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归去来兮辞》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归去来兮辞》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其含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背景。
2. 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归去来兮辞》的作者陶渊明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的亮点和特色。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 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的读后感,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选择一首与《归去来兮辞》主题相关的古诗文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课堂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评价:观察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2. 学生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的评价: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远离不良风气。
二、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字词理解;2. 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2.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作,如《桃花源记》、《饮酒》等,激发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注意字词的理解,不懂的地方可以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享各自的收获。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分析,重点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2. 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的赏析文章;3. 调查了解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错误观念。
2. 作业检查: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参与度。
3.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难点】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序言,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
2、朗读课文,初通文意,把握文言现象。
一、预习检测检查学生《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
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三、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参考《导学案》并课件补充)2、研读并序在课前预习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四、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导学案》练习难点讨论2、并序中难点字词质疑3、讨论序文中陶渊明做官和辞官的原因各有哪些?哪个才是最主要的辞官原因?五、小组展示,点评1、难点字词展示、质疑2、概括序文内容两层内容:(一)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
(二)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
)原因有三点: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教案及原文《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教案范文以及原文,大家一起学习吧。
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拓展阅读相关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背诵情况和相关阅读的拓展程度。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是其主要教学目标。
授课的对象是高二结束,刚进入高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
根据对文本的分析、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学情分析,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我计划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能疏通文意,课堂上重视诵读品味、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能正确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利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语言表达等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辞赋特点,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分析研讨,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陶渊明的归隐,了解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选择,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陶渊明诗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意,梳理文章叙事和抒情的线索,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
2.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诵读品味、讨论交流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人论世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腆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一肚子锦绣文章,有的说是与众不同的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是的,他不屈己不媚俗,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选择和人生理想,在屡遭贬谪的坎坷仕途中走出了一条旷达的人生之路,是我们喜爱和景仰的一代文豪。
《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学地位。
(3)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的意境与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理想的热爱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意境与内涵。
2. 教学难点:(1)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
(2)深入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归去来兮辞》,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理想的热爱和追求。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归去来兮辞》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在情感教育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积极人生态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归去来兮辞》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句分析,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 利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学习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文体知识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2、作者简介陶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谥靖节。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而已。
可见本文的成就与地位。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一、加点字注音:求之靡.途()心惮.远役()稔.()敛裳.()轻飏.()载.欣载奔()眄.()西畴.()窈窕..()()耘耔..()()二、朗读提示1、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2、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3、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在第二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5、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归去来兮辞》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归去来兮辞》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分析。
3. 理解《归去来兮辞》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归去来兮辞》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其注释。
3. 与《归去来兮辞》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归去来兮辞》,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归去来兮辞》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等方面欣赏《归去来兮辞》。
(2)分析《归去来兮辞》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归去来兮辞》的艺术价值。
6. 作业布置(1)背诵《归去来兮辞》。
7.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归乡主题的诗词,如《江南逢李龟年》、《逢入京使》等,与《归去来兮辞》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2. 文化传承:介绍陶渊明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归去来兮辞》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七、课堂练习1. 翻译《归去来兮辞》中的重要句子。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能归纳“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的句式。
(3)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1)遵循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答疑,掌握一些浅近的文言知识。
(2)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对具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人格操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对他同黑暗的社会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给予肯定。
理解并评价作者的“隐居”思想,这种思想在二十一世纪是否还具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行”“引”“乘”“策”“审”“委”“怀”“而”“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怀。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陶渊明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思想和隐居的生活态度。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计划:2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引,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预习资料)朗读课文,给生字词正音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学们能背诵一下吗?(教师出示灯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再一次来聆听他的“田园”之歌,进一步来体会他的归隐之情。
(板书课题)二、简介作家作品及有关背景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大诗人。
出身官宦家庭,至陶渊明家境已衰落。
他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因家境贫寒,29岁才出仕,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下级官职,但时间都很短。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
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使用时间:2014-8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切实掌握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体会“辞”的风格韵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鉴历史,提高修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结合背景介绍,理解文意。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了解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详见《配套练习册》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2、历代名家评陶渊明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东坡诗话录》)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
(《朱子文集》)
姜夔: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白石道人诗说》)
3、历代名家评《归去来兮辞》
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
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
(〔宋〕朱熹《楚辞后语》)
吾尝怪陶渊明作《归去来》,托兴超然,庄、骚不能过矣。
(〔宋〕汪藻《信州郑固道侍郎寓屋记》)
论古今人物风流,惟两晋为盛,故发之文章,神思自然飘逸。
如陶元亮《归去来辞》,于举业虽不甚亲切。
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
(〔明〕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离骚》不必学《三百篇》,《归去来辞》不必学《骚》,而皆有其独至处,固知真古自与摹古异也。
(〔清〕刘熙载《艺概·赋概》)
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尘外。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
(〔清〕毛庆蕃评选《古文学条》卷二十六)
《归去来兮辞》写生归田园,《自祭文》写死归黄土陌,机杼仿佛。
(钱钟书《管锥编》卷四)
4、关于“辞”
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1)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2)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亦叫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辞与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而“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
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
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
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二、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1、先读课文,重点掌握“预习篇”部分的字音和通假字。
2、再读课文,重点理解“预习篇”部分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3、重点掌握“预习篇”特殊文言句式。
4、自主初步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认真思考,形成文字答案,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1、当堂同组同一层次的同学由一人向另一人翻译序言和第一自然段。
之后组内讨论,之后全班讨论不懂之处。
2、概括序言及各段的段意。
3、本文在序和第1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4、探讨:你认为陶渊明归隐背后究竟是“悲”还是“喜”?结合诗句来谈
四、写作提升
请简要谈一谈自己对陶渊明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册》“训练落实篇”的习题。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