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公开课优秀
- 格式:ppt
- 大小:925.50 KB
- 文档页数:15
《张衡传》公开课教案一、导入1、有些名字,光是听起来就让人觉得非同凡响,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张衡(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安帝时为侍中,左迁宣城太守。
他的《后汉书》被鲁迅先生称作“范晔之文,颇似高诱之注《战国策》”。
二、背景介绍东汉时代,我国地震频繁,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
这架地动仪比西方制造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当时南方大姓崔、马、许、郑等人家中都藏有张衡的著作。
三、整体感知1、放课文录音。
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难懂的字词及句子。
3、师生互动,处理字词。
4、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是采用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2)张衡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表现在哪些地方?讨论明确:本文以张衡的成就为线索。
采用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表现他“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格。
以及他在文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明确:文章开头介绍了张衡的姓名、字和他在文学、史学方面的才能以及他“性恬静”“不慕当世”的品格。
表现了他从容淡静的性格特征。
并说明他能写成《二京赋》的原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2、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重点写了什么?明确:这一部分重点写了张衡制造地动仪一事,表现了他非凡的才能。
3、课文第三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齐答: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
教师引导:从哪几方面介绍的?明确:三个方面:一是“推其仁义之心与天下”;二是“不为苟见适配声容”;三是“先恭己然后任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张衡“从容淡静”的性格特征。
教师提问:这一段中有一处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张衡的品德,是哪一处?明确:“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教师引导: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优点?明确:淡薄名利,不事浮饰;心静如水,远离世俗;埋头苦干,勤奋工作。
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案精选6篇(一)教案《张衡传》是高二语文下册的文学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张衡创造天文仪器和科学理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张衡的生平和贡献;2.了解张衡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的创新理论和仪器;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材:高二语文下册;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相关资料:张衡传记、科学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下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等科学仪器,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仪器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张衡的发明是科学的?有没有看过类似的仪器?2.讲解(15分钟):讲解张衡的生平和贡献,包括家庭背景、成就和影响等。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张衡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上做出了创新贡献。
3.展示(15分钟):展示一下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等科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仪器的科学原理和使用方法。
4.讨论(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张衡的发明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和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5.实践(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地动仪或浑天仪模型,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张衡发明的理解和掌握。
6.总结(10分钟):总结张衡的发明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张衡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写作或实践任务,以加深学生对张衡传的理解和掌握。
五、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张衡和他的科学成就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衡传》教案《张衡传》教案「篇一」张衡传的教案分析《张衡传》的教学,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方面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师心中要有自读课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奉行的宗旨绝不是“全盘授与”,而应立足于“相机诱导”,始终要注意启发学生“运其才智”,“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教读课不例外,自读课更加如此。
教师的这种认识如何才能变成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
就自读课而言,教师引导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自读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就成为自读课的“灵魂”。
二、教给方法,养成习惯,要打“阵地战”和“持久战”《张衡传》的.教学主要从确定自读目标、指点自读门径、授以自读方法三个方面来部署的。
1.确定自读目标阅读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阅读能力训练过程,它不同于日常的消遣式的读书。
因此,必须通过自读课的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阅读须有的(目标)的观念。
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借助“自读提示”来确定学习目标,而没有代庖,意在给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
同时,从确定自学目标的需要出发,教师对“自学提示”的内容作相应的补充,启发学生从思想内容、文体知识、文言词句三个方面作定向思考,以全面认识目标。
在学生归纳出自学目标之后,再用小黑板展示目标,以强化目标意识,并作为全部自读过程的“航标”。
2.指点自读门径阅读一篇从哪儿入手,第一步做哪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和习惯。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是阅读一篇的起始步骤和基础工作,是培养自学方法和习惯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学活动中特别注意了两点。
第一,落实读的要求,选择读的方法。
通读课文时,提出读的要求,诸如音准、句读、语脉等,同时注意读的良性分布。
张衡传优秀课件-(带附件)张衡传优秀课件一、引言张衡,字平子,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在文学、政治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衡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文学作品及政治贡献,以期为大家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的张衡形象。
二、生平事迹1.家世背景张衡,公元78年出生于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其家族为当地名门望族,祖父张堪曾担任过东汉开国功臣,父亲张堪亦曾担任过郡守。
张衡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2.科学生涯张衡在科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精通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等多个学科。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能测验地震的仪器,比欧洲第一台地动仪早了1700多年。
他还发明了浑天仪,用于观测天体的运行,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文学成就张衡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二京赋》被誉为汉代辞赋的巅峰之作,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展现了张衡深厚的文学功底。
4.政治贡献张衡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贡献,他曾任郎中、太史令、河间相等职,为官清廉,勤政爱民。
在担任河间相期间,他积极治理水患,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同时,他还敢于直言进谏,多次上书批评时政,为东汉政治的清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张衡传优秀课件1.张衡生平事迹:详细介绍张衡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科学生涯、文学成就和政治贡献。
2.张衡科学成就:重点介绍张衡在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等领域的成就,以及地动仪、浑天仪等发明。
3.张衡文学作品:赏析张衡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二京赋》,领略其文学艺术魅力。
4.张衡政治贡献:阐述张衡在政治上的清廉、勤政、爱民等方面的表现,以及他对东汉政治的积极影响。
5.张衡精神传承:探讨张衡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张衡精神。
1、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一等奖说课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的说课题目是《张衡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展示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课文讲授的考虑,特别要解决为什么重点讲这篇文章,怎么讲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讲这篇文章这三个问题。
一、说教材首先是《张衡传》的地位和作用,《张衡传》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第13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目标是学习古代人物传记。
而我将这篇课文进行了进一步定位。
《张衡传》是必修课本唯一一篇标准的人物传记。
其次,《张衡传》这种传记模式是高考文言文考察的最普遍的形式。
这就是《张衡传》这篇课文的特殊性和他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弄懂张衡传本身,还要利用这篇范文介绍读基本古代人物传记和高考文言文的基本考察的入手点,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重点讲这篇文章。
二、学情高二上半年或高一下半年,经过三本必修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知识系统和方法尚未系统化,可以适当介入课外知识和高考的适当内容。
三、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我划分了三个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疏通文意,掌握古代官职调度的术语。
2、了解张衡一生的经历、性格特征及其评价3、学习并学会使用三要素法读古代人物传记,使学生明确读古代人物传记和高考文言文的入手点。
关于重难点前两点作为教学重点,最后一点作为教学重点。
关于教学方法回答法(训练学生推测并确定词义和特殊句式的能力)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张衡生平、评价的.梳理)演示法(通过张衡传的解读演示阅读古代人物传记的基本方法)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教学过程阐述这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本节课,我将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节课,简单导入,介绍张衡和范晔《后汉书》,时间约在5分钟左右然后带领学生疏通课文,这里就采用回答法,给出问题有同学回答,为了解大多数同学的掌握情况要求同学采用一条龙式依次作答,推测词义判断句式,并解释原因,就是训练学生推测并确定词义和特殊句式的能力,同时避免单纯讲解或看注释的枯燥。
《张衡传》教案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张衡传》教案3篇,欢迎大家阅读。
《张衡传》教案篇1三维目标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对张衡有深入的认识。
3、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的伟人的原因,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早在1700年前,当西方各国对地震尚处于迷惘无知的时候,张衡已经能准确地测知地震了。
张衡开创了世界地震学的先河。
历史和人民对张衡作出了多高的评价呢?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请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是如何记载张衡事迹的。
二、知识积累1、知人物:作家及张衡简介(见注解①)2、课前结合书下注释梳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⑴三辅、太学、五经、六艺。
⑵管职升降与人才选拔:孝廉、公府、公车、举、辟、召、征、郎中、太史令、拜、迁、转、出、视事、下车、乞骸骨等。
三、检查预习1、通假字:①员径八尺(员通“圆”)②形似酒尊(尊通樽)③一时收禽(禽通擒,擒拿)2、古今异义词①举孝廉不行。
(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
今义:不能。
)②衡下车(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指从车上下来。
)3、活用词: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4、多义词: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证据)③兵未战先见拜征(失败)④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举:①举欣欣然而告之(全,都。
)②举孝廉不行(被举荐)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介词,拿,用)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⑤何不作以上,莫令事不举(成功)观:①因入京师,观太学(游学)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③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建筑物的一种)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看见)⑤无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看)施:①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设置)②靡计不施,迄无济(施用施行)致:①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用)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③闲情逸致(情致,情趣)5、知句式:⑴判断句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也”表判断)⑵被动句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⑶宾语前置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