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
- 格式:docx
- 大小:18.67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可能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 事件的分类与描述3. 可能性的表示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正确描述和分类事件。
2. 教学难点:可能性表示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还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 探究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举例说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 确定性事件:太阳从东方升起、地球绕太阳转等。
- 不确定性事件:明天下雨、抛硬币正面朝上等。
(2)引导学生总结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的特点- 确定性事件:结果唯一,不可改变。
- 不确定性事件:结果不唯一,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3. 事件的分类与描述(1)将事件分为三类:确定性事件、不确定性事件、不可能事件。
(2)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汇描述事件。
4. 可能性的表示方法(1)讲解可能性的表示方法: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举例说明可能性的表示方法:- 抛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1/2、0.5、50%。
- 抽到红桃的可能性:1/4、0.25、25%。
(3)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表示方法描述生活中的事件。
5.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列举三个生活中的事件,分别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进行描述,并用可能性表示方法表示其发生的可能性。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可能性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课题是“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在本节课中学习如何运用概率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材中,我们主要研究了通过列表或画树状图来展示事件的可能性,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概率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列表和树状图来展示事件的可能性,并能通过实际操作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列表和树状图来展示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列表和树状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率的概念,我准备了电脑、投影仪和一些实际操作的教具,如骰子、硬币等。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抛硬币、掷骰子等实际操作,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事件的可能性。
2. 讲解概念:我会向学生们解释概率的概念,并介绍如何通过列表和树状图来展示事件的可能性。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利用列表和树状图来计算事件的可能性。
4. 随堂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计算事件的可能性,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概率的定义2. 列表法展示可能性3. 树状图法展示可能性4. 实际操作计算可能性七、作业设计1. 请用列表或树状图展示抛硬币出现正面的可能性。
答案:抛一次硬币,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1/2。
2. 请用列表或树状图展示掷骰子出现偶数的可能性。
答案:掷一次骰子,出现偶数的可能性是1/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讲解,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概率的概念,并学会了如何利用列表和树状图来展示事件的可能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概率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如何正确地使用列表和树状图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可能性一、教学目标1.理解“可能”和“不可能”概念,学会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2.学会用概率语言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可能”概念,学会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2.学会用概率语言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会细致思考问题。
2.学会运用概率语言准确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教师可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可能性”问题的思考。
例如,询问学生在某一天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并辅以图片、图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活动设计(1)学生活动1:细致观察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场地中,观察环境中的变化和不同,发现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在小组间互相分享讨论。
(2)学生活动2:口算游戏教师设计一个口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数字的变化,判断出数字的可能性,并运用概率语言描述。
假设题目是“在1~100中,谁先数到50谁获胜”,那么学生需要在口算过程中不断计算对手的数值,判断谁更可能先数到50,并用概率语言描述自己或对手的胜率。
(3)学生活动3:物品概率判断老师让学生互相取出5个物品,学生需要判断自己取出的物品属于哪种可能性,并计算概率,并请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例如,学生从口袋里取出了一个红色的橡皮,红色橡皮和其他4个物品相比,属于哪种可能性?3. 教学总结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总结,重点复习关键的概率语言,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分析事物的可能性,增强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深度。
五、作业布置1.自行设计三道可能性题目并计算概率(例如:学校明天开学,我明天上学的可能性是多少?)。
2.完成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根据给出的事件,分析其可能性的大小,并用概率语言描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育手段,如图片、图表、口算游戏等,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概率思维的乐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8.1 可能性性|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 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词语。
3. 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 教学难点: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2)引导学生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通过练习,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 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及描述方法。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及描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八可能性
第1课时不确定性
教学内容:教材第95~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倾听、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硬币、每个小组准备三个盒子1号、2号和3号盒子,10个白球,10个黄球。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
师:利用这个硬币我们可以玩一个游戏,同学们想玩吗?
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与同桌轮流掷10次硬币,先猜猜哪面朝上,再把实际结果记录下来。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玩10次“猜正反”。
师:你有什么发现?结果能确定吗?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不确定性”。
板书课题:不确定性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玩游戏时,为什么会有时能猜中有时又猜不中?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可能性(讲义)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专项训练(知识梳理+典例精讲+专项训练)1. 可能性。
事件的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描述。
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有关,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
3. 在设计摸球游戏时,一般遵循的规则。
要求一定能摸到的球,就向盒子里只放这种球;要求不可能摸到的球,就不向盒子里放这种球;要求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就多向盒子里放这种球,另一种球尽量少放一些。
【典例一】看奥运会,买门票,猜一猜。
(1)从几号袋中不可能拿到体操比赛门票?(2)从几号袋中一定能拿到开幕式门票?(3)从几号袋中可能拿到乒乓球比赛门票?【分析】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没有的话,不可能被摸出来。
只含有某种门票就一定会摸到这种门票。
【详解】(1)2号里面只有开幕式门票,从②号袋中不可能拿到体操比赛门票。
(2)2号里面只有开幕式门票,从②号袋中一定能拿到开幕式门票。
(3)1号袋子中有乒乓球比赛的门票,从①号袋中可能拿到乒乓球比赛门票。
答:从②号袋中不可能拿到体操比赛门票,从②号袋中一定能拿到开幕式门票,从①号袋中可能拿到乒乓球比赛门票。
【点睛】可能性的大小与事件的基本条件和发展过程等许多因素有关。
当条件对事件的发生有利时,发生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当条件对事件的发生不利时,发生的可能性就小一些。
【典例二】在一家百货商场,购物超过138元的顾客,可以转动圆盘1次进行抽奖。
(1)顾客转动圆盘1次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2)把这些可能的结果都写出来。
【分析】圆盘上有0元、1元、10元三种情况,任何一种情况都有可能被转到,所以有3种可能,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1)顾客转动圆盘1次有3种可能的结果;(2)这些可能的结果有0元、1元、10元。
【点睛】本题较易,考查了可能性事件的有关知识。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教学计划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教学计划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第95页和第96页【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体验活动中某些事件的发生,而其他事件是不可能的。
2.能够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确定”、“可能”和“不可能”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在特定的活动场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现象。
[教学困难]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老师:在上课前告诉学生一个信息。
一个新学生很快就要转到我们班了。
请猜猜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毖芯坎蝗范ㄏ窒蟆(1)老师:你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掷硬币好吗?抛硬币前,请猜硬币落地后是否朝上?还是颠倒过来?(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3)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并得出结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5)老师总结:当掷硬币时,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在落地后反向朝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板书:结果是不止一种雾霾蝗虫。
)2.安全措施(1)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白球。
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果。
教师: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白球,都是白球??教师指导标准化语言:我们通常在数学中使用“确定”一词来描述学生的这些含义。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单元教案本单元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抛硬币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确定现象,并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第二部分是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体验到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材的设计以活动为主,呈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机会。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研究本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有一些简单的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不确定现象,需要用一些诸如“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通过摸球游戏,初步体会到随着数量的变化,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通过“抛硬币”活动,学生可以进入到可能性问题的研究中,再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研究中接触不确定现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不确定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在谈话中都能运用上“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汇。
本节课就是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的思维更高层次地认识不确定现象。
为了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过程。
首先是一次摸球活动,全体同学参与,学生在装有6个红球、4个白球的盒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并进行统计。
接下来是两次摸球活动,改变盒子中红、白球的个数,分成两组同时进行。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这样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了学生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在研究活动中,“猜测、验证、交流”是贯穿始终的。
这三次摸球活动,都先让学生猜一猜摸出哪种球的次数多。
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并不评价,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活动,通过学生的统计汇报,验证学生猜测的结果是否准确。
再通过全班交流,发现规律并揭示“可能性大小”这一课题。
北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可能性》知识点汇总第 1 页 共 1 页第八单元 可 能 性一、不确定性1. 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生活中,有许多事件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具有不确定性。
如向上抛掷一枚硬币,因为硬币只有正反两面(带数字的一面为正面、带印花或国徽的一面为反面),落下来时,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多次抛掷后,可能正面朝上的次数多,也可能反面朝上的次数多,还可能一样多,所以,哪一面朝上具有不确定性。
2.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事件作出判断。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具有确定性;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具有不确定性。
确定事件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描述。
例如:(1)如果一个盒子里有10个红球,那摸出来的球一定是红球;(2)如果盒子里有5个红球,5个黄球,那摸一个球出来,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3)如果一个盒子里有10个黄球,那就不可能摸出红球。
二、摸球游戏1. 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有关。
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
如盒子里有3个红球和7个黄球,因为红球占的数量少,黄球占的数量多,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小,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2. 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推测物体的数量。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反映出物体数量的多少。
可能性大,所对应的物体的数量就相对多些;可能性小,所对应的物体的数量就相对少些。
要点提示: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明天是否会下雨、下个路口是否会遇到红灯等。
要点提示:对必然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时要用“一定”,对不会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时要用“不可能”,对不确定事件进行描述时要用“可能”。
要点提示:即使一种事物占的数量很少,这种情况也可能出现。
可能性再大也不代表一定能发生。
要点提示:可能性一样大时,表明对应的数量一样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八可能性-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知道可能性是表示某件事情发生机会的大小的量。
2. 使学生掌握求可能性的方法,能正确求出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可能性的概念2. 求可能性的方法3. 可能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可能性的概念,求可能性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可能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能性的概念和求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可能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事情,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这次考试能不能及格等。
这些事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那么,我们如何表示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呢?2. 讲解可能性的概念(1)定义:可能性是表示某件事情发生机会的大小的量。
(2)表示方法: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3)举例说明:一个袋子里有红球、蓝球、绿球各一个,随机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3。
3. 讲解求可能性的方法(1)直接求法:当事件的可能性可以直接计算时,使用直接求法。
(2)间接求法:当事件的可能性无法直接计算时,先求出其他相关事件的可能性,再进行计算。
4. 可能性的应用(1)生活中的应用:天气预报、彩票中奖、考试及格等。
(2)数学问题中的应用:概率问题、统计问题等。
5. 课堂练习(1)一个袋子里有5个红球、3个蓝球,随机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2)一个骰子连续掷两次,求掷出两次都是偶数的可能性。
6.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可能性的概念,掌握了求可能性的方法,并学会了可能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求掷一枚硬币连续掷三次,都是正面朝上的可能性。
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1.教师:上课之前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同学们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2.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
(1)教师: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抛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3)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5)教师小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2研究确定现象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