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15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概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又称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患者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
常伴血尿、高血压、贫血及肾功能损害等。
本病预后较差,约50%的患者在10年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
英文名称: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其它名称: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腰部,肾脏常见症状: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主要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检查项目:尿液检查、血液检查、肾功能、肾脏 B 超、肾脏活检病理检查重要提醒: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有高血压、贫血及肾功能损害,常呈持续进行性进展。
患者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1、根据病理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的部位可分为:(1)Ⅰ型:光镜主要特点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壁增厚及内皮细胞增生,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系膜细胞和基质重度增生,并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插入,毛细血管壁增厚。
插入毛细血管壁的系膜基质与基膜有相似的染色,在嗜银染色下表现为双层或多层基膜图像,呈“双轨征"。
系膜基质显著增加,毛细血管腔大部分闭塞,小叶结构呈分叶状,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2)Ⅱ型:光镜下与Ⅰ、Ⅲ型相似,但系膜插入不如Ⅰ、Ⅲ型型显著,30%病例有新月体形成。
免疫荧光可见C3在毛细血管壁呈带状分布,而免疫球蛋白则无染色。
毛细血管壁的染色可见电子致密物“双轨征”。
系膜增生性肾炎简介系膜增生性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是一种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肾小球系膜区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它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通常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
病因与发病机制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先兆,疾病发展缓慢。
在系膜增生性肾炎中,肾小球的系膜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并释放细胞因子,导致丝状物质沉积在系膜区域,形成免疫复合物。
这些免疫复合物可引发肾小球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
其中,血尿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镜下血尿,少数患者可有肉眼血尿。
血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破坏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部分患者会出现蛋白尿,尤其是在疾病进展到晚期时。
蛋白尿通常是轻至中度的,在肾小球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出现肾病综合征。
此外,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还常常伴有高血压。
高血压可能由于肾小球损伤导致肾素的分泌增加而引起,也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体液潴留有关。
诊断系膜增生性肾炎的诊断主要依赖肾活检结果。
肾活检可发现肾小球系膜区的细胞增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
电镜下可见系膜区免疫复合物的电子致密物质和系膜细胞增生。
免疫组化染色可显示沉积物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
除了肾活检,还可以进行其他检查以评估肾功能和排除其他原因的肾脏病变。
这些检查包括尿液分析、血肌酐和尿素氮测定、肾功能检查,以及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检测。
治疗方案系膜增生性肾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和保护肾功能。
对于轻度病例,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尿情况。
对于症状明显或者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的患者,常规治疗包括使用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
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前者可缓解炎症反应,后者可抑制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