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C串联电路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RLC串联电路授课教案课题模块三正弦交流电路课题四RLC串联电路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的1.会计算RLC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及功率2.会计算功率因数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RLC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难点: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教学内容纲要教学方法一、RLC串联电路的分析与计算1.推导:如图 3-1 所示 R 、 L 、 C 串联电路。
根据 KVL 可得:由R、L、C三元件的伏安关系图 3-1。
可得即图 3-2式中称为复阻抗。
以电流相量为参考相量,作相量图如图3-2 所示。
从相量图可见,三者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称为电压三角形,三者之间满足2.复阻抗的计算1 )直接计算式中图 3-3之间符合阻抗三角形关系,见图 3-32 )间接计算阻抗三角形即阻抗模是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的比,它的幅角等于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
3 .阻抗角与电路性质①当时,电压超前电流,电路呈感性;②当时,电流超前电压,电路呈容性;③ 当时,电压与电流同相,电路呈电阻性;注:特例1 . R-L 串联2 . R-C 串联例1 :R 、 L 、 C 串联电路中,已知电源频率。
试求电路复阻抗 Z 。
若电源频率,重求复阻抗 Z 。
解:①当时②当时图 3-4例2 :电路如图 3-4(a) 所示,,电源频率,求:①电流及总复阻抗 Z ;②总电压、电感及电容电压的有效值;③ 画相量图。
解:①求总电流及复阻抗;②求各电压;③ 画相量图,见图 3-4(b) 。
例3 :移相电路如图 3-5 所示,,欲使输入电压滞后输出电压,求电感量 L 及输出电压。
图3-5解:设电流相量为,电路为 RL 串联电路,电压超前电流。
因此作相量图如图 3-5( b )所示。
根据题意则电路的复阻抗阻抗角因此由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可知二、功率因数1、有功功率(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功率,也称有功功率,用 P 表示,单位为瓦( W )。
2、无功功率正弦稳态二端网络电路内部与外部能量交换的最大速率定义为无功功率,用字母Q 表示,单位为乏。
第二章但想交流电路第五节:RLC串联电路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RLC串联电路的分析,它选自中等职业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第二版的第二章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第五节。
它在研究了RLC各独立元件(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性能的基础上,分析RLC串联电路,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实际分析日光灯电路、收音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用电设备的工作原理打下基础,这些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遇到。
同时这节课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分析以及学生现有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RLC串联电路相量法和相量图分析法,把握RLC串联电路的解题思路。
②能力目标: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对比探究,培养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及动手技能。
③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掌握RLC串联电路相量法和相量图分析方法。
②教学难点,相量图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突破方法:相量和相量图分析方法4.教具: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万用表6块(分6小组)、RLC串联电路学生电源刻度尺等二、说教法本节课的引入先出示一道RL串联在一块的题,求U R+ U L和 U总相等吗,由于之前学生类似的计算都是恒定电流,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容易得出U R + U L = U总这个错误的结论,教师再给出正确答案,但不必解释,让每个小组通过实验验证一下,学生疑惑不解的同时,告诉他们答案就在本节课内容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然后复习各独立元件的性能,通过对比探究,点面结合,实验练习,实现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理解,记忆,掌握。
设置意图:通过例题、复习引入,在独立元件达到记忆层次基础上,结合具电路,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RLC串联电路,引入课题。
三、说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四、教学程序一.例题、复习引入(4分钟)。
《RLC串联电路》说课稿童秀萍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RLC串联电路》。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RLC串联电路》选自中等职业教育电类专业系列教材《电工基础》(第二版)的第六章“正弦交流电及其电路”的第八小节,该教材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本章内容由重庆渝北职教中心曾祥富主编;本节内容是在研究了R、L、C各独立元件的性能基础上分析了RLC 串联电路,本节内容的特点是:既可以对旧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扩充了新的知识点,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日光灯电路、收音机等电设备工作原理打下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熟记独立元件电路的特点,迅速归纳RLC串联电路各元件的瞬时值表达式;B、正确分析RLC串联电路旋转矢量图得出它的特点;C、能正确判定电路的性质。
(2)能力目标A、提高学生对复杂公式的记忆和计算能力;B、灵活应用RLC串联电路的性质。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加以对比,尽量使学生对后面的知识主动产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用旋转相量图分析各电压间的关系和判定电路性质(2)教学难点:利用旋转相量图表示出各电压间的大小和相位4、课前准备上课前,教师认真备课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写好详细教案,制作好PPT并且做好检查,检查多媒体能否正常使用。
5、教具多媒体、黑板、彩色粉笔、教鞭二、说教法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尽量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熟记、理解及计算方法,所以采用以下方法:1、复习导入,在各独立元件达到记忆层次的基础上,引入RLC串联电路;2、循序渐进、讲授新课,由瞬时值表达式转换到相量图,突出重难点,讲解层次要清晰;3、对比探究、共同练习,通过现学现用,讲练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RLC串联谐振电路授课教案课题模块三正弦交流电路课题四RLC串联谐振电路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的1.掌握产生谐振的条件2.掌握谐振的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产生谐振的条件及其特征难点:谐振频率的计算教学内容纲要教学方法一、串联谐振条件及特征1、谐振定义:含有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线性无源二端网络对某一频率的正弦激励(达到稳态时)所呈现的端口电压和端口电流同相的现象。
2、推导:如图 3-1 所示 R-L-C 串联电路:图3-1当,即 Z 的虚部为 0 时,总电压与总电流同相,电路将发生谐振。
推导结论:1.谐振条件:2.谐振频率:(固有频率)3.调谐方法:①当固定时,调节电源频率,使。
②当电源频率固定时,调节 L 或 C ,使。
4.串联谐振的特点:①电压、电流同相位,电路呈电阻性。
②阻抗最小,(当 U 一定时)电流最大。
③ 串联谐振时,电感电压与电容电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电阻电压等于外加电源电压,即。
如图3-2图3-2④电感(容)电压有可能远远大于外加电源电压。
(电压谐振)式中称为特性阻抗,称为品质因数。
当时,⑤串联谐振时电源只向电阻提供有功功率,。
图3-35.谐振曲线:见图3-3, Q 越高,谐振曲线越尖,选择性越好,但通频带 B 越窄()。
通频带窄会引起失真现象,因此设计电路时候必须全盘考虑。
例:收音机的调谐电路由磁性天线电感与的可变电容器串联。
求对 560kHz 和 990kHz 电台信号谐振时的电容值。
解:由可知( 1 )当时,电路的谐振频率( 2 )当时教学反思作业布置练习册课题四1、2、3课本73页1、2、3。
课题: R-L-C 串联电路科目:《电工基础》课型:新课课时:45分钟授课教师:王志庆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班级:电子信息074授课时间:2008年5月7日下午第一节芜湖市职教中心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主题展开教师引导观察在纯电阻电路中:在纯电感电路中:在纯电容电路中:【板书】R-L-C 串联电路定义:由电阻、电感和电容相串联所组成的电路,叫做R-L-C串联电路【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看投影内容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设问,为引入后续新课内容铺垫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提问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设疑引入新知教师小结得出结论引入新知【投影】ULURIUC【板书】1、当XL>XC时,则UL>UC,端电压应为三个分电压的相量和,如图:【投影】【讲析】由图知:端电压比电流超前一个小于900的角,电路呈感性,叫做电感性电路。
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为:>0【板书】2、当XL<XC时,则UL<UC,则相量关系如图:投影加深印象学生观看投影观察思考学生观看投影观察思考提示学生,注意重点通过投影有更加直观的理解通过提示,引出下一步新的知识点RXXarctgUUUarctg CLRCL-=-=ϕ教师小结得出结论引入新知教师小结得出结论引入新知【讲析】由图知:端电压比电流滞后一个小于900的角,电路呈容性,叫做电容性电路。
<0【板书】3、当XL=XC时,则UL=UC, 则相量关系如图:【讲析】由图知:电感两端电压和电容两端电压大小相等,相位相反,所以端电压等于电阻两端电压,U=UR,电路呈阻性,这种状态又叫做串联谐振。
=0【板书】二.端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关系【讲析】由图知,电路的端电压与各分电压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称为电压三角形。
由几何关系知,斜边为端电压,两个直角边: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UR,一个是电感与电容两端电压之差∣ UL—UC∣。
【公式推导】式中:ZXXRCL=-+22)(学生观看投影观察思考配合教师完成归纳小结,同时巩固新知识提示学生,注意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RXXarctgUUUarctg CLRCL-=-=ϕRXXarctgUUUarctg CLRCL-=-=ϕ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解分析讲解分析IZU=此式为R-L-C串联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Z | 也具有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的性质,其单位是欧姆(Ω),称之为电路的阻抗。
RLC串联电路安克林【学习内容】1、RLC串联电路电压间的关系。
2、RLC串联电路的阻抗。
【学习目的】掌握RLC串联电路电压、电流和阻抗的计算。
【学习重点】 RLC串联电路电压和阻抗的计算。
RLC串联电路欧姆定理。
【学习难点】 RLC串联电路相量图的自作。
【知识回顾】1、在纯电阻电路中, 电压和电流的数量关系UR=_______;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纯电感电路中, 电压和电流的数量关系UL=_______;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纯电容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量关系UC=_______;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交流】1、RLC串联电路各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关系(交流电流欧姆定律)①、RLC串联电路中电流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压三角形①、在RLC串联电路中总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阻抗三角形①、阻抗|Z|它表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勾股定理,结合阻抗三角形,阻抗|Z|=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RLC串联电路向量图(设UL>UC):【练习引导】例题1:一个线圈的电阻R=30Ω,电感L=445mH和一个电容量C = 32 mF的电容器串联,外加电压u=220sin314t V。
试求:(1) 感抗、容抗、电抗和阻抗;(2)电路中的电流大小I;(3) 各元件上的电压UR、UL、UC。
【课堂检测】1、判断:RLC串联电路,R、L、C的端电压分别为4V、7V、10V,则电源总电压21V。
()2、一个线圈和一个电容器串联接到u=200sin(314t)V的电源上,已知线圈的电阻R=4Ω,L=25.4mH,电容C=637uF。
rlc串、并联电路及荧光灯电路教案文章标题:深入理解RLC串、并联电路及荧光灯电路的教案目录:1. 引言2. RLC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3. RLC串、并联电路的特性分析4. 荧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5. RLC串、并联电路及荧光灯电路的教学案例6. 总结与回顾7. 个人观点和理解引言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RLC串、并联电路以及荧光灯电路相关的概念和特性,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通过结合教学案例,我们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这些电路的相关知识。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RLC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RLC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
RLC电路是由电阻(R)、电感(L)和电容(C)组成的电路。
在串联电路中,这三个元件依次连接在一起,而在并联电路中,这三个元件是并联连接的。
RLC 电路在电路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稳定电流和电压,同时也具有频率选择和信号滤波的功能。
RLC串、并联电路的特性分析在RLC电路中,电阻产生的耗散效应会影响电路的频率特性和幅频特性。
当电路中存在电感和电容时,它们会产生感抗和容抗,从而影响电路的频率响应。
通过对RLC电路的特性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表现,为电路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荧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荧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
荧光灯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照明电路,它通过放电和荧光粉发光的原理来实现照明效果。
在荧光灯电路中,电子通过电阻和电感产生的高压放电,激发荧光粉发出可见光。
荧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涉及到许多电磁场和频率特性的知识,它也是RLC电路的一个典型应用案例。
RLC串、并联电路及荧光灯电路的教学案例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将RLC串、并联电路及荧光灯电路的相关知识应用到教学案例中。
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电路,设计一些简单的RLC串、并联电路,并通过实验测量和分析电路的频率特性、幅频特性等,来加深学生对电路的理解。
课题:R-L-C 串联电路科目:《电工基础》课型:新课课时:45分钟授课教师:***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班级:电子信息074授课时间:2008年5月7日下午第一节芜湖市职教中心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主题展开教师引导观察在纯电阻电路中:在纯电感电路中:在纯电容电路中:【板书】R-L-C 串联电路定义:由电阻、电感和电容相串联所组成的电路,叫做R-L-C串联电路【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看投影容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设问,为引入后续新课容铺垫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启发提问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设疑引入新知教师小结得出结论引入新知【投影】U LU R IU C【板书】1、当X L>X C时,则U L>U C,端电压应为三个分电压的相量和,如图:【投影】【讲析】由图知:端电压比电流超前一个小于900的角,电路呈感性,叫做电感性电路。
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为:>0【板书】2、当X L<X C时,则U L<U C ,则相量关系如图:投影加深印象学生观看投影观察思考学生观看投影观察思考提示学生,注意重点通过投影有更加直观的理解通过提示,引出下一步新的知识点RXXarctgUUUarctg CLRCL-=-=ϕ式中:Z X X R C L =-+22)(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讲解 分析讲解I Z U =此式为R-L-C 串联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Z | 也具有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的性质,其单位是欧姆(Ω),称之为电路的阻抗。
感抗和容抗之差叫做电抗,用X 表示, X=X L —X C ,单位也是欧姆(Ω)【讲析】将电压三角形各边除以电流I 可得到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称为阻抗三角形。
【投影】 【讲析】电压三角形与阻抗三角形是相似形, | Z | 与R 的夹角ϕ也叫做阻抗角,它是端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教 学 进 程 及 内 容说 明【导入新课】我们知道,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纯电感电路中,电压超前电流90度;纯电容电路中,电压滞后电流90度。
那么, RLC 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大小和相位关系以及电路中能量如何转换、功率如何计算呢?学习本课后我们就知道了。
【讲授新课】由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组成的电路叫RLC 串联电路, 电容器与电感线圈串联的电路如图1所示。
图1一、电压和电流关系1.数量关系:U I Z=式中 I —电路中的电流,A ; U —电路的端电压,V ; Z —电路中阻抗(的大小),Ω。
推导如下:设sin m i I t ω=,则:sin sin sin(90)sin(90)sin(90)sin(90)R Rm m L Lm m L C Cm m C u U t I R tu U t I X t u U t I X t ωωωωωω===+=+=-=- 瞬时电压C L R u u u u ++=各有效值的相量关系是:R L C U U U U =++2222222222()()()()R L C R X L C L C U U U U U U IR IX IX I R X X I R X IZ=+-=+=+-=+-=+=式中X L C U U U =-,是电感与电容上电压数值之差,叫电抗电压 ;L C X X X =-,叫电抗,单位为Ω;2222()L C Z R X R X X =+=+-,叫阻抗(的大小),单位为Ω。
2.相位关系:总电压超前电流的角度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回答并订正。
板书 加强语气重点强调并在黑板重点出板书arctanarctan arctan L C L C R U U X X XU R Rϕ--=== ϕ是以R 为邻边,以X 为对边而成的角,叫阻抗角。
a)若0>ϕ,则C L U U >,L C X X >,电路呈感性,此时L C X X X =-; b)若0<ϕ,则C L U U <,L C X X <,电路呈容性,此时C L X X X =-; c)若0=ϕ,则C L U U =,L C X X =,电路呈阻性;此时阻抗最小,电流最大,叫RLC 串联谐振。
实验报告1.理解RL、RC串联电路中u、i的大小关系。
2.加深理解感性电路中电压超前电流的特性和容性电路中电压滞后电流的特性。
3.学会使用示波器观察两正弦波之间的相位差。
二、实验接线图CH1CH2 CH2 图1 -1 RL串联电路图1-2 RL串联电路CH1CH2图2 -1 RC串联电路图2 -2 RC串联电路四、实验内容1、RL串联电路(1)a、按图1-1接线,使R=R1,接通电源,将u R、u分别接至示波器CH1、CH2输入端。
(因为u R=Ri,i的波形与u R波形相似。
)调节示波器各有关旋钮、开关,使波形清晰稳定,读取U Rm、U m的值并记入表1中,观测计算i、u之间的相位差并记入表1中,判断i、u之间的相位关系,写在相应表格后面。
b、变换一下元件的位置(R、L对调)如图1-2,再来测量,即测电感上电压U Lm,读数记入表1中。
(2)改变电阻,使R=R2,电路其他参数均不改变,重做上述实验(1)的内容。
(3)改变电阻,使R=R3,电路其他参数均不改变,重做上述实验(1)的内容。
2、RC串联电路(1)a、按图2-1接线,使R=R1,接通电源,将u R、u分别接至示波器CH1、CH2输入端。
(因为u R=Ri,i的波形与u R波形相似。
)调节示波器各有关旋钮、开关,使波形清晰稳定,读取U Rm、U m的值并记入表2中,观测计算i、u之间的相位差并记入表2中,判断i、u之间的相位关系,写在相应表格后面。
b、变换一下元件的位置(R、C对调)如图2-2,再来测量,即测电容上电压U Cm,读数记入表2中。
(2)改变电阻,使R=R2,电路其他参数均不改变,重做上述实验(1)的内容。
(3)改变电阻,使R=R3,电路其他参数均不改变,重做上述实验(1)的内容。
五、实验记录六、实验分析与思考1. 分析表1中的实验数据,说明RL串联电路中U²Lm+ U²Rm与U²m的关系。
2. 分析表2中的实验数据,说明RC串联电路中U²Cm+ U²Rm与U²m的关系。
RLC串联电路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RLC串联电路》是职业高中课本《电工基础》的第八章的第四节内容。
本课本从内容看相对较容易,比较适合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所以我会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并在必要的知识点进行适当补充。
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的电阻的串联电路的基础上,是对电阻、电感、电容的基本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的电阻的串联电路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RLC并联电路及RLC混联电路运用打下基础,所以RLC串联电路是学习本章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学习电路分析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会用相量图分析和计算简单的交流电路(RL C串联电路)。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及端电压和电流的大小关系。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会用相量图分析、计算RLC串联电路。
(2)教学难点:画相量图和分析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
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3)注重方法的学习。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电路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有效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课时计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学生学习、操作(主体)活动时间分配一二复习回顾1、纯电阻电路对电流电压的作用2、纯电感电路对电流电压的作用3、纯电容电路对电流电压的作用一、R-L-C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由电阻、电感、电容相串联构成的电路叫做R-L-C串联电路。
设电路中电流为i = Imsin(ω t),则根据R、L、C的基本特性可得各元件的两端电压:uR =RImsin(ω t),uL=XLImsin(ω t + 90︒),uC=XCImsin(ω t - 90︒)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在任一时刻总电压u的瞬时值为u = uR + uL + uC作出相量图,如图所示,并得到各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为22)(CLRUUUU-+=上式又称为电压三角形关系式。
二、R-L-C串联电路的阻抗由于U R = RI,U L = X L I,U C = X C I,可得2222)()(CLCLRXXRIUUUU-+=-+=令复习回答笔记要点5′10′10′10′10′10′10′三2222)(XRXXRIUZ CL+=-+==上式称为阻抗三角形关系式,|Z|叫做R-L-C串联电路的阻抗,其中X = X L -X C叫做电抗。
阻抗和电抗的单位均是欧姆(Ω)。
阻抗三角形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R-L-C串联电路的性质根据总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即阻抗角ϕ)为正、为负、为零三种情况,将电路分为三种性质。
1. 感性电路:当X > 0时,即X L > X C,ϕ > 0,电压u比电流i超前ϕ,称电路呈感性;2. 容性电路:当X < 0时,即X L< X C,ϕ< 0,电压u比电流i滞后|ϕ|,称电路呈容性;3. 谐振电路:当X = 0时,即X L = X C,ϕ = 0,电压u与电流i同相,称电路呈电阻性,电路处于这种状态时,叫做谐振状态【例8-4】在R-L-C串联电路中,交流电源电压U= 220 V,频率f = 50 Hz,R = 30 Ω,L = 445 mH,C = 32 μF。
《RLC串联电路》说课稿
戴建法
(浙江师范师范大学2004级中职硕士应用电子班)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RLC 串联电路的分析,它选自中等职业学校周绍敏主编的《电工基础》教材,第五章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中的第九小节。
它在研究了RLC 各独立元件性能的基础上,分析RLC 串联电路,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这节课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2.教材的分析和得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RLC 串联电路的相量法和相量图分析法。
通过对比探究,以点带面,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动手验证,使学生合理、完整、简捷地把握知识要点。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RLC串联电路相量法和相量图分析法,把握RLC 串联电路的解题思路。
②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探究,培养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及动手技能。
③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①教学重点,掌握RLC 串联电路相量法和相量图分析方法。
②教学难点,相量图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③关键点,如何合理简捷地应用两种分析法解决问题。
5.课前准备。
上课前,教师除反复认真备课,拟好教案外,还需将已准备好的教材、教具、实验用品仔细检查。
课前默想一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特别是突出重、难点的最佳途径或遇到意想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摒弃杂念,以最佳精神状态走上课堂。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找出疑点,提出问题。
二、教学分析(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复习引入,启发渐进,对比探究,点面结合,实验练习,实现对每个知识点的认识,理解,记忆,掌握。
1.复习引入,观察启发。
在独立元件达到记忆层次基础上,结合具电路,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RLC串联电路,引入课题。
2.循序渐进,对比探究,点面结合。
通过讲授、演示相量法和相量分析法,以点带面,突出教学重点和两种分析方法的掌握。
3.通过实验练习,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解题分析和动手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有重要意义。
学贵有疑,举一反三的学习中,注意遵循规律,从具体、感性引向抽象、概括,促进思维记忆,采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并通过试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板书设计
为了把本节课知识结构清晰教给学生,把RLC 串联电路的两种分析方法列在黑板上,画出相量图。
这样便于比较分析,学生容易掌握重要知识点,深刻领会内容。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5分钟)。
①复习:教师提出问题,各独立元件的主要特性有哪些;学生答完后,投影显示RLC 各独立元件的主要特性;教师进行复习巩固以前所学内容。
②引入:(实物演示)举例,线圈等效为RLC串联电路;收音机调电路等效为RLC 串联电路。
(投影显示)
2.讲新课(15分钟)。
RLC 串联电路的分析(投影显示电路图),①相量法(板书)。
②相量图分析法,(投影显示相量图)(板书)。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量图并让学生注意画图步骤及注意环节。
3.实验验证(10分钟)。
(投影显示)电路图及步骤:①熟悉实验所用的元器件和测量仪表,按电路图接线并检查正误;②用电压表测出电压;③计算验证;
④做好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4.例题讲解(6分钟)。
新课结束后,教师选取例题采取两种不同方法解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5.归纳对比小结(2 分钟)。
简要叙述本节课的重点、要点及注意环节,比较两种不同分析方法:①相量法,②相量图法。
6.作业布置及复习(2分钟)。
根据所学内容,依据大纲,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布置练习和作业。
在课后复习活动中要求学生掌握RLC 串联电路两种分析方法,通过训练培养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