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肠杆菌
- 格式:ppt
- 大小:648.00 KB
- 文档页数:61
大肠杆菌发酵经验总结首先,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直接影响着乙酸的生成速率和积累量(主要是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影响发酵液中的残糖量,进而影响),所以适当的控制补料速率和比生长速率,对于控制乙酸的量有很好的效果。
其次,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溶氧,并严格控制pH值,而且补酸碱的速率尽量缓和,不能太快;温度对于蛋白的表达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较低的发酵温度下所生产出的蛋白大多是有活性的,而较高的发酵温度下产生的蛋白大多一包涵体形式存在。
第三,选取合理的诱导时间非常重要,一般的诱导时间选在指数生长后期,而且诱导时的比生长速率最好能控制在0.2之内,选在此时诱导,1.将菌体的快速生长期与蛋白合成期分开,使这两个阶段互不影响,有利于蛋白的高表达;2.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菌体,而且菌体的生物量基本接近稳定,不论是从动力学角度,还是能耗,物料成本方面,都比较合理。
第四,补料过程中的碳氮比也很重要。
若氮源过高,会使菌体生长过于旺盛,pH偏高,不利于代谢产物的积累,氮源不足,则菌体繁殖量少从而影响产量;碳源过多,则容易刑场较低的pH,抑制菌体生长,碳源不足,则容易引起菌体的衰老和自溶。
另外,碳氮比不当还会引起菌体按比例的吸收营养物质,从而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根据自己的经验,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稳定的发酵工艺下,如果总是在固定的发酵时间段出现溶菌现象,而且能排除噬菌体和染菌的可能性后,那就可能是因为碳氮比不合理造成的。
可以适当调整碳氮比。
大家讨论得较多的是关于代谢副产物乙酸对大肠杆菌发酵的影响,针对我们论坛所发的帖,我先总结以下几点,并作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代谢副产物-乙酸乙酸是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副产物,在多大的浓度下产生抑制作用各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好气性条件下,5~10g/L 的乙酸浓度就能对滞后期、最大比生长速率、菌体浓度以及最后蛋白收率等都产生可观测到的抑制作用。
当乙酸浓度大于10或20g/L 时,细胞将会停止生长,当培养液中乙酸浓度大于12g/L 后外源蛋白的表达完全被抑制。
VIDAS 大肠杆菌O157 (ECO)筛选vidas大肠杆菌o157(eco)筛选文章出处:长源科技发布时间:2021-08-07仅用作实验室应用范围vidas大肠杆菌o157(eco)分析,使用vitek免疫诊断分析系统(vidas)做为自动定性酶联及荧光免疫系统分析(elfa),对食品中的大肠杆菌血清型o157展开检测。
前言大肠杆菌0157时公认的出血性肠炎的病原菌,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以及比利时造成数起爆发感染〈4,8〉。
除牛奶、苹果汁及肉产品可引起感染外,最常见的感染源还是牛肉。
肠痉挛和血性腹泻是0157:h7感染后的典型症状。
约10%的病人发展成急性肾衰(血尿综合征)。
易感人群多为5岁以下小孩及老人(8)。
vidaseco分析为一种对大肠杆菌0157快速筛选方法,能够保证对有动力和无动力的菌株进行检测。
最新研究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0157血清型可能有无动力菌株(3)。
检测原理vidas大肠杆菌o157(eco)分析,是一种在自动vidas仪器上进行的酶联荧光免疫分析(elfa)方法。
固相容器(spr)是一个类似于加样头的一次性使用装置,在检测中起固相及加样器之用。
spr用抗大肠杆菌o157抗体包被。
各种试剂均封闭在试剂条内。
所有检测步骤均自动由vidas仪器顺利完成。
煮熟过的增菌肉汤重新加入先行条孔后,在特定时间内,样本在spr内、外反反复复循环。
样本中的o157抗原与包被在spr内部的o157抗体融合,未融合的其他成分通过冲洗步骤去除。
标记存有碱性磷酸酶的抗体也在spr内、外循环并与紧固在spr壁上的大肠杆菌0157抗原融合,最后洗掉未融合的抗体标记物。
spr中所用荧光底物为磷酸4-甲基伞型物。
仍结合在spr壁上的酶将催化底物转变成具有荧光的产物:4-甲基伞形酮。
在vidas中由光扫描器在450nm处检测该荧光强度,试验完成后由计算机自动分析结果,得出检测值,并打印出每份样本的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国家标准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道菌群中
的一种重要成员。
它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普遍存在,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微生物。
大肠杆菌在生物学、医学和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国都对大肠杆菌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以保障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
国家标准对大肠杆菌的监测和检测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采样方法、检测
方法、限量标准等内容。
在食品工业中,大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指标菌,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食品的卫生状况。
因此,国家标准对食品中大肠杆菌的限量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卫生。
在医学领域,大肠杆菌也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
它能够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
如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等。
因此,国家标准对医疗机构和实验室中的大肠杆菌的监测和检测也进行了详细规定,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
除了食品和医学领域,大肠杆菌在生物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一种常
用的实验室模式菌种,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因此,国家标准对实验室中的大肠杆菌的保存、传递和使用也进行了规范,以保证实验室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大肠杆菌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具
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监测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原菌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同时,国家标准的执行也可以规范实验室操作,保证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因此,各界应严格遵守大肠杆菌国家标准,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是我们了解得最清楚的原核生物,它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简要介绍大肠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质粒、核糖体、鞭毛等结构与功能以及大肠杆菌的产能方式和生化反应。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致病,但它是条件致病菌。
大肠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具有原核生物的主要特征:细胞核为拟核,无核膜,细胞质中缺乏象高等动植物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为70S,以二分分裂繁殖。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
其大小为:0.5~0.8μm×1.0~3.0μm。
周身鞭毛,能运动,具致育因子的菌株还具性菌毛。
1.形态结构1.1 细胞壁位于大肠杆菌的最外层,厚约11um,分为两层,即外膜和肽聚糖层。
外膜是大肠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占细胞壁于重的80%,厚约8nm,位于肽聚糖层的外侧,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和脂多糖组成。
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也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和其抗原性、致病性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肽聚糖层由1~2层网状的肽聚糖组成,占细胞壁干重的10%,厚约2~3nm,是细菌等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成分。
大肠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链、短肽和肽桥三部分组成。
聚糖链由N-乙酸葡糖胺和N-乙酚胞壁酸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短肽由L-丙氨酸→D-谷氨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D-丙氨酸组成,并由L-丙氨酸与胞壁酸相连。
一条聚糖链短肽的D-丙氨酸与另一条聚糖链短肽的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直接形成肽键(肽桥),从而使肽聚糖形成网状的整体结构。
由脂蛋白将外膜和肽聚糖层连接起来,从而使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1.2 细胞膜大肠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其它生物细胞膜的结构相似。
但其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且种类多。
其细胞膜具选择透性,从而可控制营养物质进出细胞。
大肠杆菌发酵经验总结ﻫ首先,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直接影响着乙酸的生成速率和积累量(主要是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影响发酵液中的残糖量,进而影响),所以适当的控制补料速率和比生长速率,对于控制乙酸的量有很好的效果。
ﻫ其次,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溶氧,并严格控制pH值,而且补酸碱的速率尽量缓和,不能太快;温度对于蛋白的表达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较低的发酵温度下所生产出的蛋白大多是有活性的,而较高的发酵温度下产生的蛋白大多一包涵体形式存在。
ﻫ第三,选取合理的诱导时间非常重要,一般的诱导时间选在指数生长后期,而且诱导时的比生长速率最好能控制在0.2之内,选在此时诱导,1.将菌体的快速生长期与蛋白合成期分开,使这两个阶段互不影响,有利于蛋白的高表达;2。
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菌体,而且菌体的生物量基本接近稳定,不论是从动力学角度,还是能耗,物料成本方面,都比较合理.ﻫ第四,补料过程中的碳氮比也很重要。
若氮源过高,会使菌体生长过于旺盛,pH偏高,不利于代谢产物的积累,氮源不足,则菌体繁殖量少从而影响产量;碳源过多,则容易刑场较低的pH,抑制菌体生长,碳源不足,则容易引起菌体的衰老和自溶。
另外,碳氮比不当还会引起菌体按比例的吸收营养物质,从而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ﻫ根据自己的经验,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稳定的发酵工艺下,如果总是在固定的发酵时间段出现溶菌现象,而且能排除噬菌体和染菌的可能性后,那就可能是因为碳氮比不合理造成的.可以适当调整碳氮比。
ﻫ大家讨论得较多的是关于代谢副产物乙酸对大肠杆菌发酵的影响,针对我们论坛所发的帖,我先总结以下几点,并作出相应解决措施。
ﻫ一、代谢副产物-乙酸ﻫ乙酸是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副产物,在多大的浓度下产生抑制作用各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好气性条件下,5~10g/L 的乙酸浓度就能对滞后期、最大比生长速率、菌体浓度以及最后蛋白收率等都产生可观测到的抑制作用。
当乙酸浓度大于10或20g/L 时,细胞将会停止生长,当培养液中乙酸浓度大于12g/L后外源蛋白的表达完全被抑制.预防乙酸产生的措施:ﻫ1、通过控制比生长速率来减少乙酸的产生:ﻫ比生长速率越高,乙酸产生越多,当比生长速率超过某个值时,乙酸开始产生。
近期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危害养殖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由于长期大量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大肠杆菌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尤其是兽医临床已出现多重耐药性、超强耐药的大肠杆菌,即同时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等产生耐药性[1],导致常规药物的药效降低甚至消失,临床可供选择药物的余地越来越少,大肠杆菌病的防治难度日益增加,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氟苯尼考(Florfenicol)属动物专用的广谱抗生素,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和不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特点。
多西环素(Doxycycline)是四环素类药物中毒性小、抗菌活性强和与天然品交叉耐药不明显而被广泛应用。
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指一类具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吸收快、体内分布广泛,抗菌作用独特,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
克林沙星属于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吸收快、体内分布广、血浆半衰期较长,有望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感染[2,3]。
阿米卡星(Amikacin)又名丁胺卡那霉素,属半合成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磺胺类药物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并最早应用于临床的化学治疗药物,曾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控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类药物具有一个氨苯磺酰胺的基本结构,与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的化学结构相似,能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是细菌不能利用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进而核酸合成受阻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SMM是磺胺类中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甲氧苄啶(TMP)是抑制叶酸合成中的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也是细菌叶酸合成抑制,核酸无法合成,与磺胺类药物伍用,对叶酸代谢的双重阻断作用而起到增强抗菌的协同作用[3]。
鉴于各种药物的抗菌机理以及抗菌谱,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及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故此,对河南部分地区的畜禽大杆菌进行简单药敏分析。
top10大肠杆菌序列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形状呈棒状,属于埃希菌科。
大肠杆菌在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具有许多有益或有害的特性。
下面将介绍关于大肠杆菌的十个序列。
1. 大肠杆菌的发现大肠杆菌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埃斯奎莫·埃希在1885年首次发现。
他通过研究肠道样本中的细菌得出了该发现,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大肠杆菌的形态特征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呈棒状,长度约为2-4微米,直径约为0.5微米。
它具有一个胞外胶囊,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 大肠杆菌的生态功能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生活在动物的肠道中,起到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大肠杆菌也可以引起食源性疾病或泌尿道感染等疾病。
4. 大肠杆菌的遗传特性大肠杆菌具有丰富的遗传特性,其中包括DNA重组、突变和平移等。
这使得大肠杆菌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5. 大肠杆菌的代谢特性大肠杆菌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乳酸发酵和氧化呼吸等。
这些代谢途径使得大肠杆菌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并对其生存起到重要作用。
6. 大肠杆菌的抗生素抗性由于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快,易于培养和繁殖,因此它很容易发展出抗生素抗性。
这对于医学领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抗生素抗性可能导致感染无法治愈。
7. 大肠杆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主要存在于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内。
这种分布模式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8. 大肠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大肠杆菌在人类肠道中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等。
然而,某些菌株也会引起食源性疾病,如腹泻和胃肠道感染。
9. 大肠杆菌的研究价值由于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快、易于培养和遗传操作,它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
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发现都是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研究而得到的。
亦敌亦友大肠杆菌近期在欧洲等国流行的出血性腹泻已经导致数十人死亡,患者数还在增长之中,据报道,目前已知总感染人数已经超过2000人,约500人病情严重。
在对病因进行了初步调查之后,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一种常见细菌:大肠杆菌。
最新的报道称:一种从未发现过的、毒力强大的大肠杆菌(O104)是本次疫情的罪魁祸首。
大肠杆菌是敌是友?如何能够引起如此严重的疾病流行呢?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主要寄生在牛、羊等家畜和其他反刍动物体内。
人类主要通过食用被人畜粪便污染的食物,如未经烹调或烹煮不彻底的肉馅制品或未经消毒的牛奶等被感染。
主要症状为出血性腹泻,严重者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危及生命。
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示意图(查看大图)潜伏期:3~8天,平均为3~4天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绞痛和腹泻,一些病例表现为血便样腹泻。
预后:多数患者10天内康复,少数患者特别是幼儿和老年人,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以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的溶血尿毒综合征。
友大肠杆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细菌,学术名称为“大肠埃希菌”,属于肠道杆菌大类中的一种。
在婴儿刚出生的几小时内,大肠杆菌就经过吞咽在肠道内定居了。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大肠杆菌是非常安分守己的,不但不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任何危害,反而还能竞争性抵御致病菌的进攻,同时还能帮助合成维生素K2。
敌只有在机体免疫力降低、肠道长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况下,大肠杆菌移居到肠道以外的地方,例如胆囊、尿道、膀胱、阑尾等,造成相应部位的感染或全身播散性感染。
因此,大部分大肠杆菌通常被看作机会致病菌。
还有少部分特殊类型的大肠杆菌具有相当强的毒力,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疫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代号为O157:H7的大肠杆菌,它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家族中的一员。
美国在1982年、1984年、1993年三次发生O157:H7的暴发性流行;日本曾在1996年暴发过一次大流行。
O157:H7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正是出血性腹泻,严重者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危及生命。
大肠杆菌超标的危害1、大肠菌群分布较广,在温血动物粪便和自然界广泛存在。
调查研究表明,大肠菌群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
粪便中多以典型大肠杆菌为主,而外界环境中则以大肠菌群其他型别较多。
2、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
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3、如果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说明其产品的卫生状况达不到基本的卫生要求,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
消费者食用微生物超标严重的食品,很容易患痢疾等肠道疾病,可能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危害人体健康安全。
而大肠菌群超标,也同样会引起腹泻、肠胃感染等。
大肠杆菌怎样传播1、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目前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导致广泛传播的证据。
2、大肠杆菌O157:H7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向人类传播,例如生的或未煮熟的碎肉制品和生鲜奶。
受粪便污染的水和其它食物以及食物制备期间的交叉污染(与牛肉和其它肉制品、受污染的板面和厨房用具)也将导致感染。
导致O157:H7大肠杆菌疫情的食物包括未煮熟的汉堡包、风干肠、未施行巴氏消毒的新鲜压榨苹果酒、酸奶、由生鲜奶制作的奶酪。
推荐阅读:警惕食物传播大肠杆菌3、越来越多的疫情与食用水果和蔬菜(芽苗菜、菠菜、莴苣、酸卷心菜丝、生菜)有关,由于种植或处理期间的某一阶段接触到家畜或野生动物的粪便而可能造成污染。
大肠杆菌检查新标准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细菌,它们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然而,某些菌株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或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对大肠杆菌的检测和监测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对大肠杆菌的检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提升。
新的检测标准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也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新的大肠杆菌检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检测方法的改进,传统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的标准要求采用更为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方法,如PCR技术、质谱分析等,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检测指标的扩展,除了对大肠杆菌本身的检测外,新的标准还可能要求对大肠杆菌的毒素、耐药性等指标进行检测,以更全面地评估食品的安全性。
3. 检测标准的严格化,新的标准可能会对检测结果的合格标准
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以确保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4. 监测频率的增加,针对一些易感染大肠杆菌的食品或环境,
新的标准可能会要求增加监测频率,以更及时地发现和控制潜在的
风险。
总的来说,新的大肠杆菌检查标准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保障
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
只有严格执行这些标准,才能有效地防范大
肠杆菌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DH5a是一种常用于质粒克隆的菌株。
E.coli DH5a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转化时,可与载体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实现α-互补。
可用于蓝白斑筛选鉴别重组菌株。
基因型:F-,φ80dlacZΔM15,Δ(lacZYA-argF)U169,deoR,recA1,endA1,hsdR17(rk-,mk+),phoA,supE44,λ-,thi-1,gyrA96,relA1
BL21(DE3) 菌株
该菌株用于高效表达克隆于含有噬菌体T7启动子的表达载体(如pET系列)的基因。
T7噬菌体RNA聚合酶位于λ噬菌体DE3区,该区整合于BL21的染色体上。
该菌适合表达非毒性蛋白。
......
基因型:F-,ompT, hsdS(rBB-mB-),gal, dcm(DE3)BL21(DE3) pLysS菌株
该菌株含有质粒pLysS,因此具有氯霉素抗性。
PLysS含有表达T7溶菌酶的基因,能够降低目的基因的背景表达水平,但不干扰目的蛋白的表达。
该菌适合表达毒性蛋
白和非毒性蛋白。
......
基因型:F-,ompT hsdS(rBB-mB-),gal, dcm(DE3,pLysS ,Camr
最直接的区分就是克隆菌株和表达菌株的区别
大肠杆菌DH5α做克隆或保存质粒用,BL21用来做原核表达用。
当然也有人用DH5α做表达也能表达出来。
也有人用BL21保存质粒的,但时间久了,质粒容易丢失。
你要是做原核表达的话,应该会现用前者克隆得到重组质粒,转化入后者进行表达
......
......
[感谢您的阅览以及下载,关注我,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