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34
针灸联合益气舒筋汤治疗颈肩腰腿痛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程度、活动功能的影响周欣,王永莉,汪妍(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71)[摘要]目的探究针灸+益气舒筋汤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的效果及对疼痛、活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2月在无锡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颈肩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配合益气舒筋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
对比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活动功能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79.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治疗后VAS 评分、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疼痛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
2组治疗后颈肩腰腿各功能量表评分(CASCS、C-M、JOA、Lyshol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肩腰腿各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2组治疗后0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0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o结论对颈肩腰腿痛患者辅以针灸联合益气舒筋汤治疗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可明显减轻疼痛,且有利于改善颈肩腰腿活动功能,减轻病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针灸;益气舒筋汤;颈肩腰腿痛;疼痛程度;活动功能doi:10.3969/j.issn.1008-8849.2021.16.019[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849(2021)16-1789-05颈肩腰腿痛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初期无特异性症状,直至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严重疼痛感、僵硬感,并影响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才引起患者对此类疾病的重视。
临床针对该症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以往多以口服镇痛消炎类药物治疗为主,尽管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但停药后病情易复发⑷。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分析目的:研究分析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效果,为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疾病中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方法:选择200例经络疼痛患者,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进行有效的分组,进行临床试验分析,对比患者的疼痛部位和发病规律,配合行之有效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进行经络疼痛的治疗。
确定患者间的不同类临床症状后,均选取患者相应疼痛经络循在四肢末端的井穴上采用针灸针刺刺激30 min,每组患者中医针灸治疗3~5个疗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期是否存在其他的并发症状。
结果:对200例患者中医针灸治疗3~5个疗程后,通过针灸针刺治疗,有196例(128例显效和68例有效)患者明显效果,疼痛感逐步缓解,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发生。
结论:在对患者经络疼痛的治疗中必须遵循经络疼痛特有的规律进行辨证分析和诊断,配合中医的针灸治疗。
标签: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临床分析经络疼痛定义为不同于人体神经疼痛或者其他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的疼痛,因为经络疼痛会引起患者独特的病理症状和体征状况,经络疼痛有一定的发病规律。
大部分临床中经络疼痛会出现酸、痛、麻、困、胀等不同的刺激反应,给患者带来较严重的生活干扰。
较为严重的经络感觉和循经疼痛会表现为丘疹、湿疹、红线、疤疹、色素痣、扁平苔癣、脱毛带等现象。
我国对于经络疼痛的病因和病理都有较多的实验研究理论[1],循经传感客观存在包括有:“外周”和“中枢”两类,本院门诊中医针灸科也致力于对循经传感的经络疼痛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分析,总结出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效果。
1 資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门诊中医针灸科收治的200例沿经络循行路线疼痛患者,简称经络疼痛的患者。
经络疼痛患者的职业包括学校老师、机关干部、团场一线承包土地职工。
男95例,女105例,男性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3.56±3.08)岁;女性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30.98±5.12)岁。
分析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摘要】目的:随着人们近年来的生活压力增加不断,颈肩腰腿痛的临床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现探讨采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方法:入组样本选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患者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
结论:对颈肩腰腿痛实施中医针灸综合治疗可以进一步发挥发挥药物的作用并通利关节,最大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情康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肩腰腿痛;中医针灸综合治疗;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颈肩腰腿痛是一组慢性功能受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病部位的慢性劳损、疼痛、肿胀等,其病因主要包括: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膝关节炎等【1】。
该疾病其起病隐匿,往往不存在典型症状,疼痛时轻时重且能自行缓解,且颈肩腰腿痛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早期无症状,具有多发性、易反复的特点,患病后疼痛明显,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颈肩腰腿痛以慢性劳损为主要诱发原因,所以单独西医治疗则效果欠佳【2】。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参加研究的样本均选自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和研究组(实施中医针灸综合治疗),每组患者各75例,均经过临床相关检查诊断符合颈肩腰腿痛标准(患者存在腰腿疼痛、肢体麻木、颈肩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采取磁共振诊断、CT诊断予以确诊,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知情本研究,自愿配合研究,并在相关文件签字确定。
排除不足18岁患者、及超过80岁患者,哺乳期妇女及孕妇、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椎体滑落、椎管内结合、椎管内外肿瘤疾病、椎管现在等情况、指标间P>0.05,具备可比性。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分析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经络疼痛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和临床表现确定其临床症状,然后选取位于四肢末端上的与其疼痛经络相对应的井穴给予针灸治疗,30min/次,均治疗3-5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10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有72例、治疗有效的有24例、治疗无效的有4例,分别占总数的72%、24%、4%,总治疗有效率为96%,总体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结论: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方法安全、疗效理想、患者乐于接受,值得广大相关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标签: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临床疗效;观察经络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它与人体神经疼痛或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的疼痛有所不同,经络疼痛的特点在于会使患者产生许多独特的病理症状或体征,并具有一定的病发规律。
通常情况下,经络疼痛会使患者出现痛、酸、麻、胀、困等刺激反应,严重者还会出现各类湿疹、丘疹、斑疹、红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线、色素痣、脱毛及扁平苔癣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中医循经传感理论对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是临床上治疗经络疼痛的一种常用方法。
我院近年来在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方面也做出了许多临床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100例经络疼痛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针灸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经络疼痛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46例,分别占总数的54%、46%;年龄在20-74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35.2±6.7)岁;病程在3天-15个月之间不等,平均病程(3.4±1.8)个月。
筋骨三针微创针法是将传统九针(张仲景医圣祠清朝年间“刀针”)吸收了其他微创疗法的精华,从而发明的中医微创针法。
并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生物病理学、结合大量尸体解剖学,提出了“人体软组织立体三角平衡原理学说”总结出了三刀法,所发明的中医微创针法。
筋骨三针法既具有现代微创针刀的松解、分离、推铲、减压镇痛的刀法;又具有传统中医针灸的、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及留针针法。
因此筋骨三针法在功能具有针刀的松解粘连、分离结节及针灸的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功能。
筋骨针在软组织损伤的病变区即结疤、粘连,或无菌性炎症部位松解粘连、解除了局部血管、神经的卡压症状,即通道减压作用,改善了病变部位的微循环,恢复了局部组织内力平衡。
筋骨针同时能够在肌纤维、肌筋膜间室和肌肉起止点的炎性粘连处,切开粘连、松解肌肉,能切开筋膜间室或滑囊、囊肿直接抽取囊腔内容物起到减张减压作用,减轻了局部组织内的压力和静态张力,松解骨神经纤维管的卡压症状,从而恢复了局部组织内的生物力学平衡。
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对筋膜病变的治疗,可分为病变点扇形分离法及病变区扇形分离法。
筋骨针的扇形分离法及注射留线法,一方面可以改善筋膜层次的微循环,促进炎性致痛物质的吸收;另一方面,通过筋骨针的切割、分离,调整筋膜层次的动静态力失衡,达到筋膜层次的动静态平衡,以达到以下作用:一、松解作用各种原因的软组织损伤(外因、风湿与类风湿)直接作用和慢性劳损,理化因素引起肌肉纤维、肌腱、肌筋膜、腱鞘、滑囊、韧带及血管、神经等软组织撕裂出血,人体在修复过程中,由于充血、水肿、渗出、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结疤粘连。
由于粘连致使骨关节周围的肌肉、筋膜、韧带变性,原有位置和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破坏了原有的动静态平衡,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
二、三角平衡功能人体动静态的平衡,是依靠骨骼框架的平衡稳定系统的肌腱、韧带及筋膜等软组织,构成人体许多立体三角区,达到人体的动静态平衡稳定,而人体骨骼框架是以脊柱为中轴,人体的骨骼框架以脊柱为中轴,上承头颅部,贯通胸阔,下连骨盆,构成了头颈部、胸腔部、骨盆三个中心立体三角区。
中老年颈肩腰腿痛采用平衡针灸治疗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平衡针治疗中老年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将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我院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25例,平衡针灸治疗),分析2组VAS评分以及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效果十分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从而促进其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可应用推广。
关键词:中老年颈肩腰腿痛;平衡针灸治疗;临床效果;观察中老年人常常面临颈肩腰腿痛的问题。
这些疼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姿势不良、肌肉疲劳、关节炎、骨质疏松等,颈部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问题,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或电脑造成的。
颈椎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引发颈部疼痛的病症,肩部疼痛常常与肌肉疲劳、肌腱炎、关节炎等有关。
长时间的办公、抬重物品或者运动损伤都可能导致肩部疼痛。
腰部疼痛在中老年人中也很常见,可能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或者腰椎关节炎引起的。
不正确的姿势、长时间的久坐、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增加腰部疼痛的风险,腿部疼痛可能是由于肌肉劳损、关节炎、静脉曲张等引起的。
长时间站立、走路、肌肉过度使用等都可能导致腿部疼痛[1-2]。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还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其实施有效地治疗干预十分重要。
基于此,本文主要取到我院接受治疗的颈肩腰腿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其实施平衡针灸治疗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详见下文所示:1.一般资料随机将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常规方式)、观察组(25例,平衡针灸治疗)。
观察组中,患者年龄最大80岁,最小66岁,平均年龄值为(70.57±3.58)岁,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2例(48.00%)、13例(52.00%);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大81岁,最小67岁,平均年龄值为(70.66±4.58)岁,男性、女性例数分别为14例(56.00%)、11例(44.00%)。
针灸是如何"止"痛的针灸在一些急性方面的疼痛,比如落枕、急性的腰扭伤,这种情况下用针灸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而且相比于中药而言,针灸会更加的高效,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那么,针灸是如何"止"痛的?可以治疗哪些方面的疼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针灸是如何"止"痛的?针灸疗法的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
按照中医古籍的说法,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联系的网络。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经络就好比是一棵树的枝干,而针灸的穴位就分布在这棵树的各条枝干上。
我国针灸术的发明对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系统的针灸理疗,用针刺“俞”即可止痛,而且四总穴歌也延传至今:“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意思是说只要选对了合谷穴,列缺穴,委中穴,足三里穴等穴位,相应部位的疼痛即可针到病除。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指把毫针按一定的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和提插等针刺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用燃烧的艾绒、艾条、艾粒等,按一定的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两种都是通过穴位、经络,调节人体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我们的皮肤、肌肉、筋膜等组织中,存在着很多神经系统末端的感受器与效应器。
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特定的感受器与效应器被激活,使穴位处于“敏化”状态,此时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感受器便会激活局部的神经纤维,从而发出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在接收到信号之后,便会发挥全身性调节功能,从而治愈疾病。
2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疼痛?2.1腰痛针灸治疗腰疼效果也较为显著。
腰痛的针灸治疗以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为主,可采用远近相配取穴。
如局部取阿是穴,腰为肾之腑;远端取足太阳经的穴位,如肾俞、大肠俞、委中穴,治疗效果显著。
如果患者腰痛较为剧烈,可远端取平衡针的穴位,如悬钟穴、后溪穴,同时腰部可进行功能锻炼,配合针灸的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