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 格式:doc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创建特色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校园为主阵地,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些创造的形成过程。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要创建特色学校,建设校园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出了“雅致生态”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既重视软件建设,也重视硬件建设;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使我校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背景,日益形成积极向上、清新活泼、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新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的同时,更多地接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和谐成长,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突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的内容:一、物质文化雅致生态建设我校按照“和谐、创新、实用”的目标要求,对我校校园建设的场馆设施、绿化布置以及人文景观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而合理地规划设计,大到主体建筑,小到墙角橱窗,都精心斟酌,使学生在生态雅致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一)自然景观方面:我校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空间进行净化、绿化、美化、香化,并使之体现一定的文化寓意,充分挖掘其育人作用。
在校园中的古银杏下,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活动,在和古银杏的对话中,树立“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傲”的成才教育。
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我们组织学生制作并安置鸟窝,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校园文化为引领促进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发布时间:2022-06-02T06:02:59.65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60期作者:高云龙赵晓东[导读] 发扬工匠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坚实地迈出了特色发展之路。
榆树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吉林长春130400;吉林省长春市榆树高级中学130400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句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把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对此,我感受颇深。
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发扬工匠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坚实地迈出了特色发展之路。
一、着力建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方向,激励师生奋发图强一所学校,必须有符合自身实际的核心文化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航标灯,指引学校的前进方向。
面临学校发展的诸多困境,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口号,全校教职员工以此为动力,团结一心,开拓进取。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提炼出了“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精神,“修德笃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立德树人、创新发展、优质特色、幸福人生”的办学方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作为广大教职工的精神动力,引领学校向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
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建设文化校园,努力形成文明道德风尚1.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点,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学校科学界定德育目标,即“家国情怀、身心健康、品质优良、安全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内化为师生的自觉实践。
把开展课外活动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系列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激发广大师生热爱学校、报效祖国的热情。
2.以开展经典诵读为突破点,切实做好传统文化——“诗书礼乐”进校园工作。
以特色项目为载体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者:魏哲杜小刚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8期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学校的发展始终,学校自其成立就孕育着文化并在其发展中实践着文化、积淀着文化、创造着文化,体现了高校特有的精神、理念和人文价值取向,文章从高校校园文化特色项目书香工程大系列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介绍入手,探索思考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特色项目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在高校的体现和延伸,在社会文化中属于层次较高的一种文化类型。
高校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教育部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载体,以特色项目为载体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准确定位高校发展,树立高校文化品牌,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西安某高校以工科院校提升人文素养为切入点,探索构建以“书香满校园,书中观人生和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主题的书香工程大系列活动;以“大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切入点,通过搭建科技活动平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探索建立以专业为依托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两个特色项目开展以来成效显著,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2]一、特色活动介绍1.书香工程大系列活动2008年,该高校创办并开展了“书香工程大”系列活动。
活动以“传播书香魅力,发展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促使大学生静心阅读,在读书中博观约取、格物致知、品悟人生。
同时,以名人讲坛、读书月、优秀书画艺术作品展等为主体,通过诵读演讲、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带动”、“三项建设”的工作思路。
学校特色介绍特色是学校腾飞的翅膀。
追求特色,创建特色,是铸就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2004年,学校就被评为江阴市AAA级特色学校。
近年来,峭小人在“为每一个孩子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立足实际,挖掘校本资源,不断深化特色建设,“班组串换教育”、“教育国际交流”、“艺术教育”特色在传承中发扬,在开拓中创新。
创新“班组串换”机制,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幽雅的校园环境、较先进的教学设备、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素质教育一直处于全市农村小学较领先的位置。
学校以“班组串换”德育实验为突破口,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在几年来的实践中,不仅科研成果丰硕,更为主要的是科研使学校走上了一条高位均衡发展的特色名校之路。
“班组串换”是指在现行班级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将班级、班内小组按照一定时段的频率和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形式实行班组之间的动态串换,在班组之间开展良性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开放、清零的意识,使其从小就具有较好的处理人和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该课题实验以“为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对学校现有班级制度建设性的变革,主要是通过“串组”“班际互访”“竞选走班”三个操作因子,成功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现代班级制度建设的实践模式。
实验成果一方面丰富了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也为现代学校班级制度改革提供一个案例。
一、调整班组结构在课堂和教室空间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人员“串换”调整班组结构,间接地拓展了学生交往的空间。
(一)串组。
从低年级开始实施“快乐串组”,通过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定期进行小组重组,让孩子自主地选择学习伙伴,构建和谐融洽的小组学习环境。
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是在小组串换的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新了二十几种串组形式,有随机式、自主式,协调式,异质式,同质式等。
打造校园特色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1. 引言1.1 校园特色文化的重要性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的独特品牌和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家园,是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是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校园特色文化能够凝聚学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激发学校师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能够促进学校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
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和追求的目标,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是学校的精神纽带和文化联系。
校园特色文化不仅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更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打造校园特色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和知名度,更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凝聚力,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
校园特色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不可替代,不可取代。
只有不断强化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才能够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1.2 学校内涵发展的意义学校内涵发展的意义在于构建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内核,是培育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和条件。
通过发展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师生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能促进学校的内部融合和外部交流,拓展学校的影响力和声誉。
学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和传承,注重特色与传统的结合,打造具有个性化和品牌化的文化氛围,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整体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明确校园文化定位在打造校园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明确校园文化定位至关重要。
校园文化定位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教育目标,确定其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内涵,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明确了校园文化定位,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学校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明确学校文化的根本价值和核心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5篇校园文化建设方案1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效工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园文化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个性、促进发展”的要求,使我园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拥有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教育内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幼儿的成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幼儿园的自主发展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
特制定本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幼儿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目标任务___1年是我园校园文化建设打牢基础的一年。
今年幼儿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习,做好规划,加强建设,夯实基础,通过加强幼儿园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幼儿园的物质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幼儿园的行为文化;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幼儿园的制度文化;通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形成幼儿园的精神文化。
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构建具有幼儿园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我园园风、教风、学风有新气象、新面貌,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制定规划的原则:1.思想性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教育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
3.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个性化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规范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园制宜,形成特色。
5.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幼儿园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幼儿园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2019年第7-8期发挥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用严慧娉摘要:本文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立足本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促进学生社团建设、推进学校教研成果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转化等方面阐述了学校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学校教育;文化传承;进校园;入课程;再创造管理艺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这就要求中小学校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结合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科融合探索,以及城市乡村学校少年宫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等多元教育方式,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课题探究,已初见成效。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小学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与保证。
鼓励各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与审美教育及创造力培养相结合。
如在美术、音乐、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由专职教师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学校开展持续性、常态化的教学活动。
如劳动路小学的陶艺、观门街小学的版画已经先行一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在课题实施中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置为校本课程,进一步丰富学校特色课程设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立足本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青海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构成了民族特色深厚的河湟文化。
青海河湟文化本身兼具艺术性、审美性、历史性、民族性,如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曲艺、技艺等。
因此,应充分发挥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充满兴趣、易于接受的优势,以多种方式方法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种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长效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本文以“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为主题,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策略以及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办学特色;文化建设;特色发展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1.1 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以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管理制度、师生行为规范、校园环境、校园活动等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文化氛围。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方面。
1.2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鲜明的校园文化能够吸引优秀师资和学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优化学校的管理机制: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2.1 明确办学理念,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所有文化建设的根本。
明确的办学理念能够指引学校的发展方向,凝聚师生的共同目标,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凝练出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的办学理念,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活动、校园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
2.2 优化管理制度,打造良好的制度文化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2012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特色校园文化推动专业素质培养研究陈立加冉然(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摘要]构建和谐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道德教育,从而推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关键词]德育教育;专业素养;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专辑-0227-03一、研究概况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以课堂说教为主,针对性不强,形式不够丰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
目前中国社会正面临史无前例的转型时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众多特殊矛盾及问题,极具复杂性。
当前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担负为社会、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
那么对于高职学生更应注重从实际出发,突出其专业特点,通过构建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无形中推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境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职业道德氛围,使社会职业道德要求真正能转化为高职学生的内在品质之一。
(一)研究目标整体而言,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新形式的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推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改变被动学习方式,使之转化为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锻造专业素质过硬,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发挥学校德育教育作用。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道德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使之意识到良好的专业素养对自身今后就业的重要性。
2、专业技术方面: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人际关系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成长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能与他人、社会产生良好的互动。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作者:————————————————————————————————日期: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教师教育论文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本刊通讯员卢晓华
步入阳泉市的每一所学校,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个幽静文雅的校园。
漫步在各个校园中,你会感受到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驻足难离。
近年来,阳泉市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以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繁荣发展为实施理念,以“创建一校一品、确保一生一技、鼓励一生多技”为实施主题,致力于打造有品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各校已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举措。
阳泉市的教育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关键在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阳泉市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着力推进“八大文化”建设,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洁净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取得了明显成效,彰显了文化强校、文化强教的特色。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有“三大支柱”,即一个好校长、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有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常青藤”“不老树”,是新时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软实力。
荫营中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确立了“走文化自觉之路,办文化立根之学”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创建“五最学校”(学生最文明、校园最干净、校园文化最具特色、学校管理最为严谨、办学目标最具魅力)的奋斗目标,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荫营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是精神的特区、文化的家园。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
正如荫营中学弓月庭校长所言:“教育需要思想,教育需要有思想的学者。
”
作为基础育人之所的中小学校,理所当然更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充溢高雅浓郁、生生不息的文化气息,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阳泉市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富有个性的学校,具有独特文化的学校。
各校善于创新,突出多样化、个性化,避免了“千校一面”,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文化特色。
矿区赛鱼小学拓展以“诵《弟子规》、行圣人训、养好品行”为主题的《弟子规》进校园活动,使之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
盂县第二实验小学凭“忠义精神”之神韵,借“忠义文化”之精髓,确立“忠义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持续开展以“传承‘忠义文化’精髓,打造和谐快乐校园”为主题的特色创建活动。
盂县四中的“楹联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漫步在阳泉市的各个校园中,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阳泉市教育局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紧扣时代发展主题,使校园文化建设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朝着现代化、规范化、个性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阳泉市教育局充分发挥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熏陶作用,使校园有了文化,育人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霍州市教育科技局)
(责任编辑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