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课题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9.60 KB
- 文档页数:5
流行病学调查设计与方法选择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事件在人群中分布、发生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疾病发生及传播的原因和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设计和方法选择。
一、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设计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调查问卷、收集和整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等。
首先,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
研究目的可以是描述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基本情况,也可以是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
其次,在设计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到所研究的疾病的特点和流行方式,确定研究的时间范围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同时,还需要制定研究的调查区域和样本量的确定等。
二、选择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横断面调查、纵向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等。
选择研究方法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可行性和实用性等因素考虑。
首先,横断面调查是在特定时间点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的方式。
通过横断面调查可以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但无法直接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
其次,纵向研究是追踪同一群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
纵向研究可以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变化,但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且需要较长的时间。
最后,回顾性研究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回顾性研究可以迅速获取较多的数据,但由于依赖现有数据,所以可能存在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准确等问题。
三、制定调查问卷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需要制定调查问卷来收集相关数据。
调查问卷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研究目的和问题,并与研究方法相匹配。
调查问卷可以包括一系列开放式或封闭式的问题,以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特征、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
问卷设计应尽量简洁明了,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语言,以确保被调查者可以准确理解和回答问题。
四、收集和整理数据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收集和整理数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设计篇一: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1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防范埃博拉出血热的蔓延和传播,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一)发现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暴露史;(二)发现病例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三)确定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二、调查对象(一)留观病例(二)疑似病例(三)确诊病例三、调查内容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按照附件《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表》开展,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诊断与转归等。
(一)诊疗情况:通过查阅病历,询问病例、知情人和接诊医生等,获得病例的完整发病就诊经过。
医疗机构负责收集病例的临床相关信息。
(二)流行病学史:对病例发病前21天内的暴露情况开展调查,主要调查其发病前接触类似病例、可疑动物和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等的相关情况。
要对与病例在症状期时接触的人员进行排查,确定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相关管理工作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和《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转运及其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开展。
四、组织与实施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病例所在的辖区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
调查期间,调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令后, 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需要为疫情发生地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信息的上报与分析(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初步调查后,要及时做好资料的保管和存档工作,并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感染科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课题申报:感染科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摘要: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感染科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并探索其分子机制,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建立感染病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并利用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手段,系统研究感染病原体的基因变异和流行动态,以期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和抗药机制。
同时,我们将开展临床样本的收集和检测工作,深入分析感染科疾病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应答,探索新型治疗和预防策略。
本课题的成果有望为感染科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一、背景与意义感染科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随着全球旅行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感染病原体的跨界传播、基因变异和耐药现象也日益严重。
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对感染病原体进行全面描述和探索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病原体的流行动态、传播途径和抗药机制,为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标1. 建立感染病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收集并整理全球范围内的病原体分子数据,包括基因组信息、基因变异、耐药性等。
2. 利用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手段,系统研究感染病原体的基因变异和流行动态,揭示其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3. 通过临床样本的收集和检测工作,深入分析感染科疾病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应答,探索新型治疗和预防策略。
4. 提高感染科疾病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为公共卫生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疾病防控工作的进展。
三、研究内容1. 建立感染病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包括病原体基因组信息、基因变异和耐药信息等。
通过整理和标准化这些数据,构建全球范围内的病原体数据库。
2.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体的基因变异和分布特征,建立病原体的分子进化树,并揭示不同地区和流行季节中病原体的传播动态。
3. 深入研究感染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包括病原体的毒力因子、免疫机制和抗药机制等。
流行病学课题设计范文题目:请设计一个关于“探究某高校大学生近视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课题设计。
答案:# “探究某高校大学生近视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
近视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患病率较高。
了解某高校大学生近视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1. 估计某高校大学生近视的患病率。
2. 分析影响大学生近视发生的相关因素。
三、研究对象。
某高校全体在校大学生。
四、研究方法。
1. 研究类型。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
2. 样本量计算。
根据以往研究估计大学生近视患病率为p = 60%(假设值),允许误差d=0.05,取α = 0.05,Z_α/2=1.96。
按照公式n = frac{Z_α/2^2× p×(1 p)}{d^2}计算样本量。
n=frac{1.96^2×0.6×(1 0.6)}{0.05^2}n=(3.8416×0.6×0.4)/(0.0025)n = 369考虑到可能的失访等情况,样本量增加10%,最终确定样本量为n = 400。
3.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按照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进行分层,在每层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以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
4.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专业等)、用眼习惯(每天用眼时长、用眼距离、是否有课间休息眼睛的习惯等)、家族近视史、户外活动时间等。
问卷发放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校官方网站、学生论坛等平台发布线上问卷链接;同时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场所随机选取学生发放纸质问卷。
视力检查。
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
检查环境光线充足、安静,检查距离为5米。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视力检查,对每只眼睛分别进行检查,记录视力结果。
近视定义为单眼或双眼裸眼视力低于5.0。
关节镜手术与髌骨钻孔减压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
疼痛的疗效比较
一、立论依据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目前已被临床证明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一种成熟技术,但由于膝关节解剖位置、结构特殊、手术者技术水平不一以及髌股关节的特殊性,术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影响疗效。
髋关节置换术后很多患者关节的活动范围一般小于正常关节的活动范围,容易出现膝前疼痛。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80%的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于患者功能改善和疼痛减轻上表示肯定,20%的患者在术后1~7年仍感疼痛甚至剧痛难忍。
文献报道接受TKA术后的患者中持久性膝前疼痛的发生率高达50%。
孙振辉等认为,TKA后膝关节疼痛治疗不及时可发展成为慢性疼痛,容易加重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其康复。
如何缓解和改善TKA术后膝前疼痛是目前关节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与意义:国内外文献中对于膝前疼痛的治疗倾向于外科手术,目前主要有关节镜术和髌骨钻孔减压术两种。
现为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膝前疼痛的不同临床疗效,以获得指导临床上对膝前疼痛的合理治疗方案。
二、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选择
来源:从西安市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各三甲医院骨科住院TKA术后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将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采用关节镜术,对照组采用髌骨钻孔减压术。
纳入标准:①采用美国风湿学会制定的标准诊断为膝骨关节炎;②既往行TKA手术,术后发生膝前疼痛;③内科保守治疗不能缓解;④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术前诊断为非骨关节炎而进行的TKA手术患者;②限制行走的严重内科疾病或其他疾病;③不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常规随访时间<12个月。
2.对照组的类型:随机同期对照
3.随机化分组的方法:数字法
4.样本量估计:已知关节镜术治疗TKA术后膝前疼痛的好转率可达80%,预计髌骨钻孔减压术的疗效不低于关节镜的10%(90%的可信度),即取α=0.1,β=0.2,f(α,β)为6.2,估计每组样本量为110人,加上可能失访病人,两组共需约250人。
三、治疗方案与疗效判定标准
1.手术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级别及资历医师完成,均采用全身麻醉,常规使用止血带。
试验组:于髌韧带两侧各作一长约1cm的横行切口,植入膝关节镜,探察髌上囊及内外内外侧间室。
采用离子刀和髓核钳清除增生的滑膜组织,电灼髌骨周围软组织行去神经化,常规止血。
术毕冲洗关节腔后缝合切口,常规加压包扎,局部冰敷。
对照组:取膝前正中切口,由髌内侧入路,行髌骨修整及去神经化处理后,使用3.5mm钻头经过表面脂肪垫,垂直髌骨表面行钻孔减压术,从不同角度钻3个孔。
术毕常规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2.术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处理方法相同。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周,常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2 500U,qd×10 d)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麻醉作用消退后即开始行主动足背伸及趾屈活动;于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嘱患者行主动屈伸膝关节及下地活动,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并行CPM机膝关节功能锻炼。
锻炼首先从屈曲3Oº开始,1天2次,30 min/次,逐日增加屈曲度数,视病情逐渐趋近正常状态,并维持至出院。
3.疗效评定指标:术后第1天摄x线片;第1、3、6个月和1年以及之后每年摄x线片1次,并同时评价膝关节功能。
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KSS系统:包括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
膝关节评分满分100分,包括疼痛、稳定性和关节活动范围3个参数,减分项目为关节屈曲挛缩、伸膝迟滞及对线不良。
膝功能评分满分100分,仅包括行走距离及能否上下楼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K-L
评分系统为5级,0级:正常;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Ⅱ级: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显,有硬化性改变;Ⅳ级:大量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
以上评价均由同一名非手术组医师独立进行。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 检验。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1.均衡性检验:
表1 两组患者分组的均衡性检验
组别
性别
年龄
术前KSS 膝评分
术前KSS 功能评分
男
女 关节镜组
钻孔减压组
合计
2.数据整理表格样式
表2 术后两组患者K-L 等级分级
表3 术后两组患者间的KSS 评分比较
分组
评分
KSS 膝评分(X ̅±S)
KSS 功能评分(X ̅±S )
关节镜组 钻孔减压组
P 值
分组
K-L 等级 合计
I Ⅱ Ⅲ Ⅳ 关节镜组(n ₁=?) 钻孔减压组(n ₂=?)
合计
3. 可能存在的偏倚及分析方法:
(1)可能偏倚
选择偏倚:在选择病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符合手术指征患者的选择上,患者术前KSS评分不一定相同,而且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可能不能完全随机。
信息偏倚:随访时获得的数据质量可能有差异。
混杂偏倚:年龄、性别、失访率等
(2)预防及控制措施
选择偏倚主要通过使用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并严格进行随访,以确诊是否患具有手术指征;信息偏倚主要通过统一标准的且详细的资料采集,并且在录入过程中采用双份录入(至少2名录入员平行录入)的方式来完成,对于资料缺失过多者,将其剔除;混杂偏倚的控制主要通过分层设计并做均衡性检验来控制。
4.可行性分析:
全膝关节置换术目前作为一种成熟的手术方式,在我院的年手术量约400例,全市三甲医院一年的手术量约3000例,按术后发生膝前疼痛的比例以及最终完成手术的比例计算,一年的病例约200例,课题实施期间估计可获得约300例数据。
本市具有相关的医疗技术人员及设备,可按照统一标准完成手术。
相关数据采集及录入人员可进行培训。
预计两年半内可完成此研究。
五、参考文献
[1]. Shervin, D., Anterior knee pain following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 6(10): p. 795.
[2]. 肇刚等, 关节镜下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治疗髌股关节炎. 中国骨伤, 2015(06): 第542-546页.
[3]. 张相东, 髋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因素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24): 第129-130页.
[4]. 赵平等, 髌骨钻孔减压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疼痛. 临床骨科
杂志, 2014(03): 第277-280页.
[5]. Petersen, W., et al., Anterior knee pai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narrative review. Int Orthop, 2014. 38(2): p. 319-28.
[6]. Metsna, V., et al., Anterior knee pain follow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correlates with the OARSI score of the cartilage of the patella. Acta Orthop, 2014. 85(4): p. 427-32.
[7]. Khan, A. and N. Pradhan, Result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with/without resurfacing of the patella. Acta Ortop Bras, 2012. 20(5): p. 300-2.
[8]. 韩建军, 孙振杰与刘瑞波, 关节镜术后膝前疼痛的原因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08(16): 第117-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