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生死观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067文化纵横从丧葬礼仪看中国人的生死观第一章 中国的丧葬礼仪“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荀子·礼论 》)“在我国古代社会,‘礼’贯穿人生的整个过程,是关涉生与死的人伦总则。
丧葬制度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善终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综合。
”人的出生,是肉体开始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步走向肉体生命的终点,死亡。
中国自古都将死亡看成是肉体生命的一个终点和灵魂生命的一个起点。
肉体生命的结束代表着在这个世界,人的肉体的消逝。
因此人的生命便用灵魂开始继续自己的征途。
中国古代的人们由此创造出了鬼神、地狱和轮回转世。
第一节 古代丧葬“‘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伦总则,是宗法等级制度和人们行为规范的总称。
”在《周礼》中记载很详细的丧葬礼仪。
丧礼属于凶礼之一,包括丧、葬、祭三个部分。
其中丧是指人死之后下葬前的一些礼仪,包括临终、始死、小敛、大敛以及成服。
葬是指人死后关于下葬入土的一些仪式,包括备葬以及入葬。
祭则是入葬之后对进行的祭奠仪式,包括丧祭和吉祭。
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虽然礼仪的环节有些相似,但是在一些内容上是不相同的。
古代因为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丧葬礼仪和在其丧葬上所使用的物品是有所等差的。
《周礼》中记载:“凡凶事弁、服。
凡吊者下事弁绖、服。
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王为三宫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这是丧礼中一些关于丧服制度的礼仪,已经开始带有等级制度在其中了。
《周礼》中的丧葬仪式主要是一上层阶级的人如王、王后和士大夫等为主。
《仪礼》中的丧葬仪式较《周礼》覆盖的范围更广,内容也更加详细。
《仪礼》中关于丧葬的一共有四篇,分别是《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
《丧服》是关于丧礼是时人们的服饰制度,根据服装穿着者和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以及其社会身份和地位为其制定一些了的服饰,以及死者下葬时的穿着都有所规定。
根据一定的血缘关系服守丧的轻重等次从而守孝指礼便形成了“五服制度”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中国生死观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死观,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交往方式等方方面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化一直强调珍惜生命,厌恶死亡,但是又不拒绝死亡。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人民认为尊重生命是生命的责任。
他们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尊重它们之间的互动。
中国文化敦促人们要保护生命,要珍惜生命,要发展生命,要活出自我。
他们还相信生命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礼物,把它珍惜最重要。
同时,中国也尊重生命的结束,并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经历死亡,生命才能延续下去。
中国文化提倡的是“谨记生死”。
人们要记住,生命珍贵无比,因此要珍惜生命和结束生命,应该讲究尊重生命。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关死亡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它不但包括生物学上的死亡,还指示着精神世界中的死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死亡的思想十分丰富。
以礼保证身,必可长生。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一句古谚,通过尊重生命的方式,可以得到长命百岁的福报。
因此,中国古代文化普遍重视礼仪,让人们增强尊重生命的意识,增加追求长寿的信念。
在中国,生死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把人们从只关注自己利益的角度,转变成关照他人,正视死亡,正视生命,以及重视生命的角度。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轮回”的观念,认为一切都是在一个大循环之中,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死亡,才拥有新的生命。
这让人们释怀,让他们有一种接受死亡的态度,慢慢地学会接纳生命的无常性,并理解生命有一定的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中对待生死的态度是多方面的,它是珍惜生命、尊重死亡、理解死亡、接纳死亡的态度,它不但提倡健康的生活,而且让人们有一种深刻的认识,把生命当作有限的礼物,珍惜生命,同时要接受死亡,把死亡当作自然的一部分。
论中国人的死亡观论中国人的死亡观中国人的死亡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死的理解和态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化崇尚生命,并赋予死亡以一种特殊的意义。
中国人的死亡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尊重生命的充满敬畏之情,又有对死亡的深刻思考与超越。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人的死亡观。
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可以概括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中国人普遍相信生死有命由天定,富贵荣辱在天注定,人们努力追求的并不是延长寿命,而是希望保持健康和平安。
这种生死观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也影响着人们对生活和死亡的态度。
中国人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影响力巨大,而儒家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孝道,对长辈的尊重,以及对亡者的祭祀。
在中国人眼中,尊重死者是一种表达对生命的敬意和对父辈的天台感恩之情。
这种敬畏之情中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死亡的敏感认知,使得中国人对于死亡更为敏感。
中国人对死亡也表现出对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思考。
中国文化强调轮回转世、生死相继的观念,认为死亡只是生命轮回中的一个节点,而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
这种思想使得中国人对死亡抱有一种超越尘世的宽容和对灵魂永恒存在的信仰。
同时,中国人也注重建立家庭的家谱和祭祀仪式,以保留祖先的记忆,并期望自己的灵魂能够得到长久的祭祀和纪念。
与其他国家的死亡观相比,中国人的死亡观具有更为复杂的特点。
中国人同时表现出对死亡的敬畏、对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等多重情感和理念,这些都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通常会以一种庄重而克制的方式对待死亡,而非过度地悲伤或者痛苦。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人的死亡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现代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有人开始更加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对生命有着更强烈的欲望和执着,而死亡则被视为一种不可接受的失败和终结。
论中国传统生死观
中华传统生死观基本上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
一般来说,它提出了人的生死一存在,自有其生死规律和规则,即生有其法,死也有其法。
这个观念贯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深深地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中国传统生死观深表示了“天命”的存在,认为生死是由“天理”安排的。
因此,人生短暂,生死必须顺应宿命,不能自行解脱与拯救。
由此,它让人们意识到,生死是有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带来一种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感使人们明白:生死只属于上天,不可以自行支配。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认为“生死不在人的掌控之中,但也不是完全宿命的产物”。
这种观念显示出,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死只能在自己拥有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进行,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受到他人的控制,但也存在自由的可能性。
只有在特定的信念,恪守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够真正地将自己的生命维护起来。
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升了人们的责任感和尊严感,而且还给了人们有关生死问题的有效指导。
拥有这种观念,人们就会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注重施与受,体谅别人,不干涉他人,秉持公正,让世界越来越美好。
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理解生死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被视为至上的价值,在人们眼中,生命有其宏伟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存在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要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修改关系,在充实的人生经验中提高生命质量。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理解。
1.对生命的崇尚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对生命的崇尚。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生命是有价值的,是世间万物中最为弥足珍贵的。
中国人认为,生命是无价之宝,不可轻易放弃或浪费。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的保护都会给予极大的重视。
此外,生命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还包括整个社会的生命。
因为每个人都不能离开自己的社会环境而生存。
因此,中国人认为,在社会和个体之间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它不仅关系个体的生命与身体,还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2.生死观中的“命运”在中国文化中,命运是人们思考生死问题时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地自然所决定的,因此,人在面临生死问题时,不应该过度追求自己的命运,而应该积极参与生活,学会把握时机,并以坚强、勇敢的心态面对。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个体的存在是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秩序相互关联的。
因此,人们往往以集体利益为重,追求家族、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发展。
这也意味着,个人的命运需要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配合。
3.生死观和道德伦理中国文化对于道德伦理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的“仁爱”和“善”是人们一直持续推崇的品质。
在生死观中,中国人认为,个体的行为一定要符合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即在面临死亡问题时,人们应该坚守正义、仁慈和传统,从而更好地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义务。
此外,中国文化的“道”和“德”也是中国人思考死亡问题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之一。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无论生死,都需要有一种合乎道德和伦理的人生态度,巧妙处理关系,尝试在社交场合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向着更加完善的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理解是多维的,包含了对生命价值的崇尚、命运和道德伦理的综合考虑。
中国人将生与死,浪漫与庄重结合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国人对生与死有独特的看法和做法你知道吗?我们中国人对生与死是怎么看的呢?我们把生与死看成是一个整体,死亡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人生的一个自然过程。
我们认为死后灵魂会去投胎转世,所以死只是暂时离开这个世界而已,将来还会再来人间。
我们中国人在庆祝生日的时候,也会同时缅怀祖先。
爷爷说,这代表了对生与死的尊重。
虽然生日是个喜庆的日子,但我们也没有忘记去世的亲人。
我们会在生日那天给祖先上香,祈祷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
特别是在清明节和中元节这样的节日,我们就会大规模祭祖。
家人们会到祖坟扫墓,烧冥钞、上供品,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像活着时那般好。
这就是我们对死者的思念和怀念。
不过我们也希望亲人早些投胎转世,所以祭祖活动中还有驱魂的环节,让亲人的灵魂不要总在人间游荡。
这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借此相信死后还有来世,生命是循环不息的。
同时,我们还有很多关于生死的民俗和传说。
比如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灵魂还会在人间徘徊;百日后,灵魂就要去投胎转世了。
所以家人们都会在七七四十九天和百日忌这几个重要的日子祭拜先人。
总之,中国人对待生与死是很独特的,将二者浪漫而庄重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既悼念亲人的离世,又相信他们的灵魂将去投胎转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再相见。
中国婚俗中也有独特的生死观我国的婚俗中也蕴含着对生与死的特殊看法。
婚礼上新郎新娘要拜堂、拜天地和祭拜祖先,就反映了对死者的怀念以及期望新婚能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新娘的嫁妆中还会准备一套素服,据说是为了等她去世后入殓时使用的。
虽然听起来有点可怕,不过在我国传统观念里,婚姻就意味着从生到死的结合,所以备办素服也是很正常的事。
而新郎在迎亲的时候,要先把新娘抛下三跤,然后新娘才能"死"而"重生"并嫁入我家。
这种"死而重生"的婚俗,就透露出中国人将死亡看作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和转折。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生死问题关系到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类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面对死亡的心理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一、中国人的生死观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
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的道德意识。
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
1、中国人生死观的起源1.1知生观这一派主要以儒家为代表。
儒家孔子首先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于追问死后的事,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心。
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立命”说。
孔孟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夭,人活一天,就应该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人是可以不惜献出生命的。
这就是具有浓厚人本主义的知生观。
这一派对于生死寿夭问题的回答,采取了命定论的形式,主张尽人事,追求生的价值,但其目的是要人们将人生价值置于首位,至于企求长生或者追求死后的彼岸极乐世界,是此派所不取的。
1.2 全生观这一派主要以道家为代表。
道家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人为的厚生、益生说。
他说人类同其他自然物如飘风骤雨一般,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此他不赞成刻意追求长生。
正确看待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讨论辨析正确看待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讨论辨析一、生死观1.1 生死不是对立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与死被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
但事实上,生与死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人们应该正确认识生死,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1.2 正视生命有限人类的寿命只有那么长,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每一刻。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要尽可能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自己活得有价值。
1.3 重视精神世界人们常常忽略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但当身体不再支撑时,精神世界才是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平日里我们应该注重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苦乐观2.1 知足常乐知足者常乐。
不要总是追求更多,而是学会满足于现状,享受当下带来的快乐。
2.2 从苦难中成长苦难是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学会从苦难中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勇敢。
2.3 积极面对挑战人生充满了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挑战,不要退缩。
三、得失观3.1 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相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3.2 重视精神收获精神收获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它们可以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快乐和满足感。
3.3 不要过于看重名利名利并不等同于幸福。
如果一味地追求名利,很容易失去自我和内心的平静。
四、结语以上就是正确看待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的一些相关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些原则,并尝试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正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作者:不详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1773 更新时间:2021-4-12导论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①]。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日益更新换代。
近年来,尤其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历史在发展上出现了飞跃,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远远超过了所有这之前人类史上所创造的物质价值。
过去人的梦想甚至是幻想,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被一个个实现了,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甚至传说中的“常娥奔月”在现在看来都早已不足为奇。
宇宙之迷被一个一个地破解掉了,理性与科学似乎成了万能。
科技使人类获得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人类俨然就成了世上的神,然而,人类事实上还并非是神,而万能也不等于是全能,当人面对自身的问题——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时,科学却丧失了自身强大的威力,一向以“理性动物”自命的人类,终究摆脱不了“动物性”的局限,生来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的矛盾的困扰之中。
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死之迷的破解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其实,早在人类文明发韧的初始,人类就受到了生与死的问题的侵扰,按《圣经》上的记载,人类史上第一个死去的人——亚伯尔,成了第一代人类的困惑,人类自古就在不断追问人的生来死去:人的生命究竟渊源于何处?人是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任何人,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不论帝王将相抑或平民百姓,也不论英雄领袖还是江洋大盗,只要他理智健全,无不有各自对生死问题的答案,即使有人并不承认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生与死的问题必定在他的潜意识中萦绕盘桓过。
道家的生死观八个字道家的生死观:虚无主义与自然观道家生死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理解和态度。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自然界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且生死的本质是一体的,无有区别。
道家生死观强调人应该超脱尘世的烦扰,追求永恒与不朽的道。
“道生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家生死观的基本理念。
道家认为,万物的生成与消亡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即由一生而二,由二生而三,由三生而万物。
道家的生死观认为,生死的边界并不那么清晰,生与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不过是生生之间有个变化的过程而已。
生与死是一个循环,是辩证的统一。
在这个意义上,生死对于道家而言并不可怕,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从道家的生死观来看,生与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生到死再到生的循环过程。
“道生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达了万物生成的过程,也说明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生死只是一个变化的形式,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一种方式。
道家生死观的核心观点是虚无主义,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一个万物变化的自然过程,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或价值,因此不应太过于追求或忧虑。
道家追求的是超然于生死之外的无欲无求状态,追求心灵的解放和自在。
道家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真实的自我。
道家生死观也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人应该以心为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寂静。
只有摆脱对生死的执着和追求,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和幸福。
人的内心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无限的可能。
只有人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焦虑,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在和满足。
道家生死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然观。
道家认为,生与死是自然界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遵循着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在道家看来,生死只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变化过程之一,人不能逃避也不能抗拒。
中西方对生死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生死观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对生死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持有生死有命的观念,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们无法改变。
因此,在面临死亡时,中国人通常比较接受,甚至带着一种宿命感。
此外,中国文化强调传统的家族观念,人们认为死后对家族的贡献和尊严是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传统认为个人对生死有更多的掌控权,并倾向于寻求延长寿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
因此,西方人在面临死亡时,通常会采取更多的积极措施来延长生命,并对死亡持有更强烈的恐惧和抗拒。
此外,在宗教信仰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佛教、道教等宗教对生死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较为关注来世,认为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种转变和再生。
而在西方,基督教等宗教常常强调来世的奖赏或惩罚,对存在与灵魂有一定的解释和期望。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对生死观存在一些差异。
中方文化注重宿命和家族观念,认为生死是自然的规律,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掌控和积极延长生命。
宗教信仰也对生死观产生了影响。
生死观的看法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可咱中国人啊,对生死这事儿,那可有好多特别的想法和做法呢!你想想看,咱老祖宗留下来好多关于生死的说法和故事。
比如说,那阎王爷管生死簿,决定着人的生死呢!这虽然是传说,可也反映出咱对生死的一种敬畏和想象呀。
咱中国人还特别讲究个善终。
啥叫善终呢?就是走得安详,没遭啥大罪。
要是一个人在睡梦中就走了,大家都会说这是福气呢!这就好像是人生这场大戏,最后能有个圆满的落幕,多好啊!咱活着的时候呢,就得好好活,活得精彩。
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
别老想着那些不开心的事儿,多去看看美好的风景,多和家人朋友聚聚。
就像那花儿一样,在自己的季节里尽情绽放。
可别等到快不行了才后悔,哎呀,我这一辈子还有好多事儿没干呢!说到这儿,我想起我爷爷了。
他走的时候,虽然身体不太好,但脸上一直带着笑呢。
他说他这辈子没白活,有孝顺的子女,还有可爱的孙子孙女。
他走得很安心,我们虽然难过,但也为他感到欣慰。
其实啊,生死就像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白天我们充满活力地做事儿,晚上我们就好好休息。
生的时候我们尽情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死了呢,也许就是去另一个世界开始新的旅程了。
这有啥可怕的呢?再看看那些生病的人,他们努力和病魔作斗争,不就是为了多活一天,多享受一天的生活吗?他们的勇气和坚持,真的让人敬佩。
咱可不能因为害怕死就不敢好好活了呀!要知道,人生就这么一回,得活出个样儿来!就像那句话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能创造奇迹。
咱中国人不是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活着就是那座青山,只要活着,啥都有可能。
所以啊,别太纠结生死这事儿啦!该来的总会来,咱就坦然面对。
生的时候开开心心,死的时候也能坦坦荡荡。
就像那天空中的云,自由自在地飘来飘去,最后化为雨滴滋润大地。
咱的人生,咱自己做主!无论是生是死,都要活出咱中国人的那份豁达和坚韧!别被生死吓住了,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爱自己想爱的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浅论生死观
————我的《最后一堂生死课》读书笔记
11级七年儿科班胡嘉健 1103019
【内容摘要】:生者,命之存也,死者,生之覆也。
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
生死二字的讨论自古以来就占据了人们思考的大量篇幅。
那么人,究竟是先有生,还是先有死?还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是活着的,但其实是已经死去的?还是我们那些所谓逝去的亲人朋友们只是更换去了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时空开启自己的新生?本文即从作者所阅读的一本读物《最后一堂生死课》出发,浅谈在这本书中所描写到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儒释道
一,从何谓生死开始讲起
翻开这本《最后一堂生死课》的第一章,看到的自然就是在讲何谓生死学,正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唯有愿意触及死亡的终究界限,才可以从中开拓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①是啊,我们若是只关注自己生前和眼前的一切,而忽视了自己在生的另一面“死”有着怎样的意义的话,这样的世界观未免是不完全的,也是不能完全反映我们生命现世的。
我们人类是由千奇百怪的有机物所组合成的,那么这些千奇百怪的有机物在成为我们的身体一部分之前在哪里呢?不正是在除了人之外的大自然中么?他们的存在自然不需要人类去定义它们的生死,被归化为人体之前他们是存在,归化为人体之后它们依旧存在,当我们人类死去后,这些物质并不会消失,而是被分解者分解,成为其他奇形怪状的物质,所以这些物质啊,是绝不会凭空消失的,而是天底下全世界的物质都处于一个又一个小循环中,而这些个小小的循环会最终构成宇宙的大循环,即为物质守恒定律,而人在这其中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子的角色呢?人的生死又在其中有着如何的节点作用呢?
若从历史与宇宙的大角度来看,生,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罢了,它与死并无太大的差别,谁能说一个石头就是死的呢?可能只是它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罢了。
“子非石,安知石之生死?”而同时我们又必须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当我们抛开历史,抛开宇宙万物,单单把一个生命摆在你面前,就在这一瞬间的事,我们从人类的角度来看,生,又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它可以思考,有智力,有行为,有求生的本能。
即使是最简单的一只草履虫,也知道要向着有养分的地方蠕动,这不正是生的证明吗?所以,对于生,我们的看法是有着两面性的,而对于死的辨析自然也就和生是一样的。
那么在辨析过了生死,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很简单的四个字:“好好活着”。
二,从中国传统生死观来看
《最后一堂生死课》,这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中国人写的书,自然离不开中国人的生死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积极的乐生文化,强调生命的意义在于现在,而对未知的世界持回避态度,并表现出与基督教寻求来世的关怀不同的特点。
”②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人的千百年来的生死观中,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儒释道的生死观了。
其中儒家的思想十分明确,“孔子强调的是活在人世间的价值与意义,他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便是立足于在世间建立生命与道德的价值。
”可见,孔子他老人家所关注的只是人在今生今世如何才能活的更好更出色,而有关死后的事与他无关,他不去考虑。
而与孔子的恭恭敬敬的今世论相较,道家的生死观则显得较为宏观和潇洒,“一切皆自然”就是道家的生死观,“依道家的观点,天地就是天地,没有所谓制约、宰治的天,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死亡
对生命而言,就是自然的现象,是自然的一部分”。
很显然,道家已经将生死并入了齐物论的囊括范围。
生,在道家的眼里,已经不再是生,而死,亦不再是死了,所以,在庄子看来,“生死为一条”,这样的话也就不难怪了。
那么从古中南亚传来并且对中原大地影响甚广的佛教又是如何认为的呢?在阅读这本书后,我了解到,所谓佛教的世界观,它是在眼前所见的世界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生命世界秩序。
即“四有,六道的生死轮回”佛家认为“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这一点与儒家简直是走了不同的两个极端,佛家的此生彼生论与儒家的今生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死观,儒家认为死即终结,而佛家认为死是新生。
“儒家重生轻死,强调有为人生,生当做人杰,死则亦鬼雄;佛家重修炼人生,强调生死轮回,追求“常乐我净”;道家重乐生长生,强调生死自然。
”③于是,这样三朵生死学上的奇葩就永远开放在了中国哲学历史的上空。
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当生死哲学回归现实
哲学,并不是一小撮人的哲学,而是属于大众的哲学,这一点,是我们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了解的。
所以,当我们在使用哲学和生死观解决现世问题时,我们必须要遵照我们所坚持的信仰。
于是我们的哲学生死观便成了指导我们面对生死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最后一堂生死课》中,便讲到了我们现代生活中所面临的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问题。
而这种行为与其表现也逐渐在引起我们现世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关注于此。
就是因为我们正在越来越关注于生死。
这种直面生死的勇气使我们所必须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来面临临终关怀和安乐死这样一个看似沉重实际却很高尚的话题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直面死亡,人固有一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当我们看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在进行生命的殊死挣扎时,我们心里一定也一定是会为了他们默默地祈祷,而当他们实在是最后生无所恋之时,我们也需要放平心态,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尽量使死亡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死亡的正确态度。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于在马哲作业中所阅读的这本《最后一趟生死课》的读书笔记,这本书带给了我对于生死的全新认识,也使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生死,认识了生死,我明白了,人活着,就是生,要对得起自己的全部生命,人逝去,便是死,若是生而无憾,那么死也就无憾了。
①辜琮瑜《最后一趟生死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②路晓军《中西方传统生死观论略》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
③张树卿《略论儒、释、道的生死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