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797.19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3.1《自然界的水循环》设计者:宋树林单位: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授课年级:高二1802班学时:1学时一、内容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部分,这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做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课第一部分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接着以读图思考的形式引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这是本课出现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结合详细的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
再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最后阐述了水循环的意义,表明水循环对全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1)第一章第四节(水圈)(2)第一章第二节(太阳辐射是水循环的动力)(3)第二章第二节(大气运动);已学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使学生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已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理论归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较弱,给本节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学习目标1.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体的组成及相互补给关系,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①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玛纳斯县一中学校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年地理备课组教案主备人:沙合提
反思: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
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谈话法,讨论法.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
1).【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等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板书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自学探究: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请学生阅读后讨论……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水循环的定义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二、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大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上内循环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进行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内容,涉及水资源基础知识,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
“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1、能够自己动手画出“水循环示意图”,并掌握各个环节的名称2、分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掌握水循环的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难度不大重点在于以下两点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不同地区河流的水源补给方式;2.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教学方法探究法、读图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在第一章我们讲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其中两个是有大气层和液态水,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大气方面的知识,本章内容重点研究水,那么地球上的水有哪几种状态呢?学生:气态、固态和液态。
教师:好,水以三种状态存在,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读图3.1)总结: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的96.53%,大气水所占比重最小,在地球的淡水中冰川是主体,占淡水总量的2/3.教师:作为苏州人,我们每天用的水来自哪里?学生回答:来自太湖,也有地下水,还有的是河水教师总结:人类平常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因此淡水资源在地球中是十分有限和宝贵的。
教师:俗语有句话叫“井水不犯河水”,从科学角度分析此话对不对?引导学生读图3.2并分析回答教材中两道思考题。
3.1自然界地水循环学案[考纲及解读]1、水循环地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地地理意义2、了解人类对水循环地影响3、描述陆地水体地相互联系,区别河流地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解读:1)、对潜水与河湖水地相互补给关系地判断;2)、不同地区河流补给地形式及形成原因;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地积极与消极地影响表现形式及结果等。
[要点梳理]一、相互联系地水体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态、态和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地圈层——水圈.b5E2RGbCAP ①气态水数量最,但分布最. ②液态水数量最,分布。
③固态水仅在、或条件下才能存在。
2、陆地水体类型:①地球上地水体包括水、水和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地, 占全球水储量地96.53% ;②分布在陆地上地各种水体,包括水、水、水、水、水、水等,水量只占全球水储量地3.47% ,但是在自然环境中地作用非常巨大,它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地;p1EanqFDPw ③在地球淡水中,是主体,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地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地2/3,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地还不多。
DXDiTa9E3d 水资源地概念:狭义地水资源是指。
3、从运动更新地角度看,陆地上地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地关系: 河流水地补给类型:3、从运动更新地角度看,陆地上地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地关系:案例1:补给关系为:案例2:黄河下游河床底部高出两侧地面,形成“地上河"——黄河水与地下水地补给关系是.[知识点小结]1、陆地水体地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地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地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地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地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RTCrpUDGiT [例题]河流径流量分析步骤(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地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降水季节--有汛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热带雨林十温海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地变化而变化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季节变化较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5PCzVD7HxA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无汛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地互补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三者相对水位高低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地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二、水循环地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地水地过程.2、水循环类型:①海陆间大循环: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上地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后由江河汇集返回大海,完成海陆间大循环。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的在黑板上画水循环的示意图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三.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四.教具准备水循环过程示意图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固态水存在在哪?(冰川)液态水存在在哪?(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沼泽、生物体内)气态水存在在哪?(大气)这些都是我们地球上的水体,主要类型有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
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水圈。
读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
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少。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4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有冰川融水、湖泊水、大气降水,还可能有地下水。
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
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一下,谁来说说长江水的补给?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D观的了解。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讲练结合、学生绘图训练设计意图: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教师提问,学生画图,学生用图等环节,通过图文转化,图图转化,多方面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读图用图潜力,让学生在运用“水循环示意图”中,表述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希望完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用原理来解释现象,实现原理指导实践的思想飞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二: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最重要的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学习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水资源的忧患意识,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5.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6.教学过程设计知识应用水循环的过程(2min)读三江平原水循环简图,回答1~2题。
1.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B.地下径流C.蒸发D.水汽输送2.图示区域在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过程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有( )。
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与教学思路: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在自然界有哪些组成,各自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如何。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然后要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这些类型的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联系就是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通过示意图,学生大致能够按照自己的语言说出水循环的各环节,在这儿教师需要规范学生的专业术语,例如“降水”不能说成“降雨”,各自的含义不一样,降水的范围更大,包含了降雨。
然而水循环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影响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这个需要用到具体的案例说明。
让学生通过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水循环的常见要素,从而以后能够分析水循环的变化。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涉及到多个自然要素,学生不容易下手。
在此可以用一些典型图像,引导学生作答,培养感性认知。
学习目标:
●能够根据示意图指出自然界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说出三个水循环的类型。
●通过案例的小组合作,能够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通过典型案例,能够说出水循环对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问同学们,这首歌熟悉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又是云又是雨,其实他们是水,只不过存在的形态不一样。
二、相互联系的水体
同学们读图3.1,看下还有哪些形态。
大家把他我们从多到少排一个顺序。
这些水是广泛存在于四大圈层中,那么他们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吗?不!他们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水循环。
三、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
1.教师一边ppt放映,学生说出水循环的名称。
2.按照他们发生的地点不同我们,分出三类“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大家判断图示分别是哪一种循环,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简短测试)
3.完成探究活动。
1.(2015届成都2诊)(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10分)
活动探究二、水循环的各环节和过程
1.(2015届成都2诊)(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10分)
<1>海陆间循环(2分)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2分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2分),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2分).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2分)。
活动探究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1.(2016 课标III)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4(2010年·福建高考卷)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马里是曾经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
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1)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4分)
(1)变化趋势:水量减少。
原因:该河段所处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干旱地区);少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
总结
小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举例:
(2)影响地下径流
举例: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
举例:
(4)影响蒸发
举例:
活动探究四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013 安徽)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完成第下题。
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
总结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从水资源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表形态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物质能量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