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5
大学生自己创业的结局怎么样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创业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想法有行动力的学生,那么他们最后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近日,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收入优势明显,超八成毕业生属于“机会型创业”、超七成毕业生家乡创业,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风险因素,毕业三年后的创业存活率不到一半。
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收入优势明显八成属于“机会型创业”数据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与2016届、2015的3%比例基本持平。
从近三届的趋势分析,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平稳态势。
根据对自主创业大学生的家庭职业阶层分析发现,近四成(本科36%,高职高专38%)2017届自主创业大学生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近三成(本科29%,高职高专28%)来自“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
创业理想是2017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在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超八成属于“机会型创业”,极少数属于“生存型创业”。
此外,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月收入优势明显。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5785元,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4880元,分别比2016届本科、高职学生高出1000元以上。
2017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高职高专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对2014届到2017届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发现,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从2.9%提升到三年后的6.3%。
麦可思研究院王伯庆博士分析,数据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
这可能是工作经验的积累令一些具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创业项目产生更成熟的计划,对创业资源能进行更优化的整合,因而就业一段时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更高。
超七成毕业生选择在家乡创业资金为家庭投资或借贷数据显示,2017届大学生超七成选择在家乡创业。
2018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018 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各行各业的需求都不段增加,但也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
2018 年,各省市的就业形势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将对全国就业市场和各省市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为大家提供参考。
二、全国就业市场分析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我国就业形势不断向好,分城市、乡村和生产服务三个部分,就业局势总体趋势良好。
随着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环保局势的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2018 年全国就业形势将保持稳定。
2.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在传统行业就业竞争激烈情况下,新兴行业的招聘需求不断增加,在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前景更是一片光明。
各省市应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培养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区域差异存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省市之间差异也越来越大,就业率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东部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相对稳定,中西部地区就业压力较大。
各省市应更多关注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尽可能缩小差距。
三、各省市就业形势分析1.北京市北京市面向高端产业和创业型企业的就业机会远高于其他行业,北京高校毕业生对这些行业的需求也更为关注。
然而,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大批人口的涌入也加大了各行各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今年北京市将针对2022年冬奥会机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动运动员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就业。
2.山东省山东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一直对于就业问题十分关注。
近年来,山东省确定了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方向——把制造业进行实质转型,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发展。
因此在就业方面将加大对新兴产业培育和扶持,并针对自有人才状况加强提高。
3.四川省四川省在加速推进“双创”方面,已成为西部地区的创业服务中心之一。
就业形势方面,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四川省尤其是成都地区的特色产业在短期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分析近年来,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成为众多大学生的热门选择之一。
然而,就业形势和就业满意度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满意度,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以下是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2018年至2020年就业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生,共计500名。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将问卷发布在各类大学生群体中,并通过线上渠道和线下实地访谈的形式获取数据。
调查内容:1. 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6个月内找到了相关工作岗位,其余30%的毕业生则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者创业。
相比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高。
2. 就业岗位满意度:对于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而言,调查显示有80%的人表示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较为满意。
其中,约有50%的人认为工作内容与学习专业相关度较高,能够发挥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约有30%的人认为工作内容与学习专业相关度适中;还有约20%的人认为工作内容与学习专业相关度较低。
3. 薪资待遇满意度:对于薪资待遇,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薪资待遇较为满意。
其中,约有30%的人认为薪资待遇较为优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较高;约有20%的人认为薪资待遇一般,与其他专业相当;还有约10%的人认为薪资待遇较低,期待更好的薪资待遇。
4. 发展空间满意度:关于发展空间,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感到满意。
其中,约有40%的人认为有较高的职业晋升空间和发展机会;约有30%的人认为职业发展空间一般;还有约10%的人认为职业发展空间较小,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5. 就业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就业途径主要有学校推荐、互联网求职平台、企业宣讲会和人才市场四大来源。
其中,约有50%的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找到工作;约有30%的毕业生通过互联网求职平台找到工作;约有10%的毕业生通过企业宣讲会找到工作;还有约10%的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工作。
2018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2018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篇一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
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16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
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
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
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摘要】大学毕业生在高等教育下普遍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较强,是社会各行各业最重要的人才来源。
人才流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城市的选择,我国大小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调动大学生的就业方向。
大学生通过结合自身专业需求的选择来考虑就业城市,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工资待遇条件和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个体意识对就业城市的选择影响很大,而地质环境等均排在末位。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应该找出导致目前选择意愿的根本原因及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F249.2;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1-0209-02一些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吸引力是最大的[1]。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西部大开发,希望更多的人才涌向偏远地区,但是由于国家在就业这方面的机制尚未完善,法律上也存在一定空缺,导致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敢冒险尝试去偏远地区工作,甚至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保持观望的混乱状态[2]。
国家想要各城市齐步发展,就要从大学生人才流动问题着手,从个人角度来讲,大学毕业生可以从中把握自己的职业前景、合理规划人生蓝图;从国家角度来说,它有助于减少工作调配的难度,让大学毕业生均匀地分布在急需各类人才的城市,促进社会有序发展[3]。
1我国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意愿存在的问题1.1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时要求参差不齐国家经济是由各个城市的经济聚合而成,城市发展不仅极大地拉动着个人前途的规划和企业各方面的调整更迭,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更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分布在一起构成圈子,城市之间发展的差距又在于人才的流动。
大学生和城市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相互的。
有研究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城市选择中会偏向于发达城市,其次是交通方便的城市,还有一部分考虑家庭的时间、空间因素,下基层、走向偏远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几乎寥寥无几。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研究与对策发布时间:2021-12-30T07:24:48.50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7期作者:梅红源郭校年[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受教育比例不断扩大,女大学生成为就业队伍中的一个大的群体。
然而,受大众化教育不断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的形象层出不穷。
女大学生就业中遭受的性别歧视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和谐、劳动力市场稳定的重大课题。
本文试图从此类调查数据出发较为准确地描述这一现象,结合相关研究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了其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应对策,促进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江苏中博通信有公司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21000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受教育比例不断扩大,女大学生成为就业队伍中的一个大的群体。
然而,受大众化教育不断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的形象层出不穷。
女大学生就业中遭受的性别歧视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和谐、劳动力市场稳定的重大课题。
本文试图从此类调查数据出发较为准确地描述这一现象,结合相关研究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了其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应对策,促进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就业市场健康绪论研究背景国际劳工组织对歧视的定义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
[2]性别歧视是歧视的一种。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是指女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因其性别所受到的区别对待或排斥。
近年来,高校女大学生比例不断升高,据统计,我国每年80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女大学生的比例占到48%以上。
然而,当她们跨出校门的一刻,她们就开始了艰难的就业道路。
2018各专业就业难度最全排名,毕业=失业?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面对一年比一年难就业的现状如今选错专业就等于一毕业就失业2018年的就业趋势不容小觑2018的各专业就业情况答应我看完别哭1、国内2018最难就业专业1. 法学法学今年应该会继续领跑最难就业第一名!法学专业虽然是文科中的热门专业,曾一度被公认为是捧着“铁饭碗”的好专业,但是随着公、检、法单位人员的饱和、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等因素,造成整体就业状况不理想。
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使得本科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必须在毕业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更加造就了法学相关专业的就业难度。
2. 经济学经济学的领域有两类:一类培养核心技能,另一类重视这些技能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
首先经济学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对迷茫的学子十分具有吸引力。
其次很多报考经济学的人都不懂经济学到底是干嘛的。
我问过很多人,你们为什么选择经济学,他们给的答复基本都是:学经济学能赚钱,做大生意,炒股等等。
可想而知这个专业就业有多难。
3. 哲学(EMMM......未必!往后看)“如果学了哲学,不一定能填补历史空白,却一定会留下空白历史。
”女人学哲学,既是女人的不幸,也是哲学的不幸。
(作为一门冷门学科,哲学专业兼具女生比例、调剂生比例占优势等诸多特色)你真想要从事哲学类工作?那么先考上博士再说吧!4. 管理学管理学为什么难就业?因为这个专业太热门了,基数庞大,导致竞争激烈,往往一个好的岗位有几十甚至上百人争抢,差的岗位大部分人又看不上。
2、2018就业前景广阔的高薪人才1. 计算机IT人才著名的百度、阿里、腾讯、今日头条都出身计算机领域,如今中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企业,都离不开计算机IT人才。
2. 土木工程及建筑人才国内火热的房地产行业和大量的基建工程让土木工程和建筑行业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主要从事摩天大厦、铺路架桥、水电站、高速公路、高铁等工程建造。
2018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希望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中国经济走势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
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
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一、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二、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
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推动下遏制了扩散势头,同时也恶化了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
希腊、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危机是长期财政危机积累的结果,解决主权债危机,就要面对调减赤字,安抚民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现在在欧元区里面,各国在解决各自财政问题与加强欧元区财政统一中达成共识:各国同样面临强化财政纪律与维护经济增长的难题,这个矛盾是有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