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理学吴红重点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22
生理学课程笔记绪论大纲要求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讲义精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口腔医考知识点总结一、口腔解剖学1. 口腔的解剖结构口腔主要由口腔腔隙、口腔前庭、颌弓、舌、牙齿、牙龈等组成。
口腔前庭是指舌下、颊黏膜与颊部黏膜之间的腔隙。
颌弓又分为上颌弓和下颌弓,牙齿则是口腔中的重要结构之一。
2. 牙齿的结构牙齿主要由牙冠、牙根和牙髓组成。
牙冠是牙齿的可见部分,而牙根则位于牙龈下方,与牙槽骨相连。
牙髓是牙齿内的一种结缔组织,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3. 口腔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口腔的血供主要来源于上颌动脉和下颌动脉。
而口腔的神经支配主要由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所提供。
二、口腔生理学1. 口腔消化口腔是人体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口腔的消化主要由唾液和牙齿的作用完成。
唾液主要含有水、电解质、酶和黏液等成分,可以软化食物并促进食物的咀嚼和吞咽。
2. 唾液分泌调节唾液的分泌受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
交感神经通过使唾腺分泌增加,而副交感神经通过使唾腺分泌减少。
唾液分泌还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影响。
3. 口腔的免疫功能口腔黏膜和唾液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和抗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它们可以阻止细菌和病毒侵入,并迅速清除侵入的微生物。
三、口腔病理学1. 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炎症是口腔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常见的疾病包括牙龈炎、牙周炎、口腔溃疡等。
2. 牙体疾病牙体疾病一般是由于口腔细菌的侵袭所引起的。
龋齿是最常见的牙体疾病,主要表现为牙釉质的溶解和破坏。
3. 牙周疾病牙周疾病是口腔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牙龈炎、牙周炎和牙周病等。
牙周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口腔细菌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
四、口腔临床医学1. 口腔疾病的诊断口腔医生主要通过患者病史、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口腔疾病的诊断。
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病因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2. 口腔疾病的治疗口腔医生主要通过口腔清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口腔疾病的治疗。
常见的治疗包括洗牙、根管治疗、拔牙等。
3. 口腔疾病的预防口腔医生主要通过口腔卫生教育、定期口腔检查等手段,进行口腔疾病的预防。
完整口腔生物学复习提纲一、口腔结构及组织学1.口腔结构:口腔前部、口腔腔体和口腔后部的组成和特点。
2.舌和牙齿的结构及功能。
3.口腔黏膜的结构和功能。
二、唾液学1.唾液的分泌:唾液腺的分布和类型、唾液分泌的调节因素。
2.唾液的组成:水分、酶类、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的含量和作用。
3.唾液的功能:溶解、润湿、抗菌、酸碱中和、消化等功能。
4.唾液分泌异常:干燥症的原因和症状。
三、牙龈学1.牙龈结构:牙龈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2.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膜的结构和功能。
3.牙龈疾病:牙龈炎、牙龈退缩、牙周炎的原因、分类和治疗方法。
4.牙周病:牙周袋的形成、症状和治疗方法。
四、牙本质及牙釉质学1.牙本质的结构和功能。
2.牙釉质的结构和功能。
3.牙本质与牙釉质的关系。
4.牙本质和牙釉质的疾病:龋病、牙敏感等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五、牙髓学1.牙髓的结构和功能。
2.牙髓的生理功能:营养供应、感觉传导、防御和修复等。
3.牙髓疾病: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六、牙周组织学1.牙龈连膜:结构和功能。
2.牙槽骨:结构和功能。
3.牙骨膜:结构和功能。
4.牙周袋的形成、症状和治疗方法。
七、牙周病学1.牙周病的分类:牙龈炎、牙周炎和牙周病。
2.牙周袋和牙周脓肿的形成和治疗方法。
3.牙周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口腔卫生、菌斑形成和牙结石等。
4.牙周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5.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牙面清洗、抗菌药物、手术治疗等。
八、龋病学1.龋病的病因:菌斑、饮食因素等。
2.龋病的分类:表面龋、窝沟龋、根龋等。
3.龋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4.龋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优质的口腔卫生、牙面清洗、釉面复合树脂修复等。
九、牙科微生物学1.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口腔微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
3.口腔微生物的致病机制:菌斑形成、牙龈炎和牙周炎等。
4.口腔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十、口腔疾病的治疗1.牙齿的修复:充填、修复和种植。
口腔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口腔生理学概述口腔生理学是研究口腔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口腔内的牙齿、牙龈、口腔黏膜、唾液腺、舌头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口腔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口腔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吞咽、咀嚼、味觉、唾液分泌、牙齿生长和再生等。
口腔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牙齿结构和功能:牙齿是口腔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包括牙齿的结构、生长发育、营养供应、牙齿的感觉和运动等。
2. 口腔黏膜和唾液腺:口腔黏膜是口腔内覆盖着的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也参与进食和说话等功能。
唾液腺主要负责分泌唾液,润滑口腔黏膜、促进食物的消化和保护牙齿等作用。
3. 唾液分泌和功能:唾液包括由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唾液液体成分、细胞外的成分和细胞内的成分。
唾液具有保护口腔黏膜、促进食物消化、保护牙齿和口腔清洁、帮助咀嚼和吞咽等多种功能。
4. 咀嚼和吞咽:咀嚼是口腔内食物被咀嚼成小块并与唾液混合的过程。
吞咽是将嚼碎的食物通过食道送入胃内的过程。
咀嚼和吞咽是口腔内食物摄入的重要环节。
第二部分:口腔生理学知识点详解1. 牙齿的结构和功能(1)牙齿的结构:牙齿由牙冠、牙颈和牙根组成。
牙冠是牙齿的上部,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
牙齿的牙釉质是牙齿最硬的部分,主要是由磷酸钙组成。
在口腔内的部分称为牙齿的根部,与骨质相连,称为根骨。
(2)牙齿的功能:牙齿主要的功能是咀嚼食物、保护口腔黏膜、帮助发音等。
咀嚼食物是牙齿的主要功能,通过咀嚼可以将食物咬碎,促进食物的消化。
同时,牙齿还可以保护口腔黏膜,预防食物碰伤机。
2. 口腔黏膜和唾液腺(1)口腔黏膜的结构:口腔黏膜是覆盖在口腔内表面的一层薄膜,由上皮细胞和基底膜组成。
口腔黏膜有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外界物质对口腔黏膜的侵害。
同时,口腔黏膜还参与延长食管和胃的消化功能。
(2)唾液腺的结构:唾液腺包括大唾液腺、颌下腺和颌骨颌舌下的小唾液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润滑口腔黏膜、促进食物的消化和保护牙齿等作用。
【每日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专业基础学科。
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
学起来难免枯燥,建议考生尽量结合图谱记忆。
考查内容多为记忆性问题,一定要强化记忆,为其他专业学科复习打好理论基础。
在口腔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中的分值大概为12分(助理)/36分(执业),占据总分值的比例为4%(助理)/6%(执业),并且,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掌握情况也会紧密影响口腔颌面外科学部分的得分情况。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牙的演化:牙数从多到少,牙根从无到有,从多牙列到双牙列,从同形牙到异形牙,从分散到集中。
2.牙的萌出:特点:在一定时间内安一定先后顺序萌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左右同颌同名牙同时萌出,下颌牙早与上颌牙,同龄人女性萌出早与男性。
时间:最早萌出的乳牙:下颌乳中切牙。
最晚萌出的乳牙:上颌第二乳磨牙。
最早萌出的恒牙:下颌第一磨牙。
最晚萌出的恒牙:上颌第三磨牙,如第三磨牙牙胚先天缺失则是上颌第二磨牙。
顺序:乳牙:乳中切,乳侧切,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恒牙: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上颌尖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3.乳牙的特点:牙冠短小,色白,颈嵴明显,冠根分明。
上颌乳尖牙的牙尖偏远中。
下颌乳前牙的舌面边缘嵴与颈嵴比恒前牙明显。
乳磨牙根干短,分叉大。
4.牙体外形的应用解剖:下颌切牙最不易发生龋齿。
易堆积牙结石。
上颌切牙邻面接触区和上颌侧切牙舌窝顶点为龋齿好发部位。
尖牙最不易龋坏,保留时间最长,拔除时可使用旋转力。
下颌第二前磨牙最常见畸形中央尖。
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
5.重要的几个数据:上颌第一前磨牙80%双根87%双根管。
上颌第二前磨牙60%单根管。
上颌第一磨牙87%近中双根管。
根尖孔56%尖部。
根尖狭窄距根尖孔1毫米。
下颌切牙10%唇舌向双根管。
下颌第一前磨牙17%双根单根尖孔。
6.牙合正中颌的标志:正中颌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沟,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舌尖接触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中央窝。
下颌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理下,下颌的肌肉、颞下颌关节与的协同作用而达成的。
口腔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感觉功能、吮吸功能、呼吸功能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浅感觉(舌、唇、腔粘膜、口周组织)→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核(主核和脊束核)→对侧丘脑外侧核三级神经元→中央后回下部中央前回下部→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咀嚼肌一、下颌运动的限制要素(一 )解剖要素1.双侧颞下颌关节与韧带1)髁突略呈椭圆形,内外径长,前后径短。
髁突横轴的延伸线订交于枕骨大孔以后,构成 145°- 160°的夹角。
此角度增添了下颌侧方运动的稳固性。
2)关节窝窝大头小利于盘旋,似三角形。
底边在前,为关节结节,内后边为岩鼓裂,岩鳞裂和鼓鳞裂。
关节窝顶部与颅中窝之间仅有薄骨板相隔。
关节窝与外耳道、中耳密切相邻。
3)关节盘 (a) 地点 : 位于关节窝和髁状突之间(b)形状 : 形呈卵圆形,内外径大于前后径(c)厚度 : 其厚度不是平均一致的(d)附着(前带 ,中间带 ,后带 ,双板区)4)关节囊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附着:外侧被颞下颌韧带增强上前面附着于关节结节顶的前面上后方附着于鼓鳞裂前内方与翼外肌上头交融外侧附于颧弓,关节窝的边沿和关节后结节内侧止于蝶骨嵴下方止于髁状突颈部关节上腔:滑动关节关节下腔:转动关节5)关节韧带颞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作用是悬吊下颌,限制下颌运动在正常范围以内。
关节韧带拥有必定的灵巧性和必定的限制性。
2.牙合要素1)垂直方向 : 闭合中断2)水平方向 :指引下颌的前伸及侧方运动颞下颌关节相对机械地控制下颌运动的范围和运动方式,但它是固定的,难以改变的牙合形态只管也是机械性的限制,但能够改正,甚至重修(二 )神经肌肉的限制要素意识反响 (Conscious Response)--咀嚼、吞咽、语言等生理活动下意识反响 (Subconsciousness Response)--磨牙、紧咬牙等咬合的程序化作用垂直向杵臼式的咀嚼运动水平向的下颌运动下颌运动以神经为主导,肌肉为动力 ,为牙合所程序下颌运动属于任意运动,但此中一些复杂而频沉重复的动作如咀嚼形成了个体习惯运动型二、下颌运动的形式与范围(一 )下颌运动的范围1、习惯性开闭嘴运动叩齿运动( tapping movement )张口较小——卵圆形张口较大——“ 8”字形2、功能运动在功能范围内的运动叫功能运动3、边沿运动定义:边沿运动为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作最大范围的运动,以下颌运动中切点的运动轨迹来进行表示边沿运动轨迹的临床应用:边沿运动轨迹有较大的个体差别,但在同一个体上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利用边沿运动轨迹的对称性、稳固性、流利性和范围大小等特色,可作为判断颞下颌关节功能状态的指征(二 )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1、直接观察(张口度与张口型,下颌前伸与侧方运动)⑴张口度:上下颌中切牙牙近中切角间的垂直限。
一、牙的演化(一)各类牙的特点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一)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二)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三)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四)鸟类:单锥体牙(五)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1.牙附着的形式(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落。
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附着于颌骨内缘,此类牙虽无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类动物的牙。
(3)槽生牙(thecodont):有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从根尖孔进入髓腔。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换的次数(1)多牙列(polyphyodont):在端生牙或侧生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以不断替换脱落的牙,由于一批一批牙的不断替换,故名多牙列。
大部分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多牙列。
(2)双牙列(diphyodont):一生中共有两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恒牙列。
双牙列主要是槽生牙。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为双牙列。
3.牙体外形(1)同形牙(homodont):全口牙的形态相同,三角片或单锥形,大小相似,如鱼类的牙。
(2)异形牙(heterodont):牙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
(二)牙演化的特点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二、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1)牙冠(dental crown):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
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笔记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笔记一、口腔概述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入口,包括口唇、颊、腭、牙、舌和唾液腺等组成部分。
口腔的功能包括咀嚼、吞咽和言语。
二、牙的构造与分类牙主要由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构成,其中牙釉质是最坚硬的物质,主要负责保护牙本质不受外界损害。
牙的分类包括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三、舌的构造与功能舌是口腔中的一个重要器官,由肌肉和舌黏膜组成。
舌的主要功能包括品尝、协助发音和搅拌食物。
四、唾液腺的构造与功能口腔中有三大唾液腺: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唾液,以帮助消化和抗菌。
五、咀嚼与吞咽咀嚼是在口腔内将食物进行物理性的研磨,以利于食物的消化。
咀嚼的过程中,舌和腮腺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吞咽则是将食物从口腔经由食道送入胃的过程。
六、言语与发音口腔中的舌、齿、唇等结构都参与了言语和发音的过程。
舌的位置和动作决定了语音的清晰度和音质。
七、口腔疾病与防治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口腔溃疡等。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是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措施。
八、老人口腔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口腔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包括牙齿脱落、口腔溃疡等。
关注老人口腔健康,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九、胎儿与婴儿口腔发育胎儿在子宫内的第6周开始出现口腔,第10周出现牙齿。
婴儿的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3岁左右长齐。
了解胎儿和婴儿的口腔发育过程,有助于家长关注并保护他们的口腔健康。
十、残疾人口腔健康问题残疾人口腔健康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如唇腭裂患儿、脑瘫患者等。
他们的口腔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咬合不正、发音不清等,需要专业医生进行修复和治疗。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
十一、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学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了解各种口腔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都是维护个人口腔健康的重要环节。
定期刷牙、饭后漱口、使用牙线等日常习惯都能有效保护我们的口腔健康。
一、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定义: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二、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三、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1、进化发展的观点2、形态与功能互相影响的观点3、人体整体性观点四、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注意实践(二)善于总结(三)多加强化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一节牙的演化一、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一)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二)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三)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四)鸟类:单锥体牙(五)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牙的演化特点:1、牙形由单一同形牙向异形牙演化2、牙数由多变少3、牙替换次数有多牙列向双牙列演化4、牙根从无到有5、牙的分布由广泛至集中于上、下颌骨6、牙附着于颌骨的方式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二、牙体形态演化学说(一)三尖学说(二)联合学说第二节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一、牙的分类1、乳牙、恒牙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乳牙:乳切牙、乳尖牙、乳磨牙恒牙: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3、前牙、后牙二、牙的功能(一)咀嚼(二)发音和言语(三)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三、临床牙位记录(一)部位记录法(二)Palmer记录系统(三)通用编号系统(四)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第三节牙的组成部分一、外部观察(一)牙冠:解剖牙冠系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二)牙根:解剖牙根系牙骨质覆盖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颈为界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见到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龈缘为界(三)牙颈:牙冠与牙根交界处二、剖面观察(一)牙釉质:构成牙冠表层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二)牙骨质:是构成牙根表面的硬组织(三)牙本质:是构成牙体的主质,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四)牙髓:是充满在髓腔中的蜂窝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第四节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解剖标志一、牙体一般应用名词(一)应用术语1、中线(median line)2、牙体长轴(long axis)3、接触区(contact area)4、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5、线角(line angle)与点角(point angle)6、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二)牙冠各面的名称1、唇面(labial surface)或颊面(buccal surface)2、舌面(lingual surface)或腭面(palatal surface)3、近中面(mesial surface)与远中面(distal surface)4、牙合面(occlusal surface)和切嵴(incisal ridge)二、牙冠表面解剖标志(一)牙冠的凸起部分1、牙尖(dental cusp)2、切缘结节(mamelon)3、舌面隆突(cingulum)4、嵴(ridge)(1)切嵴(incisor ridge)(2)轴嵴(axial ridge)(3)边缘嵴(marginal ridge)(4)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5)牙尖嵴(cusp ridge)(6)横嵴(transverse ridge)(7)斜嵴(oblique ridge)(8)颈嵴(cervical ridge)(二)牙冠的凹陷部分1、沟(groove)(1)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2)副沟(supplemental groove)(3)裂(fissure)2、点隙(pit)3、窝(fossa)(三)斜面(inclined surface)(四)生长叶(lobe)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第五节牙体外部形态一、恒牙外形(一)切牙组1、上颌中切牙(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1)牙冠(dental crown):1)唇面(labial surface):切颈径大于近远中径,切缘于近中缘相交而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与远中缘相交而成的远中切角略为圆钝。
口腔生理知识点大全总结一、口腔解剖学口腔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包括口腔前庭、颌、颊、齿、牙槽、舌以及口腔黏膜等组织结构。
口腔解剖学主要包括口腔部位的解剖结构、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等方面。
1. 口腔结构口腔前庭:位于口腔的入口,由双侧颌和颊组成,是颌骨和面部软组织结构。
颌骨:上颌和下颌两部分,包括颧(颧骨)、鼻骨、上颌骨、腭骨、下颌骨等。
颊:口腔两侧内壁,由颧、腮腺、颌骨等组成的结构。
齿:牙齿位于上下颌骨中,有三个部分:牙冠、牙颈、牙根。
舌:主要由肌肉组成的脏器,有味蕾和舌乳头,分为舌头和舌根。
口腔黏膜:口腔内部覆盖的粘膜,包括颊粘膜、舌粘膜、唇粘膜、硬腭粘膜、软腭粘膜等。
2. 口腔器官唾液腺:包括舌下腺、舌上腺、腮腺等,主要分泌唾液以助消化,保持口腔湿润。
咽喉:连接口腔和食道,是呼吸道和食道的交汇处,起到通气和吞咽的功能。
食道:连接咽和胃,负责将进食的食物传送到胃部。
牙齿:主要交捕食物,分为前牙、犬牙、前磨牙、后磨牙等类型。
舌头:负责口腔内的味觉感知和进食动作,分为舌尖、舌体、舌根三部分。
口腔解剖学知识对于口腔生理功能的理解和临床医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口腔结构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口腔生理学口腔生理学是研究口腔结构和功能以及口腔内生理过程的学科,包括咀嚼、吞咽、分泌、味觉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1. 咀嚼咀嚼是口腔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牙齿和颌面肌肉的协调作用将食物研磨成小颗粒,使之更易于咽下和消化吸收。
咀嚼过程通过牙齿的咬合运动,颌面肌肉的收缩和松弛等协调配合完成。
2. 吞咽吞咽是将食物从口腔传送到食道的过程,主要包括咽部、食道等器官的协调作用。
吞咽包括舌头推动、软腭上升、喉部张开、咽部肌肉收缩等步骤,将进食的食物送至胃部。
3. 分泌口腔内有多个唾液腺分泌唾液,主要用于润滑食物、帮助消化、保护口腔黏膜等功能。
唾液的分泌受到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的调节,分泌量和成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解颈二腹肌淋巴结(角淋巴结或扁桃体淋巴结):位于二腹肌后腹下缘的下方至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处,与舌下神经和颈内静脉紧密相邻。
收集舌后部、鼻咽部、腭扁桃体及鼻根部的淋巴,该区域炎症和肿瘤常首先累及此淋巴结。
斜嵴:由合面上斜行相对的两三角嵴相连贯而成,为上颌第一磨牙的重要特征牙列:牙按照一定顺序位置方向排列成弓形横颌曲线:连接双侧的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凸向下的曲线,分为上颌横颌曲线和下颌横颌曲线纵颌曲线: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的颊尖,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分为司匹曲线和补偿曲线牙合平面: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的连线(修复学)下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下颌最后一个磨牙的远中颊尖的连线(解剖学)牙尖交错位:.ICP):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息止颌间隙: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均无接触,上下颌牙之间从前向后有一个楔形间隙,前端大而后端小,称之为息止牙合间隙。
眶下孔:在眶下缘中点下方1.5cm处有一椭圆形的眶下孔,孔内通眶下神经和血管,向后上外方向通入眶下管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时应注意此方向颏孔:在下颌骨外斜线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或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骨上、下缘之间的稍上方有颏孔,孔内有颏神经,血管通过。
下颌隆突:在下颌孔的前上方,有由喙突往下后及髁突往前下会合成的骨嵴称下颌隆突,此处由前向后有颊神经,舌神经,以及下牙槽神经越过切牙孔:在腭突下面于上颌中切牙之腭侧,腭正中缝与两侧尖牙连线的交点上有切牙孔,向前后通入两侧切牙管,有鼻腭神经及血管通过鼻腭神经阻滞麻醉时,麻药即注入切牙孔或切牙管内。
腭大孔:位于硬腭的后缘前方1.5cm上颌第三磨牙的腭侧约相当于腭中缝距龈缘之外中1/3处,肉眼观察此处年末稍有凹陷其深面即为腭大孔,硬腭的后四分之一其外侧缘与下颌骨的牙槽突共同构成腭大孔。
是翼腭管的开口处,通腭降动脉和腭大神经向前分布于硬腭后2/3腮腺鞘: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浅层,筋膜在腮线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
腮腺床: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IX~XII对脑神经)相毗邻。
上述结构称为“腮腺床”。
最大合力:为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颈白线:颈深筋膜浅中层在中线结合形成2-3mm宽的颈白线,,在胸骨柄上方约3cm处,两筋膜又复分开,形成胸骨上间隙,其中主要是颈静脉弓,颈白线血管较少,颈部有关手术,可经此分离舌骨下肌群咀嚼效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咀细的程度。
合力:是指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又称咀嚼压力咀嚼肌力:提颌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也称咀嚼力:牙周潜力:日常咀嚼食物所需牙合力约为最大牙合力之一半,即正常牙周组织尚储备一定的承受力,称牙周潜力翼下颌皱襞::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粘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
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组织磨耗: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的消耗的现象。
磨损: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牙体损耗下颌孔:在下颌内面的中央后上方处有下颌孔,呈漏斗形,其口朝后上方,通下牙槽神经血管,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覆颌:是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mm;覆盖: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2~4mm。
垂直距离:通常是指下颌在下颌姿势位时面下1/3的高度,临床上以鼻底到颏下点的距离来表示,在正常的垂直距离情况下颌面部诸肌的张力适度,表情自然,能发挥最大的咀嚼功能腮腺床:腮腺深叶深面的神经血管: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相毗邻,腮腺犹如侧卧其上,故称上述结构称为“腮腺床”。
鼻翼耳屏线: 一侧鼻翼中点至同侧耳屏中点的连线。
与眶耳平面交角为15°,与牙合平面平行。
当牙列缺失后,常用该线来确定牙合平面。
眶耳平面:从连接双侧眶下缘最低点至外耳道上缘连成的一个假想平面。
又称为面横平面。
用做颅面分界面。
当人坐直,头直立时,此平面与地面平行。
牙列、咬合及下颌运动相对照的基准,是临床常用的重要参考平面。
颈鞘:是颈脏器筋膜的壁层包于颈部的全部脏器(喉、气管、甲状腺、咽及食管)的外围形成,又称颈动脉鞘或颈血管鞘横嵴:相对牙尖的两个三角嵴相连,横过牙合面,见于下颌第一前磨牙发育沟:两个生长叶相连所形成有规则的浅沟形态较好根管系统: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及副根管共同组成髓腔:位于牙体中周壁除牙尖孔外其他大部分被坚硬的所包被,髓腔内充满压碎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1mm左右此时后牙牙尖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这一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一位置称后退接触位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翼腭管:颚骨的垂直部构成鼻腔的后外侧壁,其外侧有翼腭沟与上颌骨体内面和蝶骨翼突的前面的沟共同组成翼腭管,通翼腭神经危险三角:若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容易形成炎症并形成血栓,若感染部位受到挤压的的话其感染源或细菌栓子逆流至颅内海绵窦引起颅内感染,故将鼻根部和两面侧口角炼成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切牙乳头:又称腭乳头,为一粘膜隆起位于腭中缝的前段,左右上颌中切牙之间的之腭侧,其深面有切牙孔,有鼻腭神经血管通过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部朝前而为下颌第三磨牙的远中面的扁形粘膜皱襞生长叶:牙的钙化中心称为生长叶,多数的牙由四个生长叶发育而来牙槽孔:上颌骨体后面中部有数个小孔称为牙槽孔,向下通入上颌窦后壁之牙槽管,其中通上牙槽后神经血管,为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腮腺管乳头;在平对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有一腮腺管乳头,为腮腺管的开口处,作为腮腺的造影和注射药物的标志口腔前庭沟:或称唇颊龈沟,及口腔前庭的上下分界沟,成蹄铁型为唇颊粘膜移行与牙槽粘膜的沟槽下颌姿势位:MPP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目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牙所处的位置颊垫尖;大张口时,平对后牙合面间颊粘膜上有一三角形的隆起为颊垫,其尖称为颊垫尖,向后临近翼下颌皱襞前缘,此间约相当于颏孔平面,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简答一、上下颌磨牙的区别二、V和6的区别(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与上、下颌第一磨牙有何区别?)1.第二乳磨牙的牙冠较第一恒磨牙小、色乳白。
2.第二乳磨牙的牙冠近颈缘明显缩小,颈嵴较突,牙冠由颈部向牙合方缩小,故颈部大而牙合面小。
3.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而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此三尖中,以远中尖最小。
4.上颌第二乳磨牙为三根,下颌者为二根,但根柱短,牙根向周围张开。
5.口腔混合牙列中,同颌一侧牙列上,从近中向远中若有两个相似的磨牙,则位于近中较小者即为第二乳磨牙。
因恒磨牙的体积从近中向远中依次减小。
三、上下颌6的颌面形态第一磨牙牙冠牙合面呈长方形,由四条边缘嵴围成:颊牙合边缘嵴长于舌牙合边缘嵴,近牙合边缘嵴较长且直,远牙合边缘嵴较短且突。
牙尖:5个,近、远中颊尖短而圆,近、远中舌尖长而尖,远中尖最小,位于颊面与远中面交界处。
三角嵴:5条牙尖三角嵴朝向中央窝,其中远中颊尖三角嵴最长,远中尖三角嵴最短。
斜面:舌尖的舌斜面与对颌牙无咬合接触。
颊尖和远中尖的颊斜面和舌斜面及舌尖的颊斜面与对颌牙均有咬合接触。
窝及点隙:中央窝位于牙合面二近中牙尖三角嵴的远侧及远牙合边缘嵴的近侧,窝内有中央点隙。
近中窝较小,位于近牙合边缘嵴的近侧,窝内有近中点隙。
沟:5条发育沟,颊沟由中央点隙伸向颊侧,经近中颊尖与远中颊尖之间至颊面;舌沟由中央点隙经二舌尖之间至舌面;近中沟由中央点隙伸向近中,止于近牙合边缘嵴之内;远中沟由中央点隙伸向远中,止于远牙合边缘嵴之内;远中颊尖与远中尖之间有一条远颊沟,从远中沟上分出,向远颊方向至颊面四、简述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的关系,上颌第一磨牙与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1)牙尖交错牙合正常时,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2)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合楔状隙。
五、三种颌位间的关系牙尖交错位ICP 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后退接触位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能向后下移动约1mm,此时后牙牙尖切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下颌窝最后的位置。
下颌姿势位: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
MPP的基本特征:上下牙均无接触,上下颌牙之间从前向后有一个楔形间隙,前段大后段小,称为息止牙合间隙,约比覆牙合小1~3mm。
MPP时双侧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央略向前下的位置,双侧颞肌、咬肌、翼外肌上头均有电位活动,颞肌的电位活动最明显。
RCP和ICP的关系:从RCP,下颌向前上运动1mm左右到达ICP,在此过程中下颌运动无偏斜,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性接触,这种关系称为长正中MPP与ICP:从MPP,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到达ICP。
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的关系。
六、面部的危险三角区1)临床上常将鼻根部和两面侧口角连成的三角区称为面部危险区。
2)因为面部的静脉瓣有的形态成袋状,袋口成向心性开放,当面部肌肉收缩时,血液可以反流;还有的静脉内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3)当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尤其是上唇和鼻根部的炎症,容易在面静脉内形成血栓,若处理不当或挤压,其感染源或栓子可经内眦静脉,眼上静脉而逆流至颅内的海绵窦,或经面深静脉至翼丛再达海绵窦,导致颅内严重的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七、翼丛与颅内交通翼丛是颌面部深静脉,位于颞下窝内,上颌结节后上方处,颞肌与翼内、外肌之间,上颌动脉周围,该丛接收上颌动脉分布区的血液回流,其输出交通的途径有1,上颌静脉2,经卵圆孔网、破裂孔导血管和海绵窦交通3,面深静脉4,经眼下静脉、眼上静脉与海绵窦相通5,与咽静脉丛交通八、牙尖交错合的解剖标志临床上判断ICO是否正常,常参考以下标志。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当不存在牙列拥挤时),正对着上唇系带。
⏹除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及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的两个牙相接触。
⏹尖牙关系正常。
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和舌侧近中缘。
⏹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合(侧)楔状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