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前世与今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北京城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它的建设和演变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北京城的建设和历史演变,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的西周时期。
那时,北京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称为“蓟”。
随着时间的推移,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公元938年,辽朝的皇帝耶律阿保机将蓟改为“中都”,成为辽朝的首都。
这标志着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辽朝统治期间,北京城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墙、宫殿和寺庙等建筑开始兴建,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辽朝的统治并不长久,随后金朝取而代之。
金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规模扩大,城墙加固,街道修整。
这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金朝建筑风格。
到了元朝时期,北京城成为了元朝的首都。
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下令将北京城改名为“大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在的故宫。
元朝时期的北京城将汉族和蒙古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元朝建筑风格。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明成祖朱棣将北京城改为明朝的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意为“北方的京城”。
他兴建了明朝的皇城、皇宫和城墙,使北京成为了一个宏伟的都城。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宏大、庄严为特点,这在今天的北京城中仍然可以看到。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清朝的皇帝康熙将北京城改为清朝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颐和园和圆明园。
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宫廷气息,给北京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到了20世纪,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在建国初期,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建。
新的政府机构、学校和工厂开始在城市中兴建,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北京市老城区的历史演变与保护北京市老城区,是指从中国古代建都开始的,包括明清两代北京城的城镇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和独特的风貌。
北京市老城区的保护,涉及历史遗产的传承、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方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历史演变从宋代开始,北京作为中央政治的首都和文化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型城市。
在后来的元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市场商业体系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模扩大,城墙加高,皇城脉络更加紧密。
同时,许多文化艺术和技术手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北京市老城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也面临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许多传统建筑因为长期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侵蚀,如今已被破坏或消失。
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老城区内部的市场商业体系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二、保护工作为了保护北京市老城区的历史遗产和城市文化,北京市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加强了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和市场商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北京市政府通过成立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老城区内的历史遗产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
例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著名的文化遗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此外,对于一些私人拥有的历史建筑,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和管理规定,鼓励私人投资修缮这些历史建筑。
其次,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审批工作,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对老城区的破坏。
如今,老城区的木质结构建筑、四合院、青砖灰瓦的平房等,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旅游资源。
政府鼓励保留和积极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同时严格控制划拔土地等行为,禁止在老城区内进行高层建筑的兴建。
同时,为了保护市场商业体系,政府加强了市场监管和规范管理。
在老城区内,政府鼓励传统商业小店的发展和保护,并制定了相关规定,规范商贸活动,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三、未来展望虽然北京市老城区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继续加强保护工作,以保护和传承老城区的文化遗产。
北京千年帝都的光荣历史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其作为帝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38年,迄今已有千年之久。
北京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独一无二的光荣之地。
第一章: 远古的起源公元前1045年至公元前25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群开始在北京地区定居,这里成为了北京历史的起源。
当时,这片土地被称为“蓟”或“薊”,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
丰富的考古证据表明,这一时期的人们利用天然资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第二章: 北京作为帝都的诞生自公元938年北平成为后梁的京畿以来,北京开始了其作为帝都的历史。
这一时期,北平成为了连续五个朝代的帝王之都,先后有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与后魏在此定都。
京师的地位使北京获得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宫殿建筑,形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观。
这些古代建筑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紫禁城,其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与转变。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辉煌明朝时期,北京迎来了最辉煌的历史时期。
明成祖朱棣改名北平,并在此修建了永乐大殿,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
明朝之后,满洲人建立了清朝,并在北京设立了皇宫和政府机构,使得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清代的建筑以颐和园和圆明园最为著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第四章: 北京的现代化发展20世纪,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建政后,北京开始了蓬勃的现代化发展。
毛泽东时代,紧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建设了许多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如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等,正式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继续保持着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城市的经济、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了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同时,北京古城区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让这座城市既能拥抱现代,又能传承历史。
北京的资料一、历史概况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内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
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
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公元前1045年成为蓟、燕诸侯国的都城。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937年,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和地方政权的都城。
公元938年,统治中国北方的辽以北京(时称燕京)为陪都;以后,金、元、明、清各代都以此地为首都,前后达650多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二、自然环境北京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西北毗临山西、内蒙古高原,南与华北大平原相接,东近渤海;市中心海拔43.71米;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40平方公里。
西、北、东三面环山,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
年平均气温13°C,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3.7°C,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5.2°C,年平均降雨量507.7毫米。
无霜期189天。
三、人口与行政区划1998年末北京常住户籍人口1091.5万人,每天还有300万以上的流动人口,人口出生率6‰,人口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长率0.7‰,比上年下降1.2个千分点。
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人在北京居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的3.5%,其中回、满、蒙古族最多。
北京市划分为13区5县: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县、密云县、平谷县、怀柔县、延庆县。
四、科教文化1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1万人,比上年增长2.9%。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91.7亿元,增长14.8%,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52.3亿元,增长19.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6%。
[哲理作文]北京城的变化小学作文
北京城,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
从古代的皇城到现代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城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从中体会到了深刻的哲理。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常带我去老北京的胡同里玩耍。
那时的北京,天空是湛蓝的,胡同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我们穿梭在古老的四合院之间,感受着老北京的韵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城开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取代了狭窄的胡同。
地铁线路不断延伸,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北京城变得更加繁华,更加现代化,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它原有的特色。
然而,变化并非全然是坏事。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我们有了更多的学习资源,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娱乐方式。
北京城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处。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空气质量下降,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城的变化,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变化,适应变化,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变化中保持自我,保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将努力学习,增长知识,为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参与北京城的变化做好准备。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北京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北京知多少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地域文化,但是现在大家却是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北京——发展。
既然大家现在大家在北京工作、生活,作为北京的一员首先要了解一些北京的历史和简单的城市发展经历。
现在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北京的发展历史,其中揉进一些关于北京的传说。
北京人的摇篮距今 70 万年,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燕蓟古城──北京湾内最早的城市公元前1045 年(西周),出现了最早的城市“ 燕” 和“ 蓟”。
公元前226 年(秦),秦始皇攻取蓟城,蓟城为三十六郡之一。
公元 250 年(魏),驻守蓟城的刘靖将军开发车箱渠,发展了北京的农业。
隋唐时期的涿郡和幽州公元581年-618年(隋),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 13 万人口。
公元 618年-907年(唐),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大辽国的陪都南京城公元 916年-1125年(辽),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
北中国的政治中心金中都城公元1153 年(金),统治中国北方的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更名为金中都。
政治中心元大都公元1215 年(元),蒙古首邻成吉思汗攻占中都,更名为燕京。
公元1272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在北京建大都城,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明朝的北京公元1368年(明),明朝取代元朝,北京改称北平。
公元1403年,明朝皇帝永乐改北平名为北京。
公元1406年,开始修建规模宏大的故宫。
公元1421年,明朝完成在北京的新都修建,并迁都北京。
公元1564年,北京城南的扩建工程外城完成,形成了现在北京城市格局的中心区。
清朝京师公元1644年(清),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朝后,满人攻占北京,并在此定都建立了清朝。
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园-圆明园。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镇压反帝的义和团,对北京的宫殿及园林进行大肆破坏、掠夺。
古 都北京的“碎碎念”文/宋晨光 图/杨雅琼时期 名称西周蓟国东周、秦、两汉、魏晋北朝 蓟城隋唐幽州辽 南京、燕京金 中都元 大都明(1368—1403) 北平明(1403后)北京清 京师、北京民国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我的成长在我很小的时候,大约距今70万年时,就有人在今天北京市房山区的龙骨山定居了。
他们会制造石器,还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的名字叫“北京人”。
3000多年前,北京这个地方自然形成了两个小国——燕和蓟(j ì)。
它们大概是商王朝的附属国,后来又在西周初期被封为诸侯国。
在战国时代,骁勇善战的燕国人参与了战国七雄的争霸,不过最终并没有战胜强大的秦国。
从秦汉到隋唐这1000多年的北京大家好,我是北京,我的曾用名可不少,你都知道吗?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字时间里,我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负责驻守边防,抵御入侵。
从辽代开始,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先是迎来了契丹人,成为辽五京之一的陪都南京(也称燕京),然后又在1153年迎来了女真人,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金中都,后来又迎来了蒙古人,成为元大都。
在后面的明、清两代,我依旧承担着首都的重要职责。
就这样,我从“城”渐渐成长为“都”。
辽五京是辽上京临潢府、辽中京大定府、辽东京辽阳府、辽南京析津府、辽西京大同府的总称。
我的地盘为什么历朝历代这么多人都喜欢在我这里建都呢?请允许我自夸一下!我的南部和东南部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开阔平原,而西部、北部和东部被山岭环绕,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像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地理学家来这儿做客的时候给我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北京湾。
冬天时,山岭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夏天时,这里又有来自东南季风的湿润空气,会有丰沛的降水。
所以,优越的地形和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让我很受人们的喜爱。
我的特色吃吃穿穿在北京说起去北京吃豪华宴席,你是不是想起了“满汉全席”?实际上在清代宫廷的记载里,根本就没有“满汉全席”这个词。
或者说,我们现在理解的“满汉全席”,是当时清代宫廷为了宴请兄弟们,过不去了!待在这地方还挺舒服!不同身份的人设置的满席和汉席的合称,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满汉席”。
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
摘要: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还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国际化大都市。
各种资源在北京的集中使大量人口涌向北京,这无疑给北京城市的规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本文将介绍北京城的历史,回顾北京的发展历程,并发现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显示出来的问题。
关键词:北京;城市规划;文化保护
一.北京城的曾经
公元前1040年,在今天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北京正式建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1153年,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
公元1215年,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
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
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
朱棣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如故宫(紫禁城)等,都是明代的遗物。
明北京城从全城看来呈“凸”字形。
是以一条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的。
此时的北京城分内城、外城。
内城主要为官宦以及八旗子弟居住,城中道路、胡同都是经过细致规划,陈列整齐方向统一。
外城则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布局规划不再严格规整,也出现了一些斜插的胡同。
明北京城有城墙包围,内城分为九门,外城分为七个城门。
内城的位置在现在来看就是东城区与西城区,外城分别为玄武区和崇文区。
明北京城的城墙位置,大概就是如今北京市二环路的位置了。
清朝的统治者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但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
清代,城内的居民做了重大的调整,清世祖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以后,便下诏:命令“京都兵民,分城居住”,中东西三城官民迁出内城。
时隔五年又下诏:北城及中东西三城,居住官民商贾,迁移南城。
这样,官员多选择在宣武门外,商贾多汇集在崇文门外,也就有了“东富西贵”之说。
而住在城内的则是八旗军,八旗军按颜色划分方位,拱卫皇居。
这就是曾经的北京城,规划的整齐而有规律,商住寺庙都有其特定的位置。
二、北京城市的发展
现在,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还是世界著名
的古都和现在化的国际城市。
现北京二环以内,也就是明清北京城内,主要功能为:中央首脑机关、司法和军队部门、金融机构、商业网点、文化旅游景点这六个功能。
相较于新发展的区域来说,内城内的高楼大厦相对较少,这也是出于对旧城内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城市发展结构上,北京提出了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分别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分别指“东部发展带”和“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指中心城的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主要有东部的cbd、西北部的中关村、奥林匹克中心等和中心城外的新城,如通州、顺义、亦庄等。
新城的出现,有效的分担了中心城的压力,起到了人口分流的作用,并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
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北京城市的发展,不仅对于北京自己,对于北京周边的城市和全国,都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各种资源在北京的集中使大量人口涌向北京,这无疑给北京城市的规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1、文化保护问题
虽然北京故宫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颐和园恭王府等皇家园林也得以保护,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的旧城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城墙也为城市发展的需要而拆除了。
很多人议论于此时都想要呐喊:为什么不能将蕴含了如此深厚历史的北京成完整
的保存下来呢?可是,发展的步伐总是要抹去时间曾留下的印记。
随着胡同的拆迁改造,门楼的拆除,历史的印记在一点一点的被抽离这个城市。
在亟需发展的时候,已牺牲城市历史建筑为前提似乎变得理所应当,而现在,北京已发展成为国际一线城市,是否应当把注意力转移到文化保护的问题上。
首先,应当保护旧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在旧城内(即二环以内)应当以传统建筑为基调,以保护其原有的风格。
像国家大剧院这种建筑位于这样的位置就很不合适,与周围的建筑不相协调,有失古城及作为政治中心的庄重感。
再而,北京的胡同和旧城原有的棋盘式道路应该予以保护。
近些年,大量的胡同被拆除,而且由于胡同内大多生活条件不佳,房间狭小、生活设施不佳,住在此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并未打算长期居住于此,变造成了有些胡同内部混乱。
对胡同进行保护最好的方法,就要优化它、使他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这样才能使其长久的保留下去。
最后,是对古树木的保护。
北京旧城内有很多年事已高的古树,他们应属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但长久以来,人们却没有给予他么像对待建筑一样的重视,或砍伐或不予理睬,这都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北京市应给予这些古树木以保护,保证他们的健康,并防止有人对他们私自的砍伐。
当它们占了建筑用地的时候,应做的是移迁而不是砍伐。
2、交通问题
这应该是每一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体会到的问题。
北京的交通一直被想尽办法的解决着,却始终都有些不尽人意。
首先,是道路交通。
北京的环路是北京最主要的交通道路,已由最初的二环发展到现在的六环。
而这五条环路,确实拥堵最严重的地方。
当人口已经增加到一定数量,想要解决北京的拥堵问题,就不仅仅是限制行车限制购车就能解决的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必会想要拥有自己的机动车,一味的限制实际需求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为需求不会因为限制就消失,只会越积攒越多。
所以,想要解绝道路用地问题要结局道路的设计布局,相应负责人应调查“堵”常发生在何处,是否是道路设计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而且,正如之前多说,应将单中心发展为多中心,积极发展新城,可以有效降低车流密度。
再而,是公共交通。
北京有很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覆盖广的轨道交通,丰富的公交线路,低廉的价格。
这使公共交通在北京是一件很方便也是大多数人愿意采用的方式。
然而每天早晚高峰时期的地铁、公交经常会出现某个方向拥挤不堪,另一个方向车厢空控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虽然北京并积极开发新城,向外扩展人流,但是大多数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地方仍位中心城内部,新城成为睡城,以至于每天早上都可以见到大批人涌入北京城中心的景象。
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要使新城不仅可以提供人们的住房,还积极吸引产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使住于此的人便是工作于此的人,这才可以有效缓解北京早玩高峰时期拥堵不堪的公共交通。
3、点与点之间的衔接问题
北京市近些年来践行点式的分散集合布局,再像葡萄一样将这些点串起来,而这,就造成了在点与点之间某些区域成为发展的死角。
这就形成了在某些发展很好的区域之间却又很多没有得到发展的,反差很大的,相对落后的区域。
除此之外,分点的发展也造成了同一个城市中发展的不平衡。
像是有些地方,一条立交桥东西两边景象就大有不同。
这就需要北京在点的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