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手法分析电影《毕业生》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电影《毕业生》的视听语言解析1. 引言1.1 简要介绍电影《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毕业生》是一部于196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达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罗夫特和凯瑟琳·罗斯主演。
本片改编自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本杰明·布拉多克在家庭、爱情和事业方面的迷茫与探索。
1.2 阐述研究电影视听语言的意义电影视听语言是电影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传达出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主题。
研究电影视听语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并为电影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
1.3 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本文将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电影《毕业生》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摄影、音乐、声音设计和对话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在影片中的作用。
文章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从背景、导演简介、视听语言基本概念、视觉语言分析、听觉语言分析、创新与影响以及结论等方面展开论述。
2 电影《毕业生》的背景及导演简介2.1 电影《毕业生》的背景介绍《毕业生》是一部于196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改编自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了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本杰明·布拉多克的成长故事,他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试图寻找自我和真爱。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票房成绩斐然,更在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多项提名,并最终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毕业生》的制作背景正值1960年代的美国,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多元的时代。
电影中的许多元素,如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青年一代的迷茫与反叛等,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影片以一种颇具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展示了青年人在面对爱情和人生选择时的种种困境。
2.2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的创作风格概述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导演、制片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范例—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一、故事梗概:《毕业生》这部电影是美国60年代中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很多社会现实典型问题,真正表现了平常百姓遇到的问题和生活的感受。
本电影的剧情如下: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人本杰明,然而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这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罗宾逊夫人的诱惑中,然而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伊琳。
在当时这个题材是很吸引人的,这部大胆揭露六十年代年轻人迷失方向,戳破美式中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电影,成为当时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冷战使得社会的压力强加到了这些刚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身上,人一旦承受了压力就一定会找机会发泄或者倾诉,但是无论压力怎样大,理性是不会失去的,电影中的本杰明克服罗宾逊夫人的威胁最后选择了伊琳,正是理性的。
这部电影简介上总写着:爱情/喜剧/剧情这三个词语,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首先是剧情片,至于爱情,是在电影后半部分才体现出来的。
这个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条主线。
二、影像分析:整部电影的画面具有XXX特点,采取了XXXXXX风格,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
整个作品画面非常XXXX、XXXXXX、在XXXX中透着XXXXXX。
例如,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1、光影:光影的运用也很巧妙,当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时候,阳光通过路旁的树叶的剪影打在车上,非常漂亮。
线条的运用也很出色,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能发现线条的美感,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2、色彩:整部电影主要采用XXXXXXXXXX的色调,具有XXXXX特点,摄影运用滤色镜,使整个画面蓝色衬底。
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
整个画面非常柔和、浓郁、在平静中透着轻盈。
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影片《毕业生》分析《毕业生》整部影片最大的特色是戏剧化叙事与非戏剧化手段相结合的典范性作品,整个电影视角新颖,题材具有一定的反叛性,叙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于传奇的渴望。
但是观众更感兴趣的是影片大胆的使用了许多心灵叙事的手法,如用碎片式的镜头来对接表现等等给整个片子带来了亮点。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本恩做飞机回家的一系列镜头剪辑中开场,虽然这只是一组交待性质的镜头,但却直刺观众心底的那一丝不安和痛楚。
片中本带着一脸茫然的表情,对身边的一切不闻不问,机械的在回家的路途上前进着,本恩对毕业和回到离开多时的家并不感到高兴,相反,似乎有些不情不愿。
为什么一个在他人看来即将步入社会,应该充满活力和冲劲,前途光明的毕业生,却显得那么死气沉沉呢?在片子本恩受到罗宾森太太的诱惑热欲难耐而又极端苦闷时候的一组镜头,是整部片子最大的亮点,不仅交代了本恩的心理还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具体镜头分析。
第一个小全景,本恩家内的游泳池,太阳倒影在游泳池内。
本恩第一次被罗宾森太太引诱后复杂的心情,在家里游泳池内游泳以发泄内心的矛盾,游泳池场景的出现在这一组镜头中起着首位呼应的作用,同时游泳池也是两个时空的链接的重要手段,主题音乐在这组镜头中一直贯穿,诠释着本恩,同时本恩也诠释着音乐第二个近景,本恩带着游泳镜面无表情的躺在游泳池内。
本恩的近景由水底逐渐浮到水面,表情呆滞,近景的表现进一步展示本恩内心的无助,在和罗宾森太太发生关系后茫然的一种表现,躺在游泳池内脸部由画左转向画右,本恩由漂浮在水面到沉入水底,这一小组镜头前后呼应,导演让观众从本恩没有表情的脸上联想本恩此时的内心第三个小全景,本恩带着游泳镜躺在游泳池浮垫上喝啤酒。
本恩拿着啤酒躺在游泳池的俯拍镜头,本恩不是游泳,而是在游泳池内喝啤酒,无所事事的本恩堕落的写照,伴随着影片的主题曲《寂静之声》,景别由近景到全景的变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本恩此时的生活。
电影《毕业生》赏析电影是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艺术。
它带给人视觉享受、听觉享受,它带给人的是各种美感的集合体验。
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将美术,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法经过影像的汩汩流淌便使之具有了独立于世的电影性。
这种得天独厚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得电影艺术如日中天的红火。
它得到了广大影迷的垂青。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电影语言,并不是台词那么简单,而是别的艺术手法都不能表现、唯有电影手法才能表现的独特“语言”。
关于电影,有许多名目:省略、联接、隐喻和象征、音响效果、蒙太奇、景深、对话、叙事的辅助手法、以及空间和时间等等。
其中蒙太奇(Montage法文音译)是一种重要的电影语言。
它指的是对影片不同镜头的剪辑,借以表现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等。
它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是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电影片。
它能产生呼应、悬念、联想等作用,使条理通畅、展现生动、节奏鲜明,有助于充分揭示影片内涵。
了解了电影语言,对于影片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影片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辨认都能有更好地把握与赏析能力。
这对观众尤其重要。
电影《毕业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情况。
电影主人公是一个前途辉煌的年轻人,Ben。
他出身显赫,年轻气盛,但却在毕业后迷失了人生方向,并由此产生了一段畸形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所带给人民的彷徨和迷茫,尤其是给年轻一代的困惑。
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鲜人,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之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的温柔网,既之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这部电影,一新好莱坞陈腔,成为《新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但因为男主角先后与片中母女发生关系的剧情而在台湾被禁演长达二十年。
其貌不扬的达斯汀·霍夫曼因为深刻演绎这号反英雄人物,而开启他日后璀璨的表演事业,这也是麦克尼可斯导演的代表作。
影片开始时,男主人公表情严肃地走着,表现了他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忧。
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一、故事梗概:《毕业生》这部电影是美国60年代中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很多社会现实典型问题,真正表现了平常百姓遇到的问题和生活的感受。
本电影的剧情如下: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人本杰明,然而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这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罗宾逊夫人的诱惑中,然而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伊琳。
在当时这个题材是很吸引人的,这部大胆揭露六十年代年轻人迷失方向,戳破美式中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电影,成为当时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冷战使得社会的压力强加到了这些刚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身上,人一旦承受了压力就一定会找机会发泄或者倾诉,但是无论压力怎样大,理性是不会失去的,电影中的本杰明克服罗宾逊夫人的威胁最后选择了伊琳,正是理性的。
这部电影简介上总写着:爱情/喜剧/剧情这三个词语,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首先是剧情片,至于爱情,是在电影后半部分才体现出来的。
这个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条主线。
二、影像分析:整部电影的画面具有XXX特点,采取了XXXXXX风格,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
整个作品画面非常XXXX、XXXXXX、在XXXX中透着XXXXXX。
例如,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1、光影:光影的运用也很巧妙,当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时候,阳光通过路旁的树叶的剪影打在车上,非常漂亮。
线条的运用也很出色,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能发现线条的美感,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2、色彩:整部电影主要采用XXXXXXXXXX的色调,具有XXXXX特点,摄影运用滤色镜,使整个画面蓝色衬底。
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
整个画面非常柔和、浓郁、在平静中透着轻盈。
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电影《毕业生》视听语言分析一、故事梗概:《毕业生》这部电影是美国60年代中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品,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很多社会现实典型问题,真正表现了平常百姓遇到的问题和生活的感受。
本电影的剧情如下: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人本杰明,然而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这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罗宾逊夫人的诱惑中,然而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伊琳。
在当时这个题材是很吸引人的,这部大胆揭露六十年代年轻人迷失方向,戳破美式中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电影,成为当时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冷战使得社会的压力强加到了这些刚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身上,人一旦承受了压力就一定会找机会发泄或者倾诉,但是无论压力怎样大,理性是不会失去的,电影中的本杰明克服罗宾逊夫人的威胁最后选择了伊琳,正是理性的。
这部电影简介上总写着:爱情/喜剧/剧情这三个词语,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首先是剧情片,至于爱情,是在电影后半部分才体现出来的。
这个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条主线。
二、影像分析:整部电影的画面具有XXX特点,采取了XXXXXX风格,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
整个作品画面非常XXXX、XXXXXX、在XXXX中透着XXXXXX。
例如,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1、光影:光影的运用也很巧妙,当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时候,阳光通过路旁的树叶的剪影打在车上,非常漂亮。
线条的运用也很出色,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能发现线条的美感,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2、色彩:整部电影主要采用XXXXXXXXXX的色调,具有XXXXX特点,摄影运用滤色镜,使整个画面蓝色衬底。
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
整个画面非常柔和、浓郁、在平静中透着轻盈。
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毕业生》影片分析第一篇:《毕业生》影片分析《毕业生》影片分析一、故事与主题故事简介: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恩对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里的一次派对上,遇上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
虽然鲁滨逊太太不再年轻,但她却一再勾引本恩,致使本恩内心慌乱,摇摆不定,最终二人在一家酒店里发生了关系。
没过多久,鲁滨逊太太的女儿伊莱恩从伯克利回来,鲁滨逊先生以及本恩的父母都希望本恩能与伊莱恩约会见面。
鲁滨逊太太却一再让本恩保证不会和自己的女儿约会。
但本恩迫于父母的压力还是来到鲁滨逊太太家里邀请伊莱恩。
本恩被她的纯真青春深深吸引,并向她吐露了爱意。
然而在一次本恩去接伊莱恩出去吃饭的时候,遭到了鲁滨逊太太的反对和威胁。
最终,伊莱恩知道了内情。
伊莱恩非常伤心,回到伯克利。
几番波折后,伊莱恩迫于父母的压力,仓促同意了另一个人的求婚。
本恩知道后,奋不顾身地冲向伊莱恩结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澜,夺回自己的爱人。
故事主题:表意上是通过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年轻毕业生本恩在这个人生过渡期的一段成长经历,来表现本恩这个青年人在成长时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对情欲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
深层上是充分展现了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也就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叛逆、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与焦灼、对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认同,以及这种挣扎的盲目与徒劳。
展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值传统家庭、道德准则、价值观处于分裂、崩溃、调整的动荡时期。
将美国当时时代的新变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体验融为一体,投射到影片中来。
同时,影片主要以成长和叛逆为叙事母题,大胆体现了对性禁忌和传统道德观的突破。
从《毕业生》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敢于突破敢于挑战的形象。
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与紊乱是正常的,即使一开始选择错误,走错了道路,只要我们拿出勇气,足够坚定的坚持自己内心正确的想法,及时改正也为时不晚。
正好印证了那句老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论影片《毕业生》的叙事手法作者:张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影片《毕业生》以本杰明毕业后的一段生活经历反映出60年代美国浮躁不安的反体制社会,多次展现本杰明对未来的迷茫。
论文从拍摄手法、主要人物、象征事物几个方面论事了影片的叙事手法。
关键词:《毕业生》;叙事手法;拍摄手法;象征事物作者简介:张丹(1992-),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影片《毕业生》按照“在机场——家庭聚会——在罗宾森太太家——与罗宾森太太偷情——和伊琳约会——偷情暴露——偷看伊琳——去伊琳学校——伊琳被父母藏起来——本杰明在教堂找到伊琳”为顺序,叙述毕业生本杰明回到家后的一系列生活。
他起初因为对生活的迷茫和无聊,在罗宾森太太的诱惑下和她偷情,后来见到了美好纯洁的伊琳而陷入爱河。
影片体现出本杰明对未来的困惑与探索,批判美国当时社会及思索未来。
一、独具匠心的拍摄手法迈克·尼科尔斯导演的才思敏捷体现在《毕业生》整个影片娴熟、自然的拍摄手法上,这种独具匠心的拍摄从电影一开始就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个镜头都是导演精心设计出的杰作。
电影开始是男主人公的头部特写,他神情呆滞,眼睛中透露出迷茫和担忧,紧接着镜头拉开,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机舱内的场景,他与周围环境并无心灵上的密切关系,仅仅只是众多乘客中的一员。
第二个是男主人公站在电梯上横移的镜头,他依旧面色沉郁,只有一瞬下意识地瞄了下反方向走来的美女。
第三个镜头是男主人公皮箱的特写,运用横移的拍摄手法。
第四个镜头一开始是男主人公手拿皮箱的特写,接着镜头摇上,男主人公背对着镜头越走越远。
第五个镜头是男主人公向机场外走来,他边微笑着边对外面打招呼。
导演只用了五个镜头就将毕业生本杰明搭乘飞机回到家的这一故事背景传达给观众。
而本杰明不快的表情则为电影设下一个悬念:刚刚毕业回家的本杰明为什么不太高兴?为后面叙述本杰明因对未来迷茫而担忧烦躁做铺垫。
电影《毕业生》赏析之镜头分析『前言』:达斯廷·霍夫曼的成名作《毕业生》是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
这部大胆揭露六十年代年轻人迷失方向,戳破美式中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电影,成为"新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
『剧情简介』:本片描述达斯汀·霍夫曼饰演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鲜人本恩,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和他的父母筹备庆祝他毕业的家庭晚会,本恩却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
风流的夫人不断挑逗本恩,但被拒绝。
可是日子如此无聊,不久后他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幽会,同时他也爱上了她的女儿伊莱恩。
鲁宾逊太太知道真相后坚决反对,并想尽办法拆散两人的交往。
本恩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并坦承了自己的坠落,只是没说出那个夫人的名字。
伊莱恩原谅了他,但鲁宾逊太太的震怒使伊莱恩猜到了一切。
她伤心地与一个叫卡尔的人伧促结婚。
本恩得知这一消息,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他要尽最后力量挽回爱人的心。
『镜头赏析』从影片的开始的镜头:本的脸上就是一脸麻木的表情,正是所有毕业生所共有的.这个镜头就在开头揭开了一个优秀的毕业生迷茫的征途。
镜头由近到远,先交代人物面部表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然后再交代环境特征。
『我只是有点担心。
担心什么?我的未来。
那又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想...与众不同。
』影片中有一些镜头是隔物取景的。
近处放大的局部,远处是某个全景。
在本杰明和罗宾逊太太在一起的时候,这种镜头时最经常出现的,或者是本杰明的模糊的肩膀与远处的罗宾逊太太,或者是近处罗宾逊太太的小腿与远处的本杰明。
这样的镜头带给人的首先是距离感(大与小的差别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距离),这样也能恰恰表现影片所想表达的感。
但是这样的构图也让人觉得压抑,对于后面的也就是镜头中稍远的那个主体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灯光也显示了这一点。
本杰明与罗宾逊太太在一起的时候,很多时间都是黑暗的,镜头中也找不到什么细节,开始时候的黑暗可能是因为主人公本杰明心虚或者是不适应,后来当两人关系确定或者说稳定以后的黑暗镜头,可以理解为是对这段枯燥关系的厌倦和回避了(后面有一段戏,当罗宾逊太太说要聊天的时候,屏幕亮了起来)。
《毕业生》的表现手法首先是它的主题。
两个字迷惘。
欲望的迷惘、受到诱惑的迷惘、对未来的迷惘、爱情的迷惘……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毕业生真实的生活和内心,毫无夸张做作。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一张表情木然、略带点神经质的脸。
前者是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后者是想突破传统的束缚。
这也是美国那一代人的特征。
Haffman给了我们很逼真的感觉。
再看看主人公的穿着,永远是略显短小的西服;他的脸色也永远是赭红色,随时要流汗似的,都表明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有着自己的恐惧与紧张。
这部影片成功的一点还在于,没有诉说“英雄”式的人物事情,完全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其次是它的音乐:很多人喜欢《毕业生》都是从它的音乐开始的。
Simon 和Garfunkel 的音乐The Sound Of Silence 从一开始,就用低沉婉转的调子,将观众带入一个感伤的氛围。
并且,和其他两首曲子Mrs Robinson、Scarborough Fair一起,贯穿于整部影片,令人在欣赏影片的同时有一种心灵感应。
由于曲子容易被人接受,虽然总在不断地重复播放,但丝毫没有嫌烦的意思。
而且,曲子和电影情节是相辅相成的。
尤其是当本独处的时候,音乐能很好地道出他内心的独白。
再次是导演运用的独特的表现和剪辑艺术。
《毕业生》是Mike Nichols 导演的第二部电影。
其中运用了一些独具特点的表现手法。
比如刚一开始,本就坐在鱼缸旁默默感怀,这个鱼缸在往后的剧情中还出现了好几次。
鱼缸,本是家庭中一个平平常常的摆设,为什么导演却让它多次出现呢?而且,每次出现的时候,本都带着一种迷惘的神色。
其实,本是看到了鱼生活的本质。
鱼在鱼缸中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游,然而,可悲的是,它们的天地始终被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鱼缸里。
本觉得自己的生活也跟鱼一样,可又不希望自己平平凡凡,想超越束缚,干出一番事业。
这也反映出了60年代,美国青年一代的普遍心声。
另外,影片的剪辑也独树一帜。
毕业生电影的精神分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社会喧嚣不安,反越南战争呼声高涨,少數民族也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崛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引起了激进的青年们产生了与传统对抗的情绪,反对主流文化也逐渐在青年人的思想上萌生,在这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
好莱坞有一批年轻的导演也开始了全新尝试,他们反思年轻一代和传统美国生活方式的差异,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的“反文化”情绪。
1967年上映美国影片《毕业生》通过描写二十世纪六十年美国常青藤毕业生的爱情经历,体现了当时青年人的成长以及对传统社会思维模式的奋起反抗。
一、镜像成长阶段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将人类心理形成的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镜像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在俄狄浦斯阶段,本体是开始脱离镜像,确定自我过程。
影片一开始通过本恩坐在飞机上的迷茫眼神,显示出主人公在镜像体验阶段中认识到自我存在,但是没有确立自我意识的阶段。
如同镜头中出现的行李箱也一样按部就班通过传送带,走在传统意义上的路上。
对于本恩而言,理所当然的道路是按照长辈的心愿就业或是继续读研究生,可是对本恩自身而言,他不知所措,不明确的未来让他陷入深深的困境中,在面对外界的庆贺和提问时,他没有答案,只能逃避,偷偷看着百叶窗外面的嘈杂。
就像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本恩卧室鱼缸中的金鱼,在传统意义上鱼生活很美好,有水有海草有食物,有着比自然条件下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但是鱼并不开心,鱼是属于海洋的,只有在那它们才会快乐,才知道游行的方向在哪。
本恩如同鱼一样,在自我潜水服下静听自我的那无力的喘息声,掉落在游泳池底,看着外面变形的世界,无法理解无法融入。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表述,镜像阶段,就是主体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主题构建的过程是把自我想象成为他人,将自我认知转化成为他人的认知。
[2]纵观这部影片,可以发现拉康的镜像理论的电影符号——游泳池中的水。
当每次班杰明进入深度思考时,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像呈现,将昏黄的酒店房间和游泳池进行镜头切换,鲁宾逊夫人肉体与游泳池中的气垫进行切换。
电影《毕业生》分析《毕业生》全面分析电影《毕业生》是美国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的一部成功之作,电影的导演手法是很成功的,因此拿到了奥斯卡中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最佳导演奖。
该电影同时包揽了奥斯卡的五项大奖,迈克?尼科尔斯也因此出名。
1967年,电影《毕业生》诞生,当时美国社会极为动荡不安,政治危机频频发生,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社会运动风云激荡,诸如肯尼迪遇刺,古巴危机,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等,整个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青年一代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所谓的“美国梦”纷纷破碎,生活压抑,沉闷,缺乏目标,感到未来没有希望和前途。
电影主人公本杰明是一个前途辉煌的年轻人,他出身显赫,年轻气盛,但却在毕业后迷失了人生方向,并由此产生了一段畸形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所带给人民的彷徨和迷茫,尤其是给年轻一代的困惑。
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鲜人,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之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的温柔网,后来又爱上她的女儿。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影片还体现了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体现的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怎样去战胜迷茫,怎样冲破成年人社会所设立的桎梏。
本片的基调是喜剧的,但是主题确实沉重且严肃的,正是在这种“严肃的搞笑”下,影片体现了一种辛辣的讽刺感,让这种讽刺力度得到了增加。
这是影片开头,这个镜头是本杰明毫无表情的茫然的脸部特写,并不能完全看清楚,只能看到头的后方是一片白色,但却并不能分辨出这是哪里。
这个镜头是以本杰明的脸为定点向外拉,在不断延伸的过程中可以看清这里是飞机机舱,机上乘务员画外音告知飞机即将降落。
从而交代了事件的地点,从而说明了本杰明刚刚大学归来。
这个镜头是本杰明的侧面中景,人物靠画面右边,左面是巨大的空白,表达的是本杰明下飞机后穿越走廊,他没有自己走路,而是选择了自动传输电梯,站在上面一动不动,任由传输带把他带走,因为对于未来他的内心没有方向,所以只好任由带动,随波逐流,表现她的迷失,消极与被动。
《毕业生》影评《毕业生》摄于1976年。
迈克.尼克尔斯执导的本片以一鸣惊人的姿态加入到了“新好莱坞电影”的阵容。
做为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作、迈克.尼克尔斯的代表作之一,《毕业生》在好莱坞电影史上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本片的主题通常是被认为反映了60年代的美国在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及反战潮流等一系列不安分因子刺激下诞生的新一代年轻人刚走上社会时对生活的迷茫和抗争。
从时代背景及导演的立意来看,这种观点是没错的,而且本片也毫无疑问地成功表现了这样一个主旋律。
然而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让这部电影也动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部经典力作已经被不同的时代打上了各自特色鲜明的烙印。
如果超越电影层面来欣赏这部影视作品,它已经拥有了社会、伦理、道德、美学和符号语言等诸多丰富的内涵。
即使以40多年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我们仍能发现许多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的闪光点,其中有些,或许是连当初的导演都始料未及的吧。
剧中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年轻的本刚从大学毕业,年轻朝气、成绩优异、家庭富足,是个典型中产阶级家庭公子形象。
但他却内心空虚,对未来一片迷茫,面临着父辈们所不理解的烦恼与挣扎。
在父母为其精心筹备的毕业舞会上,父亲好友之妻鲁宾逊太太对这个忧郁的小伙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借本送其回家之机对本进行了赤裸裸的挑逗。
内心的空虚、对生活的彷徨、父母的不理解加之对他人倾诉的渴望让这个不谙世事的大男孩在与鲁滨逊太太的对峙中很快败下阵来,无力地坠入了这个风韵犹存的老妇人精心编织的情网……然而就在本从这个半老徐娘的温柔乡中疯狂而不计后果地寻找着片刻温存之际,他却意外地爱上了鲁宾逊太太的女儿伊莲。
至此,本来就已经一团乱麻的本更加纠结无助。
一番波折,当本与鲁宾逊太太的不伦之情终于浮出水面,早已爱上了本的伊莲决绝地把本推向了门外。
早有预料的本这一次并没有再迷茫,他追至伊莲的学校,继续坚定的追求伊莲,终究又赢回了伊莲的芳心。
《毕业生》:抑制到妥协的承接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危机四伏,战后新生的一代站在与前辈割裂的代沟一端,以个人主义式的标新立异,审视着被嬉皮士、性解放、毒品、暴力充斥的黑色时期,发泄着对社会对正统和平庸的不满。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新好莱坞电影”,是对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体制的一次颠覆与反叛。
作为该流派代表作的《毕业生》,充盈着饱满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初本能和欲望,透过主角在自我本性与成人社会的压制之间的挣扎,产生了巨大的戏剧张力。
青年人在成人世界面前的渺小与无知,通过导演精细的场面调度,串联成六十年代似水般流淌的歌谣。
迷惘与堕落是影片一开始就直接切入的残酷现实。
取得傲人成绩的本杰明(以下简称本)徘徊在父辈铺垫的庸碌生活与孩童般任性的拒绝成长之间,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疑惑。
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充斥在影片接连的对话段落里,在本迷惑又反感的表象背后,化成一种社会性的压迫与限制,直接造成本在社交环境中的弱势地位。
在影片开头的聚会上,他穿过拥挤的客人和喧闹的赞美之词,想爬上楼梯逃回自己的房间时,却遭到父辈们的层层阻碍。
表面上本处于画面的中心,带着一股向上前进的积极的走位。
然而当他被客人一把从台阶上拉回,又是赞誉又是关切的询问,本的窘迫与搪塞已经占据了整个面部表情;这时镜头左边(即楼梯之上)的麦奎尔先生拍过本的肩,带着老道而圆滑的笑容映入景框,并且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而处于较低位置的本仰起头,只在画面的右下角露出左脸刚刚被客人吻过的唇印。
正是在这样一种成人社会汹涌的夹击之中,本内心的疏离和压抑一次次升温加剧。
在对麦奎尔先生唯唯诺诺的应付中,镜头后景给出模糊的游泳池,也就是片中反复出镜的、最具疏离感的“水”的意象。
除去社会交往带给他的不适,本自带的那种青年人普遍的“本体存在焦虑”使他不得不逃遁到狭小自闭的空间(卧室)里独处。
摄影机将他的面容置于黑暗之中,远处是父母模糊的身影,这样的调度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是一种十分鲜明的停滞与拒绝的姿态。
从修辞手法分析电影《毕业生》【摘要】本文通过英语写作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来分析电影《毕业生》里主要人物的心理以及电影的主题思想,从而为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毕业生》;修辞手法;人物心理;电影主题
一、引言
拍摄于1967年的美国电影《毕业生》是根据查尔斯·韦伯所写的一部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这部经典之作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成熟地表现两代人代沟和年青一代成长过程的影片,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毕业生》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定的社会经济会对一定的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当时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黄金时代”。
于是各种反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冲击着美国社会秩序,特别是对美国年青一代的思想观念产生作用。
《毕业生》将人物与情景巧妙地搭配,表达了60年代美国青年的内心紧张与冲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困惑与迷茫。
对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写作的修辞手法来分析它的主题思想。
二、修辞手法在人物与场景搭配中的体现
(一)暗喻的运用
一个隐喻是用在比较两个好像无关事物,制造的一个修辞的转义。
隐喻在英文中就有其隐喻式的意涵,暗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
移侧(至)另一事物”。
《毕业生》中隐喻手法的运用多处可见。
影片开始部分,本杰明的父母为他在家举办了毕业庆祝会,卧室外,宾朋满座,在众人祝贺的围攻下,本趁机逃离回到了二楼的卧室,“砰”地关上门,他想摆脱这些声音,远离这些世俗。
这里的“门”其实就像本杰明假想的“隔离墙”,他不想让外界这些人,包括他的父母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
庆祝会开始之前他与父亲欲言又止的谈话表现出他对现世的困惑与彷徨,即使他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受过高等教育,他也无法从精神加锁的束缚中逃出,西装革令的外表下藏着多年来的压抑与迷茫。
本不知道自己要寻求什么样的生活,只知道自己无法投入父母亲朋那样的浮华空虚的生活。
在用“门”隔离这个世界后,他继续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门外,人们高谈阔论,议论纷纷;门里,本杰明呆望着鱼缸里的热带鱼——这个饶有趣味的隐喻镜头:本恰似那条鱼缸里的鱼,貌似自由地游着,却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他只能在父母这些成人们划定的范围内活动。
当鲁宾逊太太突然闯进门把车钥匙扔进鱼缸,促使本探手去取时,成人世界对青春世界的诱惑便愈显清晰,但这种引诱的形式又是和成人世界的神圣准则相抵触的,它是成人世界自我尊严的一次自我亵渎与自我放逐。
之后,本杰明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父亲为他买的生日礼物是一套潜水服,用来为大家做潜水表演。
本试图和父亲沟通,可是父亲却不理会,执意让他穿上笨重的潜水服,长辈们对他一个劲儿地
鼓励,毫不顾忌本的感受,但他完全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充满了本杰明的挣扎。
他想挣脱这个世界,因为缺乏理性的沟通,成人与孩子,两个世界没有真正的沟通与交流,又一次将年青一代的迷茫与困惑以及两代人的代沟表现出来,这无疑为他后来的叛逆埋下了伏笔。
“罗宾逊太太,你想勾引我,对吧?”这句影片中本杰明的台词,至今为人熟知。
罗宾逊太太代表着成人世界中空虚、傲慢的一类成熟女性。
她为了冲破死寂的家庭生活而大胆地勾引本杰明,追求自己的性爱自由,与当时美国性解放思想吻合。
(二)讽刺的运用
讽刺,指挖苦意在伤害他人的尖刻的,常带讽刺意味的话语。
作家们可以巧妙地运用讽刺手法,将文字变得有血有肉,一针见血,电影同样可以运用此手法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故事的女主人公伊莲,她温柔、贞洁,又有些无知,与罗宾逊太太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将她放入现在的社会,无疑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人人眼中的“乖乖女”,但在反文化思潮涌动的60年代的美国,作为青年一代,她的表现与整个时代的思潮恰似相反,这种“乖巧”似乎有些被动。
伊莲是60年代的伯克利大学的学生,伯克利大学一直是美国学生运动的中心,伯克利加大在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其学生对于美国政府的抗议而变得全球知名,1964年在加大伯克利发起的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改变了一世代人对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人们常以“校风大胆”和“自由派”之类的字眼来形容伯克利大学。
置身于60年代这样一所新思潮层出不穷的校园氛围中,伊莲却好似身着一层“隔离衣”,无论是面对自己破裂的家庭,还是处理与本杰明的恋情方面,她都显得那样无所适从。
此外,当本决定只身去伯克利大学找回伊莲时,有这样一幕:本疲惫而孤独地坐在伯克利大学的校园里,头顶上高高地飘着美国国旗。
高空俯视的镜头,将失落的本杰明缩小,却放大了伯克利大学校园和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
同样是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来讽刺传统的“美国梦”不断地变质和最终的没落。
(三)夸张的运用
写作手法里的夸张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以言过其实的说法表达强调的目的。
在本杰明的毕业庆祝会上,麦奎尔先生故作正经地将本从众人的祝贺声中拽到一边,说有重要的事找他说,却只说了一个字plastics,本迟钝了好几秒,短短几句,一本正经的铺垫,如此大的反差,让观众都觉得有些滑稽。
另外一处是鲁宾逊先生与本的对话。
当鲁宾逊先生要和他谈谈未来给他些建议的时候,本杰明眼神里充满期待,但节奏冗长且言语凌乱的对话却是鲁宾逊先生不停地在说“黄金年华”,“追女孩子”之类的无关紧要的“建议”,两处的表现形式的正式程度与其内容之间的冲突,反映出成年人与年轻人一样处于困惑与迷茫的边缘。
(四)明喻的运用
明喻是指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毕业生》最后的时候,本杰明像只大蜘蛛似的扒在教堂玻璃上,对着里面的伊莲声嘶力竭地喊着,他的样子让观众揪心,他想要追求心中的那片净土,他把伊莲当作黑暗的未来之路的一盏明灯。
伊莲看着周围人们张牙舞爪的样子,就像饿极了的猛兽,随时准备撕碎扒在玻璃上的本。
三、结语
《毕业生》这部电影一直都被奉为美国电影的经典有它的道理。
我们从写作的修辞手法这个角度看影片,挖掘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与情感。
在成人世界里,潜藏着物质背后的空虚与迷茫,本杰明,一个初入社会的小青年将自己牵扯进成人的游戏圈里,由迷茫变得更加迷茫。
伊莲,一片纯洁的净土,在现世中却显得被动,因为情感也将自己拉扯进这场游戏里。
从这两个60年代的年轻人也能找到当时许多现实中青年人的影子,也体现了那个年代社会价值观的转向。
导演迈克·尼克尔斯把对时代的敏感与人性感知融为一体,将时代风貌投射到银幕上,这也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瑞典]英格玛·伯格曼.魔灯[m].刘森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伦赫.《毕业生》读解[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译制片赏析,
2001(11).
[3]谷晓.评电影《毕业生》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失真性[j].电影评介,2006(19).
[4]王闻俊.一部电影影响一代人导演称毕业生依然精彩[ol].中国新闻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