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0讲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409.00 KB
- 文档页数:36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 (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 “使……饱” 。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看作什么” 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 “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 “认为……安逸” “认为……快乐” 。
5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 ,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
第10讲古汉语通论(七~八)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汉语教程第10课教案篇一:双语班三年级汉语上册第10课教案第十课动手做做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交际生活,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听,说,读,写交际能力。
3.能围绕话题(动手与动脑),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生活中动手动脑的例子,陈述它们其中的道理。
4.通过课文学习,识读8个词语,重点掌握:杯子、金鱼、鳞、说法、漫、哄骗、提、通等词语。
5.应掌握的句型:(1)···怎么···呢?(2)···不是···是···6.能用本课所学的汉字“杯、说、法、通、骗、提、哄、漫”组词,造句逐步掌握识记汉字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朗读训练环节,对学生进行大胆发音训练。
2.利用听,说,读,写的方法来学习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做、动脑子想,做一个有心人,培养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绝不参与任何宗教活动。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学难点:1.学习本课句型,能用重点词语进行说话,写话。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和完成写话练习。
教学方法:鼓励法,引导法,示范法,讲解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赛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词语卡片,点读机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第二课时:初读课文一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一第四课时:练习第五课时:初读课文二(词语)第六课时:精读课文二第七课时:口语交际、写话练习时间:20XX年月日课题:第十课动手做做看课时: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读掌握重点词语“提、通”的意思并学会使用。
第二册墨子《非攻》《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了解中国文化又谈论国事者,多少都会想到《非攻》,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
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正确地解读《非攻》,重要的是要明白《非攻》产生的场景。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那个被定名为春秋战国的时代充满了政变、瓜分,侵略、吞并,欺诈和屠杀,时间绵延两百多年。
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建文化基础逐渐地被破坏,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直接造成了社会紊乱、经济凋蔽。
墨子的《非攻》就写作于这一时期,表达的是平民百姓对战乱的看法,也是兼爱思想在战争问题上的体现。
在文中,墨子对于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
墨子问道,偷窃他人桃李、猪羊等损人利己的事情,大家都认为应该给于惩罚,但是发生进攻他国的事情,大家却跟随、响应,而且谓之“义”,这是什么意思啊?墨子又问道,杀一人是不义,定死罪,杀人越多罪也越重,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对于大不义的侵略他国,大家为什么却拥护、支持呢?墨子质问:对于小事,大家知道是非。
可是对于侵略他国的大事,大家都犯糊涂了。
这种所谓“义”和“不义”的辩论是不是胡扯?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王⼒古代汉语第⼆册通论讲义通论⼗三:连词,介词⼀、连词(⼀)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连词:与、及、且、⽽、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1、“⽽”字的作⽤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两种性质或者两种⾏为的联系。
“⽽”字不连接两个名词。
所以“⽽”字前後的名词只要不做主语和宾语,就有可能活⽤为动词。
2、顺接和逆接(1)连词“⽽”连接的两项上有时是事理相关的,有时是前後相承的,有时是状态类似的,有时是性质上相同的。
这时的“⽽”起到顺接作⽤。
⼀般翻译为“⽽且”“便”,⽽更多的翻译为“⽽”。
例:任重⽽.道远。
(事理相关)质的张⽽.⼸⽮⾄焉,林⽊茂⽽.斧⽄⾄焉,树成阴⽽.众鸟息焉,醯酸⽽.蜹⾄焉。
(前後相承。
质、的都是射箭的靶⼦)(2)连词“⽽”连接的两项有时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语意不连贯的。
这时“⽽”起到逆接作⽤。
⼀般翻译为“却”“可是”“但是”例:⽬不能两视⽽.明,⽿不能两听⽽.聪。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却能看得很清楚,⽿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却能听得很清楚)(3)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字有两种性质。
3、从“⽽”连接的前後两部分的句法关系来看有这样三种情况:(1)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组。
这种⽤在联合结构中的“⽽”,被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没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慎於⾔。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动词。
例:未⾄,道渴⽽.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独未见夫仆乎?⼗⼈⽽.从⼀⼈者,宁⼒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没有见过仆⼈吗?⼗个⼈跟随着⼀个主⼈,是因为⼒⽓不如,智⼒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信,不知其可也。
古代汉语(下)古代汉语(下)(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个意义。
当⼀个词的意义不断引申,⽽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个词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词多义。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词多义或词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
死记硬背⼀个词有多少个意义,那是不可能的。
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进⾏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
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
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有两种⽅法:⼀是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
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词⽤什么形体的字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的意义拟定的,因此词的本义,⼀般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如“诛”字在古书中有时表⽰诛杀,如《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有时表⽰责求,如《公孙⽆知之乱》:“诛屦于徒⼈费,弗得。
”有时表⽰谴责,如《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诛杀、责求、谴责三者何者为本义?⼜如教材(95页)举到的“向”字,甲⾻⽂作,是个象形字,画的是房⼦和窗⼝,因此其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豳风·七⽉》“塞向墐户”⽤的就是本义。
“道”字从⾡,本义与⾛路有关,《说⽂》解为“所⾏道也。
”“理”字从⽟,因此“理”的本义是“治⽟”。
“长”字甲⾻⽂作,象⼈头上的长发,本义即长短之“长”。
下⾯再举些例⼦进⾏说明。
⼆是要考察⽂献语⾔⽤例。
如果仅仅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有时是难以办到的。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解词——一、礼记P210(第一册)丘未之逮也(逮:赶上)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务归:出嫁,这里指夫家)礼仪以为纪(纪:纲纪,准则)二、孟子P286(第一册)许子以斧头甑爨(以: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工具,用)或劳心,或劳力(或:代词,有人)五谷不登(登:成熟)禽兽逼人(逼:威胁)树艺五谷(艺:种植)辅之翼之(翼:保护)孔子没(没:通“殁”,死)门人治任将归(任:担子,指行李)三、孟子P371(第二册)众闻则非难(非:非难,责备)至杀不辜人也(辜:罪)情不知其不义也(情:诚,实在)四、老子P374(第二册)长短相形(形:表现,展现)凿户牖以为室(户:房门牖:窗户) 小国寡民(寡:用如动词,使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全是,以...为甘、美、安、乐)五、庄子P378(第二册)志怪者也(志:记载)我决起而飞(决:迅速的样子)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而徵一国者(徵:信,这里做取信讲)魏王贻我大瓠之重(贻:送给)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六、荀子P400(第二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凭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七、吕氏春秋P405(第二册)闻而审(而:假设连词,如果)凡闻言必熟论(熟:深透)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草莽:民间)得失之节也(节:关键)有读史记者曰(史记:记载历史的书)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乙亥:干支纪日法)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类:像经:界,界限)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循着,顺着)八、韩非子P409(第二册)五蠹(蠹:蛀虫)夫离法者罪(离:通“罹”,触犯) 工文学者非所用(工:擅长,精通)其父窃羊,而谒之吏(谒:禀告)报而罪之(报:判决)三战三北(北:败走)拔城者受爵禄(拔:攻陷)其言谈者必轨于法(轨:用如动词,遵循)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衅:缝隙,这里引申为破绽、弱点的意思)以疑当世之法(疑:惑乱)修治苦窳yǔ之器(苦:粗劣)而侔农夫之利(侔:通“牟”,谋取)九、诗经P472(第二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汉语教程第10课教案篇一:双语班三年级汉语上册第10课教案第十课动手做做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交际生活,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听,说,读,写交际能力。
3.能围绕话题(动手与动脑),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生活中动手动脑的例子,陈述它们其中的道理。
4.通过课文学习,识读8个词语,重点掌握:杯子、金鱼、鳞、说法、漫、哄骗、提、通等词语。
5.应掌握的句型:(1)···怎么···呢?(2)···不是···是···6.能用本课所学的汉字“杯、说、法、通、骗、提、哄、漫”组词,造句逐步掌握识记汉字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朗读训练环节,对学生进行大胆发音训练。
2.利用听,说,读,写的方法来学习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做、动脑子想,做一个有心人,培养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绝不参与任何宗教活动。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和创造的品质。
教学难点:1.学习本课句型,能用重点词语进行说话,写话。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和完成写话练习。
教学方法:鼓励法,引导法,示范法,讲解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赛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词语卡片,点读机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第二课时:初读课文一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一第四课时:练习第五课时:初读课文二(词语)第六课时:精读课文二第七课时:口语交际、写话练习时间:20XX年月日课题:第十课动手做做看课时:第一课时课文一(词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读掌握重点词语“提、通”的意思并学会使用。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教学解析语文第二册第十课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教学解析语文》第二册第十课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该课的内容解读和教学指导,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第二册第十课的主题是"夜郎词"。
在这一课中,作者通过分析夜郎词的特点和内涵,揭示了词语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逐一分析。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夜郎词的含义和起源。
2. 理解夜郎词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3. 学会运用夜郎词进行创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 夜郎词的定义和特点。
2. 夜郎词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3. 夜郎词的创作与表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夜郎词的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讨论夜郎词的意义和价值。
3. 实践演练:给学生提供夜郎词的例子,并让他们进行创作和表达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夜郎词的来源和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对夜郎词的特点和内涵进行讲解,并提供相关的例子。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思考和讨论夜郎词的审美价值和作用。
4. 展示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5. 创作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夜郎词的创作,并在班级内分享和交流。
6. 总结归纳: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夜郎词的学习重点和运用方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夜郎词的知识,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同时,通过夜郎词的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文的教学解析,我们对《教学解析语文》第二册第十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解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古代汉语Ⅱ》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核心课、必修课。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由于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实际上指的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
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与后来历代学者仿古作品中所形成的语言;二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它们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因此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前者。
Ancient Chinese is relative to modern Chinese. Since oral language can not go beyond the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 ancient Chinese actually refers to the written language recorded. There are two systems in ancient Chinese: one is the written language of ancient Chinese based on the spoken language of pre Qin Dynasty and the language formed in the imitative works of ancient scholars in the later dynasties; the other is the oral records gradually formed sinc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hich are close to modern Chinese. Therefo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the former.2.设计思路古代汉语课程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一方面它要较为系统地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有关语言规律,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提高语言理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