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_第六章_意境、传神、优美与崇高
- 格式:ppt
- 大小:11.36 MB
- 文档页数:82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
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理解这一定义的两个要点:*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2、美学学科的创立,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
*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情感领域*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通达人类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
美学的学术品格得到提升。
* 4 、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许多著名而又科学的美学论断,而且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也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自下而上的方法: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2、几个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
理论代表人一: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说:种族、时代和环境哥特式建筑何以在十四、五世纪大规模地出现在欧洲?理论代表人二: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人论世谈文学*第二,心理学方法。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六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三、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韵味无穷的效果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把握主要人物及其言论):柏拉图(“美是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普洛丁(“美的分有说”)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和博克(美是属于物体的某种属性):经验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㈠哲学的方法1.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高的学科,它研究世界观和认识论;2.哲学可以为美学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建立和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系统。
㈡逻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1.逻辑学的方法美学问题的研究、美学体系的建构等,离不开哲学的逻辑的分析方法。
2.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审美活动与符号学、语言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㈢心理学的方法审美活动的特性㈠个体性;㈡感性:㈢自由的愉悦性: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该学说是关于审美发生问题的最早出现的理论,认为审美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摹仿。
生物本能说;霍布斯和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该学说认为人类审美起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
游戏说;(审美发生理论的三种传统学说):席勒、斯宾塞该学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第六章美的受感狭义的审美感受: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
广义的审美感受:也叫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主体发现美、评价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点等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审美趣味:指主体对审美对象或对象某些方面的指向性和选择性。
审美体验:指审美主体在产生审美感受的同时,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省内视,反复玩味与咀嚼。
第一节作为自由感受的美感一、什么是审美感受?狭义的审美感受: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
广义的审美感受:也叫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主体发现美、评价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点等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审美趣味:指主体对审美对象或对象某些方面的指向性和选择性。
审美体验:指审美主体在产生审美感受的同时,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省内视,反复玩味与咀嚼。
审美观点:指引导和支配主体进行审美的美学理论。
审美感受:对于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就称为审美感受。
画面:斯特拉斯堡教堂、或音乐:《英雄交响曲》二、审美感受的特征:1.无功利性2.非逻辑性3.精神愉悦性三、审美感受与生理快感的区别1.生理快感具有私人性质,审美感受具有社会分享性,它本身要求社会的普遍认同。
2.生理快感只限于生理领域,美感却要由感官快适进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3.生理快感持续时间短暂,容易餍足,美感则使人长时间持续起愉悦感,且在每一次观赏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第二节美感过程一、美感的心理准备——自觉审美态度的确立1.日常态度:即一种实用态度,以此看待事物,出发点是人的日常实用需要。
2.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以《梅杜莎之筏》为例,介绍布洛的“审美距离”说,以刘禹锡“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境入”等为例介绍我国古代的“虚静”状态。
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本体论原是一个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称“存在论”。
借用哲学上的本体论观念来讨论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艺术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这一初级规定前进了一步,获得了艺术存在方式的深层规定,那就是: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他律性。
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
(二)形式符号性。
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三)开放性。
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
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
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
这个流程就是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
就本体论而言,《红楼梦》决不只是曹雪芹写下或以后转抄、印刷的一个语言文本,它应存在于从曹氏创作到历代流变的各种版本的文本,再到二百多年来形形色色的读者的阅读欣赏活动这样三个环节的全过程中。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家只要在心灵中完成了对世界的直觉,产生了直觉的意象,即直觉品,就算完成了艺术,无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加以表达或传达。
美学概论资料一、举例谈谈崇高美与优美的区别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一、名词解释1、中和――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强调审美中的合适尺度和恰当分寸;强调各种因素的和谐兼容多样统一。
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2、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3、审美形态――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的感性形式与存在形态,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4、惊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存在状态。
它始于主客区分,继于主体对客体的探索。
审美惊异不是一般生活中的好奇、惊诧。
并非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一种主观的任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审美惊异也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5、审美关系――人与对象关系之一种。
其特殊性表现为主体与对象的融合、无利害关系。
6、气韵――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7、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
8、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9、优美――传统而普遍认识的审美形态。
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它唤起人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
10、丑――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美学原理之意境与传神意境与传神——中国美学史上有关艺术美的两个问题。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它体现了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明代朱承爵在论诗时曾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清王国维也曾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他提出的“境界”说,即意与境的统一。
他认为境界应包括情感与景物两个方面。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他把境界看作是艺术美的本原,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也。
”意(情)和景(物)的关系也就是心和物的关系。
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也。
”所以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插图:石涛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徐悲鸿《逆风》;李苦禅《落雨》赏析)音乐中同样有意境,有情与景的统一。
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就是音乐中的意境。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杂芜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
刘熙载《艺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雅人深致,正是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2.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
李方膺“疏影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