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税收原理
- 格式:pptx
- 大小:530.60 KB
- 文档页数:43
税收的原理
税收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法律规定,对个人、家庭、企业等单位从其所得收入、财产或经济交易等方面征收的一种财政性收入。
税收的原理基于以下几点:
1. 纳税人责任:税收的原理是建立在每个纳税人都有义务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纳税的基础上。
纳税人根据其税务义务支付相应的税款,以支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
2. 公平原则:税收原理的核心之一是追求公平。
根据纳税人的经济能力差异,税收的征收方式与税率会有所不同,以确保每个纳税人都按照其能力承担相对公平的税负。
3. 适应性原则:税收原理还包括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和国家财政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特定种类的税收,以促进经济增长、调节资源分配和满足公共支出需求。
4. 法定原则:纳税人的税务义务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
税收原理要求政府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并公布给纳税人,以确保征收过程的透明和合法性。
5. 效率原则:税收原理也与经济效率有关。
税收的征收与使用应该能够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对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减少纳税人的税收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总而言之,税收的原理基于公平、适应性、法定性和效率性的
原则,以确保税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合理的,并能够为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收入。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1. 税收的基本属性
税收的基本属性,同其他经济范畴一样,通常要从两方面来剖析:一方面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殊规定性,即不考虑税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差别,剖析税收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是剖析不同社会或不同国家的税收的特殊性。
2. 税收的"三性"
处于两难的选择,因此,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的税收原则,才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2. 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又分为: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
(2)效率类税收原则,又分为: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
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涉及税制本身问题,所以又称税收的制度原则。
3. 税收中性问题
(1)概念。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2)明确税收超额负担或称无谓负担问题是理解中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