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达氏反应的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4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肥达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肥达反应在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试剂:生理盐水、患者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伤寒杆菌O菌液、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
2. 器材:水浴锅、冰箱、小试管32支、试管架、记号笔、移液枪。
三、实验原理肥达反应是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的抗体水平,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实验原理如下:1. 伤寒杆菌具有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和表面抗原(Vi抗原)。
其中,O抗原和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是肥达反应的主要检测对象。
2. 当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相遇时,会发生凝集反应。
通过观察凝集物量,可以推算出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从而辅助诊断。
3. 肥达反应分为O抗体、H抗体和Vi抗体检测,分别针对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的O抗原、H抗原和Vi抗原。
四、实验过程及步骤1. 取清洁小试管32支,分成4排,每排8支,依次编号。
2. 将生理盐水注入每支试管,各加入0.5ml。
3. 在试管1-8中加入伤寒杆菌O菌液,试管9-16中加入伤寒杆菌H菌液,试管17-24中加入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试管25-32中加入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
4. 用移液枪将患者血清按1:10、1:100、1:1000的比例稀释,分别加入对应的试管中。
5. 混匀后,放入水浴锅中,37℃孵育30分钟。
6. 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凝集物的形成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果:观察各试管中凝集物的形成情况,记录凝集程度。
2. 分析:根据凝集程度,判断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相应抗体,并初步判断感染情况。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肥达反应的原理和方法,熟悉了其在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2. 提高了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血浆凝固酶实验与肥达氏反应实验[目的]1.掌握肥达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
2.熟悉血浆凝固酶试验的意义。
3.熟悉其临床意义。
[材料]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柠檬色葡萄球菌。
2.其他新鲜兔血浆(或人血浆)、NS等3.菌种感染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的模拟血清标本(稀释度1:10)。
4.试剂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及鞭毛抗原、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及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抗原。
5.微孔反应板、50μl移液枪、移液咀、37℃或52℃水浴箱等。
[内容](一)血浆凝固酶试验:[原理]:血浆凝固酶是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的血浆发生凝固的蛋白质。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两种类型的血浆凝固酶,一种可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附着于细菌表面,使细菌在玻片上形成凝块,又称结合凝固酶;另一种被称为游离凝固酶,可使血浆中液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导致血浆发生凝固。
[方法]玻片法:取未稀释的兔血浆和生理盐水各一滴分别滴于载玻片上,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少许分别与它们混合,立即观察结果。
此法用于测定结合型凝固酶。
试管法:取3支10mm×100mm试管,各加0.5ml 1:4稀释的新鲜兔血浆(或人血浆),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0.5ml待检菌的肉汤培养物,另二支试管中分别加0.5ml凝固酶阳性和阴性菌株肉汤培养物作对照,35℃孵育,每30min观察一次,一般观察3h。
此法用于测定游离型凝固酶。
[结果和意义]玻片法:细菌在血浆中聚集成团块,无法混匀则为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反之,细菌在血浆中呈均匀混浊则为阴性。
试管法:细菌使试管内血浆凝固呈胶冻状,为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反之,试管内血浆不凝固仍流动的,则为阴性。
血浆凝固酶试验是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和非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试验之一,前者多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二)肥达试验[原理]人类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后,约经l~2周即可在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素),此种抗体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相混合,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根据凝集现象判断凝集效价。
实验报告5.置于56C水浴箱2~4小时。
6•放冰箱过夜或放37C水浴箱18小时后观察结果。
7.结果观察最强:上液澄清,细菌全部凝集沉淀于管底。
强:上液轻度混浊,细菌大部分凝集沉淀于管底。
弱:上液混浊,细菌少部分凝集。
不凝:液体呈乳状与对照管相同。
二者均在正常值内,患伤寒的可能性小;H 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 O 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接种了伤寒菌苗或者是接种的回忆反应; O 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 H 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者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一般间隔1~2周复查,若抗体效价比前次结果增高2~4倍,则具有诊断价值。
选择滩:诣正确点选肥达反应检测结果与相应的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伤寒及副伤寒感染早期/交叉反应伤靈及副伤冬感染晚期/预防接种/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伤寒 甲型副伤寒 乙型副伤寒 丙型副伤寒接种伤寒及副伤寒三联疫苗 非肠热症/早期用抗生累/免疫功能低下六、教师评价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沉淀反应实验日期院 系专 业班级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掌握对流免疫电泳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其用途。
二、实验器材器材:电子天平、锥形瓶、200ml 量筒、药匙、称量纸、水浴锅、微波炉、洗耳球、玻片、移液管、IIIIITO TH TA TB TG废液缸、打孔器、胶头滴管、移液枪、镊子、纱布条、电泳槽试剂:pH8.6 0.05mol∕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粉五、实验总结1•待测孔与抗血清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为阳性,不出现白色沉淀线为阴性。
如沉淀线不清晰, 可把琼脂板放在湿盒中37 C数小时或置电泳槽中过夜再观察。
六、教师评价。
肥达氏实验的名词解释肥达氏实验的名词解释如下: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最早由肥达(Widal)用于临床,故名。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待测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 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但其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带菌者。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抗O及抗H)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检查抗体的肥达试验是一种间接诊断试验,故对结果的判断要综合分析。
肥达试验阴性,亦不能排除患伤寒的可能。
如有些伤寒患者,肥达试验始终阴性。
肥达反应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其结果的解释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程,病史,以及地区流行病学情况。
机体患伤寒、副伤寒,一般于发病后1—2周内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并且随着病程延长而效价渐升,此时即可为阳性,第4周可达峰值,以后又逐渐降低。
一般以“O”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和“H”在1/160或以上为阳性。
O抗体主要是IgM,出现较早;H抗体主要是IgG,出现较晚。
根据此特点,肥达试验结果有如下诊断价值:二者均超过正常值,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二者均在正常值内,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H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接种了伤寒菌苗或者是接种的回忆反应。
O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H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者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H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可能感染伤寒。
一般间隔1—2周复查,若抗体效价比前次结果增高2—4倍,则具有诊断价值。
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是两个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常用检测方法和评估指标。
它们作为衡量免疫系统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临床意义及相关疾病。
一、肥达试验(P-D反应)的原理和应用1. 肥达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肥达试验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对肥达菌(属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的特异性IgG抗体来评估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程度及免疫应答情况。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者血清与肥达菌抗原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可见的沉淀反应。
2. 肥达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肥达试验在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阳性的肥达试验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能帮助评估感染的程度。
该试验可用于判断结核病是否处于活动期,对于携带者的筛查、结核性脑膜炎的辅助诊断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和应用1. 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外斐氏反应是评价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一种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与人类红细胞(RH阴性)凝集反应的自然发生来反映血清中抗凝集抗体的含量。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者血清与RH阴性人类红细胞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2. 外斐氏反应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外斐氏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疾病活动性评估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阳性的外斐氏反应提示患者体内存在过多的抗凝集抗体,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外斐氏反应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疾病的预防控制。
三、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临床意义的总结回顾1. 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在临床中的重要性肥达试验和外斐氏反应作为常用的免疫功能评估工具,帮助医生了解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情况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程度和活动性。
它们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疾病的预后判断和预防控制措施。
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9-01-09T15:35:04.0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6期作者:蔡利群李凤[导读] 若效价逐渐上升则其诊断价值更大,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摘要】目的:探讨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的诊断中的应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寒患者30例,应用肥达反应和血培养进行分析。
结果:30例患者细菌学培养阳性13例,阳性率为43.33%,进行肥达反应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76.67%;细菌学培养与肥达反应均为阴性6例,占20.0%。
30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13例(43.33%),第2周18例(60.0%),第3周22例(73.33%),4周23例(76.67%)。
结论:伤寒的诊断不能只依靠肥达反应,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
【关键词】伤寒;肥达氏试验;阳性率;意义【中图分类号】R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046-02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起病较缓,体温阶梯性上升,5~7日达高峰,相对缓脉,表情淡漠,病程第6~12日出现玫瑰疹,数量少。
白细胞数减少,肥达反应阳性,血及骨髓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采用凝集反应检测方法对血清标本中的“O”及“H”抗体[1],即肥达反应有助于伤寒的临床诊断。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寒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以发热入院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 26.5±2.5岁。
其中儿童10例,成人20例;发热时间为9~26天,平均时间10.5±2.5天;体温为38.3~41.5℃。
肥达氏反应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项目名称]肥达氏反应这项化验是检查患者是否被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感染。
[别名]伤寒杆菌凝集试验[英文缩写]WR[参考值]伤寒杆菌凝集价H<1:160,O<1:80;副伤寒凝集价A<1:80,B<1:80,C<1:80[临床意义]机体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后会产生相应抗体,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抗体。
一般当H≥1:160,O≥1:80,副伤寒凝集价≥1:80时,才有诊断意义。
病程中应每周复查一次,如病人H与O的凝集价均高于参考值或较原凝集价升高4倍以上,则患伤寒的可能性很大。
若H凝集价高而O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以往预防接种疫苗的结果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伤寒、副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正常范围:0<1:80 H<1:160A、B、C均<1:80检查介绍:本试验(又称肥达Widal试验)可协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一般病人抗体多在发病后1周出现,以后逐渐上升。
临床意义:O、H凝集价均有增高者可诊断伤寒;O及A、B、C(其中之一项)凝集价增高时,可诊断甲、乙、丙的某一种。
最有意义者系其凝集价逐渐上升并超过参考值。
三、肥达反应【原理】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材料】1.患者血清1:10稀释2.伤寒杆菌O菌液、H菌液、甲、乙型副伤寒H菌液3.生理盐水、试管、吸管、56℃水箱等【方法】1.取清洁小试管32支,分成4排,每排8支,依次编号。
2.于小试管内各注入0.5ml生理盐水。
3.于每一排第一管内加入1:10稀释的患者血清0.5ml,用1ml吸管吹吸三次,混匀,吸出0.5ml注入第二管作对倍稀释,……依次稀释至第7管,弃去0.5ml,第8管为对照。
肥达氏实验名词解释
肥达氏反应又称为伤寒杆菌凝集试验,是通过试管凝集反应的方式,判断患者血中是否含有伤寒杆菌。
简单的说,肥达氏反应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普及。
肥达氏反应所诊断的伤寒,一般是发病1-4周之内可以诊断的明显一些。
同时,肥达反应的值,可以反映出伤寒杆菌的发病性质。
伤寒的是一种传染病,主要危害是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肠子出血、肠子穿孔,还有中毒性肝炎、心肌炎、气管炎,甚至容易引起肾衰竭出现尿毒症。
外斐氏反应[定义]外斐氏反应: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
外-斐氏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用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英文缩写]WFR[标本采集]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变形杆菌O X19、O X2、OX K凝集价<1:80。
[临床意义]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
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 K升高明显。
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在1:200~1:800);恙虫病患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4周可达80%);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孕妇稍有增高。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其基本病变为全身性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肝脾肿大等为特征。
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J叮咬而传播给人。
发病季节多见于临床表现1.起病急,有畏寒或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
2.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名称】肥达反应【英文名】Widal test【别名】肥达氏反应【概述】伤寒、副伤寒患者发病12天后血清中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并逐渐上升,至第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肥达反应,又称伤寒血清凝集试验,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以检查血清中抗体效价及其增长幅度。
【原理】人类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后,约经1~2周即可在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素),此种抗体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相混合,在适当电解质参加下可出现凝集现象。
肥达反应是用伤寒沙门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常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试剂】(1)诊断菌液:生物制品研究所有商品供应。
一般包括伤寒沙门菌H、O,副伤寒沙门菌A、B。
用前按使用说明稀释至适当浓度(一般为每毫升含10亿菌体)。
但应注意有效期限,如出现自凝者不应使用。
(2)被检血清(可以不加温灭能)。
(3)生理盐水(8.5g/L)。
【操作方法】(1)准备4排小试管,每排7支,标明记号。
(2)另取中号试管1支,加入生理盐水3.8ml及被检血清0.2ml(吸注液应将吸管外壁拭净,注液时把吸管插至管底,以防过多沾于试管内壁)。
(3)用吸管将上述二者混匀(需用吸管连续吸注3次,吸时深入液面下,注时离开液面)使成1∶20的血清稀释液。
(4)吸取上述1∶20血清稀释液2ml,按每管0.5ml液量分别加入各排之第1管。
(5)于上述中号试管内加入生理盐水2ml并混匀,此种血清经2倍稀释(由1∶20稀释成1∶40)。
(6)再吸取此1∶40血清稀释液2ml,按每管0.5ml液量分别加入各排之第2管。
(7)如此连续稀释到各排第6管为止。
各排的第7管只加生理盐水0.5ml,不加血清,作为抗原对照。
此时各排第1至第6管的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20、1∶40、1∶80、1∶160、1∶320、1∶640。
(8)将前述的四种诊断菌液分别加于1、2、3、4各排的每一试验管及抗原对照管内,每管0.5ml。
肥达试验名词解释肥达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和分析某种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毒性和安全性的方法。
它是一种常规的实验方法,通常用于评估药物、化学物质和其他化合物对动物或人体的影响。
肥达试验得名于德国药理学家约翰·乔治·肥达(JohannGottlieb Fritze Hertwig),他发明了这种实验方法。
该实验方法的原理是将物质在一组受试动物体内进行长期暴露,然后通过观察动物体内发生的变化来评估物质的毒性和安全性。
肥达试验通常分为急性肥达试验和慢性肥达试验两种。
急性肥达试验是将物质投与动物体内,观察短时间内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以评估物质对动物的急性毒性。
慢性肥达试验是将物质长期投与动物体内,观察长时间内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以评估物质对动物体内系统的慢性毒性和安全性。
肥达试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
它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毒性和药效,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此外,肥达试验还可以用于评估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预测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然而,肥达试验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由于在动物体内进行的实验无法完全复制人体内的生理和代谢过程,因此肥达试验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无法准确预测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另一方面,肥达试验涉及使用大量动物进行实验,可能涉及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人们逐渐采用替代实验方法,如体外试验、计算机模拟等,以降低对动物的实验使用,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
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通过立法和政策来限制和减少对动物的实验使用。
总的来说,肥达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物质毒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实验方法。
尽管它存在一些争议,但在直到发展和应用替代实验方法之前,肥达试验仍然是研究和评估药物和化学物质安全性的基本实验手段。
外斐氏反应[定义] 外斐氏反应: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
外-斐氏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用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 [英文缩写] WFR [标本采集] 静脉血2ml,不抗凝,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正常参考值] 变形杆菌OX19、OX2、OXK凝集价<1:80。
[临床意义] 人体被立克次体感染后,血清中逐渐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在发病后5~12天出现,至数月后基本消失,一般凝集价在1:160以上或病程中效价明显上升有诊断意义。
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上要为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为OX19凝集价升高,恙虫病主要表现为OXK升高明显。
流行性斑疹伤寒(OX19阳性率100%;地方性斑疹伤寒(OX19部分可在1:200~1:800;恙虫病患者(患病后第一周Oxk有14%在1:80以上,第4周可达80%;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病人;孕妇稍有增高。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其基本病变为全身性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肝脾肿大等为特征。
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J叮咬而传播给人。
发病季节多见于临床表现 1.起病急,有畏寒或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
2.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3.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起病前3周内有野外接触鼠类活动或恙虫孳生环境史。
2.临床表现:突起畏寒,持续高热,伴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压痛、肝脾肿大。
肥达试验的诊断标准
肥达试验的诊断标准是:当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或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增高时,具有诊断意义。
请注意,肥达试验必须动态观察,病程中应每周复查一次。
如果病人H与O的凝集价均高于参考值或较原凝集价升高4倍以上,则患伤寒的可能性很大。
若H凝集价高而O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以往预防接种疫苗的结果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此外,如果H抗体凝集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凝集效价正常,可能与接种伤寒疫苗有关。
反之,如果O抗体凝集效价超过正常值,H抗体凝集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感染了其他沙门氏菌。
然而,肥达试验也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不能单独作为伤寒的诊断依据。
对于肥达试验阴性或结果可疑的情况,建议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诊断。
肥达氏、外斐氏实验简易操作规程一、试剂厂家: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二、试剂名称:伤寒、副伤寒及变形菌OX2、OX19、OXK诊断菌液。
三、试剂主要组成成份:肥达氏诊断菌液5瓶:(10ml/瓶,7.0×109/ml) 伤寒O901、伤寒H901、甲型副伤寒、乙型副伤寒、丙型副伤寒诊断菌液,各一瓶。
外斐氏诊断菌液3瓶:(10ml/瓶,7.0×109/ml) 变形菌OX2、变形菌OX19、变形菌OXK诊断菌液,各一瓶。
四、检验原理:用甲醛溶液灭活的伤寒、副伤寒及变形菌分别制成,通过凝集试验原理供肥达氏(Widal)、或外斐氏(weil-Felix)反应用。
五、标本要求:疑似伤寒、副伤寒或斑疹伤寒病人的血清。
六、检验方法:1、用10×6规格的试管架分别装入洁净的玻璃大试管:肥达氏试验玻璃大试管5列×6排;外斐氏试验玻璃大试管3列×6排。
2、用生理盐水配制1:40倍的血清稀释液16 ml,置于洁净的锥形玻璃瓶内(即生理盐水15.6ml+血清400μl),旋转摇动充分混匀。
3、用吸量管分别在试管架的第一排试管内(肥达氏5管、外斐氏3管)加入1ml 1:40倍的血清稀释液,在锥形玻璃瓶内加入8 ml生理盐水,对倍稀释了1:40倍的血清稀释液,旋转摇动充分混匀1:80的血清稀释液;用吸量管分别在试管架的第二排试管内加入1ml 1:80倍的血清稀释液,在锥形玻璃瓶内加入8 ml生理盐水,旋转摇动充分混匀成1:160的血清稀释液;依此方法连续对倍至第五排试管1:640的血清稀释液,并分别加入1ml血清稀释液在相对应的试管内;在第六排的试管内分别加入1 ml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
4、轻轻摇匀诊断菌液,从第一列至第八列分别加入按O、H、甲、乙、丙、OX2、OX19、OXK顺序对应的菌液50μl/管,并充分摇匀,把试管架平放置37℃的水浴箱内,18至24小时取出看结果。
肥达试验目的和意义
肥达试验是一种在医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评估新药的毒性和安全性。
通过肥达试验,可以对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药效以及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估,进而预测该药物对人类的作用和安全性。
肥达试验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发现有毒有害的物质并避免它们进入人类的生活和环境中。
另外,肥达试验还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帮助科研人员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肥达试验在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肥达试验,可以及早发现和排除有毒和有害的物质,在保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推进药物研发的进程。
此外,肥达试验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实验方法,为科研人员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