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15
直肠的解剖结构位置与形态直肠位于盆腔后部,上平第3骶椎高度接乙状结肠,向下穿盆膈延续为肛管。
成人的直肠平均长12cm,其下份肠腔明显膨大称直肠壶腹。
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的弯曲与骶骨曲度一致,称骶曲;在下部绕尾骨尖的弯曲,称会阴曲。
在冠状面直肠尚有左、右左侧的弯曲。
在作直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弯曲,缓慢推进,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的毗邻直肠的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骶、尾骨和梨状肌邻接,在疏松结缔组织内除骶正中血管、骶外侧血管、骶静脉丛外,还有出骶前孔的骶、尾神经前支,骶交感干及奇神经节等。
直肠前面的毗邻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男性,直肠上部隔直肠膀胱陷凹与膀胱底上部和精囊相邻,如直肠膀胱陷凹中有炎性液体,常用直肠指检以帮助诊断有时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直肠下部(即腹膜返折以下)借直肠膀胱隔(Denonvillier’s筋膜)与膀胱底下部、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部相邻。
在女性,直肠上部隔直肠子宫陷凹与子宫及阴道穹后部相邻。
直肠下部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两侧的上部为腹膜形成的直肠旁窝,两侧的下部(在腹膜以下)与盆丛,直肠上动、静脉的分(属)支,直肠侧韧带及肛提肌等邻贴。
直肠内面观直肠腔内由粘膜和环行平滑肌形成的半月形横向皱襞,称直肠横襞(transverse folds of rectum),一般有三条:上直肠横襞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附近的左侧壁,距肛门约12cm;中直肠横襞最大且恒定,居直肠右前壁,相当于腹膜返折线的高度,距肛门约9cm,此横襞具有定位意义;下直肠横襞多位于左侧壁,距肛门6cm。
在进行肠腔内器械检查时,也要注意这些横襞,以免伤及(图1)。
图-1直肠结构和内面观直肠血管、淋巴及神经直肠动脉血管由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分布,彼此间有吻合。
直肠上动脉(superior rectal artery)为肠系膜上动脉的直接延续;行于乙状结肠网膜根内,经骶骨岬左前方下降至第3骶椎高度分为左、右两支,由直肠后面绕至两侧下行,分支前与乙状结肠动脉之间有吻合,分布于直肠。
结直肠解剖特征范文结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是连接到直肠末端的一段管状器官。
它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对于消化食物、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直肠的解剖特征包括形状、位置、分段、壁层结构和血液供应等。
形状方面,结直肠通常呈一个S形状,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
这种形状有助于吸收营养和水分,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的储存空间。
位置方面,结直肠位于腹腔内,被小肠环绕。
它主要位于盆腔,与脊柱相连,并通过胃前壁和大网膜与腹腔其他器官相连。
分段方面,结直肠可以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升结肠位于右下腹部,上部与回肠相连接,下部通过右结肠曲与横结肠相连。
横结肠横跨腹腔上部,通过左结肠曲与降结肠相连。
降结肠位于左部,通过乙状结肠与直肠相连。
壁层结构方面,结直肠的壁层结构包括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黏膜层内侧是一系列小突起称为结肠小憩室,这些小憩室有助于增加表面积以增强吸收。
粘膜下层富含血管和淋巴管,并且包含许多小的固有神经节。
肌层由外长肌层和内环肌层组成,它们通过收缩和松弛协调工作以推动粪便。
浆膜层则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组成,它覆盖在壁层外部,保护结直肠免受感染。
血液供应方面,结直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大肠系膜动脉和大肠后动脉。
大肠系膜动脉分为上、中、下三个分支,分别对应结直肠的不同部位。
大肠后动脉则负责供应结直肠的后侧壁。
静脉血液则通过大肠系膜静脉和大肠门静脉回流至肝脏。
总的来说,结直肠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具有特殊的形状、位置、分段、壁层结构和血液供应。
对于了解结直肠的解剖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直肠是大肠的末端,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全长12~15cm。
直肠中部前方,腹膜返折成为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若有积脓或转移性癌肿,可经直肠指检触及。
直肠下端与肛管相接处有8~10个纵行皱襞,称为肛柱。
肛柱基底之间形成半月形皱襞,称为肛瓣。
肛瓣与肛柱之间形成向上开口的漏斗状间隙,称为肛窦(肛隐窝)。
肛门腺开口于此。
肛窦易积存粪屑,易于感染而发生肛窦炎。
肛管与肛柱连接的部位,有三角形的乳头状隆起,称为肛乳头。
肛瓣边缘和肛柱下端共同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锯齿状环行线,称为齿状线,线以上为直肠,以下为肛管。
齿状线上下组织的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区别如表:部位组织血液供应神经支配淋巴回流动脉静脉齿状线以上黏膜直肠上、下动脉直肠上静脉丛,回流入门静脉自主神经支配,无痛觉腹主动脉周围或骼内淋巴结齿状线以下皮肤肛管动脉直肠下静脉丛,回流入下腔静脉阴部内神经支配,痛觉敏感腹股沟淋巴结及骼外淋巴。
直肠的解剖图直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是连接结肠和肛门的管状结构。
它是消化道中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起到贮存和排泄粪便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直肠的解剖结构,并附上相应的解剖图。
直肠的位置和外观直肠位于盆腔内,从结肠的S形弯曲的转折点开始,延伸到肛门。
直肠长度约为12-15厘米,直径约为3-4厘米。
根据解剖位置的不同,直肠可以分为分隔直肠和附着直肠两部分。
分隔直肠是指直肠的上半部分,位于盆腔后壁,两侧有髂内动脉和髂内静脉及其分支的覆盖。
附着直肠是指直肠的下半部分,附着于骨盆底肌肉,并与其它器官(如子宫、前列腺等)相邻。
直肠外观平滑而有弯曲,分布有纵脊和螺旋状皱褶,这些结构有助于提高直肠壁的弹性和容纳粪便的能力。
直肠的分层结构直肠的壁由内向外依次包括黏膜层、粘膜固定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 黏膜层:直肠黏膜层光滑而薄,有助于粪便的顺利通过。
它包含乳头状突起,称为肛门乳头。
肛门乳头是直肠与肛门相接的部分,具有神经丰富的黏膜,对于排便过程中的感觉非常重要。
2. 粘膜固定层:直肠粘膜固定层包含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这一层的血管供应直肠黏膜层,使其能够正常运作。
同时,它还有助于固定黏膜层,以保持其正常的位置。
3. 肌层:直肠的肌层包括内环肌层和外环肌层。
内环肌层环绕直肠,当肌肉收缩时,它使直肠腔的直径减小。
外环肌层纵贯于直肠,当收缩时,它使直肠的长度缩短,增加排便的压力。
这两层肌肉的协同收缩帮助推动粪便经过直肠。
4. 浆膜层:直肠的浆膜层是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的薄层,覆盖在肌层外部。
它有助于将直肠固定在腹膜后壁上,并为直肠提供营养和血液供应。
直肠的血液和神经供应直肠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肠系膜上动脉和骶内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直接向直肠提供血液,而骶内动脉则通过骶下动脉和盆腔侧壁动脉网来供血。
这些血管的分支通过直肠壁的各层,为直肠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直肠内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这些神经负责控制直肠的运动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