京王府井希尔顿为例覃江浩38.201010201117卢滢桂林酒店业网络营销现状与发展研究王雪芳39.201010201118黄钦强梧州市休闲旅游产品现状及优化研究王雪芳40.201010201119江小敏广西藤县道家村乡村旅游发展探析王林41.201010201120莫万远在线旅游盈利模式创新研究——以携程网为例张燕42.201010201121罗舒敏基于顾客满意度的酒店营销策略探讨—以桂林五星级酒店为例覃江浩43.201010201122梁婷广西北海银滩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旅游者消费行为角度马艺芳44.201010201123陈承丹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研究徐洁45.201010201124黄荣珍桂林市高星级酒店钟点工雇用模式的现状及其优化吴笛霜46.201010201125罗谕蔓关于构建群众更加满意的导游服务创新体系——以桂林导游为例谭丽林47.201010201126刘静娴酒店培训体系完善初探——酒店奖励培训体系的构建王雪芳48.201010201127黄海容厦门悦华酒店的人性化管理途径探析刘小彤49.201010201128韦佳敏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行政楼层运营模式分析吴笛霜50.201010201129覃吉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推动下的旅游产品创新研究——以桂林为例徐洁51.201010201130莫龙娇浅析酒店基层员工满意度对酒店经营发展的影响—以桂林星际酒店廖勤为例52.201010201132杨文清桂林冠岩景区安全管理探析马艺芳53.201010201133庞攀浅析桂林帝苑酒店衰退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笛霜54.201010201132陈雪雁浅析玉林云天文化城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马艺芳55.201010201135王朝勇桂林熊村农家乐旅游开发路径研究杨亚斌56.201010201136黎夏宜大容山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研究农朝幸57.201010201137何丽梅西林句町文化旅游特色及开发策略钟珂58.201010201138陈翠莲论百色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刘小彤59.201010201139黄普悦浅论百色市红色旅游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钟珂60.201010201140潘攀旅行社服务失误与补救策略探析——以桂林旅行社为例谭丽林61.201010201141黄春映贺州文化旅游现状与发展研究吴晓山62.201010201142林慧华黄姚古镇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研究陆军63.201010201143朱红艳田东红色旅游体验性产品开发设计研究陆军64.201010201144封华淼探讨王城景区与广西师范大学和谐共建问题杨亚斌65.201010201145梁三春凤山县三门海景区旅游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陆军66.201010201147覃国岸基于RMP分析的桂林市夜间旅游产品研究谭丽林67.201010201148韦承谟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探讨林刚68.201010201149韦再河大桐木湾村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研究杨亚斌69.201010201150韦贵方广西象州县九子洞庙会旅游开发研究王林70.201010201151 韦松探析桂林婚庆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王雪芳71.201010201152 何文莲深圳国旅出境旅游产品在南宁市的营销策略探析谭丽林72.201010201153 周春梅桂林乡村旅游深度发展对策研究陆军73.201010201154 李倩文网络负面口碑对酒店顾客购买决策的影响及决策研究覃江浩74.201010201155 尹春风云南腾冲温泉度假养生旅游发展研究陆军75.201010201156 刘思云南省那柯里茶马驿站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王林76.201010201157 张燕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旅游提升发展研究陆军77.201010201158 杨荣凤庆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李敏广西师范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序号学号学生姓名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1.200911701183 周雯婧南宁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廖国一2.201010201159 梁昌宇从龙胜红瑶晒衣节看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李敏3.201010201160 罗丽娜探析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李闰华4.201010201161 樊晓雪网站修谱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以大中华族谱网为例李闰华5.201010201162 李昳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探索——以杨柳青年画为例沈继松6.201010201163 孙建波桂林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刘道超7.201010201164 张博华日本初音产业链分析及启示刘小彤8.201010201165 刘菁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独秀峰•王城景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彭家威9.201010201166 邵九生桂林维新变法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江田祥10.201010201167 任靖网络游戏流行性影响因素浅析——以英雄联盟为例李天雪11.201010201168 钟林芷中国广西地区与日本冲绳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以横县鱼生和冲廖国一绳刺身为例12.201010201169 玉燕军网络小说经济化发展的SWOT分析李敏13.201010201170 杨正龙广西隆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现状与发展分析吴晓山14.201010201171 何紫兰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宾阳炮龙节的保护与传承陈国保15.201010201172 李哲杭州西湖后申遗时代保护开发建议陈洪波16.201010201173 李业免费开放背景下桂林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探析彭家威17.201010201174 苏亚丹农业旅游节庆走特色可持续性发展路线分析—以恭城桃花节为例彭家威18.201010201175 刘常青都市报转型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以三湘华声全媒体为例农朝幸19.201010201176 陈彩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及对王城博物馆的启示陈洪波20.201010201177 刘荣珍论潮汕文化对当地学校教育的影响陈国保21.201010201178 韦璇1949以后台湾考古学发展历程----以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集刊”袁俊杰为视角22.201010201179 黄明荣黄姚古镇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陈洪波23.201010201180 罗土粮桂林书画艺术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林刚24.201010201181 韩雯雯基于4C组合对郭敬明旗下文学作品营销策略的探讨林刚25.201010201182 杨群以赛事为核心推进高尔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例分析林刚26.201010201183 胡夏容从文化创意产业看电视综艺节目的原则、路径及方法——以“爸爸去哪儿”为中心刘道超27.201010201184 蓝丹绮中国古代文学的影视化之路——以《西游记》为例刘道超28.201010201185 莫秋群资源禀赋优势视野下博白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沈继松29.201010201186 侯群惠古民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究—以深圳观澜版画村为例农朝幸30.201010201187 韦金沙那坡黑衣壮文化旅游开发探析张燕31.201010201188 杨桂玲黄姚古镇文化旅游的ERMP分析张燕32.201010201189 覃奕论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可行性与效益——以广西东巴凤“金三角”寿乡旅游区为例陈国保33.201010201190 韦姣红民营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探究——以桂林市实体书店业为例廖勤34.201010201191 韦伟手机游戏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探究刘小彤35.201010201192 陆丽君宜州市“刘三姐”文化品牌战略研究彭家威36.201010201193 廖静桂林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李闰华37.201010201194 覃春红桂林旅游工艺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廖国一38.201010201195 陆天浅论国内电子游戏产业陈国保39.201010201196 程瑶桂林影视基地的构建与发展对策李天雪40.201010201198 石凯楠舞台情景剧的现实构建: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理想冲突——以话袁俊杰剧《有一种毒药》为例41.201010201199 刘路文化景观视野下的扬州青楼文化研究江田祥。
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陈 宁(重庆教育学院美术系,重庆 400067)3摘 要: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关系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影响着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历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本文在对民族地区所特有的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针对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特性进行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策略doi :10.3969/j .iss n.1000-5757.2010.04.051中图分类号:G 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10)0420051204 少数民族地区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方便了教师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也方便了民族地区中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历史学习。
在方便教与学的同时,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使这些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效率最大化。
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者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在民族地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并真正的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促进该地区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有更大的权力,新课程的实施增加了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诸如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加大,教师也就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构建者。
因为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已经不仅仅包括了知识和教材,教材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这个因素只有与其他课程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尤其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师必须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利用各种资源生成课程计划的能力、组织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以及评价课程的能力。
所以在教师培训机制建设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历史教师在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上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培训,课程改革基本情况的培训,新的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的培训。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浅谈摘要:论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
但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历史教学资源配置低,历史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使得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正确历史知识教育。
其次,受应试教育、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家长对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不重视。
第三,受应试教育重内容、轻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教育方法的影响,学生厌烦情绪多,拓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校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使其具有自主获取多方面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为每一点发现或者进步都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这将是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重要动力。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索和指导,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志、学习信念等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瑞士著名哲学家荣格认为:“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
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或权威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
这种学习动机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多表现在学生身上,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高中历史小论文题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及其历史价值》一、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政治结构松散,各诸侯国间经常发生战争、侵略和割据。
当时中国的领土辽阔,人口众多,但强分裂、虚弱的局面导致了对外意义上的削弱和弱智的分裂状态。
因此,中国人民内部的联合和国家的统一显得尤为必要。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始皇成功统一六国的原因并不是凭借单一的因素,而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历史因素主要是指战国时期的人民对战争和动乱的厌倦和反感,对统一大业的普遍希望。
文化因素主要是指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推动了政治体制和伦理道德的重新建立。
经济因素则主要体现为秦国和其他诸侯国实行不同的制度。
秦国通过中央集权,推行少数民族地区同化的办法,扩大了中国境内的贸易和商业活动,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政治和军事因素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秦国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通过强力的中央集权进行统一。
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部落联盟向封建王朝的转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政府实行中央集权,取消了封建制度,建立了法律制度,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标准。
这样的变化是巨大的,其意义长远而深远。
同时,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标志着中华民族崛起的序幕,它为中国历史上后续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四、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价值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它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续历史事件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意义上讲,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以前的小国家向大一统发展,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结论总之,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统一六国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事件,它更是文化、社会、经济和军事等诸多方面变革的综合体现。
民族地区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克服三种倾向,即为了任务而教学的倾向,为考而重分低能的倾向,克服以学生分数作为评估历史教学唯一标准的倾向。
笔者结合教学体会阐述了教师要更新观念、课堂教学设计做到“四化”以及要开展好活动课,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素质;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教堂为学堂,要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
可是,由于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教学设施配备和学校硬件建设的差异、社会力量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的差异、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这对不同地区的教育教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而我们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即将面临一些困境,这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下面谈谈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协调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首先,我们老师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责任。
其次,要有与时俱进教育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完成五个转变: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3.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提倡发现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通过发现性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更具有长久性和实用性。
4.由重教学结果到重教学过程转变。
教学结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过程更为重要,在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体验,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各种创新能力。
5.由单一教学向合作教学转变。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我们每一个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显得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之间要通力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
侗族饮食在高中化学课程中资源开发的探究—以三江中学为例【摘要】侗族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侗族饮食文化魅力独特,本文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三江中学学生学习现状以及对侗族饮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以数据图表分析侗族饮食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可操作的对策,把侗族饮食资源与教学相融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侗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关键词】课程资源侗族饮食化学一、背景1.问题的提出广西三江县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2020年脱去国家贫困县的帽子,其经济水平远落后于广西大部分地区,教育更是受到当地经济水平和交通、文化等落后的社会因素影响。
学生们对身边不常见的事物缺乏认识见解,再加上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被汉化的现象较为普遍,绝大部分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很少,所以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时没有兴趣和动力。
2020年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文件发布,该文件鼓励学校结合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以及学校办学特色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校本课程。
[1]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保护当地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教育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研究三江县中学案例教学对化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把这些丰富的资源与教学相融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
2.侗族饮食文化本土课程资源概况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全县总人口40.6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58%(约23.55万人),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素有“中国侗族在三江”“千年侗寨·梦萦三江”的美誉。
[2]三江侗族文化源远流长,木制建筑(程阳风雨桥、鼓楼)、侗族服饰(染布、织布)、居住环境和饮食文化(油茶、酸食、重阳酒)等都能彰显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我国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陈巧妹 张芳欣①刘红梅②(①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②西南大学教育学院)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菲吕马克(Furumark,A.M)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教育的品质、所计划、主导的各种学校活动”。
[1]斯基尔贝克(M.Skilbek)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2]我国台湾学者黄政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教育人员权责。
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
”[3]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共同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我国的少数民族校本课程,主要是针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而开发的。
对保存和传承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和开发各少数民族的资源,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 少数民族课程的现状分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目前总体水平看,大约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2/3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内地,其中近1/3人口地区的教育发展尤为困难。
其明显表现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业务水平较低,合格教师少,教育质量不高;老文盲没有扫除,新文盲还在不断产生,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
在一些特殊困难的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甚至不足20%。
[4]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有的少数民族在主流文化的攻击下改变了本民族的价值观,弱化了本民族的语言,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呈现出被汉族同化的趋势。
原有的在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开发的以国家为主的课程,不能顾及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阻碍了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已不能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需求。
课程整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平台使用计算机“英语阅读能力测评练习系统”提高和评价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报告视觉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运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快速成长的探究交互式电子白板——高效课堂的新推手让多媒体托起英语词汇教学的翅膀依托信息技术提升作文教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_浅谈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让博客给班级管理插翼添翅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农村学生多了一位“良师”英语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探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构建探究式学习模式家校互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促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多媒体的运用将初中英语教学引入全新境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环境构建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模式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催化剂多媒体课件应用中的矛盾剖析及解决策略关于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困惑及对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探究式学习的整合研究——以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为例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研究——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柳州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一些思考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活起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究巧借媒体剪刀精裁诗教新叶——诗歌教学“悦”读与同步练写初探信息化支持下的叙事性教学由实例到模式的探析——以《Photoshop平面设计》课堂教学为例基于“数字布鲁姆”的地理学力评估案例浅议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学生主体作用融入于信息技术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信息化课程资源——“学生美术作品电子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讲评课中有效运用的策略浅谈“校讯通”在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的优缺点多媒体应用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效应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西宁市晓泉小学为例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发挥网上教学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数字仿真实验”变革高中物理学习模式的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报告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的互动模式研究语文教学携手信息技术共话“五讲四美三热爱”网络多媒体教室条件下中学语文整合课的教学张力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学生心理疲劳的调节策略PPT魔棒在手,语文综合性学习灿若礼花——浅析PowerPoint技术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PHP学生成绩查询及分析系统制作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用“区域性”媒体素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增色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功能系统设计的研究一对一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班主任工作浅谈借“远教资源”之玉,攻“数字校园”之门教育技术革命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途径初探启发,提升,超越——信息教育技术让语文教学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校讯通”对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高中藏族班汉语阅读教学的对比研究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媒体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大放光彩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贫困地区初三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以大关县为例美丽源于生成,精彩成于捕捉----例谈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有容”丹青“乃大”————论小学生书画社团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平台建设数字化实验系统(DIS)在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民族薄弱学校教师网络研修促进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利用多媒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浅析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生物探究活动的契合点巧整资源妙用节目——浅析整合利用校园电视台节目的几点做法电教手段在郎溪县新时期农村扫盲中的应用善入善出,融会贯通——对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思考探究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探究——“并行引导、总结教学和扇形拓展”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的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误区分析关于网络电子评价档案对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问题的探究运用互动技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实践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探究无锡市基础教育校园网应用绩效的对比分析“数字科学家”课程《测定反应时间》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数据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初探有效的才是最好的——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优化整合的思考基于微博的功能,构建独特的写作舞台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探索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基于B/S模式的班级管理“社区”的构建妙用“互联课堂”,唱响“愉悦语文”——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电视也能“多媒体”运用专题学习网站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培养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政治课?多媒体?我新课标理念下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策略现代信息技术:让语文课腾飞或沉沦的双翼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古籍文献数据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Moodle平台在语文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中的实践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项目管理法实施协作学习的应用研究新课标下《动画制作》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基于专题网站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与有效教学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小议英语口语教学的合作学习支架研究基于微博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基于“校讯通”的家校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高中地理网络资源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职校文秘专业课的教学数字化校园应用模式的研究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实效——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新设计“纽”着学校,“带”着家——浅谈“校讯通”在协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作用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边缘化条件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对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使用现状及思考信息技术在聋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CAI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发展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应用“海市蜃楼”的蜕变——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应用网络信息媒介影响下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与发展实践研究班主任博客搭建班级空间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初探高中生物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校讯通在家校沟通中的喜与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谈wiki+UC模式的中学网络教研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物理知识在通用技术学习中运用的探究中小幼教师远程研修模式与管理手段初探拨开迷雾,探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本真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信息技术模式下的教师专业自主成长探究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在Moodle平台上嫁接“冗余”信息,促进语文教学电子地图的制作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用信息技术打造快乐课堂从“黑”到“白”的革命——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校讯通”构建现代信息化桥梁“制作家乡美景拼图”观摩课——案例教学法应用启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初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网络课教学设计与应用——以《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实际应用》教学为例让“班博”成为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关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点研究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创造性使用多媒体让美术教学更高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玩一玩拼一拼》教学设计正视农远工程“去短板”,谨防农远工程“掉链子”农远工程新课堂的教学实践探讨合理运用电子白板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珍珠泉》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学设计羊羊历险记——旋转与翻转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小学班级网络化管理的应用研究《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说不尽的桥》教学设计《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课堂生成无处不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与校园网站建设初探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成就高效课堂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实验报告浅议实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拓展工程中的几个问题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浅析互联网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创新网联培训模式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细节再贴近些谈网络培训与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缘自苏州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的思考探寻从直观到抽象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整合的应用活用交互式白板功能,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益浅谈新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苏北农村中小学不同教龄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现状研究一种中小学生“电子书包”实施方案浅析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的设计思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尝试与思考模式一的应用与探究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试论白板在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中立体几何交互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优势与不可忽视的几个细节在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使用中的点滴实践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乱花渐欲迷人眼_不要让语文迷失在课件中“多媒体——情景——词汇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尝试多媒体技术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浅谈浅谈如何提高鄂尔多斯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性多媒体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陈述性有机化学知识的整合策略初探信息技术课程教法探究——实践操作类课程新探索一种新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探索浅谈包头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及反思关于教育技术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校讯通”的思考让学生在网络海洋中能找到“回家”的路——小学生网络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培养架起家校联系沟通的桥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初探让博客走进语文教学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化学生本课堂整合《钠》预防假合作,实现真合作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数字故事讲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三面向”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课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探索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教学成果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多元回归分析互联网时代下因势利导做好小学班级管理依托信息技术平台确保教学质量提升信息技术促进了山区教师快速成长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小学数学课堂导课新亮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及实践构建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提升“信息见长”文化内涵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创新研究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质疑-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教学整合模式探究例说电子白板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功效初探网络环境下农村高中地理后进生的转化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广建德育平台,促进德育发展关于如何录制优质课堂实录的几点看法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整合《网络环境下城镇中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主次分明动静适宜分合有度——浅谈光盘教学资源在复式教学中的运用《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学生的职业倾向测评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用网络架起e时代的沟通桥梁——数字时代班级信息网络平台的开发与运用基于传感器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区域性教育信息网络平台的功能系统设计的研究中小学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应用研究与对策分析天津市“开放学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网络文化对中小学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利用远教广播电视资源,改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说能力伙伴互助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合理运用多媒体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以八年级《民族大团结》教学为例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有效发挥“校讯通”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作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初探试论教育信息技术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作用职高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以信息技术为“媒”结有效倾听之“果”——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倾听农村小学依托网络研修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研究网络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孵化器”关于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探索用“新”的技术用“心”的策略数字时代校园科技教育文化构建的探索教育技术实践场的新发展“MCAI课堂”初探恰当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初中物理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再探讨云计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走势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多媒体教学优化英语课堂的探讨《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案例《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内战烽火》教学设计浅析母语语音对多媒体基础英语课堂听力的影响切实用好班班通设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创建高效课堂的给力工具浅谈“班班通”背景下远教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校讯通”对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应用浅略研究浅谈新课程下中学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多媒体教学—“生本”课堂的知识宝库让“多媒体之花”绽放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音乐课堂师生情感交流运用多媒体呈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新魅力生物教学中远程教育应用探究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一例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误区与模式初探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下的扬长补短牵手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体积与容积》教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思路发挥多媒体优势,激活初中英语课堂疏、散、束、堵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整体发展谈激发乡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快乐学英语网络教学—设计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润滑剂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电子白板对高中课堂教学的作用探究怎样在农村中学开展思想品德多媒体iebook让多媒体教学变得简单而艺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探究性教学”在计算机模块化教学中的运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绩效技术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行动研究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网络学习对小学生影响的研究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利用网络辅助学科学习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探究基于图像识别和在线测评技术的教育考评系统的设计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以《计算机硬件及配置》教学为例关于如何进一步优化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究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的实证研究中职《Access数据库》项目教学探究巧用信息技术,促使学困生也爱上数学论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机运用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刍议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革新多媒体丰富了思想品德课的美学教育课件制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校讯通,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关于校讯通的应用探讨课件优化,教材生辉——多媒体优化教材情境诗说卡片课件的独特魅力——谈卡片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妙用网络化英语教学一得借助信息技术用因特尔教育理念促进教改从网瘾少年的转变谈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浅探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博客论坛一体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校讯通”平台在协同教育和管理留守生中的作用与运用信息技术让农村中学图书管理与时俱进巧用多媒体技术解决文言文教学难题构建数字化校园,打造品牌学校用“安徽教育网台”搭建校本资源库的实践探索高中地理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创新实践及其效果分析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初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新探索课堂与“生活”接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利用校园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网络为载体拓宽教研新天地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几个小尝试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班级博客,让语文教学彰显活力谈校园网网站建设与应用引信息技术之活水,显语文课堂之活力浅议信息技术使用的误区巧用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浅议美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有了多媒体,语文更美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现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育创新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浅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初探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教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学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初探给政治课插上一双灵动的翅膀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认知结构整合初探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利与弊多媒体运用于数学课堂的优点与注意问题浅谈如何运用教育技术打造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中小学开展动漫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几点改进对策浅谈校园网建设之核心建设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应用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网络时代学生阅读心理研究鄂尔多斯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交互式白板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回民区中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对策分析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应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主体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和方法关于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的现实问题与基本对策“家校协同教育”的新模式初探创设校园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探索和研究浅谈小学数学网络教研的实践与思考图形计算器支持下的数学探究活动之浅见优化结合,受益匪浅-----浅谈QQ农场在教学中的作用网络,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水Microsoft Excel软件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探讨例说如何进行网络作文评讲与修改促进学生有效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浅谈采用“云终端”模式建设我区“班班通”及“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让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媒”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互联网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合理整合创造阳光环境,促进教育技术在基层教学中的发展浅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学校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历史乡土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是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的课程管理政策的要求,各地方、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自主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对国家课程资源的有力补充。
课程资源的缺乏是困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必然要求学校提前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开放学校,走进社区,挖掘多种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
而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说,把身边带有着芬芳泥土气息的人、事、物等资源引入课程,即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条崭新途径。
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结合地,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地带,历史文化悠久,可开发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这就为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乡土教育资源。
1可开发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1.1 历史人物。
自清代到民国,朝廷腐败,主权沦丧,宜宾血性男女,纷纷奋起救国,血染沙场。
工运领袖刘华,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著名革命烈士李硕勋、郑佑之、余泽鸿、孙炳文及革命文坛领袖阳翰笙等皆为人杰,是宜宾人民的骄傲。
这些人物的光荣事迹,都可以作为爱国爱家乡的教育材料,在学生中弘扬勤奋上进、坚持正义、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
1.2自然风景和历史遗址。
宜宾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驰名天下。
其中著名的有珙县僰人悬棺、石城山民族崖墓群、南广河民族崖墓群、黄伞汉崖墓群、飞泉七个洞汉崖墓群,这些悬棺和崖墓堪称四川历史文物的一绝,是历史考古研究的良好资源。
另外夕佳山民居、真武山庙群、南溪旋螺殿、宜宾市大观楼、旧州白塔、大佛沱唐代石刻造像、八仙大佛、隘口牌坊、仙寓洞石刻造像都是省内著名的文物古迹。
宜宾的风景名胜著名的有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洞乡、石城山、青峰寺、古楼山水、蜀南温泉、翠屏山、老君山、天池公园、流杯池等,这些对于宜宾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带有宜宾古文化气息的体验学习的场所。
高考历史小作文范文(实用12篇)摘要: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要使得学生成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成才,成人就是指要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道德品质,遵守各项社会准则及道德标准,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不会威胁和伤害他人的人,而这样的一批学生才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
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健全人格;培养健全人格是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事物,用符合大众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去从事各项活动。
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还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提供给学生们足够的参考和借鉴,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健全人格培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学生很快将成人并步入社会,如果教师只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却并不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陷入迷茫,而当今社会的诱惑非常多,高中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三观,这对于他们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严重损失。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对于高中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3.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高中学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很容易在强大的压力下产生心理变化,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后经常会出现动摇。
积极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作用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目标1.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使得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人的重要意义。
略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这是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所有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必然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是要根据各地的教学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解决。
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情况呈现出其固有的特殊性,转变教条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地区教育特殊性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中外历史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已经不言而喻。
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看,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往往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等许多方面,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死看、死记、死背”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诟病,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容易导致教学积极性的下降。
如今,“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高中历史教学亦更注重课堂教授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高中历史的学习应当是由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从多方面掌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并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体验“快乐”的学习方式,进而参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书“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的过程。
一、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从我校的师源、生源及教学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教学资源相对缺乏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报告,我区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这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问题。
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我校是本市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重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且多数来自于县、乡的中学。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虽然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加大力度对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其它地区、甚至是本省其他地区相比,我校基础学科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发高职历史校本课程罗焰1胡斌2(1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2南京第十二中学,江苏南京21000)摘要:高职高教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笔者在高职旅游专业历史教学中.借鉴、学习高中历史教材,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
开发校本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历史教学校本课程“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教育发展规划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
由此说明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了。
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材也应当独具特点。
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教材.更不能仅仅借用中职教材.从教材体系到教材内容都要体现改革精神,要有鲜明的高职特色,要以教学改革为基础。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
高职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些人不是去搞科研.也不是只会简单操作,而是既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师型人才。
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才。
因此。
在教材内容上必须紧紧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各门基础理论课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其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学习专业课的需要,不可追求学科自身内容系统完整。
第二。
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
以我校高职旅游专业历史教学为例。
我们不但借鉴、学习高中历史教材。
更加强调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一、开发价值与课程目标1.遵从高职旅游专业课程需要。
,高职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结合专业需要和地方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创新尝试,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水平。
我所尝试的乡土历史课程就是一门结合旅游专业历史教学的需要,以南京地方历史为主要线索,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历史真实记载着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社会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我的历程,从历史的进程中可以体验人类在追求进步过程中的痛苦与欢乐;感悟到人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
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国家。
重视修订史书、重视历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教育重要性谈得好,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历史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长期被视为“副科”,历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从历史学科来讲,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资源。
这些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又
有校外的;按其性质,既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们的获得途径也是多元化的。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这一主要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比较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
许多课程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开发利用而进入课程。
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更为落后。
二、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途径
1.建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体系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人们一直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者。
新课程下,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方发展落后,师资力量弱,真正从大学历史本科毕业出来的历史教师比较少,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历史功底差,缺乏对历史知识系统的了解。
但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
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体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力度
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研水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有利于创办特色学校。
因此,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中都把其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功之处。
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渐走进了我国中小学,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校本历史教材开发的力度
(1)要消除学校领导对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高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
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就不会一帆风顺,有了学校领导的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才会得到保障。
(2)就要建立一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体系,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校本教材开发在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3)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注意对各民族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禁
忌、宗教信仰等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实事求是,尊重民族特征,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要求,坚持教育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仔细甄别,最终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