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格式:docx
- 大小:17.48 KB
- 文档页数:6
方建成201401395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物流管理读书报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由恩格斯1888年写作的,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么同它脱离。
而费尔巴哈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承前启后的人物,对他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该书篇幅不多,只有四章,但涵盖的内容却极其丰厚。
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其哲学体系以绝对观念完成的做法违反其自身的辩证法。
恩格斯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推衍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个命题不仅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逻辑上显得无可辩驳,在历史长河中也有无数事物的兴盛灭亡为之佐证。
因而辩证法即意味着人类文明无限上升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否定了绝对观念存在的合理性。
恩格斯在指出这个矛盾之后,诚意地赞美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广大宏伟,但他呼吁人们不要在意体系的架构而应注重其内涵。
架构只是形式,而且由于错误的绝对观念建立起来的体系架构必须扬弃,而其内容则值得继承。
第二章的叙述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因为这正是费尔巴哈扬弃黑格尔哲学的地方。
首先是思维和存在的本原之争和同一性问题,恩格斯花了几百字清晰无比地阐述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点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正是把思维作为世界的本原,因而属于唯心主义。
而费尔巴哈的立场则是唯物主义,他认为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产物。
然而18世纪的唯物主义还只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并不承认自己的哲学与这种静态而幼稚的唯物主义完全一致,他只是在基本观点赞同唯物主义。
而且还有另一个大问题,当时的唯物主义内容局限于纯粹自然科学,并未像后来的马克思那样对社会科学也有系统的观点。
因而费尔巴哈在社会领域深入时仍旧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
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1888年单行本序言年单行本序言恩格斯恩格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马克思也已逝世,而我们两人也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作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
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另一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有某种复活。
甚至在德国,各大学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
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
同样,我也感到我们还要还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飙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所以,当《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指卡·尼·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版。
──编者注)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
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现在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
期,现在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因(一)历史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现实原因为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黑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立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三)直接原因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驳斥许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本人不懂得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因此,恩格斯决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叙述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阐述其方法和体系的矛盾,最后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德国经济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增长,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建立统一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但是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是非常软弱的。
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神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但是又害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群众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因而又不敢革命,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
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
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
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
“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
二、中心思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本章共 18 个自然段。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注:见本卷第301—353页。
——编者注]一书序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在柏林出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特别是由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八开本两厚册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耗子的牙齿去批判了”[407]。
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马克思也已逝世了。
不论他或我,都再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某些地方做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说得不够全面系统。
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另一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像有点要复活的样子。
甚至在德国,各大学里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惹得人人都讨厌起来了。
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同样地,我认为我们还欠着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所以,当“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408]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
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上,现在这个版本是经过修订的单行本。
把这几页稿子送去付印以前,我又把1845—1846年的旧稿找出来,重读了一遍。
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写于1886年。
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
1888年出版单行本。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
曾出版过林超真。
彭嘉生。
张仲实等人的6种译本。
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
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
书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作者,恩格斯。
装帧,平装。
开本,16。
简介。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写于1886年。
同年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杂志《新时代》的第4~5期上。
1888年出版单行本。
19世纪90年代初被译为俄文。
保加利亚文和法文。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传入中国。
曾出版过林超真。
费尔巴哈彭嘉生。
张仲实等人的6种译本。
1936年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
1949年9月北平解放社出版了张仲实重新校译的版本。
196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根据德文重新译校出版。
并收入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著作内容。
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
指出“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著作在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
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
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列宁指出。
“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本文写作的原由(一)历史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哲学创办期间就决定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线,全面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看法。
(二)现实原由为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和攻击,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贞洁性,提升无产阶级政党的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愈来愈感觉把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如何同他离开并在一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峙做一个简要而又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需的。
(三)直接原由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布《路德维希威尔巴哈》一书,辩驳很多人对费尔巴哈的诋毁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
这说明施达克自己不懂得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波及区分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切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及其历史地位。
所以,恩格斯决有必需求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议论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文章时,恩格斯便欣然赞成。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第一章表达了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阶级本质,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论述其方法和系统的矛盾,最后剖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本质1、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一方面德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的阻挡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法国财产阶级革命冲击,在必定意义上也削弱了德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了较为有益的条件。
因为德国经济财产阶级的经济力量不停增强,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停增加,于是他们提出了改变封建制度成立一致名族国家的革命要求。
可是这时的德国财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仍是特别脆弱的。
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心向向往,因为法国革命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了经济的和政治的前提,可是又惧怕革命所唤醒的广大工农民众起来反对财产阶级因此又不敢革命,德国财产阶级拥有显然的妥协性和守旧性。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想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所以他决不承认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实现的。
194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理的。
所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在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时,意思只是说:这个国家在它是必然的这个限度内是合理的,是合乎理性的。
如果说,在我们看来,它终究是恶劣的,而且尽管恶劣,它仍旧继续存在,那末,政府的恶劣,就可以用臣民的相应的恶劣来辩护和说明。
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该有的政府。
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
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
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谈论这次革命时总是兴高采烈的)来把它消灭掉。
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
同样,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一)写作背景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
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
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
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二)重要意义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
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臧峰宇fengyuphilosophia
熟知非真知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此时此刻是对过去的超越,这件事是合乎理性的(基础:历史不断发展的)
出勤(10%)
论文(30%)1000-3000可以多于3000
期末考试(60%)开卷
终结:新的开始停车场出口→地铁
苏联哲学:恩格斯晚年文本
西方马克思:早年文本,1844手稿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如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德国古典哲学包括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
主要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他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黑马,康马,海(海德格尔)解释马
实践理性批判
什么是哲学的终结
终结并非全然结束,而意味着新的开始,实际上是“出口”。
哲学的终结并非哲学的消解,而是在旧哲学的废墟上确立新哲学的开端,所谓上帝之死,人之死,哲学之死,作者之死都是在扬弃旧哲学的同时展现新哲学的萌芽。
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意味着一种庞大哲学体系中僵化、静止的思维方式被扬弃,其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合理的思维结构将随着新哲学的创立而重生。
因而,终结乃是思想史发展的关键节点。
恩格斯在。
中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以辨证哲学和唯物史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活动
为承认而斗争
一旦进入就无所谓离开:大学or哲学
惕厉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
黑格尔西方哲学史概论
青年黑格尔派激进博士派(1835-1845)老年黑格尔派保守教授派
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现实的(应然)
康德什么是启蒙,有勇气运用理智
科耶夫
现象→现实
熟知并非真知
为什么德国哲学叫古典哲学?
Classical思想史上的意义
海德格尔:此在
真理:是时代性的正确的意见
绝对真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未必是永远)→终极真理相对真理
人类真正的历史开始了→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表述
前史
人类的任一理想追求都没有终点
思想不能跳出他的时代
体系化并不一定是哲学的必要要求,体系有一定的捷径,框架有一定的思维过程,对于体系也有很强的依赖性
选定某个哲学家→构成思考的基本逻辑
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的辩证法按“正反合”三阶段展开,精神(逻辑学)转化到物质(自然哲学)又回到精神(精神哲学)
黑格尔哲学逻辑学的绝对精神经存在(存在、非存在、生成→质、量、度)、本质(本质、现象、现实)、概念(概念、判断、推理→主观观念、客观观念、绝对观念)三阶段,绝对观念外化为自然(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有机性回复到精神阶段,由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主观精神(心灵、意识、心理),客观精神(法、道德、伦理)构成
一切终结都是开始,但是都会伴随你一生
黑格尔论证的过程是以大量现实的材料为基础,得出“观念先行”的结论,有种说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翻转
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普人眼中无英雄:不是因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普人终究是普人
种族辩证法→劳动(奴隶到主人)为承认而斗争
列宁: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精神现象学
孔德→人道教实证科学
先验超验证明的可能性和操作性→实证科学
宗教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恩格斯:当“谋事在人成事在人”的时候宗教就消亡了
哲学最基本的方式:批判工具:概念手段:抽象
为什么说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
什么是全部哲学“最高问题”的根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应在何种意义上使用
什么是哲学的“同一性”问题:我们能不能认识世界
翻转之后还是原来的人,黑格尔和马克思
狄慈根: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的使用
人本学唯物主义
知识和权力知识→权力→新知识→权力
没有纯粹的后现代事物,立足于现代,没有现代就无所谓后现代
福山历史终结论科耶夫黑格尔
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1000字以上、11月中旬)
折衷主义
纳粹自然的观念
人的科学和传统视角:实证科学
我们不仅生活在环境中,还生活在人类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