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大鼓和小鼓》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大鼓和小鼓》课堂实录一、寻找生活中的声音1、教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首先让我们随着大大和小小一起走进音乐谷吧——(教师播放视频动画《声音的强弱》)学生观看视频。
2、教师:自然界、生活中强弱不同的声音可多啦,你能想到的有哪些?下面,就跟小伙伴合作,模仿并表现声音的强弱吧!学生模仿并表现强弱:雷声“隆隆”风声“呜……”小狗“汪、汪”小猫“喵、喵”撕纸声“嘶……”3、教师: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进音乐谷,看看大大和小小又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音乐小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动画《强弱记号》)学生观看视频。
4、教师:下面,我们来听歌曲《大鼓和小鼓》,想一想,在演唱歌曲时,哪里应该唱的强,哪里应该唱的弱?学生:擂起大鼓咚咚应该唱的强些,敲起小鼓嗵嗵嗵应该唱的弱些。
5、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敲击大鼓、小鼓,让学生在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6、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大鼓和小鼓》。
二、新授(一)声势表现1、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聆听歌曲范唱,想一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欢快、活泼。
2、教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非常欢快、活泼的,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想一想做什么动作发出声音可以模仿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呢?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模仿。
3、教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在“咚”和“嗵”的地方用跺脚和拍手模仿乐器不同音色。
(1)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学生做动作。
(2)教师评价后,再次集体听音乐做动作。
4、拍手跺脚代替原有歌词。
(1)教师范唱,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代替教师的演唱。
(2)教师在“咚”和“嗵”的地方只弹琴不唱。
(3)个别学生在前面带领其他同学进行这个活动。
(4)教师范唱,集体再次用动作代替歌词。
(二)学习歌词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一下歌词,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
唱歌大鼓和小鼓-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能够正确饶口唱唱《大鼓和小鼓》。
•能够简单正确地击打已学习的打击乐器。
•认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唱歌,击打打击乐器。
•教学难点:正确唱饶口唱唱《大鼓和小鼓》。
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材《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要预习相关内容。
•准备好打击乐器:木鱼或手鼓、鼓槌、大鼓、小鼓。
•准备好指示板。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1.教师问学生是否喜欢唱歌和听音乐,有哪些欢快的歌曲。
2.教师播放欢快的歌曲,让学生跟着唱,并与学生交流自己说唱的感受。
2. 学习唐诗(5分钟)1.教师给学生介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文化名流,也是唐朝的代表人物之一。
白居易被称为“诗仙”,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2.教师朗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和同学一起分享文化背景和体验。
3.让学生跟着老师念诗。
3. 学习歌曲和打击乐器(30分钟)3.1 学习《大鼓和小鼓》的歌曲1.教师播放歌曲《大鼓和小鼓》(来自《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可在教学时先进行演示听)。
2.教师和学生一起唱歌,注意声音、节奏和韵律。
3.2 学习打击乐器1.教师向学生介绍木鱼、手鼓等打击乐器,并向学生展示如何击打。
2.让学生轮流尝试击打鼓。
老师可以在击鼓时给出指令,如“大力一点”、“小力一点”、“慢一点”、“快一点”,让学生在击鼓时也能体验到不同的感觉和效果。
3.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击打小鼓,一组击打大鼓,学生根据唱歌和击鼓指令协作演奏乐器。
4. 巩固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再自由选择某一乐器进行练习,并加入自己的感性体验。
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提供指导或者鼓励,促进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
5. 结束环节(5分钟)1.教师问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学生简单回顾。
2.教师询问学生对今天课堂的感受和建议,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
3.教师给予学生奖励和鼓励,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大鼓和小鼓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分辨声音的强弱2、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3、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以更好地塑造歌曲音乐形象。
教学内容:《大鼓和小鼓》是一首二拍子的日本儿歌,旋律共有两句,歌词内容为大鼓和小鼓一强一弱的敲击,体现音乐中力度的对比,歌曲简单易学。
从第一册开始,器乐学习的内容已经从打击乐器的个人敲击到相互配合,经过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到第三册第七课,器乐学习初步进入培养学生参与小乐队配器和多层次演奏的阶段,《大鼓和小鼓》一课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学生参与多层次演奏活动的起承转合的切入点。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边唱边演奏歌曲。
教学难点:分辨音的强弱,并用唱、拍、舞、奏等不同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鼓、小军鼓、钢琴、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1、同学们,早上好生:老师好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有个谜语把老师难住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困难吗?(出示ppt)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你们来猜猜它是谁?生:鼓师:你们太聪明了,为了奖励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小鼓槌跟随音乐一起敲鼓吧。
2、玩乐器(1)教师播放强弱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分辨声音的强弱。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好多小乐器,你能找到它们吗?同学们太聪明了就是我们的小桌子和小凳子,我们带上我们的小乐器和它们一起感受强弱吧。
(2)认识、了解不同的鼓。
师:这里还有一群小动物也在表演,它们想与前面小动物们比赛呢!它们手中都拿着些什么乐器呀?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鼓朋友,他们来和大家一块玩呢师:小乐器真有礼貌,小朋友要不要也和他们问好呢?(3)节奏练习一个叫大鼓。
×××嗨你好!一个叫小鼓,也叫小军鼓。
×××××你好小朋友(2)通过敲击、观察正确分辨大小鼓在声响、形状、敲击方式上的区别。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大鼓和小鼓》教案歌曲分析《大鼓和小鼓》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二拍子的节奏为基础,旋律简洁明快,全曲共八小节,分为四乐句。
歌曲内容主要围绕大鼓和小鼓的不同声音特点展开,通过一强一弱的敲击声,生动地展现了音乐中力度的对比,使得歌曲既富有教育意义,又易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
歌词内容直接明了,以“擂起了大鼓,咚咚;敲起了小鼓,嗵嗵嗵”等简单的词句,生动地描绘了大鼓和小鼓的敲击声。
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歌曲所传达的内容,并在演唱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力度的对比。
同时,歌词也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不同声音,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音乐的兴趣。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感受歌曲的强弱规律。
2、在歌曲学习中,认识大鼓和小鼓。
3、正确掌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能够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1、歌曲《大鼓和小鼓》的学唱: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正确演唱歌曲,并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2、认识大鼓和小鼓:了解两种乐器的音色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用音乐的方式问好!2、发声练习。
二、新课导入1、你认识这两种乐器吗?(课件出示大鼓、小鼓图片)生:鼓师:这两个鼓有什么区别吗?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2、大鼓和小鼓有什么区别?(听老师敲两个鼓)师:听这两个鼓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生: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结:大鼓是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声音低沉有力;小鼓类似大鼓但体积小得多,声音清脆响亮。
3、导入课题:你们知道大鼓和小鼓在歌曲中是如何表现的吗?它们的声音在歌曲中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呢?让我们通过歌曲《大鼓和小鼓》一起来了解。
三、歌曲学习1、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中出现了哪两种声音?这两种声音分别是怎样的?师:歌曲中出现了什么声音?生:大鼓:咚咚小鼓:嗵嗵嗵2、再次聆听: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歌曲情绪:欢快、活泼地速度:中速3、跟着老师学唱歌谱:注意音准。
《大鼓和小鼓》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
2、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并能积极参与声音的探索。
3、认识乐器:大鼓、小鼓、琵琶、二胡等。
教学重难点:1、感受并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2、感受人声和乐器的不同音色。
3、对声音的联想。
(学生虽然对生活中声音有一定的感受,但没有从声音引起联想的经验。
)教学过程:一、组织纪律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学生随音乐拍手,做小燕子等动作)。
2、师生问好!二、声音的联想1、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同两边,相互难见面(耳朵)2、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请把你们听到的声音来模仿给老师听一听:教师提示学生模仿雷声“隆隆”风声“呜……”小狗“汪、汪”小猫“喵、喵”生活中自己创造的声音撕纸声……“嘶”……相同瓶装不等量水的声音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
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
三、进入课题1、出示挂图(1)大家看,图中的小动物们正在表演呢!真热闹呀!它们手中都拿着什么乐器?(学生说出各自动物手中拿的(打击)乐器,教师给予订正)2、大家想听一听这些乐器的声音吗?想不想看到真实的乐器?(1)教师出示部分乐器:大鼓、小鼓、锣、镲、三角铁等(2)请学生上前动手敲响乐器,亲自体验乐器声音。
(3)教师演示两种打击乐:用小鼓拍打一段节奏;用三角铁为歌曲《小星星》伴奏。
学生能认识部分打击乐器并感受其声。
四、深入课题1、师,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不同的鼓声敲打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1)教师敲打大鼓两声,学生模仿“咚、咚“(强调是两声,并重音)(2)教师敲打小鼓三声,学生模仿“嗵、嗵、嗵”(强调三声)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3、节奏地朗读歌词擂起了大鼓,咚咚敲起了小鼓,嗵嗵嗵,擂起了大鼓,敲起了小鼓,咚咚,嗵嗵嗵。
4、教师范唱5、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2)律动处理(引导学生用手脚来表现大鼓、小鼓声)“咚咚”跺二下脚“嗵嗵嗵”拍三下手(3)练唱歌曲A、教师唱“擂起了大鼓”学生唱“咚咚”B、分组上述进行。
《大鼓和小鼓》教案一、导入:1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奇妙的手势》律动,让学生为上课做好准备;2教师在钢琴上弹几个简单的音,让学生听一听,并唱一唱,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教师用强和弱不同的力度弹奏1、3、5三个音,并用不同的力度演唱,让学生说一说老师是怎样唱的?有什么不同?3教师分别敲大鼓和小鼓,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力度的不同。
4音乐小知识:告诉学生音乐中强弱不同的音叫做力度,强用f表示,弱用表示;学生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强和弱不同的声音?并起来说一说。
二、节奏练习:1教师在鼓上敲节奏,学生拍手模仿XXXX|XXXXXX|XXX2 请同学们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敲上边的节奏,并模仿大鼓小鼓的声音咚咚咚咚|咚咚 f嗵嗵嗵嗵|嗵嗵嗵三、新歌教学:(一)聆听:1请学生们初次聆听歌曲。
这首歌曲中,你听到了哪些强和弱不同的声音?生: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2复听歌曲,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生:欢快地、高兴地……3再听歌曲,边听边在大鼓和小鼓声音的地方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拍手。
(二)唱歌谱:1和老师一起边做柯达伊音乐手势边唱歌谱;2教师弹钢琴,学生跟琴声演唱歌谱。
(三)读歌词:1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按节奏朗读歌词;2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按节奏朗读歌词。
(四)唱歌曲:1学生跟范唱录音小声跟唱歌曲;2学生跟范唱录音稍微放开声音跟唱歌曲;3教师提要求:注意大鼓和小鼓声音的地方要唱出强和弱的不同;4教师弹琴,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5边唱歌曲,边加入声势动作;6歌曲接龙小游戏;7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强弱,自己设计表演形式上台表演,教师及时评价并鼓励。
(五)复习歌曲《大雨和小雨》,注意歌曲中大雨和小雨声音的强弱不同。
(六)小结并在《大鼓和小鼓》歌声中结束本节音乐课。
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三课时《大鼓和小鼓》教案(通用6篇)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三课时《大鼓和小鼓》篇1教学内容: 会唱歌曲;认识鼓。
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对鼓的兴趣与喜爱,有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求知愿望。
2 、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教学重点: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声音及强弱力度特点。
教学难点:创编简单的节奏鼓点。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鼓种类若干。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学生听民乐合奏《丰收锣鼓》音乐片断。
二、话说鼓:( 1 ):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是皮肚里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
(学生猜—乐器)(鼓)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鼓的世界。
( 2 )趣说“鼓”字。
(图片)●同学们,你见过“鼓”字吗?它是我国古代文字(甲骨文)里的“鼓”字,离现在至少有三千多年了。
●传说最早的鼓是用泥土蒙及做成的鼓槌是用草扎成的,鼓下有脚、鼓上还插着羽毛呢?●“鼓”是象形文字,左半边的“士”,中间“日”是鼓身,下面“一”是鼓脚,上面“ 八”是插着的羽毛。
●右半边的“及”就像一个人的执槌去鼓。
●小朋友们再仔细看看,“ 鼓”字多像一个人在敲鼓呀!提问:请问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看见鼓,听到鼓声的?生:过年、过节、开庆祝会、少先队鼓号队……师:鼓即是乐器又是道具,人类从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声中得到启示并创造了鼓,鼓的种类很多,具说能叫出名字来的就有上百种。
( 3 )鼓的种类名称:图片生:铃鼓、手鼓、腰鼓、长鼓、堂鼓、花鼓、战鼓、八角鼓、爵士鼓、架子鼓、定音鼓……( 4 )击鼓方法:设问:在一个鼓上,你们能敲击出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和节奏?生:在鼓上尝试并感受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敲击法,及不同的声音效果和节奏。
师: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敲击大鼓与小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与音色。
三、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1 )听赏歌曲范唱,感受歌曲其情绪。
并随音乐律动。
( 2 )学唱歌曲,并模仿打鼓的姿势。
( 3 )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强弱力度特点。
《大鼓和小鼓》课堂实录
一、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1、教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首先让我们随着大大和小小一起走进音乐谷吧——(教师播放视频动画《声音的强弱》)
学生观看视频。
2、教师:自然界、生活中强弱不同的声音可多啦,你能想到的有哪些下面,就跟小伙伴合作,模仿并表现声音的强弱吧!
学生模仿并表现强弱:
雷声“隆隆”
风声“呜……”
小狗“汪、汪”
小猫“喵、喵”
撕纸声“嘶……”
3、教师: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进音乐谷,看看大大和小小又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音乐小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动画《强弱记号》)
学生观看视频。
4、教师:下面,我们来听歌曲《大鼓和小鼓》,想一想,在演唱歌曲时,哪里应该唱的强,哪里应该唱的弱
学生:擂起大鼓咚咚应该唱的强些,敲起小鼓嗵嗵嗵应该唱的弱些。
5、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敲击大鼓、小鼓,让学生在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6、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大鼓和小鼓》。
二、新授
(一)声势表现
1、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聆听歌曲范唱,想一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欢快、活泼。
2、教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非常欢快、活泼的,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想一想做什么动作发出声音可以模仿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呢
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模仿。
3、教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在“咚”和“嗵”的地方用跺脚和拍手模仿乐器不同音色。
(1)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学生做动作。
(2)教师评价后,再次集体听音乐做动作。
4、拍手跺脚代替原有歌词。
(1)教师范唱,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代替教师的演唱。
(2)教师在“咚”和“嗵”的地方只弹琴不唱。
(3)个别学生在前面带领其他同学进行这个活动。
(4)教师范唱,集体再次用动作代替歌词。
(二)学习歌词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一下歌词,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
1、教师分句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2、教师评价及总结后集体按节奏读歌词。
3、教师弹琴,学生边拍手跺脚边读歌词。
4、教师评价,学生集体再跟琴,边做动作边读歌词。
(三)学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歌词读得不错,那让我们来学习歌曲吧!
1、学生跟琴用“啦”哼唱歌曲。
2、师逐句教唱歌曲。
3、生跟琴齐唱,在有鼓声的地方并模仿敲鼓。
4、学生跟随音乐伴奏边跺脚边拍手唱歌曲。
三、表现歌曲
1、引导学生在演唱时用强弱不同的力度表现出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音色。
教师:同学们唱的不错,但是如果能把大鼓和小鼓用不同的强弱力度唱出来的话就更好了。
2、为歌曲编创其他动作来表现大鼓和小鼓不同的音色。
教师:同学们,你们把强弱对比的和好了,那再想一想,还有什么动作来表现大鼓和小鼓不同的音色呢
学生:大鼓拍桌子,小鼓拍腿。
教师:很好,那请这位同学来台前表演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唱歌一边跟着做动作。
3、指生上台用大鼓和小鼓为歌曲伴奏。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大鼓和一个小鼓,下面我就请两位同学来台前用大鼓和小鼓跟着音乐来表演。
4、边表演边带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
教师要求:引导学生分辨出大鼓和小鼓演奏出的音色,除了力度上有差别之外,大鼓比较低沉,小鼓比较清脆,所以歌曲中表现大鼓的声音比较低,小鼓的则比较高。
四、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同学们学会了演唱《大鼓和小鼓》,也能够区分它们的声音。
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自然界中有哪些东西发出的是强的声音哪些是弱的声音在音乐里,只有进行强弱对比的音乐才是最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享受那美妙的音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