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配套习题:第五单元5《坛经》两则(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73.21 KB
- 文档页数:5
《坛经》两那么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合作探究1、研读《慧能受法》译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
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
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2、《慧能受法》内容分析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
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
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
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
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3、研读《南能北秀》译文: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
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
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
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花未全开月未圆。
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
5《坛经》两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讲解。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居住。
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住持:担任住持。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
项,“住”的意思是“停留”。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法以.心传心②家叔以.余贫苦B.①法即.一宗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C.①汝为.六代祖②衣将为.信禀D.①惠能一闻.,言下便悟②以勇气闻.于诸侯项,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
B项,①虽然;②就。
C项,动词,作为。
D项,①动词,听;②动词,闻名,出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祖夜至三更..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C.未知根本..事由D.因此便立南北..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4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何以渐顿B.大王来何操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受:给予。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去:离开。
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宗:派别。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坛经>两则》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讲解。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居住。
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住:担任。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
答案:B解析:分析:B项,“住”应解释为“停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要求学生平时要准确识记并梳理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案:C解析:分析:C项,动词,作为。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共有18个,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梳理相关虚词。
3.下列加线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祖夜至三更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C.未知根本事由D.因此便立南北答案:D解析:分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时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并随时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多看、多思、多练,就能把这类题做好.4.下列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以渐顿B.大王来何操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答案:D解析:分析:D项为判断句。
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做该类题时,一定要首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得出答案.5.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
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
5《坛经》两则修剪欲望马志国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住持后,绕着寺院巡视,发现山坡上长着灌木。
一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客人问:“人怎样才能清除自己的欲望?”索提那克法师说:“只要能经常反复修剪一棵树,你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一壶茶的工夫过去,法师问他感觉如何。
客人笑笑:“身体倒是轻松了许多,可是堵塞心头的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客人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10天后再来。
法师不知道,客人是曼谷最负盛名的娱乐大亨。
10天后,大亨来了;16天后,大亨又来了。
3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得像一只鸟。
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可是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大亨修剪的鸟完全成型后,法师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
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
”大亨大悟。
人生的痛苦从哪里来?——我们所欲无限,而我们所能有限。
怎么解脱痛苦?——修剪欲望,收回自己的心。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人或东西能局限你,是你的欲望在疯长。
而你的心一旦回归自然本性,反而会获得无限的自由,你也就彻底摆脱欲望的局限了。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
稍长,卖柴养母。
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出家学佛。
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0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坛经》两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讲解。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居住。
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住持:担任住持。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
解析:B项,“住”的意思是“停留”。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法以.心传心②家叔以.余贫苦B.①法即.一宗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C.①汝为.六代祖②衣将为.信禀D.①惠能一闻.,言下便悟②以勇气闻.于诸侯解析:A项,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
B项,①连词,虽然;②动词,就,接近。
C项,动词,作为。
D项,①动词,听;②动词,闻名,出名。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祖夜至三更..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C.未知根本..事由D.因此便立南北..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答案:D4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何以渐顿B.大王来何操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7题。
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南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受:给予。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去:离开。
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宗:派别。
D.见迟即渐,见疾.即顿疾:快速。
解析:A项,“受”的意思是“接受”。
答案:A6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法传授给慧能,又害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密传授《金刚经》。
B.五祖弘忍把衣法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籍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
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
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
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
解析:C项,理解错误,“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不是形容身体虚弱,而是说传授衣法时的危险。
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参考答案:为什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佛法虽然是一种,人领悟佛法的见性有快有慢,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
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慧能拜师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
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客店。
客将柴去,慧能得钱。
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便明悟。
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
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
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选自《坛经》卷二,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却.向门前却:回头。
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持:拿来。
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准备。
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安排。
解析:C项,“宿”的意思是“过去的,平素的”。
答案:C9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便明悟。
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
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⑥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⑥解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
答案:A10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
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
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
原文为“大师欲更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
答案:D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2)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参考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差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慧能的父亲,本来籍贯范阳,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
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来到南海。
他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靠在集市上卖柴为生。
一天,有一个人买了慧能的柴,于是让慧能把柴送到客店去。
客人把柴搬走,把钱给了慧能。
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个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
”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
于是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
”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悟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悟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
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
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差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三、语言运用12某班级拟了一个班级学习分享活动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含标点在内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①班级学习分享活动,由小组分享和班级分享两部分构成。
②其中,小组分享包括主题、书目、作业三部分;班级分享有海报展示、笔记漂流、投票评比三个环节。
③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1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
不超过25字。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解析:这是一道寓言概括题,做题时,应将寓言中自然界的物象与现实人类社会进行对应。
语段中的风、云、太阳为三个相互埋怨的人,最后一句禾苗因没有雨而干死,可理解为某件事出现了严重的后果;风、云、太阳可以合作下雨,这是他们的职责。
据此概括讽刺了哪种现象。
参考答案: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