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1宇宙的边疆(第1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37 KB
- 文档页数:3
宇宙的边疆》学案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 过程和方法:①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②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3. 情感与态度: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导读1 、了解作者。
卡尔萨根( 1934-1996 )美国科学家、科普作家,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太空科学研究会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出色的科学家。
同时还是世界性的太空研究组织、美国行星研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和会长,其优秀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美国普利策奖。
2. 内容简介本文选自萨根最著名的作品《宇宙》,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的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亦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
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作者以形象精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和神秘莫测,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
3.解说词的知识⑴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
它依靠对事物的准确叙述,语言的渲染来感染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⑵解说词的特点①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对事物进行解说和拓展。
②解说词不是干巴巴的说明或说教,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具有一定的文艺性③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要抓住听众三、导思1、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2、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请归纳一下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4、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5、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6、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何在?7、文能给你提供哪些说明文方面的写作借鉴呢?四、导练【跟踪试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斑斓(I岔)湮没(y in)遐想(xi Q撒手人寰(hu岔)B. 惊诧(ch Q杜撰(zhu m)踪迹(j i)刨根问底(p do)C. 鄙视(b i)威吓(h ©栅栏(zh Q冷嘲热讽(f eng)D. 浩瀚(h m)怪诞(d cn)漆黑(q i)争妍斗艳(y Q)2.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光彩谩骂教诲如据深渊B. 淘醉赡养誊写自名得意C. 真谛演绎欣慰食不果腹D. 嘉宾安祥浪费融会贯通3. 列词语中点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晕眩(y rn)颤栗(zh m)戎装(r eng)徘徊不前(hu i)E、踝节(huc i )璀璨(c cn)束缚(f u)人才济济(j i)C、广袤(me)磅礴(p o)椭圆(tu o)区区可数(sh u)D、纤细(xi m)旋涡(w o)俘获(f u)好大喜功(h a o)4 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覆盖神密奄奄一息与世隔绝E、附着荒芜辽阔无垠尘埃落定C、边缘篷勃穿流不息作伴相随D、闪铄想像茫无际崖面目全非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搞科学研究就不能害怕困难,遇到问题,我们要敢于首当其冲,加来道雄从小就具有这种精神,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B. 日本一小撮右翼分子不愿正视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的历史事实,这是不能容忍的C. 看问题,我们一定要在细枝末节上狠下工夫,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解决得全面D. 湖南广电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第六届“金鹰节”的各项准备工作,希望带给广大观众更多的惊喜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日前,科学家宣布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与它的温度、体积估计相似,而且还可能有液态水B. 印度尼西亚一家公司在东爪哇钻探石油时,无意间打穿了一座泥火山,大量有毒泥浆从此没日没夜地喷发,酿成了世界罕见的泥浆灾难C. 尽管人们为保护中华鲟付出许多努力,但工业企业向长江大量排污日益严重和人类活动等外界危害有增无减,使中华鲟的种群量急剧减少D. 人们常说上帝偏爱瑞士,赐予她雄伟的山脉,宁静的湖泊和秀美的田园,是各国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休闲胜地7 各句中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己,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颤栗。
《宇宙的边疆》【学习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2.把握文章的解说顺序,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3.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培养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二课时任务一:精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星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星系是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
大部分光须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飘荡。
地球隶属于这些星云,地球离它们有80亿光年。
B.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文明。
C. 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亿个,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
在所有星系里行星与恒星总数大概一样多。
D. “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包括M31星系,是河外星系,与M31相似的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
2.对地球“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而且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
B.宇宙大部分是空的,地球不是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不是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C.地球不是在行星、恒星和星系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的地方。
D.地球不是在永恒黑暗的真空而且星体非常稀少的地方。
3.下面对“恒星”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恒星是一个能自身发光的星球,它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B.和地球相比,恒星体积非常庞大,但像肥皂泡一样脆弱。
C.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些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D.恒星自成体系,在太空之中,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
4.对文段中恒星发光情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
B.有些恒星发蓝光,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它是年青的星。
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们就会发黄光而成为常见的星。
D.如果恒星发白光或黑光,它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
5.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恒星是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恒星脆弱,但体积大,它可以容下一万个太阳。
第13课宇宙的边疆一、整体把握1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
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但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女口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
从说明顺序上看,本文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点读】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介绍的。
第一部分(第1〜7段),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标志性的语言一一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第二部分(第8〜10段),介绍星系(星系群、子星系、银河系)。
标志性的语言一一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家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
第三部分(第11〜14段),介绍恒星。
标志性的语言一一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
” 第四部分(第15〜16段),介绍太阳系和行星。
标志性的语言一一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一一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
”第五部分(第17〜18段),回归到人类的家园一一地球。
标志性的语言一一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
”二、细部探微2•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它们的作用。
【点拨】①列数字,女口: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
每个星系平均由1 000亿个恒星组成。
列数字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②作比较口: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把光在每秒内通过的距离和地球周长作比较,使我们对光的速度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③打比方,如: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
化抽象为形象,让人如同真的感受到了探索宇宙奥秘时的心情。
④举例子,如: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
是为了说明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让人信服。
第13课宇宙的边疆“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过无穷无尽的遐想。
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揭秘宇宙的科普文章。
学习本文,一要了解文中有关宇宙的知识,二要学习作者综合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手法。
本文节选自卡尔·萨根最著名的作品《宇宙》,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亦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
作者以形象精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和神秘莫测,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
其实,对于宇宙,我们的先辈曾认为它是范围并不很大的球状天体,其中包含着地球以及其他一些形体较小的发光体。
直至1700年以前,这种观点在天文学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即使在哥白尼发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之后,人们仍持同样的观点。
直至1718年,人们才意识到这一点的错误而摒弃了宇宙有限论。
从此,一幅广阔无垠而壮丽非常的宇宙画卷终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1950年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等人提出了大爆炸理论。
该学说认为宇宙的演化过程如同一次巨大的爆炸。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
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近几年来,一批西方的天文学家又发表了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断。
本文作者基于人类目前对“宇宙”的认识,将这个复杂的天体系统谈得深入浅出,使人读来有一种美的享受,并能激发诗意的联想。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饮誉全球的科普大师。
著有《宇宙联接》《伊甸园的飞龙》《彗星》《暗淡蓝点》《魔鬼出没的世界》等科普和科学文化读物,享有“展演科学的艺术家”的美誉。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作出的贡献、社会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
宇宙的边境·教课设计【教课目的】一、知识教育目标1.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认识讲解词的特色。
2.指引学生认识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育目标1.指引学生借助文中精粹的谈论和热忱的感情抒发,认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虑,并引起自己的思虑。
2.扩展学生的思想层次和文化修养。
三、德育浸透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要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认识讲解词的特色。
2.指引学生借助文中精粹的谈论和热忱的感情抒发,认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虑,并引起自己的思虑。
【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剖析全文构造。
2.指引学生借助文中精粹的谈论和热忱的感情抒发,认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虑,并引起自己的思虑。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浩大的宇宙一望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量无尽的联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
跟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急迫地想认识宇宙的神奇。
(板书)宇宙的边境二、明确目标1.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认识讲解词的特色。
2.指引学生借助文中精粹的谈论和热忱的感情抒发,认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虑,并引起自己的思虑。
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卡尔·萨根( Carl Sagan,1934—1996 ),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民众科学家”。
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指引几代年青人走上探究科学之路。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内行星科学、生命的发源、外星智能的探究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第一版了大批科普文章和书本,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取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球获得热忱反应。
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忘记前辈的暗影》《黯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讲解词的文体特色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讲解词,拥有以下几个特色:(1)讲解词要依据讲解对象的特色,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要点,不可以八面玲珑,要突失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要点,即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可以游离讲解的主题。
《宇宙的边疆》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宇宙诞生之争(蒂姆·雷德福)当今世界上两位研究宇宙的大师在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上相持不下。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正在阅读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在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宇宙的边疆导学案及答案《宇宙的边疆》导学案第一课时高一语文裴晓红2014年4月3日编号:36【学习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2、把握文章的解说顺序,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3、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培养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的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解说词根据被解释的对象可分为文学性解说词和平实性解说词两种。
用于参观浏览的导游解说词,用于电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多用文学、散文手法,既抒情又有解释说明,语言绚丽多彩,情感真挚浓郁。
用于生产成就的参观展览的解说词,科普影片、新闻纪念片的解说词,如历史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解说词,则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介绍邓小平光辉伟大的一生。
解说词有补充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1)语言通俗、平易,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
因为解说词是对形象画面的补充,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的。
(2)紧扣实物和形象进行解说。
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依据,忠实于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
围绕实物、形象这一中心点,安排结构,组织段落,绝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解说对象。
(3)注重文艺性。
解说词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形象的语言实物进行描绘,就像报告文学是报告事实和文艺创作一样,解说词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宇宙的边疆》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宇宙的边疆》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宇宙的边疆》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宇宙的一个微小点,人类对于宇宙知识的探索一直都是令人着迷的话题。
在高中物理学科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基本知识,还会了解到宇宙的一些奇妙现象。
其中,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宇宙的边疆》就是一篇极为精彩的文章,本文将对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出解析。
首先,文章介绍了太阳系的状况,包括太阳、行星、矮行星、彗星、卫星等一系列天体。
接下来,文章科普了行星环的形成和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行星环并非存在于所有行星上,只有具有一定条件的行星才会拥有周围环绕的“宝石手镯”。
随后,文章介绍了地球的一些性质,包括地球自转、公转、地球的结构和大气层等。
其中最让人惊奇的是地球自转的规律,地球自转速度不仅随纬度而变化,而且还会发生周期反转。
在掌握地球运行规律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懂日食、月食和流星雨的奥妙。
接下来,文章开始介绍太阳和太阳黑子的性质。
太阳作为太阳系中的主星,它的强烈辐射给地球带来了很多威胁。
而太阳黑子则是太阳上出现的一些黑点,通过观测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太阳活动周期。
最后,文章介绍了一些关于宇宙的最前沿科技。
例如,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空间望远镜等科技使得我们可以对宇宙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例如黑洞、暗能量和宇宙由来等等。
通过这些科技设备,我们甚至可以创造出像星球大战中的“光剑”一样的技术,用于太空探索和战斗。
就连宇航员也可以通过穿上“黑科技”的宇航服,以便更加安全地开展太空行走和修缮任务。
在本文的浏览中,我们完整地掌握了太阳系、地球自转、太阳黑子、望远镜科技等一系列知识。
这让我们更加了解宇宙、认识人类科学的力量、激发了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无限好奇心。
相信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可以活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锁更多宇宙的奥秘本文介绍了太阳系、地球自转、太阳黑子、望远镜科技等一系列知识。
《宇宙的边疆》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卡尔·萨根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
同时他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
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
他成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
“科学的传教士”“卡尔·萨根是一个优秀的探究者,是他那个领域的领头羊……的确,卡尔讲的题目是宇宙,而他的课堂是世界。
”卡尔·萨根完全没想到,华盛顿联合车站的一位搬运工居然也认得他。
一天,就在他正掏钱准备付小费的时候,这位搬运工摆了摆手,恳切地说道:“萨根博士,把钱收起来吧。
你将宇宙给了我,现在让我为你做点什么吧。
”卡尔·萨根在科普中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他获得美国青少年的尊重和喜爱。
他的知名度超过所有的影星歌星,甚至政治领导人。
在1991年美国青少年中进行的“十大聪明人”评选中,他的名字列居榜首。
而在当年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立下赫赫战功的斯瓦兹科普夫也才名列第二,里根和布什分别名列第四和第六。
二、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
《宇宙的边疆》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宇宙的边疆》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宇宙的边疆》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各种观测和探测手段也愈加精细,许多神秘的宇宙边疆也即将揭开面纱。
本篇导学案将为教师提供一个关于《宇宙的边疆》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们宇宙的边疆以及各种探测手段的具体原理。
一、知识目标1. 掌握宇宙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能够了解和描述宇宙的组成、结构和演化。
3. 能够具体了解宇宙那些神秘的边疆,向学生展现最前沿的宇宙研究成果。
二、教学流程Part 1 宇宙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50 分钟)Step 1 引入话题(5 分钟)以一个宇宙开端的视频或图片作为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宇宙中究竟有什么?我们如何研究宇宙?Step 2 授课内容(35 分钟)1.宇宙学的基本概念:宇宙、宇宙学、宇宙中的物质和尘埃等概念。
2.宇宙学的发展历程:天文学的起源,日月星辰的观测,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深入研究宇宙,推动了宇宙学的不断发展。
Step 3 练习(10 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检验学生对于本部分的掌握程度:1.宇宙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怎么样理解宇宙中的物质?3.展示了宇宙学哪些发展历程?Part 2 宇宙的组成、结构和演化 (50 分钟)Step 1 引入话题(5 分钟)让学生回顾上一个环节中学习到的知识,思考宇宙中的物质和尘埃对于宇宙的组成和演化有何关系?Step 2 授课内容(35 分钟)1. 宇宙的组成:介绍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组成。
2. 宇宙的结构:介绍星系的结构组成及其运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暗物质等内容。
3. 宇宙的演化:介绍宇宙的诞生、宇宙的膨胀、星系形成及其演化等过程。
《宇宙的边疆》优教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宇宙诞生之争(蒂姆·雷德福)当今世界上两位研究宇宙的大师在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上相持不下。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正在阅读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在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哈九中秦凤云语文工作室教学设计
1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结合导学案,以四人为学习小组研讨解决问题。
通过诵读及研讨同学们初步了解文章。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是美国作家卡尔萨根。
播放幻灯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找学生划分文章层次
幻灯片明确:
①地球②银河系
结合导学案,分组展示成果,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第一句中的三个“这样”“晕眩战栗”怎样理解?
明确:“这样”指宇宙永远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受任何其他事物的影响。
“晕眩战栗”形象地表现了人类面对宇宙众多奥秘时激动的心情。
2.第5自然段,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哪些好处?
明确:列数字。
列出具体数字不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让我们对宇宙的辽阔无垠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
阅读课文第12~1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12自然段,“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一句有何妙处?
明确:这句话准确形象地揭示了星系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暗示了宇宙的广阔无垠。
4.第16自然段中,作者举冥王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作者举冥王星是为了说明他们的热量来自太阳,并且围绕着太阳做近似圆周的运动。
5.第16自然段,这段文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学生诵读,疏通字词
小
讨。
分组分享研讨成果
2
3。
《宇宙的边疆》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宇宙的边疆》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宇宙的边疆》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必修三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宇宙的边疆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较为困难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阅读理解、概念突破以及科学思维拓展,对这一教材进行详细讲解。
一、阅读理解宇宙的边疆是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历程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阅读理解环节是理解文章的重要初步环节,需要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宇宙的边疆?宇宙的边疆是指宇宙的边缘或边界,包括宇宙的起源研究、宇宙的形态结构与演化规律研究、宇宙的极端环境探测等等。
2.文章讲述了哪些内容?文章通过介绍科学家如何利用 Hubble 望远镜来研究宇宙的边疆,探讨了宇宙起源的可能理论,以及大爆炸产生的若干问题。
同时,还介绍了人类对于宇宙边疆的几项极端环境探测。
3.文章的重点在哪里?文章的重点在于探讨宇宙起源的可能性及相关问题以及人类如何勘探宇宙的边疆。
因此,这部分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中宇宙的相关知识。
二、概念突破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关于宇宙的边疆的概念并进行突破。
1.宇宙边缘的意义在宇宙研究中,宇宙边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这代表了宇宙的尽头,是宇宙演化的极限,也可能是了解宇宙从何而来、到哪里去的窗口。
因此,研究宇宙边缘是探寻宇宙奥秘的非常必要的一部分。
2.宇宙起源的可能性宇宙起源是宇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文章介绍了两种可能性,即大爆炸理论和怪异物质理论。
大爆炸理论是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它认为宇宙在一瞬间由一个奇点(极度紧凑、密度无穷大的点)扩散而形成。
而怪异物质理论则认为宇宙的空间是由另外一种物质构成的。
3.探测宇宙边缘的技术手段文章介绍了通过利用不同的探测技术来掌握宇宙边缘的不同信息。
比如通过红移来推测宇宙的年龄,通过微波背景辐射来了解宇宙边界的形态等等。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在探测过程中按照不同探测器的特性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的思考。
3.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培养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卡尔·萨根(Carl Sagan ,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的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解说词根据被解释的对象可分为文学性解说词和平实性解说词两种。
用于参观浏览的导游解说词,用于电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多用文学、散文手法,既抒情又有解释说明,语言绚丽多彩,情感真挚浓郁。
用于生产成就的参观展览的解说词,科普影片、新闻纪念片的解说词,如历史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解说词,则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介绍邓小平光辉伟大的一生。
解说词有补充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1)语言通俗、平易,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
因为解说词是对形象画面的补充,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的。
(2)紧扣实物和形象进行解说。
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依据,忠实于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
围绕实物、形象这一中心点,安排结构,组织段落,绝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解说对象。
(3)注重文艺性。
解说词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形象的语言实物进行描绘,就像报告文学是报告事实和文艺创作一样,解说词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二、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悬y á(崖) 眩(xu àn )晕 战l ì(栗)崭新(zh ǎn )踝(hu ái )节 夙(s ù)望广m ào (袤)搁置(g ē)旋(xu án )涡 tu ǒ(椭)圆 磅b ó(礴)cu ǐcàn (璀璨)hu ì(彗)核 俘(f ú)获2.下列词语中点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选D(A、徊(hu ái )B、济(j ĭ)C、数(sh ǔ)))A.晕眩(y ūn) 颤栗(zh àn ) 戎装(r óng )徘徊不前(hu í)B.踝节(hu ái ) 璀璨(c àn ) 束缚(f ù) 人才济济(j ì)C.广袤(m ào ) 磅礴(b ó) 椭圆(tu ǒ) 区区可数(sh ù)D.纤细(xi ān) 旋涡(w ō) 俘获(f ú) 好大喜功(h ào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 (A 密—秘 C 篷—蓬 穿—川 作—做 D 铄—烁 崖—涯))A.覆盖 神密 奄奄一息 与世隔绝B.附着 荒芜 辽阔无垠 尘埃落定C.边缘 篷勃 穿流不息 作伴相随D.闪铄 想像 茫无际崖 面目全非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请归纳一下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宇宙的边疆》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宇宙的边疆》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宇宙的边疆》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宇宙的边疆》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宇宙中的一些奇妙、神秘的现象,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于宇宙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暗物质、暗能量以及黑洞的定义和性质;2.了解宇宙中的一些奇妙现象及其科学解释;3. 学生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计算黑洞质量,了解黑洞的运动以及引力透镜效应等;4.课堂氛围活跃,让学生通过小组教学合作学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对我们周围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教学设计:第一节课:认识暗物质1.导入 - 通过日常生活小实验让学生认识空气的质量和重要性;2.引入 - 展示观测天文现象的视频及图片,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3. 商讨 - 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试图回答暗物质的定义和性质;4. 讨论 - 让学生就暗物质和其他物质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和发言,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暗物质的研究现状和科学相关知识;5.总结 - 通过案例分析暗物质的一些实例,总结本节课所学。
第二节课:了解暗能量1.导入 - 联想学生所熟悉的物理公式及概念,引出暗能量的概念;2.引入 - 以图表等方式展示暗能量与宇宙加速膨胀的不可分割关系;3.举例 - 让学生识别黑洞的简单情境,并解释暗能量的影响与4.分析 - 介绍暗能量在宇宙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并展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数学和观测证据;5.总结 - 引导学生概括暗能量与宇宙形成及演化的关系,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与宇宙的奥妙。
第三节课:探究黑洞1.导入 - 通过电影片段等方式展示黑洞的个别现象,激发学生对黑洞的兴趣;2.分析 - 介绍黑洞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质量、引力等;3.计算 - 讲授黑洞质量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计算;4.探究 - 以黑洞运动和引力透镜效应为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黑洞的运动和作用;5.联想 - 以科幻小说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黑洞和人类未来的关系和探险性质;6.总结 - 通过案例分析黑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黑洞的基本概念和物理特性。
宇宙的边疆》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2.把握文章的解说顺序,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3.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培养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一课时
任务一:阅读下列材料,口头介绍作者和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 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的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 词语的渲染, 来感染观众或听众, 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解说词根据被解释的对象可分为文学性解说词和平实性解说词两种。
用于参观浏览的导游解说词,用于电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多用文学、散文手法,既抒情又有解释说明,语言绚丽多彩,情感真挚浓郁。
用于生产成就的参观展览的解说词, 科普影片、新闻纪念片的解说词,如历史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解说词,则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介绍邓小平光辉伟大的一生。
解说词有补充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 1 )语言通俗、平易,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
因为解说词是对形象画面的补充, 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的。
(2)紧扣实物和形象进行解说。
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依据,忠实于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
围绕实物、形象这一中心点,安排结构,组织段落,绝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解说对象。
(3)注重文艺性。
解说词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形象的语言实物进行描绘,就像报告文学是报告事实和文艺创作一样,解说词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 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任务二: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完成以下问题。
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眩()晕战I 1()踝()节夙()望广m d o()旋()涡tu 6()圆cu 1 c d n 0 hu i()核
俘()获
任务三: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请归纳一下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3.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4.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5.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6.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任务三:
1.从说明顺序上看,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推进介绍的。
第一部分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星系;
第三部分介绍恒星;第四部分介绍行星和太阳系;最后回归到人类的家园。
2.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
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
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
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
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
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
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
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6.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