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基本程序
- 格式:ppt
- 大小:554.00 KB
- 文档页数:44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时间,采集样品。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无菌状态,以防止外部污染。
2.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处理,以便后续检测。
例如,食品样品可以进行破碎和稀释,以便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3.培养基制备: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准备培养基。
4.增菌: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可使用平板法或液体培养法。
5.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长条件,培养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6.菌落计数:在培养期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
可以使用目视计数、平板计数器和自动计数器等不同的方法。
7.鉴定: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PCR和测序等。
8.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根据需求制作结果报告。
1.环境监测: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空气和表面微生物监测,以确保实验室内无微生物污染。
2.培养基质量控制:对于常用的培养基,需要定期进行质量验证和性能测试,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稳定。
3.质控菌株:使用已知的质控菌株进行验证实验,以确保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内部质控:在每批样品中加入内部质控样品,以评估实验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5.标准操作程序:编写标准操作程序(SOP),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培养箱校准:定期校准恒温培养箱的温度,以确保培养条件的准确性。
7.培养基浓度验证:定期检验培养基的浓度,确保适当的细菌增殖。
8.定期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
9.实验记录和文件管理:准确记录每个实验的细节和结果,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
通过以上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准确和可靠。
这对于保证食品和饮水的安全性,以及制药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水平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步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并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 取样:按照产品的取样标准,从不同批次或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3. 样品制备:将取样的产品进行样品制备,包括稀释、搅拌和过滤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查。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要求进行培养,并进行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5. 计数: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结果的记录和确认。
6. 结果判定:将检查结果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结果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7. 结果记录: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检查结果和判定等信息,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和验证。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所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应符合相关标准,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
5. 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内进行微生物检测实验的操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三、操作流程1. 实验前准备(1)检查所需物品和设备的完整性和清洁度;(2)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皿、移液器等实验用品;(3)佩戴实验服和手套,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2. 样品处理(1)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采集样品,并确保准确记录样品信息;(2)样品处理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稀释、离心等。
3. 培养和检测(1)按照操作规程在培养基上均匀涂布样品;(2)标注培养皿的信息,包括样品编号、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等;(3)放置在适当的培养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4)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记录培养时间和结果。
4. 结果分析(1)根据培养结果进行初步鉴定和计数;(2)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分离、鉴定和鉴定。
四、质控要求(1)实验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关的培训;(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3)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试剂和培养基等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确保其完好和有效。
五、记录和报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结果应当及时记录,并进行审查和验证。
对于检测结果,应当制作详细的技术报告,包括检测方法、样品信息、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六、实施本规程由实验室主管负责组织实施,并由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遵守。
七、附则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变动将另行制定修订,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以上即为《微生物检测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广大实验室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确保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标准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指标的检查。
三、检查设备和试剂1. 培养基:根据不同的微生物指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大肠培养基、Mannitol盐琼脂、Sabouraud葡萄糖琼脂等。
2. 培养皿:使用符合规定的试验培养皿。
3. 培养箱:保证培养条件的恒温培养箱。
4. 其他常用实验用具:包括无菌采样容器、吸管、移液器、无菌培养皿等。
四、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从产品中采集适量样品,保持无菌状态。
2. 制备稀释液: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稀释液将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3. 接种培养:将稀释后的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并在符合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 观察和统计: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统计出微生物的数量。
5. 结果判定:根据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判断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定。
五、质量控制1. 实验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训练,并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具。
2. 培养基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培养基带有细菌污染。
3. 检查设备必须经过定期的检查和校准,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4. 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运送必须符合规定,避免外界的污染和干扰。
六、结果报告根据检测结果和规定的限度标准,出具检测报告,标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具体的检测结果数据。
七、总结微生物限度检查是产品质量检验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员在操作过程中也需严格遵守规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1 检验前的准备2样品的采集3样品的送检4样品的处理方法5 致病菌检验参考菌群的选择6样品的检验7检验结果的报告检验前的准备1.准备好所需的各种仪器:如冰箱、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2.按技术要求将各种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包扎、灭菌,冷却后送无菌室备用。
3.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药品,制备好普通营养琼脂或其他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需要分装试管或灭菌后倾注平板或保存在46℃的水浴中或保存在4℃的冰箱中备用。
4.做好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的灭菌工作,提前1h灭菌30~60min。
5.检验人员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等灭菌后备用。
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后,实验没有完成之前不得随便出入无菌室。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流程无菌取样—样品均质—样液稀释—样品接种—恒温培养—结果观察食品微生物检测常规微生物项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酵母总数、霉菌总数,此类细菌不致病,但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外观及风味。
目前常用微生物培养法来计数菌落,允许有该类菌落,但菌落总数不能超标。
致病微生物项目: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弯曲杆菌、致病弧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等。
致病微生物在食品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所以快速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中之重。
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它随着的大便排出体外。
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
3.致病菌: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
4.霉菌及其毒素: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疾病,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一、样品采集和处理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第一步是样品采集和处理。
样品的采集应遵循严格的卫生规范和操作流程,避免外界污染。
常见的食品样品包括生肉、蔬菜水果、乳制品等。
采集后的样品需要进行处理,如剁碎、搅拌、稀释等,以便后续的检测分析。
二、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是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核心步骤之一。
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将样品接种并进行培养,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检测目的进行。
常见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进行调整。
三、微生物分离和鉴定在微生物培养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首先,将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进行分离,得到纯培养物。
然后,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手段,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鉴定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判断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四、微生物计数微生物计数是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重要环节。
通过将经过适当稀释的样品接种在含有特定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定时间后,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计数。
微生物计数可以反映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对判断食品是否合格具有重要意义。
五、微生物毒素检测除了微生物的数量,食品中的微生物毒素也是需要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某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化合物,称为微生物毒素。
常见的微生物毒素有霉菌毒素、致病菌毒素等。
微生物毒素的检测可以使用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等进行,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六、数据分析和评估在完成微生物检测后,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
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对微生物数量、毒素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估,判断食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合格与否。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不同批次、地区等样品的比较分析,了解食品微生物污染的趋势和变化,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包括样品采集和处理、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分离和鉴定、微生物计数、微生物毒素检测、数据分析和评估等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为规范检验程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微生物检验员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检验。
样品准备:准确称取10g±1g样品,剪碎后加入到200ml已灭菌的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静置10分钟,待生理盐水样液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作菌落计数,液体样品可用原液直接做样液。
如果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液时,稀释量可按每次50ml递增,直至能吸出足够测试用样液。
在计算细菌菌落总数与真菌菌落总数时相应调整稀释度。
1.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1)仪器:培养箱3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0.9%生理盐水、营养琼脂。
3)步骤: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
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15~20ml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35℃±2℃培养48h后,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
结果计算:X1=A*K/5式中:X1→细菌菌落总数,cfu/g或cfu/mlA→5块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总数K→稀释度4)如果样品菌落总数超过标准的规定,应进行复检。
将留存的复检样品依前法复测2次,2次结果平均值都达到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合格,其中有任何1次结果平均值超过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不合格。
2.真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1)仪器:培养箱2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0.9%生理盐水、玫瑰红钠琼脂。
3)步骤: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
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15~20ml 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25℃±2℃培养7天,分别于3、5、7天观察,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如果发现菌落蔓延,以前一次的菌落计数为准。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1 检验前的准备2样品的采集3样品的送检4样品的处理方法5 致病菌检验参考菌群的选择6样品的检验7检验结果的报告检验前的准备1.准备好所需的各种仪器:如冰箱、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2.按技术要求将各种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包扎、灭菌,冷却后送无菌室备用。
3.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药品,制备好普通营养琼脂或其他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需要分装试管或灭菌后倾注平板或保存在46℃的水浴中或保存在4℃的冰箱中备用。
4.做好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的灭菌工作,提前1h灭菌30~60min。
5.检验人员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等灭菌后备用。
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后,实验没有完成之前不得随便出入无菌室。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流程无菌取样—样品均质—样液稀释—样品接种—恒温培养—结果观察食品微生物检测常规微生物项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酵母总数、霉菌总数,此类细菌不致病,但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外观及风味。
目前常用微生物培养法来计数菌落,允许有该类菌落,但菌落总数不能超标。
致病微生物项目: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弯曲杆菌、致病弧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等。
致病微生物在食品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所以快速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中之重。
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它随着的大便排出体外。
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
3.致病菌: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
4.霉菌及其毒素: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疾病,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
1.细菌、真菌检测:1.1取1ml 培养上清液,均匀涂布于羊血平皿、沙保弱氏平皿中。
1.2倒置平板,写上患者姓名、日期、批号。
1.3分别于37℃、25℃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1.4 24h 、48h 、72h 看结果。
1.5 做好记录。
2.支原体检测在获得能提供系统发育学信息的16S rRNA 分子时需要利用通用PCR 引物对16S rRNA 分子进行扩增。
16S rRNA 序列的对比分析需要在这类“通用引物”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辅助下完成。
27F 5`-----aga gtt tga tcy tgg yty ag----3`519R 5`-----gwa tta ccg cgg ckg ctg-----3` 2.1取1ml 细胞上清液,1000rpm ,离心3min 。
(注:此步骤针对悬浮细胞)2.2取上清至另一个1.5ml EP 管中,13000rpm ,离心10min 。
2.3吸弃上清,留沉淀作为PCR 模板。
2.4 配制反应体系20ul :Taq 酶(R028A )(DNA 聚合酶) 10ulPrimer F (前引物) 0.5ulPrimer R (后引物) 0.5ulTemplate (模板) 2ul灭菌水 补足至20ul 细胞制品细菌、真菌、支原体检测标准操作程序制定部门: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同济医院临床转化中心编号:SOP-TJSC-QM-005页数:1/2生效日期 年 月 日 目的: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检测 范围:所有用于细胞制品的检测 职责:实验室质检员2.5反应条件95℃ 5min95℃ 30s55℃ 30s 32 cycles72℃ 50s72℃ 10min2.6 PCR产物扩增完后,配制1.5%琼脂糖支持介质(例:35mLTAE(一倍)缓冲液则加0.525g琼脂糖),凝固待用。
每个EP管加4ul 6×Loading buffer(指示剂、增加密度)。
2.7上样(每格5ul):凝胶板第一格加DL2000 DNA Marker 5ul凝胶板第二格加阳性对照凝胶板第三格加阴性对照三格以后加检测样品2.7 120V,20min电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