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2)
- 格式:ppt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1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之资本积累一、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的源泉,资本积累乂是扩人再牛产的重要源泉。
具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冇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木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规模与剩余价值的量成正比。
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增人;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人,资本家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木化进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虽:,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Z间的差额。
4 .预付资本的大小。
三、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1.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冃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积累也是由竟争规律决定的。
谁要在竟争中取胜,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追加投资。
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耍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四、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1•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人量的人身自由且失去主产资料而乂无足够空活资料的劳动者;•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的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大屋货币财富。
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木的原始积累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完成的方式、来源、实质及其历史价值的评价:•方式一暴力掠夺的方式;•来源一国内盘剥小生产者和农民、国外殖民贸易、奴隶和毒品贸易;•实质一以暴力手段强行迫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实现条件: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3.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VS.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和基础.4.从再生产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1)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3)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之外也是从属资本的.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
2.商品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的结合为基础的4.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和消费的比率来决定的.(2)在剩余价值分为消费和的积累比率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量决定。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④预付资本的多少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2.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它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4.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直接通过积累而在价值形式和生产要素形式上都扩大起来。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题型练习(2010)导论部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A.劳动价值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重商主义经济学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A、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B、商品经济产生的必然性C、经济规律D、剩余价值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项目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有()A. 开采中的石油B. 冶炼用的矿石C. 纺纱用的棉花D. 生产用的厂房E. 采伐用的原始森林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促使其变化和发展,具体体现在()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B.它能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C.它能改变劳动创造财富的规律D.它能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E.它能革新或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三、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8)2.什么是经济规律?怎样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P12-13)第一章商品和货币一、单项选择题1、相等体积的黄金和木快,黄金的价值大于木快,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黄金的使用价值大B、生产黄金的劳动耗费大C、黄金的重量大D、黄金可以充当货币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句话说明(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C.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D.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3. 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表明( )A.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取决于其价值量B.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其使用价值量C.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与其使用价值无关D.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4、“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社会生产关系2.什么是经济规律?怎样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生作用都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经济规律对人们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了旧价值。
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怎样?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本质: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直接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4.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怎样?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的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价值规律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核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作为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从而成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