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与肺结核鉴别诊断1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2.85 KB
- 文档页数:2
尘肺病鉴别诊断1实例探讨尘肺病诊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关乎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的权益和责任。
在诊断过程中,其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通过对1例有粉尘接触史,两中上肺出现团块样及索条样病灶进行鉴别诊断分析,提醒尘肺诊断医师在工作中一定要认真阅片、结合病史、职业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标签:尘肺;鉴别诊断;探讨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在临床上属于间质性肺病的范畴。
其胸部X线表现与其它间质性肺病的X线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极为相似[1],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现对我中心受理的1例有粉尘接触史病例进行简要分析。
1 临床资料男性,65岁,2007年下半年始出现无明显诱因咳嗽,咳少许白色粘液痰,伴有胸闷、气喘,咳嗽及活动后明显。
于2008年~2010年4月进行抗结核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未提供当时就诊资料)。
患者为明确是否患有尘肺病而申请诊断。
患者自2001年4月~2008年4月在某炉业有限公司从事石墨筛粉工作,接触石墨粉尘,每天工作8~10h,工作场所自然通风,劳动防护用品为工作服,纱布口罩。
因患者当年所在工作场所已不存在,无法进行工作场所粉尘检测,同工种亦无尘肺病诊断病例,患者未提供历史职业健康体检报告。
患者自发病以来,先后发生5次自发性气胸并多次住院治疗,住院查肺功能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两次血液抗结核抗体检查阴性,结核痰涂片抗酸杆菌阴性,T-SPOT檢验:结核感染T细胞(A抗原)0个,结核感染T细胞(B抗原)0个。
右上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显示:条索状肺组织内见大量黑色炭末沉积,刷片见少量炎细胞。
病理-液基细胞检查:未见恶性细胞。
心脏血管超声检查:左室顺应性降低,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轻-中度肺动脉高压。
NM检查报告:肺阳性断层显像,双肺内散在斑片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T/NT最大值为13.9,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肿瘤断层显像,双肺内散在斑片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考虑良性病变可能;纵隔淋巴结显像,两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浓聚。
61值[5-6]。
在妊娠晚期,孕妇均会受到孕周、羊水、胎儿位置及胎盘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脐带根部胎盘入口处均具有一定的困难,此时会导致帆状胎盘发生漏诊,因此,建议在早期对孕妇展开超声技术检查,在中孕期超声观察孕妇的胎盘全貌,充分显示脐带根部胎盘入口情况,进而观察孕妇是否有帆状胎盘具,同时,在对帆状胎盘孕妇期间需要与帆状胎盘并血管前置孕妇进行鉴别诊断:(1)子宫下段扩张的血管的孕妇:血管前置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成为子宫下段扩张血管,在正常妊娠中可常见子宫下段血管扩张,但已有临床研究显示[7-8],子宫肌层血管在彩色多普勒中会清楚的显现母体血流频谱并非胎儿血流频谱,进而方便临床医生进行观察。
(2)脐带脱垂的孕妇:血管前置被误诊为脐带脱垂的几率也相对较大,脐带脱垂除在宫颈内口部位有显著的脐带显示外同时在宫颈管中也会显示,血管前置也不会仅仅在宫颈管中显现。
(3)脐带先露的孕妇:血管前置误诊为脐带先露的几率较大,临床医生需要嘱咐孕妇在起床活动之后观察自身位置的变化情况,若母体位置出现异常,胎儿先露会远离孕妇宫颈,游离脐带后可将其飘离在孕妇的宫颈内口,及时排除脐带先露。
有学者研究表明[9],孕早期予以孕妇经阴道超声检查进一步观察胎儿的脐带根部附着位置具有积极意义。
我院结合临床要求以及反馈结果在孕中期对孕妇的脐带根部胎盘入口展开系统筛查,但是因为部分原因会使得疾病出现较多的漏诊与误诊现象:(1)孕妇没有按时开展系统的筛畸检查以及畸形筛查后导致最佳筛查时期错过,进而使得部分脐带根部胎盘入口现象十分的困难。
(2)孕周较大的胎盘主要附着于孕妇的后壁,显示十分的困难,但是若按照开展会阴或阴道超声诊断技术检查。
(3)孕妇为双胎或多胎妊娠时由于胎盘覆盖面积较大不能够清晰的显示。
(4)临床医师在检查时对孕妇的脐带根部胎盘入口处直接忽略,检查不能够完全扫查孕妇的胎盘。
综上所述,帆状胎盘及血管前置孕妇借助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临床漏诊率较低,可作为临床诊断帆状胎盘及血管前置的主要手段。
第二节职业病诊断实践一、尘肺病诊断(一)矽肺病诊断案例1.案例患者,某男,44岁。
1985年7月1日至1987年上半年在家务农,下半年在当地小河边淘沙金,1988年2002年12月17日在黑龙江、新疆等地淘沙金,每年2个月至3个月不等。
2002年12月18日至2008年3月15日在某市某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从事人造大理石生产工作。
工作时主要用树脂、氢氧化铝、钙粉、二氧化硅、甲乙酮、钴水、消泡剂、颜料等材料搅拌,在混料、配料过程中产生粉尘。
工作场所无通风防尘设备。
每天工作9~10小时。
戴海绵或棉纱口罩防护。
既往身体健康,无呼吸系统传染病史。
无吸烟。
2008年1月2日体检,经照胸片被诊断为肺结核,根据接尘史,不排除尘肺,建议半年后复查。
2008年3月17日至19日痰检3天未发现抗酸杆菌。
PPD(-)。
结核抗体:阴性。
2008年3月31日高仟伏胸片见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双肺见少量散在分布小结节状影,大小多在2~3mm,密度稍高且均匀,边缘清楚。
双肺门结构清晰。
心膈无异常。
2008年7月10日再次复查高仟伏胸片,肺部病变无变化。
职业卫生资料:2008年6月11日某市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为:搅拌岗位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为4.4mg/ ,游离二氧化硅含2.4%;混料岗位粉尘TWA为3.5mg/ ,游离二氧化硅含2.1%。
患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均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与患者同一车间的20名工人经胸片检查,结果胸片2人发现尘肺病变的X射线改变。
2.诊断分析:(1)患者身份已确认;(2)患者有确切的接触树脂、氢氧化铝、钙粉、二氧化硅等混合粉尘时间5年4个月;(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2.1~2.4%;(4)实验室检查:痰检未发现抗酸杆菌、PPD(-)、结核抗体(-);(5)高仟伏胸片见两肺6个肺区有一定量的圆形小阴影q影,从右到左密集度分别为1/1、1/1、1/0、1/2、1/2、0/1,总体密集度1级;(6)流行病学调查,同工种工人2人检出尘肺病;(7)资料对照GBZ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中的3.诊断原则: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为主要依据,参考动态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射线分期。
尘肺病案例:一个尘肺矿工的“还债”之路35岁的巴东农民刘启勇正在为他自己的身体“还债”,3年的申诉路上,他的尘肺病情还在不断加重。
而与远安两家煤矿签订的一纸“买断”协议补偿书,用23万元将他的半辈子牢牢的与这个目前无法根治的疾病绑在了一起。
不是在申诉,就是在去申诉的路上。
刘启勇随身携带的一个黑色的小布包内,装着几年来的工伤认定书,劳动仲裁书和向各个部门写的求助信。
这个巴东农民经常去找的几个单位,连门卫都已经认识了他。
3年来,他从巴东跑到远安,又从远安跑到宜昌。
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被认定为工伤,要曾工作过的煤矿给他一个满意的补偿。
有时候,在途中简陋的小旅馆落脚时,实在喘不过气的刘启勇会用手按着胸前,想想在家务农的妻子和两个孩子。
这使他更有一种紧迫感。
“有些人觉得我不厌其烦的找他们,很会闹,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时间真的不多了。
”说这话的时候,这个壮年男人,有种和年龄并不相称的苍凉感。
和众多患上尘肺病的职业矿工一样,他的肺叶正在渐渐纤维化。
2011年3月10日,他在宜昌疾控中心做了检查,尘肺Ⅲ期。
两年前,检查结论还是Ⅱ期。
他读过与尘肺病相关的医疗书籍,“这种恶化状况不可逆转。
”他曾紧迫的去找曾工作过的这家煤矿,甚至会躺在矿上办公室的门口,给所有能够想到的人打求助电话。
“从2009年到现在,我没有回家过年。
”刘启勇说,现在虽然养不了家,也不能去拖累还带着两个孩子艰难谋生的老婆。
有过去的工友会给他支援一点钱,让刘启勇先找地方吃饭。
但再困难的时候,宁可露宿街头,刘启勇也会努力保证自己的手机畅通。
因为,刘启勇总觉得,也许某天会意外接到一个电话,让他的申诉出现转机。
9年井下的代价1998年,22岁的刘启勇从巴东官渡村来到远安白云煤矿。
“那时还没有什么职业病检测这些,经过别人介绍后,就直接到矿上上班了。
”在煤矿,井下掘进工一般都能拿到较高的工资,但当时并没有很多人能够意识到,弥漫在矿井通道内的粉尘对人身体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尘肺病诊断与鉴定案例分析
特发性肺结核(PTS)是一种弥漫性肺结核的另一种系统性疾病,经常发生于免疫力较低,但受到长期或短期职业性暴露于粉尘或其它致敏物质的环境中的人群。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特发性肺结核的病例有所增加。
甲是一名年龄为30岁的男性,他有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和疲劳症,多年曾在粉尘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曾多次在临床检查中被诊断出有肺结核。
因此,为了确定甲是否患有特发性肺结核(PTS),首先进行影像学检查,通常表现为肺外放射检查,包括胸片及胸部CT。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风湿性病变,肺外炎症结节,以及气管和支气管增殖。
其次,进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为支持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佐证证据,并可以直接检测结核菌的存在,如肺炎肽突变检测(PFU)。
此外,培养血清试验(BST)可以用于持续监测PTS患者的感染状态,以判断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此外,进行客观评估检查,肺功能测定以及肺活量检查可以用以评估病情,确定疾病的临床严重程度。
最后,进行诊断性植入物检查可以作为最终诊断特发性肺结核(PTS)的检查方法。
以肺组织活检为代表,对血液、病理及免疫学标志物、药敏试验结果作出综合诊断,考虑到患者的暴露史。
因此,根据甲的病史、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客观评估检查结果,以及诊断性植入物的研究结果,可以诊断出甲患有特发性肺结核(PTS)。
X线诊断肺结核与尘肺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研究肺结核和尘肺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它们在临床上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有时相似,因此很重要对它们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将对X线诊断肺结核和尘肺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价值进行研究。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好发部位为肺上叶尖部和肺尖部。
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肺结核筛查方法之一。
肺结核的X线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肺泡浸润:肺泡浸润表现为结节状、结节团状或片状浸润,常见于肺尖部和肺上叶尖部。
2)空洞形成:空洞是肺结核的典型表现,通常由于干酪性坏死物质在结核球内形成。
3)纤维化:长期未治疗的肺结核病例可出现纤维化改变,表现为肺野纹理增多、增粗,小叶间隔增厚,肺容积减小。
4)胸膜增厚:肺结核引起的胸膜炎症可导致胸膜增厚。
尘肺病是由吸入工作环境中的有害颗粒物,如煤尘、二氧化硅等引起的肺部慢性炎症和纤维化。
尘肺的X线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矽肺:尘肺的主要类型之一,表现为双肺中下野弥漫分散的小结节阴影,呈“花瓶状”、“螺旋状”或“丝状”排列。
2)煤工尘肺:煤尘沉积于肺部引起纤维化,X线表现为双肺上野短小结节阴影,可合并肺黑变。
3)石棉肺:随着石棉纤维的沉积,肺部出现网状密度增高区域。
4)尘肺引起的胸膜反应:与肺结核类似,尘肺也可引起胸膜炎症和胸膜增厚。
尽管肺结核和尘肺病的影像学表现在某些方面相似,但鉴别诊断仍然是可能的。
首先,病史和临床表现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肺结核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低热等症状,而尘肺常见于从事有粉尘接触工作的人群。
其次,鉴别诊断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痰涂片、结核菌素试验和血常规等,以帮助确定肺结核的诊断。
最后,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查,如涂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总结起来,肺结核和尘肺病的影像学表现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但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对于怀疑肺结核或尘肺的患者,建议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并在需要时进行进一步的病原学检查,以确保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肺尘病案例篇一:3 一起未接触粉尘者患尘肺病案例分析报告一起未接触粉尘者患尘肺病案例分析报告姓名:罗鸿国学号:1002501630班别:预防医学10(6)班一、事件沈某,男,48岁,201X年下半年因劳动能力减退,多方就诊,医院临床诊断为疑似尘肺病。
根据调查患者1979年起进本市某石料厂从事运输工,杂务工,带班组长等工作,1997年10月企业转制后从事安全员,点炮员,爆破工。
根据职业史、现场调查以及临床检查资料,201X年1月24日本市职业病诊断组对该患者作出了尘期Ⅱ+期的诊断。
厂方对此诊断不服,认为其没有接触粉尘,不可能患尘肺病,向本省职业并诊断鉴定组请了出鉴定,201X年10月,省职业病诊断鉴定组作出了维持本市职业病诊断组诊断的鉴定结果。
二、事件分析这次职业性尘肺病案例,主要由4点原因造成:(1)我认为改案例主要原因是沈某接触粉尘工作时间过长导致尘肺病。
患者1979年起进本市某石料厂从事运输工,杂务工,带班组长等工作,1997年10月企业转制后从事安全员,点炮员,爆破工,至201X年从事粉尘接触工作长达22年。
(2)我认为改案例次要原因是沈某缺乏对粉尘病的防护知识和意识,在长达22年的粉尘作业过程中沈某没有做好自我防护,没有对企业要求进行体检,没有获得和吸取一些其他尘肺病案例的知识和教育。
同时这也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宣教工作不到位,对群众普及尘肺病相关知识力度不够,尤其是对粉尘作业相关行业。
(3)企业主忽视了对石料企业内粉尘超标的作业工人的防护,对存在的粉尘不以为然,没有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体检,本案例在企业转型过程中,也因“不接触粉尘”而未对沈某进行职业体检。
(3)企业没有加强对接触粉尘工作人员的防护教育,加强工人的防护意识和提高工人的防护技能。
三、尘肺病特征1、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疤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肺结核的影像学案例分析作为一名从事医学影像学研究的专家,我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肺结核病例。
在我眼中,每一张X光片、CT片都是一部生动的故事,而我就是要通过这些影像资料,揭示出患者肺结核的病情发展、病灶特点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最近,我接到了一个35岁男性患者的病例。
患者因为长期低热、乏力、咳嗽、咳痰等症状前来就诊。
经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被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
我们来看一下患者的胸部X光片。
在X光片上,可以看到患者的双肺纹理增多,散在小叶中央性肺气肿。
左下肺野外带可见一约2cm×3cm的致密影,边缘模糊,周围有磨玻璃影环绕。
这表明患者肺部确实存在结核病灶,并且病灶周围有炎症反应。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肺结核病灶属于活动性病变。
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我们还进行了PPD试验和痰涂片检查。
PPD试验结果显示患者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免疫力,痰涂片检查发现抗酸杆菌阳性,这进一步证实了患者的肺结核诊断。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我们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决定采用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会定期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观察病灶的变化。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左下肺野外带病灶大小有所减小,边界变得更加清晰,内部空洞有所缩小,周围卫星灶和纤维灶也有所消散。
这表明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这个病例中,我们通过详细的影像学分析,对患者的肺结核病情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同时,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医学影像学专家,我认为在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影像学检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细致入微的影像学分析,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战胜肺结核,重获健康。
在我作为一名医学影像学专家的日常工作中,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与分析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肺结核误诊病例分析典型肺结核:有接触史典型症状——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咳嗽、咯血典型体征——消瘦、贫血、肺上部湿啰音典型X线表现——病灶位于肺上中部,浸润、硬结、纤维条索影、钙化,混合存在,病灶存在时间长(>1个月)空洞形成播散灶(同侧或及对侧)痰Tb菌(+)抗痨药物效佳(耐药者无效)非抗痨药物无效典型肺结核诊断容易不典型肺结核常误漏诊早期浸润肺TB:上叶急性肺炎:起病慢起病急低热多见中高热多见高热少见低热少见(轻症)WBC+DC多正常WBC↑↑N↑(少数WBC↑N↑偶有类白血病反应)痰TB菌(+)或(-)OT或PPD(++)~(+++)非抗TB药物无效1个月内不吸收消散抗痨治疗效佳(除耐药外)1~2W内退热病灶逐渐吸收消散举例:患者,男,19岁,学生,入学体检时左上肺浸润阴影,放射诊断:左上肺TB。
WBC+DC 正常,OT皮试(-),PNC治疗2W左上肺阴影全吸,确诊:肺炎。
患者,男,20,乏力三个月,不发热,咯血300ml胸片,右下大片浸润影,白分不高,放射诊断:右下大叶肺炎,临床诊断:右下叶肺TB。
本病例起病慢,无发热,咯血量大(肺炎为血痰,小咯血,极少大咯血),血分不高,不支持肺炎诊断。
咯血停止后痰TB菌(+)患者,女,40岁,工人,高热20+天。
左下肺大片浸润影,有高密度结节,WBC↑N ↑放射诊断:左下大叶肺炎多种抗生素(非抗TB)无效。
细观胸片:病灶密度不均,有高密度硬结灶,不符急性肺炎的X线表现,考虑肺TB,抗TB治疗3天退热。
几天后痰TB菌(+),确诊左下肺Tb。
患者,男,55岁,长期吸烟史,低热,咳嗽,血痰,右上肺浸润影,放射诊断:右上肺TB,痰TB菌多次(-) 抗TB治疗3个月,病灶恶化增大,右颈、腋下淋巴结肿大;修正诊断:肺Ca,淋巴结活检,纤支镜检确诊小细胞肺Ca;化疗+放疗+介入,存活已3+年。
患者,男,42岁,工人,吸烟30年。
咳嗽、发热、左下肺阴影,诊断:肺炎,青霉素治疗病灶全吸。
尘肺与肺结核鉴别诊断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7T14:21:5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作者:杨力张钊沈国安
[导读]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077-02 尘肺与肺结核为两种独立的肺部疾病。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
两种疾病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2]。
尘肺病人本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尘肺合并结核后能促进尘肺进展,尘肺也能加重结核恶化[3]。
两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在早期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其X线表现
经常易混淆,尘肺与粟粒型肺结核更是难以辨别。
做出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诊疗、预后的判断以及正当权益的保护都至关重要。
在我们日常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中,也经常遇到此类病例,需要加以认真鉴别。
本文介绍了1例尘肺与肺结核需要鉴别诊断的患者,并对如何作出鉴别诊断作了探讨分析。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5岁,2013年8月9号因咳嗽、咯血、气紧来我中心申请职业病诊断。
患者从1988年3月至1992年5月在某煤矿从事井下运输工作;2009年3月至2013年8月从事采煤工作,累计接尘工龄7年余。
行高千伏X线胸片摄影显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散在分布粟粒样(相当于尘肺q影大小)阴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以中、下肺外带为甚;左下肋膈角变钝;心影稍大(图1)。
肺功能检查示:肺通气功能轻度损伤。
血、尿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痰涂片未查见抗酸杆菌。
根据患者职业史,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究竟是尘肺抑或结核,一时难以确诊。
故嘱患者先行抗痨治疗,一个半月后复查。
同年9月23日,患者复查,自述咳嗽症状改善,X线胸片显示,双肺粟粒样阴影消失,左下肋膈角清晰锐利(图2)。
2.讨论和分析
尘肺病早期表现不明显,与肺结核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甚至相同,两者的鉴别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者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对于典型病例,可根据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典型的X线胸片表现加以鉴别。
但由于各种原因, 尘肺以及肺结核的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经常出现误诊。
近年来肺结核具有典型中毒症状的病例较为少见,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也多种多样,痰查结核菌是确诊的主要依据[4],但有时由于病灶周围纤维增生、组织收缩、变形和闭塞,也不容易从痰中找到阳性结果[5]。
尘肺病是一慢性进行性疾病,具有不可逆的特点。
此外,还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当工人肺内粉尘累积到一定剂量才有可能发病,其中接尘时间和粉尘浓度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我国尘肺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煤工尘肺平均发病工龄为15年左右[6]。
煤工尘肺的X线表现,圆形小阴影中以p影最为多见,约占80%,同时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规则形阴影,甚至全为不规则形阴影[7]。
煤工尘肺和肺结核在X线胸片上,前者短期内不会有显著变化,而后者可能会迅速出现变化,特别是经抗痨治疗后,病变可明显吸收甚至消失。
该患者在初次诊断时,X线胸片显示双肺中、下肺野外带有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并呈散在分布的小阴影,以及左侧肋膈角变钝的征象。
结合患者明确的粉尘接触史,又曾有咯血的症状,罹患尘肺或肺结核甚至是二者合并都有可能。
为防误诊,提出了先行临床诊断性治疗,一个半月后复查。
经治疗,患者咳嗽症状改善,X线胸片上粟粒样阴影消失,左侧肋膈角锐利清晰,表明抗痨治疗起了显著效果。
再则,从患者职业史以及X线胸片上小阴影的形态、大小来看,也并不支持对该病例尘肺的诊断,患者虽曾有明确接尘史,但累计接尘工龄仅为7年,与我国煤工尘肺平均发病工龄差之甚远。
该患者初诊时X线胸片主要是粟粒样阴影,与典型的煤工尘肺表现也不甚吻合。
尽管该病例查痰未检查出抗酸杆菌,但一次痰检阴性不足以排除患者感染结核的可能。
患者又曾有咯血的历史,在单纯尘肺患者中,咯血是极为少见的症状。
该患者经一个半月的治疗观察,复查后排除了尘肺的可能,确诊为粟粒型肺结核。
X线胸片的动态观察为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从病因、临床表现、胸片动态观察以及试验性治疗等多方面对尘肺或肺结核进行鉴别并不十分困难。
如有需要,还可进一步作CT或病理检查[8],对肺结核疑似病例反复查痰找抗酸杆菌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GBZ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
[2]Shen GA,Zeng XS,Liu Y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neumo-conioses and tuberculosis.Epidemiology,1997,8(suppl):S40.
[3]杨祖六.矽肺结核.见:沈国安,主编.职业性肺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40.
[4]肖力勇,等,主编.现代肺结核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9.
[5]雷仲新.老年人矽肺并发肺结核50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2):23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集(1949-1986)[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35.
[7]潘纪戌.煤工尘肺.见:李德鸿,主编.尘肺病[M].2010,142-146.
[8]赵德发,李永辉,张涛等.煤工尘肺小阴影在高分辨率CT上的表现[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702-704.
图1 初诊时,双肺中下肺野外带见粟粒样阴影,左侧肋膈角变钝。
图2 复诊时,粟粒样阴影消失,左侧肋膈角清晰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