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6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措施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措施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吃什么食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措施1、使用药物严格平稳地控制血糖。
因为血糖代谢的紊乱会加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恶化。
规范使用药物平稳地控制血糖可明显减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2、重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
血糖控制药物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杜绝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所以配合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有利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病情的预防和康复。
3、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此病的相关因素,并使他们了解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若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日久足部将失去感觉并出现畸形,且可因血管病变,使足部缺血,局部组织失去活力,而发生严重损伤、溃疡、坏疽及感染,为了提高糖尿患者的生活质量,教育患者采纳健康生活方式,禁止吸烟,严格控制饮食,严格控制血糖至正常范围,坚持运动。
对原糖尿病神经病变来无并发症者可减少或推迟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4、心理护理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给患者带来病痛的折磨,使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
护士应理解患者的心情,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多与患者交流、沟通,鼓励患者解除悲观、忧虑心理,保持乐观情绪。
5、足部护理因体内高血糖损坏了血管和神经,导致血液循环不足及足部接触丧失,使足部更加容易受到损伤,发生溃疡、感染和坏疽,严重时甚至要截肢。
所以足部护理是预防远端原发性感觉神经病变重要措施之一,教会患者必须坚持三保:即保洁、保暖、保软,宣传足部保健对糖尿病的重要性,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15~30min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泡脚后用柔软吸水强的手巾擦干脚趾缝间,每天按摩足部,穿温暖柔软而宽松的袜子,鞋子要宽大舒适、合脚。
不准赤足走路,每天适当步行,做到定时、定量、量力而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1、麻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临床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
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
·个案报道·1例PICC置管致患者周围神经损伤的护理黄道花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1.083 我院自2012年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MST)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有效地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穿刺部位渗血、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手臂舒适度[1],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PICC置管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较少见,我院发生1例经肱静脉PICC置管术中引起患者手臂及手指麻木、触电感的周围神经损伤,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62岁,因胆总管中分化腺癌切除术后于2014年6月23日入我院,完善相关检查于25日行GEMOX方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化疗。
遵医嘱行PICC置管术,采用Site Rite5TM超声导引系统(置管专用血管超声仪),塞丁格微插管鞘套件,导针器,三向瓣膜4F PICC导管。
用血管超声仪在患者右侧肢体肘窝上部位探查可以置管的静脉,超声仪显示其肘窝上4cm处贵要静脉直径在4mm左右,按MST准备后,在超声探头上涂藕合剂,并为超声探头和电缆套上无菌袖套,使用松紧带固定套袖,固定时需保持探头与无菌袖套平整无皱褶无气泡,以免影响成像;将无菌藕合剂涂于皮肤标记处,将导针器套上探头的卡槽,左手持探头垂直于预置管处,即贵要静脉处,其深度在皮下约1.0cm,并使其显像于超声仪屏幕上中心的圆点,操作者双眼看着显示屏图像,右手施压缓慢进针穿刺,当在显示屏上看见血管横切面顶部有被外力压迫略为变形之后又恢复原状的动态画面,就是穿刺针尖刺破血管进入血管的图像,见到回血从穿刺针尾部溢出,停止进针并保持穿刺针位置,小心地移开探头,嘱患者松拳,协助者松止血带,将导丝沿穿刺针送入,送至5cm处发现送导丝有困难,调整各种穿刺针的深度、角度和体位仍无法继续送入,予拔除穿刺针和导丝。
然后继续寻找静脉,超声仪显示肱静脉的深度1.0cm,再次缓慢进针,当穿刺针刚进入肱静脉一瞬间,突然患者大叫疼痛,诉置管侧肢体有触电感,手指尖麻木,操作者暂停操作,但见回血通畅,接着轻放导丝,患者仍诉麻木疼痛,立即拔除穿刺针,患者症状立即消失,立即向患者讲解其原因,予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可能由于穿刺过深而影响血管周围神经或穿过静脉瓣刺激瓣膜神经而导致。
骨科常见 10大护理诊断与措施在医院骨科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护理诊断结果与具体不同情况予以其合理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将骨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十种护理诊断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护理诊断结果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一、疼痛患者骨折后产生疼痛与骨折、软组织损伤、肌肉痉挛、骨牵引、活动受限有关。
护理措施:1.对疼痛情况较为轻微的患者,给予患者交流互动、理疗、按摩、听喜欢的音乐等干预措施可缓解。
2.对疼痛情况较为明显的患者,影响了睡眠,用药要遵循镇痛药三阶梯用药原则,可给予患者第一阶梯用药,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对疼痛严重的患者就要用第二阶梯药物非甾体类加上弱阿片类药物联合治疗,非甾体类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消炎痛、双氯芬酸等,弱阿片类药物代表有可待因、曲马多等;患者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就要用第三阶梯药物强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所有用药均要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药物。
二、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危险与骨折有关,与软组织损伤有关,与石膏固定不当、牵引方式不良或锻炼不当等有关。
护理措施:促进神经循环功能的恢复1、预防和纠正休克:根据医嘱输液、输血;及时处理出血,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2、保暖:注意室温和躯体保暖,以改善微循环。
3、取合适体位,促进静脉回流:根据骨折的部位、程度、治疗方式和有无合并其他损伤等采取不同的体位。
休克病人取平卧位;患肢肿胀时,遵医嘱用垫枕或悬吊牵引抬高患肢始之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和减轻水肿,若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时则避免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免局部血供受影响;患肢制动后,固定关节于功能位;股骨转子间骨折牵引治疗者,患肢需取外展内旋位,足踝保持于功能位,避免受压,造成足下垂畸形。
4、加强观察:观察病人的意识、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尿量和末梢循环,如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患肢远端脉搏情况、皮温、颜色、肿胀、感觉、运动等。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同部位的阻滞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短暂性神经损伤、严重神经损伤和感染。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短暂性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为8~10%。
其临床表现为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等。
一般在2个星期内可自行恢复。
处理措施包括神经营养、理疗等方法,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等。
严重神经损伤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其常见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等,多为复合因素。
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持久受损,处理措施与短暂性神经损伤相似。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避免给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等。
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常见原因为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小时、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预防感染等。
临床表现:局部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
在J.J。
Pandit等人的研究中,颈丛阻滞血肿的发生率为7%。
处理措施: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分钟)。
如果损伤了颈外静脉、颈动脉或椎动脉,需要及时处理。
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预防:正确定位和操作,使用超声引导能够降低损伤血管的风险。
3.神经损伤常见原因:神经被针头刺伤或压迫。
临床表现:可能出现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神经损伤的症状。
处理措施:如果神经损伤较轻,可以观察和等待恢复。
如果神经损伤较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时常伴有多种组织损伤,如骨折、血管损害、肌肉撕裂、软组织肿胀、内脏器官损害、脑外伤以及感染等。
其肢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瘫痪、萎缩、感觉麻木或丧失、关节挛缩和畸形等。
部分性神经根损伤及瘢痕卡压时可有顽固性疼痛。
周围神经疾病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过急性期的治疗,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而这些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甚至心理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合并症,预防与解除肌肉肌腱挛缩、关节僵硬,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运动与感觉功能,最终恢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合并症】(1)肿胀: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肿胀的原因往往是:伤及血管周围的交感神经,血管张力丧失;肌肉瘫痪,肌肉对内部及附近血管的交替挤压与放松停止,“肌肉泵”的作用消失。
静脉与淋巴回流受阻;广泛瘢痕形成及挛缩,压迫静脉血管及淋巴管等。
其后果是加重关节挛缩及组织粘连。
(2)挛缩: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肿胀、疼痛、不良肢位、受累肌与拮抗肌之间失去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常易出现肌肉、肌腱挛缩。
其结果是影响运动,助长畸形发展。
(3)继发性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后,患者常有受损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和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运动功能障碍,无疼痛保护机制,无力躲避外界刺激,其结果是造成新的创伤,且难以愈合。
【运动障碍】表现为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主动运动消失,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畸形。
【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因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表现不同,如局部麻木、刺痛、灼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消失或实体感消失等。
【反射性交感性营养不良】是一个牵涉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常伴发于周围神经损伤,待别是神经撕裂伤。
包括:疼痛、水肿、僵直、骨质疏松、皮肤营养变化、血管舒缩和出汗功能改变。
患者常有情感不稳、痛阈低、恐惧、敌意、依赖个性以及歇斯底里等症状。
【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急躁、焦虑、忧郁、躁狂等。
1.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A.深静脉血栓形成B.静脉壁损坏C.妊娠子宫压迫D.静脉壁薄弱,内压增高E.盆腔肿块压迫【答案】:D【解析】:考察下肢静脉曲张病因。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最多见,是因下肢浅静脉本身的病变或解剖因素所致。
2.女,46岁,左下肢静脉曲张8年,拟行手术治疗。
下列哪项试验可决定能否做大隐静脉剥脱术或结扎术A.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B.深静脉瓣膜功能试验C.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D.深静脉通畅试验E.浅静脉通畅试验【答案】:D【解析】:考察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根本的有效方法,凡深静脉通畅,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人均可手术治疗。
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好发于A.儿童B.少年C.青壮年D.中年E.老年【答案】:C【解析】:考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特点。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进行缓慢的累及周围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病变,好发于青壮年男性。
4.男,55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Ⅱ期,左小腿疼痛剧烈。
下列止痛措施错误的是A.用血管扩张药B.用低分子右旋糖酐C.用中分子右旋糖酐D.用麻醉性镇痛药E.通过硬膜外使用镇痛泵【答案】:C【解析】:考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原则。
中分子右旋糖酐主要用于防治低血容量休克,如出血性休克、手术中休克、烧伤性休克。
也可用于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
5.女,40岁,右下肢静脉曲张10年,拟行手术治疗。
术后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是A.严格无菌操作B.术后抬高患肢C.术后24小时鼓励病人下地行走D.术后防止伤口出血E.术后绷带包扎【答案】:C【解析】:考察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措施。
术后24小时鼓励病人下地行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6.女,50岁,下肢静脉曲张8年,劳累后肢体肿胀,皮炎及溃疡经久不愈。
行大隐静脉结扎及剥脱术。
术后护理中不正确的是A.抬高患肢B.患肢制动1周C.术后24小时鼓励病人下地行走D.预防静脉血栓形成E.指导病人作足背伸屈运动【答案】:B【解析】:考察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