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被贬的原因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89 KB
- 文档页数:6
柳宗元为何被贬柳州在做官时期,他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被朝中保守集团所反对。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继续推行革新措施。
同年八月,顺宗被迫不得不将皇位让于太子李纯(即宪宗)。
宪宗即位后,改元永贞,王叔文集团被迫害,许多官吏被贬。
柳宗元开始时被贬为邵州刺史,永贞元年十一月又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贞元年冬季到达永州贬所。
在当时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七人,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
历史上称他们为"八司马"。
元和十年春,柳宗元被召至京师。
三月又外出做柳州刺史。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人们也称他柳河东。
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
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
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
后来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关系,王叔文倒了台,柳宗元受了牵连,跟刘禹锡一样发配到边远地方去当刺史。
公元805年,柳宗元到永州当刺史,心情一直不好。
怎么样才能使心情舒畅一些呢?他在公务完成后,就到附近的山野去游玩。
有一次他到冉溪,果然景色宜人。
他非常喜欢,就在那里安了家。
但是,给这个地方取个什么名字呢?他想来想去,还是取了个“愚”字:溪称为愚溪,丘称为愚丘,泉称为愚泉,沟称为愚沟。
他觉得他是因为“愚”而被贬官的,所以得用这个“愚”来命名。
他终究没有让自己高兴起来。
柳宗元还游了小石潭,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碰撞发出的丁当响声,真叫人高兴啊!他看到潭中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就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照着,影子落在石上,一动也不动。
有时突然游得好远,就好像跟柳宗元逗着乐似的。
美景叫他流连忘返,他应该是很高兴的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被贬,他又很痛苦。
的蛇,把它风干制成药,可以医治许多疾病。
他特地访问了一个姓蒋的以捕蛇作为职业的农民。
那个姓蒋的农民说:“我的祖父因为捕毒蛇,稍不小心被毒死了;我的父亲也是这样死的;我捕毒蛇已经有十二年了,差一点死去的次数也有好多次了”他说着说着,脸色变得悲哀起来。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被贬永州司马在柳宗元的一生中是非常的重要的阶段。
第一篇:被贬永州司马——柳宗元一生文学成就的转折点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到职后,也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暂居在龙兴寺。
永州的生活艰苦,到永州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艰苦生活环境,水土不服,亲人离世的打击,加上政治上失意,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康,“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
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
815年离开永州,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10年,在这期间,柳宗元转而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被贬后的柳宗元被政敌们丑化成“怪民”,骂声不绝。
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第二篇:被贬永州的柳宗元,为何能成为一代文豪?公元805年(唐贞元二十一年),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及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司马这个官名,西周始置,至唐为郡的佐官。
柳宗元虽名为司马,实际上形同“编管”的罪犯,没有实权,是个闲差。
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没了,又被逐出京城,加上母亲突然病故,还不断受到政敌的诽谤和攻击,柳宗元的心情非常压抑和烦闷,健康状况也颇为不妙。
柳宗元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自述:“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
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
”“ 行则膝颤,坐则髀痹。
” 髀痹,就是大腿疼痛或麻木。
对柳宗元改贬柳州的概括
柳宗元是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任过很多高官,如湖州刺史、荆南节度使等。
但是,他的升迁之路并不顺利。
由于他主张降低税收,反对招摇撞骗,不畏权贵,所以受到了朝廷的贬斥和打压。
柳宗元被贬到了广西柳州,从此开始了他的“柳州岁月”。
柳宗元到达柳州后,不但没有丧失斗志,反而大力改革、治理柳州,使柳州成为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地方。
他重视教育、推崇科学,建立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
他还开展了土地改革、税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他治理柳州的成功,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称赞。
柳宗元的改革得到了朝廷的关注,他被调回了朝廷,先后担任了宰相、翰林学士等职务。
柳宗元对柳州的改革,不仅改善了柳州的经济、教育和社会状况,而且对于中国古代的农村改革、教育发展、税制改革等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 1 -。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柳宗元展开政治革新却被贬永州人生转折点在哪?导语: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共享年47岁。
以现在的地名来说,柳宗元的祖籍为山西永济,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曾担任侍御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共享年47岁。
以现在的地名来说,柳宗元的祖籍为山西永济,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曾担任侍御史等职位。
柳宗元二十一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不久之后父亲去世,柳宗元回家为父亲服丧。
三年后,柳宗元再次进入朝廷为官。
柳宗元深感朝廷的腐败和落寞,统治者政权被宦官掌握,唐顺宗年间,柳宗元和王叔文、刘禹锡等持有相同政见,认为只有改革政治才能让唐朝重新焕发活力。
柳宗元和王叔文等人展开了政治革新运动。
王叔文和柳宗元等大臣,针对此次革新,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柳宗元著名叙事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反映出了百姓们渴望吏治革新的迫切愿望。
唐顺宗听从了王叔文和柳宗元等改革人士的建议,自上而下地实行了政治革新。
公元805年,“永贞内禅”事件爆发,刘光琦、俱文珍等人拥立李纯为太子,并让唐顺宗禅位于李纯。
李纯登基后,对革新派人士致命一击。
柳宗元也是打击报复的对象,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随后,柳宗元被贬谪到贫困的永州,虽然柳宗元官职为永州司马,却有名无实。
柳宗元感慨政治的黑暗,心中有豪言壮语需要呐喊出来。
柳宗元借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不满,讽刺了奸臣的丑陋行径。
公元815年,柳宗元被召回长安。
前后十年里,柳宗元在文学、诗歌、哲学等方面有了很高的建树,其中很多流传至今的名篇是柳宗元生活常识分享。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
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
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
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鉴赏: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为什么被贬永州柳宗元为什么被贬永州 著名的爱国诗⼈柳宗元为什么被贬永州呢?今天让⼩编为⼤家揭晓这个谜团吧! 顺宗下台、宪宗上台,⾰新失败,“⼆王刘柳”和其他⾰新派⼈⼟都随即被贬。
宪宗⼋⽉即位,柳宗元九⽉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未半路,⼜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所以史称这⼀事件为“⼆王⼋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东交界的地⽅,当时甚为荒僻,是个⼈烟稀少令⼈可怕的地⽅。
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
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都没有,后来在⼀位僧⼈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
由于⽣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母卢⽒便离开了⼈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
造谣诽谤,⼈⾝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且好⼏年后,也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次⽆情的⽕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他在信中明确表⽰:“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 永州之贬,⼀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转折。
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争则转到了思想⽂化领域。
永州⼗年,是他继续坚持⽃争的⼗年,⼴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学等⽅⾯的⼀些重⼤问题,撰⽂著书,《封建论》、《⾮〈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被贬永州司马——柳宗元⼀⽣⽂学成就的转折点 永贞⾰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到职后,也没有居住的地⽅,只能暂居在龙兴寺。
永州的⽣活艰苦,到永州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艰苦⽣活环境,⽔⼟不服,亲⼈离世的打击,加上政治上失意,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康,“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饱。
柳宗元与白居易同为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两人也都曾遭受过贬官的打击———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更远迁柳州;白居易则因首上疏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以雪国耻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然而,两人对待贬官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宋人蔡启曾将二人的迁谪心态作过一番比较: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
乐天既退闲,放浪物外,若真能脱屣轩冕者,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校量,而自矜其达,每诗未尝不着此意,是岂真能忘之者哉!亦力胜之耳。
[1]与柳宗元的“忧悲憔悴”、“特为酸楚”不同,白居易贬谪江州时虽固然也有“天涯沦落”之感,但却能够“力胜之”———随缘自适,自我开解,并最终从抑郁愤懑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关于这一点,只要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略作比较即可明了。
众所周知,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作于其谪居永州期间。
《新唐书·柳宗元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这说明《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在贬谪生活中力图排遣内心积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的产物。
从《永州八记》中所描绘的凄怆之景,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源然而静者与心谋”(《钴姆潭西小丘记》),以及所抒发的对美景埋没的感慨,如“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所以贺兹丘之遭也”(《钴姆潭西小丘记》),“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小石城山记》),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那种无法排除的孤寂凄凉以及被谪居弃掷的孤愤郁结。
而白居易作于江州司马任上的《江州司马厅记》的情调却与之明显不同: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
说到历史上的那些大诗人,似乎都有一段被贬官的经历,比如屈原、柳宗元、苏轼、白居易、王昌龄、秦观、刘禹锡:、韩愈……为什么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往往都仕途不顺呢?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活得太明白了,不愿意和朝堂的小人沆瀣一气;二是根本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只是个书呆子。
小仙无意在此唐突这些文学泰斗。
历史有另一种公平,这些诗人仕途不顺,却写出了许许多多经典作品,青史留名。
小仙其实也是个很感性的人,有时读到一首好诗,往往会热泪盈眶(是真的流泪哦!),急于将这种感觉分享给他人。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小仙非常喜欢的两首诗吧,两首诗都是诗人在贬谪之时所写,深沉真切,感人至深。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元和十一年(816)春夏之交写的。
柳宗元被贬柳州时,他的从弟柳宗直和柳宗一也随同前往。
宗直到柳州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三岁。
之后,除了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
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
作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送别堂弟。
柳宗元十余年来充满坎坷和不平,历尽艰辛和磨难,惊魂零落。
亲人离散,同来的两从弟一死一别,让他不禁甚感凄然。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
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深得后世诗评家称赏。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2020 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模拟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30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瑰.宝(ɡuī)暴风骤.雨(zhòu)B.俯.冲(fǔ)缀.句成文(zhuì)C.和谐.(xié)名胜古迹.(jì)D.召.唤(zhào)鳞次栉.比(ji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沮丧框骗相辅相承B.炫耀繁衍蹑手蹑脚C.萌发怪涎周道如砥D.旁鹜绯红险相迭生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懵懵懂懂的孩子在成长中会跌跤,会犯错,请善待孩子吧,别对他们吹毛求疵....。
B.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许多外交难题自然就会山穷水尽....了。
C.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那场面可真热闹。
D.学习语文一定要学会在文章中断章取义....,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现场观看世界杯。
B.通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
C.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
D.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
5.“戎”使用的造字法是()。
A.象形B.指事C.形声D.会意6.下列作家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夜》——茅盾B.《家》——巴金C.《野草》——胡适D.《死水》——闻一多7.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是()。
A.《弟子规》B.《朱子家训》C.《增广贤文》D.《昭明文选》8.下列不属于语文教育特点的是()。
A.思想性B.人文性C.实践性D.民族性9.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下列关于写字教学阶段目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注释:①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②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③荆、郢:古楚都,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
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双:指宗元和宗一。
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
按柳州乃百越地。
”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去国:离开国都长安。
一1.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不同意这种观点。
(1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
(1分)“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1分)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1分)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1分)注:答同意的,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3分。
2、(1)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2)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颔联写只身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
柳宗元的故事介绍:柳宗元被贬到到柳州的故事柳宗元的故事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去当刺史,他倒是很平静的。
这不能不归功于他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的经历。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人们也称他柳河东。
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
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
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
后来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关系,王叔文倒了台,柳宗元受了牵连,跟刘禹锡一样发配到边远地方去当刺史。
公元805年,柳宗元到永州当刺史,心情一直不好。
怎么样才能使心情舒畅一些呢?他在公务完成后,就到附近的山野去游玩。
有一次他到冉溪,果然景色宜人。
他非常喜欢,就在那里安了家。
但是,给这个地方取个什么名字呢?他想来想去,还是取了个“愚”字:溪称为愚溪,丘称为愚丘,泉称为愚泉,沟称为愚沟。
他觉得他是因为“愚”而被贬官的,所以得用这个“愚”来命名。
他终究没有让自己高兴起来。
柳宗元还游了小石潭,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碰撞发出的丁当响声,真叫人高兴啊!他看到潭中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就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照着,影子落在石上,一动也不动。
有时突然游得好远,就好像跟柳宗元逗着乐似的。
美景叫他流连忘返,他应该是很高兴的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被贬,他又很痛苦。
但是,柳宗元毕竟心里关切着百姓,常常到民间去考察百姓的生活。
永州出产一种很毒的蛇,把它风干制成药,可以医治许多疾病。
他特地访问了一个姓蒋的以捕蛇作为职业的农民。
那个姓蒋的农民说:“我的祖父因为捕毒蛇,稍不小心被毒死了;我的父亲也是这样死的;我捕毒蛇已经有十二年了,差一点死去的次数也有好多次了……”他说着说着,脸色变得悲哀起来。
柳宗元看他痛苦的样子,非常同情,就说:“你既然怨恨捕蛇,那么我去跟当官的说一说,更换这个捕蛇差役,恢复原来的赋税,怎么样?”不料那个姓蒋的慌忙摇着手,更加悲伤了,他说:“您千万别这样!我虽然苦,但是比我的邻居要好多了。
柳宗元被贬后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人生态度的确是不豁达,尤其是第二次被贬柳州。
原因有这么几个:1、年轻气盛,从仕途辉煌到前途无光,反差太大;2、出身世家,却无法光宗耀祖;3、高堂老母跟随自己到蛮荒之地而不得善终,耿耿于怀;4、身处瘴疠之地,身体受摧残严重;5、渴望回北方调养身体为柳家留后,而在永州一窝就是十年;6、刚返京城一个月,就又遭贬,没像屈原那样投江就已经算豁达,四年后抑郁而终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柳宗元遭贬后心态不豁达却不甘沉沦,写下了大量哲学散文,寓言杂文,山水游记。
且能为百姓鼓与呼,像《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名篇,正像司马迁说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柳宗元当然也是心有郁结而使其文学成果辉煌。
也如他的挚友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所言:“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以仕途多舛换来后世对其文学的景仰,倘柳宗元泉下有知,也足够了。
一,被贬之后的柳宗元并没有一蹶不振,虽然仕途不利,但是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与道德品质。
二,柳宗元热爱生,所以才“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书信探析王凤玲【摘要】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贬谪期间,柳宗元写信给故旧亲朋,抒发抑郁情怀.这些书信的内容主要是:反思被贬的缘由;描写谪居之苦,表达著书之志;陈述无嗣之忧,渴望故人相助,脱离谪籍.这些书信多为回信,而非主动致书,其中有着难言的苦衷.因收信人的身份不同,柳书在称谓、叙述的侧重点、语言风格上呈现细微的差异.【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柳宗元;永州;书信【作者】王凤玲【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有唐一代,由于皇位更替、奸臣执政、朋党之争、宦官擅权、直言犯上等原因被贬的官员数量众多,尤其集中于中、晚唐时期。
官员被贬期间,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受尽政敌毁谤,胸中悲愤,寂寞难耐,他们往往在写给故人的信中,一吐抑郁情怀。
这些书信,少了不切实际的恭维之辞和自我标榜的浮夸之风,多了一份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昔日情谊的回味,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的书信,堪称此类书信的杰作。
柳宗元的这些书信,大多是私人简牍,并未希望传之后世,只是骨鲠在喉,一吐为快,所以纵笔写来,不意剪裁,内容真切感人,蕴含深刻的人生感悟。
本文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永州的自然环境和柳宗元的心态,对这些书信加以分析。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由于他性格敏感,被贬期间失去亲人,身心受到重创,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又无子嗣,个人遭遇极为不幸。
他在写给亲友寻求援助的书信中,常反思负罪的缘由:性格刚直,锐意改革,凌厉风发,无所避忌,树敌过多,招致贬毁。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云:勤勤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力强,其素意如此也。
末路孤危,阨塞臲臬兀,凡事壅隔,很忤贵近,狂疏缪戾,蹈不测之辜,群言沸腾,鬼神交怒。
品读真正的柳宗元王安濮柳宗元,是一个潜在的优秀政治家,是一个务实的改革践行者,而绝非只叹个人哀怨的落魄文人。
柳宗元年轻的时候,就在唐朝中央政权任高职,成为以王叔文为核心的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
但王叔文是个急功近利的书呆子,在朝廷混事只凭血气之勇,因此遭到了中央政权的宦官集团和地方军阀集团的拼命反抗,而王叔文又没有掌握一兵一卒,所以改革仅仅经历了半年就宣告失败。
柳宗元也开始了另一种灰色人生,但同时也是文学的最光辉时期。
我们所学的很多优秀的经典诗篇,都是他政治失意的一种诗意反映。
柳宗元的山水小品文和唱和诗可以用一个“清”来概括。
《永州八记》专门不知名的风景,描写细微精当,无论是竹林、石潭、村寨,都体现出清幽的特性。
很多作品分析里谈到,柳宗元是寄情山水,排遣个人忧愁,令人百读不厌。
把八篇完整读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大篇完整的关于永州的地理调查报告。
柳宗元所勘探的地方,都是水源充盈之地。
按照柳宗元的务实利民的政治观来推测,这或许是他有意为之的一个利民之举,绝对不是单纯的旅游。
在唐宋八大家这个序列里,他不主张暴力革命,也不主张归隐主义,而是强调在改善民生背景下的强化中央集权的控制模式,可以说,这是他一生最积极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鲜明的体现在他的政论文章和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微观的执政实践,他则是最具民生改革精神的务实政治家。
单纯读柳宗元的文章,不免会得出一个“独悲”的印象,给人软弱无力的感觉。
其实不然。
柳宗元当时创作的一些闲适作品,表露出一些不爽的心情也是正常的,但这些玩票的小品文和诗文不足以说明柳宗元政治性格和情商特征。
柳宗元出生在中唐,由于安史之乱的动荡和蕃镇势力的坐大,使唐朝政府失去往日天朝的威仪,在很多时候政令甚至不出潼关。
地方割据势力的野蛮作为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形象的给幼年时期的柳宗元以现实版的教育。
他出身名门,柳宗元在回忆自己家世时,很豪的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
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也就是说,是当时的”三大望族“之一。
柳宗元被贬永州-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青年柳宗元心性激切、峻直,一方面当与其父柳镇“号为刚直”的性格有着遗传学上的关联,另一方面恐与宗元本人因学殖内充而形成的自信、自尊以至自傲有关。
所以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先讲了柳父“不能媚权贵”的性格特点,而后介绍宗元道:“子厚少精锐,无不通达。
……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隽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
”这里说的都是表扬子厚的话,但“精锐”、“隽杰廉悍”、“踔厉风发”等词语已透露出一股锐意直行、势不可当的气势,而“率常屈其座人”,更隐然含有某种露才扬己、得理不让人的自傲的成分。
这是一种内外皆方,棱角分明,见事风生,敢作敢为的性格,也是一种剑走偏锋,不能摧折,极易得罪人而疏于自我保护的性格。
如果柳宗元只是一位学人或诗人,那么,其性格刚直激切些并无大碍,有时还可能会赢得朴拙古直的美名;但柳宗元却并不安于做学人或诗人,他要以这样的性格去从政,而且从的是一般老辣政治家都望而生畏的革弊图新之政,这就不能不出问题了。
从另一方面看,年仅三十出头,即受到不次提拔,得以在权力中心运筹帷幄,发号施令,这不能不使其原已激切的性格越发激切,并极易由此滑向简单、轻率一途。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是清楚意识到这一点了的,他多次这样说道:“仆少尝学问,不根师说,心信古书,以为凡事皆易,不折之以当世急务,徒知开口而言,闭目而息,挺而行,踬而伏,不穷喜怒,不究曲直,冲罗陷阱,不知颠踣”(《答问》),“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寄许京兆孟容书》),“性又倨野,不能摧折,以故名益恶,势益险。
”(《与裴埙书》)这里所说,虽不乏因有求于人而多谈自己错误的套话的成分,但万事瓦裂,痛定思痛,其中何尝没有深入骨髓的人生体验?何尝没有对自我性格缺失的反视内省?只有深刻领悟了政治斗争的险恶、政治关系的复杂,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此复杂关系和险恶斗争中的简单、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