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学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7.18 MB
- 文档页数:8
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耐旱、耐高温、适应性强等特点。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适时育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精细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
一、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玉米高产的前提,选用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品种,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在品种选择方面,应根据地区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选择耐旱、耐寒、高产、抗病虫害的品种。
二、适时育苗适时育苗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环节,育苗质量直接影响后期的产量和品质。
适时育苗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育苗时间。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玉米种植以4月下旬-5月初为适宜育苗期,南方地区则以3月下旬-4月初为适宜育苗期。
育苗方法可以采用温床或地面育苗,育苗床宽度不宜过宽,一般以1.2米为宜,育苗箱高度以10-15厘米为宜。
三、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密植可以减少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一般来说,密植的玉米产量较稀植的玉米高出10%左右。
但密植玉米也容易引起秆薄、穗小和穗数少等问题。
因此,密植的玉米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及时调整肥料、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以保证玉米高产和品质。
四、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玉米高产的关键之一,施肥要根据玉米生长的阶段、土壤肥力和病虫害情况等因素进行。
一般来说,春季种植玉米需要进行基础施肥,秋季种植玉米则需要进行后补肥。
基础施肥以磷钾肥为主,以增加玉米的根系肥量和抗寒能力;后补肥以氮肥为主,以增加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五、精细管理精细管理是玉米高产的关键,包括及时修剪根系、保持土壤水分、适时除草、及时除虫等。
及时修剪根系可以增加玉米的根系肥量,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保持土壤水分可以保证玉米生长的需要,减少玉米的干旱和缺水情况;适时除草可以减少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及时除虫可以防止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六、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玉米栽培玉米又名玉蜀黍,俗名很多,如苞米、苞谷、玉茭、玉麦、棒子及珍珠米等;学名:Zea mays L.;英名maize、corn;俄文名:кукуруза;日文名:トウモロコシ。
第一节概述一、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1.玉米的起源玉米栽培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了。
玉米也叫苞米,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多亿亩,仅次于小麦和水稻,主产国有: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印度、俄罗斯等国。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发现了玉米,并将其带回西班牙,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玉米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2.促进玉米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现代的遗传学理论改良玉米改进栽培技术现代化的经营与管理3.玉米生产的现状(1)世界玉米生产概况玉米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通过热带到达南纬35°—40°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高产杂交种的培育、新技术的应用和花肥用量的增加,世界玉米发展迅速。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1980年至1995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0亿亩左右,单位面积产量从每亩206kg增加到287kg,提高39.3%;总产量从3940.5亿kg增加到5708.7亿kg,增加44.9%。
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基本上保持在4.2—4.4亿亩,单产从381kg增至579kg,提高52.0%。
据1994年农业统计资料显示(表4—1):玉米总产量最高的前5个国家依次为:美国2542.7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4.5%),中国1043.5亿kg (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18.3%),巴西321.4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5.6%),墨西哥166.0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7%),法国129.0亿kg(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3%)。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种植面积在1500万亩以上)的前5个国家依次是:意大利581 kg,美国579 kg,加拿大442 kg,中国329 kg。
种植苞米知识点总结引言苞谷,又称苞米,是一种冬季作物。
苞谷是一种小麦,它的一根小麦苗上结有小穗,这个小穗就是苞谷。
苞谷最早起源于欧洲大陆,后传入东亚诸国。
苞谷的主要原产地有法国、英国、德国、捷克、南斯拉夫、匈牙利等欧洲国家,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西部地区是苞谷的原产地,中国苞谷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如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
一、选地选种(一)选地:1.土壤条件:苞谷喜欢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土壤适宜PH值为6-8。
2.光照条件:苞谷对阳光的要求很高,所以需要选择有充足阳光的地块。
3.气候条件:苞谷耐寒性较强,生长适宜温度为10-20℃,所以要选择在气温较为适宜的地区种植。
(二)选种:1.选用优质种子,种子颗粒饱满,完整无损。
2.选择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品种,如高产抗寒品种。
3.根据种植区域的不同,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
二、播种栽培(一)整地:1.犁地:在播种前需要进行犁地,将土壤翻松,松软,为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2.耙地:犁地后需进行耙地,去除土壤中的杂草,保持土壤的肥力。
(二)施肥:1.基肥:在整地后施入底肥,在施入肥料后需进行翻耕,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
2.追肥:在苞谷生长的过程中,需追施适量的复合肥,促进苞谷的生长发育。
(三)播种:1.间距:播种时,需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保持适宜的种植间距。
2.深度:播种的深度一般为3-5厘米,根据土壤的湿度来确定具体的播种深度。
(四)灌溉:1.播种后需及时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苞谷的发芽生长。
2.灌溉频率:苞谷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根据天气气温和土壤湿度来确定灌溉的频率和水量。
三、病虫害防治(一)病害防治:1.苞谷早病:喷施己醛、丙环唑等杀菌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2.苞谷锈病:多喷施三唑酮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二)虫害防治:1.苞谷芽发虫:可喷施气雾剂进行防治。
2.苞谷蚜虫:可喷施阿维菌素类杀虫剂进行防治。
四、收获加工(一)收获:1.收获时机:一般在苞谷颜色变黄,籽粒变硬的时候进行收获。
农民工种植玉米技术培训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玉米的相关知识,包括玉米生长周期、玉米的品种、玉米的适宜种植环境、玉米的生长要求等;2.学习玉米的栽培技术,掌握玉米种植的方法、育苗技术、土壤管理、施肥技巧、病虫害的防治等;3.掌握玉米的收获和贮存技术,了解玉米的收割时机和方法,以及玉米的储存要求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玉米生长的基本特征:玉米属于禾本科植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作物,生长高度可达1.5米-4米,总生长期不同品种不同,一般为100-120天。
玉米的花期和结籽期较长,结籽后晾晒成熟即可收获。
2.玉米的品种:玉米品种很多,不同品种对气候、土壤要求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品种。
3.玉米的适宜种植环境:一般情况下,玉米适合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耕地上生长,土壤PH值应保持在6.5-7.5之间。
同时,玉米对光照也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2000-3000lx的光照强度。
4.玉米的生长要求: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合适的温度、充足的水分、适宜的营养元素等条件,同时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5.玉米的栽培技术:(1)育苗技术:要选择坚果实、颗粒饱满、色泽光亮、无病虫害的玉米种。
(2)土壤管理:应在栽种前进行土地整理、松土、施肥等工作,保持耕地的肥力和水分。
(3)施肥技巧:应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等,注重肥料的平衡性,保证玉米生长需求。
(4)病虫害的防治:及时发现和治理病虫害,采用生物、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控制。
6.玉米的收获和贮存技术:(1)收获时机:玉米成熟后一般在6-8月份进行收获,以及时晾晒和入仓。
(2)贮存要求:玉米应贮存在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日晒雨淋或受潮发霉。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课堂讲解、图像展示、现场操作、问答交互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知识性、实践性、交互性的教育效果。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成果进行总体考核和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等进行全面性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教学调整和改进。
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1.光能利用玉米产量的形成可用以下公式表示:生物产量=(光合强度×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呼吸消耗从上式不难看出:光合强度×光合面积×光合时间,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即光合作用;而呼吸消耗,即呼吸作用对产量的形成是一个负值。
这告诉我们,提高玉米产量,首先是提高光合作用,即提高光能利用率,其次是降低呼吸消耗。
目前,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经一是提高种植密度,二是控制成熟期,三是缩短生育期,增加复种指数,四是减少光合产物的消耗。
就玉米高产栽培而言,就是将玉米种植密度,按照当地的光照、温度、降水和土壤肥力等条件,调节到最合适的种植密度范围之内,通过早中熟品种,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种植次数,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玉米的“库”与“源”关系简单的来讲:“源”即制造或供给光和产物的器官,如玉米的叶等绿色器官;“库”即接受光和产物的器官,如玉米的果穗等。
它们两者之间关系一方面存在着协作关系,即互为生存的条件,没有源,库就不能成为库;没有库,源就不能成为源;另一方面源库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源大库小,就不能发挥源的作用,只有通过增大库容才能增加产量,源小库大,源是产量的限制的因素,只有通过扩大源才能增加产量。
源库之间的关系说明:当源库平衡时,且源库都较大时,才能高产,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就是源大库足且源库协调。
据研究:制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源”还是“库”常因不同的杂交种而异。
高产品种是“库”限制了产量潜力的发挥,如果能改善雌雄小穗分化期和吐丝后的营养条件,增加果穗数和穗粒数,将有利于提高产量。
据贵州大学农学院2001年研究认为,“库”是限制披散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源”是限制紧凑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类型玉米产量的高低将最终有“源”(叶片光合能力)决定的。
3.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因素(1)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在玉米群体生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由小到大,一般在抽雄期前后达到最大,以后又下降。
玉米栽培技术培训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农民而言,掌握玉米栽培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玉米栽培的基本技术,以及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玉米栽培技术。
一、土地选择与准备玉米喜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排水良好的地区生长最好。
在选择土地时,农民应该优先选择土壤肥沃、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块。
土地上不能有积水,否则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土地准备方面,首先需要翻耕土地,将土壤松软,方便玉米的生长。
然后进行施肥,根据土壤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有机化肥、复合肥等进行施用。
农民还可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针对不同的营养成分进行调整,确保玉米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
二、品种选择与播种技术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栽培目的,农民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地区的玉米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可以考虑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抗逆性以及产量等因素,以达到最好的栽培效果。
播种技术是确保玉米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在播种前,农民应该保证种子品质良好,并进行必要的种子处理,如浸泡、湿热处理等,以增强种子发芽能力。
播种前还需要进行土壤消毒,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
三、施肥与灌溉管理玉米生长期需充足的营养供应,因此农民应该合理施肥。
施肥时可以分为基肥和追肥。
基肥一般在播种前进行,追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进行。
追肥的量和次数可以根据农情和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灌溉管理对于玉米的正常生长至关重要。
玉米生长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在幼苗期和抽雄期需注意适时进行灌溉,以保证玉米顺利生长发育。
四、病虫害防治为了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农民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象、锈病等。
农民可以通过合理轮作、灯光诱捕、化学药剂等方式进行防治。
在使用农药时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
五、收获与贮存玉米一般在籽粒充实且水分达到合适含量时进行收获。
农民可以通过观察玉米穗的颜色和纹理,以及轻轻弯曲玉米穗来判断是否成熟。
收获后,要及时清理杂质,并进行适当的贮存处理,以保持玉米的质量。
玉米1.生育期:玉米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2.生育时期:是指某种新器官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特征性变化的日期。
3.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4.生长:是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即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是作物形态,机能和功能的质的变化。
6.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7.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8.光温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开花,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9.经济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10.生物产量: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包括茎,叶,花和果实,不包括根)风干重。
11.生长中心是指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优先发育、对有机物质需求最大的器官。
一般来讲心:生长,在苗期,生长中心是茎叶,而后期是生殖器官或贮存器官。
12.感温性:作物(作物)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一定的高温使幼穗提早分化、缩短生育期;一定的低温会使穗分化延迟;13.感光性:作物(水稻)在适宜生长发育的日照长度内,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
光照缩短,光周期诱导加快,幼穗提早分化,否则幼穗延迟分化。
14.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在最适合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不同作物(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的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
15.棒三叶:玉米穗位叶及上下两叶。
16.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1)适应性强,产量潜力大。
玉米具有广泛适应性,是C4植物,光和效率高,增产潜力大。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秆都是优质饲料,其饲用价值远高于小麦大麦燕麦等。
(3)营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