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考考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5.32 KB
- 文档页数:12
初中中考历史重点考点资料以下是初中历史中考重点考点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2. 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4. 唐代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
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2. 商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 税收制度与国家财政状况
三、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播
1. 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3. 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4. 科举制度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与革命
1. 秦末汉初的黄巾起义
2. 赤眉、绿林、王莽新朝的革命运动
3. 唐末五代的黄巢起义
4. 辛亥革命的起因及影响
五、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1. 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2. 欧洲新殖民主义的扩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 美国独立战争及其背景和影响
5. 世界著名人物:拿破仑、华盛顿、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等
以上是初中历史中考的重点考点资料,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只是整体梳理,具体考点还需根据不同年份、省份考试大纲具体分析,以最新考试大纲为准。
初中历史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初中历史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古代史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2. 商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3. 周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5. 秦汉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6. 三国时期与南北朝时期
7. 隋唐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8. 五代十国与宋辽金西夏时期
9. 明清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二、近代史
1.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3. 太平天国运动
4. 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
5.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6.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7.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
8. 抗日战争与二战胜利
9.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三、现代史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建设
2. 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
3. 文化大革命及其影响
4.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和安全问题
5. “两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6. 中共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
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8. 祖国统一与台湾问题
9.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以上就是初中历史中考重点知识点归纳,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规律,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历史素养,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中考压轴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
1. 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 分封制时代的政治制度, 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兴起, 战国时期的兵家学说和百家争鸣, 秦始皇的统一和秦朝的灭亡, 汉武帝的推行中央集权,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等。
2. 世界古代历史
世界古代历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埃及的历史、古希腊的历史、古罗马的历史, 古印度的历史, 古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 古波斯的历史等。
二、近代史
1.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列强入侵,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变革,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国共合作和国民党的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等。
2.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两次大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等。
三、现代史
1.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国防和军队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 各地区的发展和民生改善等。
2.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问题的解决, 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 国际组织的作用和作用, 国际环境和资源保护等。
以上是历史中考压轴知识点的总结,同学们在复习历史知识时,可以依据以上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
中考历史大题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起源,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1. 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和演变。
2. 西周建立后的分封政策和封建制度。
3. 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度。
4. 周宣王和周幽王时期的内乱和典章制度的建立。
5. 春秋五霸的兴起和周幽王的失政,导致分封制度的瓦解。
6. 清除废立,导致东周的建立。
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各国的分立和并吞。
2. 吴楚争霸和齐晋争霸。
3. 孟子的道德主义思想。
4. 墨子的兼爱思想。
5. 战国时期的兼爱思想的提出和势力对立。
6. 孔子的仁礼思想和孟子的性恶论。
7.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荀子的阳明心学。
8. 秦国统一六国的背景和秦始皇的社会政策。
秦汉时期:1. 秦始皇的统一战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2. 秦朝的四方政策及其后果。
3. 秦始皇的文化统一政策及其负面影响。
4. 汉朝的兴起和文景之治、武帝的统一战争、后期的王莽之乱。
5. 汉武帝的西域探险、张骞的出使大月氏等外交活动。
6. 汉朝的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
7. 唐蕃史册《天祚宏辞》的撰写和《梁启言记》的记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鼎立,各国的内乱和外患。
2. 三国的兴亡。
3. 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二、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指从清代封建社会到20世纪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时期,主要包括清朝的兴起和衰落、辛亥革命、中国革命、抗战时期和新中国的成立。
清朝的兴起和衰落:1. 阳明心学的思想内容、影响和背景、发展。
2. 明朝的经济政策和国际政策,金银运输和材料经济。
3. 明朝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
4. 明朝的封建经济和社会禁令。
5. 明朝的军事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
辛亥革命:1.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
2.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变革和经济政策。
中国革命:1. 孙中山领导中国国民党革命的思想和行动。
初中历史中考常考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类—标志类(37题)1.(1840—1842)_____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2.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_____。
3.标志中国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是:_____。
4.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_____。
5.标志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_____。
6.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_____ 的全军覆没7.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的_____。
8.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_____ 。
9.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会师。
10.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_____。
11.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_____。
12.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是:_____13.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_____。
14.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事件是——_____。
15.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_____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17.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_____ 》。
18.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775年,_____枪声。
19.美国诞生的标志是——1776年7月4日,_____的发表。
20.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_____。
21.1947年_____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22.法国大革命结束的事件是---1794年_____政变。
23.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_。
24.工业革命主要的标志是------1785年瓦特改良_____。
2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_____的广泛应用2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_____的发表。
27.标志着日本从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事件是——_____。
最全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史
夏商周
1. 夏代
- 全国大一统的时期,夏朝结束了三代分裂的局面。
2. 商代
- 出现东西商的分裂局面。
3. 周代
- 周朝共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秦汉
1. 秦朝
-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王朝的统治,建造了万里长城,使用了统一的货币,制定了标准化的法律法规等等。
2. 汉朝
-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期。
近代史
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的导致原因是什么?
- 中国生丝贸易盈余削弱了英国的银本位货币,导致英国向中国输出纺织品以补偿,但中国拒绝了不平等贸易,进而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2. 鸦片战争的结果有哪些?
- 鸦片战争结果导致中国独立神权体系被打垮,推动了中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为了保护所谓的贸易自由和银本位,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时间是什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中国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 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战争与革命的总结、整党肃反、改造教育科学文化、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等重要的历史事件。
总结
以上是最全的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初三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文明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
2.文化的诞生和新石器时代
3.三大革命: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
4.古代文明的发展: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黄河流域文明
二、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2.周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3.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制度
4.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商业
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1.秦朝和秦始皇统一六国
2.汉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3.唐朝的政治制度和辉煌文化
4.儒家、道家、法家的兴起和影响
5.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四、外来侵略与抗倭斗争
1.蒙古人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明朝的政治制度和辽东抗倭斗争
3.中国近代史以来的外来侵略和抗倭斗争
4.反对日本侵略的群体性抗战和全面胜利
五、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1.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2.鸦片战争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3.维新的思潮和戊戌变法
4.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2.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南昌起义
3.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日游击战争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3.文化大革命和开放
4.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历史课本中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理解和掌握,想在历史中考时取得好,就要认真这门课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1)开始:鸦片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2)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4)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2、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3、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清朝晚期:《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北洋政府时期:《二十一条》(1915年)、《俄蒙协议》(1912年)、《中俄声明》(1912年)(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初中历史中考知识归纳一、1、唐朝著名的诗人有被推崇为“诗仙”的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诗作有“诗史”之称。
此外,还有在唐朝走向衰落时期的白居易。
2、唐朝书法成就最高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他们的书法特色被誉为“颜筋柳骨”。
3、盛唐画家吴道子被誉为“画圣”,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4、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
其艺术价值最高的是精美的壁画、彩色塑像和珍贵的佛经、文书,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二、简述辽宋“澶渊之盟”的情况:1004年,辽对北宋发动进攻,逼近澶州,威胁东京,宋真宗依寇准劝说勉强亲征,重创辽军。
初中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年)(1)起步阶段(1840~189年):1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1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中考历史速成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1. 旧石器时代(约200万年前-约1.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是人类远古时代的阶段,人类以石器作为主要工具,居住在洞穴或简陋的建筑中,以打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
代表性的遗址有中国的周口店遗址和英国的莱斯特遗址。
2. 新石器时代(约1.1万年前-公元前1600年)新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开始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期,农业的发展促使人类聚居于一定的地点,形成定居生活的过程。
代表性的文明有中国的仰韶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埃及的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等。
3.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指在世界各地出现的具有特殊特点和影响力的文明。
古代文明包括中国的华夏文明、印度的印度文明、埃及的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希腊的古希腊文明等。
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和特点。
4.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
在这些时期中,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和发明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文明。
二、近代史1. 近代欧洲史近代欧洲是指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的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等重大事件和变革。
这一时期欧洲各国之间的争霸大国与殖民帝国主义等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2. 近代中国史近代中国史是指从19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这一时期中国国家面临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强迫开放、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資本主義的入侵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家和民族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历程,最终走向独立和强盛。
3. 近代世界史近代世界史是指18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这一时期世界各国之间出现了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化进程、世界大战、国际秩序的变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的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格局也经历了多次变动和调整。
初中历史中考考点总结同学们,在初中的中考考试到来之前,总结好历史的重要知识点,会让你在历史考试中更加的如鱼得水。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1、元谋人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1、河姆渡人时间: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
水稻和蔬菜。
2、半坡人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
1、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1、建立: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
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 年,西周灭亡。
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葵丘会盟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秦朝的统治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陈胜吴广起义1、地点:大泽乡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
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1、西汉时间:前202 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 - 220 年。
建立者:刘秀。
都城:洛阳。
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统治残暴: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汉武帝的大一统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
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1、张骞通西域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x 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 年、公元前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x 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赤壁之战:208 年1、交战双方:曹操vs 孙刘联军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3、影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后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
229 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263 年,魏灭蜀。
280 年,西晋灭吴,三国历史结束。
两晋西晋265 年,建立者司马炎,316 年灭亡东晋317 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健康。
南北朝南朝:宋→ 齐→ 梁→ 陈北朝:北魏分裂为:东魏→ 北齐西魏→ 北周1),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1、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2、颁布均田令;3、迁都洛阳;4、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c,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e,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f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 历史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人口南迁时间:东汉末年至北魏统一前地区:益州、荆州、扬州地区及闽南流域和岭南地区结果: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时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因:1、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3、南方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安抚南迁流民。
4、政治重心南移。
5、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6、大量农作物的引种和推广。
7、南北方劳动人民交往和辛勤劳动。
史实:1,兴建许多水利工程。
2,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江南种植水稻为主,绿肥、牛耕、粪肥推广。
4,小麦的种植在江南推广。
5,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也得到开发。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隋朝:581 年,杨坚建立,定都长安。
唐朝:618 年,李渊建立,定都长安。
1),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减免田租,提倡节俭等表现: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知人善任,重视纳谏;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史称“贞观之治”2),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重用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首创殿试、武举、“自荐”求官制度,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重用武氏家族,任用酷吏,鼓励告密。
大兴佛教。
3),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表现:稳定政局;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严格执法。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
1),科举制的诞生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录用人才。
隋炀帝时,正是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意义: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
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2)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武则天时,创造了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被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常设科目:明经科、进士科3)科举制的衰落明朝时,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这种八股取士制度,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300 多年,直至清朝末年才废除。
4)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是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政府机关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但后来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1),与吐蕃的交往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
会盟:821 年唐蕃会盟并立碑“患难相恤,暴掠不作”2),外交a,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的使官。
200 年间先后13 批将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日本; 推动了日本的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b,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c,玄奘西游:唐初著名僧人玄奘不畏艰险,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习两人出生入死、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1)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1、并立:辽:916 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北宋:960 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定都开封。
西夏:1038 年,党项族元昊建立,建都兴庆。
2、对峙:金:1115 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
南宋:1127 年,赵构建立,定都临安。
岳飞是抗金名将2),经济重心的南移时间: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
史实:宋朝a,南方生产发展农业:南方逐渐超过北方,传入占城稻。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
棉花扩展到长江流域。
手工业:景德镇发展为瓷都,纺织业发达,采煤、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b,商业繁荣商业都市多而繁荣,打破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出现“瓦肆”。
海外贸易发展,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时在四川出现。
1), 元朝的建立1206 年,铁木真( 后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1271 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
2) , 民族关系的发展a,元朝的统一,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人杂居相处。
b,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人长期相处融合逐渐被汉化了。
c,唐朝以来,定居我国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与蒙、汉、畏兀等族长期居住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元朝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与藏族人民的联系和交流。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政权建立: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
措施:1、变更统治机构: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