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技术,张
- 格式:docx
- 大小:23.93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概念: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科学。
植物生物技术:对植物的品质和性状进行改造的生物技术。
组织培养:在无菌和人为控制外因条件下,培养,研究植物组织器官,甚至进而从中分化,发育出整株的技术。
细胞工程: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某些生物学特性按照人们的意愿产生某种物质的过程。
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培养基:含有各种被培养生物材料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的培养基质。
灭菌:指消除实验设备或材料上的所有微生物。
消毒:仅指消除可能造成污染或侵染的有机体。
简答题1植物生物技术包括哪几方面?①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②基因克隆与转基因植物生产③分子标记及辅助育种应用2说明生物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关系①传统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不可用生物技术全面替代,如新品种选育。
②生物技术和传统技术结合可以加速研究进程。
③生物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④生物技术的出现使大批农业公司被生物技术公司替代,使农业经营领域发生变革。
3生物技术涵盖的内容有哪些?4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需要哪些实验室设置和主要设备?实验室设置:(1)清洗和贮存玻璃皿器,塑料皿器和其他实验皿器。
(2)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和贮存(3)植物材料和无菌操作(4)可控温度,光照,湿度的条件,以对材料进行体外培养。
(5)培养物生长发育过程的显微观察。
还有培养室,实验室,培养基室。
主要设备:(1)洗涤设备:洗涤架、干燥箱(2)灭菌设备:高压灭菌锅、消毒器(3)配制培养基设备:纯水器、天平、PH计、搅拌器、移液器、(4)无菌操作设备:超净工作台(5)培养设备:摇床、培养箱、培养架、空调(6)细胞学观察设备。
5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有哪些?(1)无机营养成分大量元素(浓度>0.5mmol/L):N、P、K、S、Ca、Mg微量元素(浓度<0.5mmol/L) :Fe、Cu、Zn、Mn、B、Cl(2)有机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碳源和维生素类(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6灭菌的方法包括哪些?其基本原理是什么?(1)高温灭菌法,原理: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封的高压高温灭菌锅内,在1210C 高压和每平方厘米1个大气压下,一般持续15~20分钟,就可以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及其孢子,适于器皿,工具,衣物和培养基灭菌。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来改良植物,使其具有抗病虫害的能力。
科学家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中,使其表达抗病虫害蛋白。
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杀虫基因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导入作物中,使其在遭受虫害时产生可以杀死害虫的蛋白,从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改良植物的抗病性,使其能够抵抗不同的病原菌。
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植物病原菌的控制。
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基因组学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病原菌的生理特性、病原机理以及致病因子等,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研究病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进而筛选出能够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微生物制剂,或者开发出能够识别并杀死病原菌的新型生物农药。
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植物病毒的控制。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可以构建抵抗病毒的转基因植物。
利用RNA干扰技术可以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毒侵害。
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病毒检测和鉴定,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出植物体内是否存在病毒,为病毒性病害的控制提供有效的手段。
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
通过利用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冷冻保存技术以及种子保存技术等,可以将珍稀濒危物种的种质资源保存下来。
这些保存的物种可以在需要时重新引种,保护和恢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植物,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控制植物病原菌和病毒的侵害;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
这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考点一、名词解释1.生物技术:对生物或者生物成分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2.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研究植物遗传规律、探索植物生长发育机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遗传性状、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种质的学科。
3.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制备的培养基上进行无菌培养,并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科学技术4.形态发生:不同表型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建立结构的过程。
5.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从活体植株上切去下来的用于离体培养的一切材料。
6.脱分化:指失去分生能力的细胞回复到分生性状态并进行分裂而形成无分化细胞的愈伤组织的现象。
7.再分化: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不定根或胚状体。
8.愈伤组织:原本指植物在受伤后于其伤口表面形成的一团薄壁细胞。
在组培中,则指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9.胚状体:在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培养的过程中,由一个或一些体细胞经过胚胎的发生和发育过程,形成的与合子胚结构类似的中间繁殖体。
10.试管苗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植物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遗传性一致的再生植物的方法。
11.植物人工种子: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的体细胞诱导在形态上和生理上均与合子胚相似的体细胞胚,然后将它包埋于有一定营养成分和保护功能的介质中,组成便于播种的类似种子的单位。
12.单倍体植物:只含有配子染色体组数的植株。
13.细胞悬浮培养:将单个游离细胞或小细胞团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增殖的技术14.诱导子:一类特殊的触发因子,它能够开启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因而能增加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有时甚至可以诱导出新的化合物。
15.植物原生质体:指去掉细胞壁的由质膜包裹的有生命活力的裸细胞。
16.植物体细胞杂交:也称原生质体融合,指将不同的种属科间的原声质体通过人工方法诱导融合,然后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再生杂种植株的技术。
17.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一、生物技术概述1.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2)掌握生物技术的分类及其应用;(3)了解生物技术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内容:(1)生物技术的定义;(2)生物技术的分类: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3)生物技术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转基因植物、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繁殖等。
3.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介绍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技术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应用;(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
二、基因工程1. 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2)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3)了解基因工程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2. 教学内容:(1)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3)基因工程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转基因植物、抗病抗虫植物等。
3.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2)开展实验操作,学习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的基本方法;(3)分析转基因植物的实例,了解基因工程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三、植物组织培养1.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2)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要点;(3)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2. 教学内容:(1)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要点:外植体选择、激素调节、无菌操作等;(3)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微型繁殖、脱毒、人工种子等。
3.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要点;(2)开展实验操作,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3)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实例,探讨其前景。
四、植物繁殖生物技术1.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繁殖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2)掌握植物繁殖生物技术的基本技术;(3)了解植物繁殖生物技术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物技术能够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植物进行保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同时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本文将从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策略和关键技术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 抗病虫害基因的导入传统农作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有限,常常需要大量的农药来进行防治。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将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基因导入到传统品种中,使其具有更好的抗性。
将一些具有抗虫基因的细胞导入水稻品种中,可以增强水稻对害虫的抵抗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
2. 益生菌的应用益生菌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菌株引入到植物根际土壤中,起到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和植物的免疫力的作用。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随着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对植物基因进行编辑和修饰,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针对特定的病虫害对植物基因进行精确修饰,使其在不影响其他性状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抗性。
二、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关键技术1.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生物技术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从其他物种中克隆到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基因,然后导入到需要保护的植物品种中。
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为植物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抗病虫害基因资源。
2. 基因转化技术基因转化技术可以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和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
通过基因转化技术,可以将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基因导入植物中,提高其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 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对海量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寻找抗病虫害基因提供重要的支持。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对植物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挖掘出植物抗性相关的基因,为植物保护提供更多的遗传资源。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 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 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 为人类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系列技术。
重组DNA技术:采用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在体外将外源DNA与载体DNA构建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该外源DNA的转化细胞,在进行增殖。
细胞工程: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细胞水平进行的遗传操作。
愈伤组织:植物外植体脱分化、经过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体细胞胚:又叫胚状体,是指离体培养条件下没有经过受精过程而形成的胚胎类似物。
人工种子:是将植物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胚包埋在含有营养成分和保护功能的物质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出苗。
茎尖培养:取植物茎尖组织放入培养液中进行的无菌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在含有营养物质及植物生长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并诱导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细胞全能性:广义的细胞全能性指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有机个体的潜能和特性。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指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分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无病毒苗:未被病毒感染,或经人工处理去除病毒的植物苗株。
外植体:从植株上切离、用于培养的部分或器官称为外植体。
植物胚胎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对植物的胚、子房、胚珠和胚乳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单细胞培养:指从植物器官、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物中游离出单个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外培养,使其生长、发育的过程。
细胞悬浮培养:指将植物的细胞和小的细胞聚集体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之在体外生长、发育,并在培养过程中保持很好的分散性。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指植物体细胞在组织培养过程发生变异,进而导致再生植株发生遗传改变的现象。
细胞突变体:指将植物细胞培养在附加一定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上,用生物化学的方法诱导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从细胞水平上大量筛选拟定目标突变体。
植物生物技术一.名词解释:1.植物组织培养:在含有营养物质及植物生长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并诱导使其长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2.细胞全能性:广义的细胞全能性指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有机个体的潜能和特性。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指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分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3.外植体:从植株上切离、用于培养的部分或器官称为外植体。
4.细胞悬浮培养:将细胞置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称为悬浮细胞培养。
5.茎尖培养:取植物茎尖组织放入培养液中进行的无菌培养。
6.花药培养:将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使其中的花粉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
7.感受态:外植体细胞培养初期获得能被诱导形态发生的状态称为感受态。
8.脱分化:指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分裂机能,转变成分生组织细胞和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
9.再分化: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对处于脱分化状态的愈伤组织进行培养,诱导其形成新的植物体的过程。
10.愈伤组织:植物外植体脱分化、经过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11.器官发生:指培养细胞在适宜的诱导培养条件下形成不定芽和不定根等器官,形成完整植物的过程。
12.胚状体:非合子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发育形成的胚状结构。
13.褐变: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14.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15.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使之达到无菌保障水平。
16.接种: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将目的微生物移接到培养基质中的过程。
17.初代培养: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最初建立的外植体无菌培养阶段。
18.继代培养:将原有的培养物转移到新配制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的过程称为继代培养。
19.形态建成:外植体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经脱分化、再分化产生芽和根或者形成胚状体,发育成苗或完整植株的过程。
20.体细胞胚:又叫胚状体,是指离体培养条件下没有经过受精过程而形成的胚胎类似物。
21.胚培养:对植物成熟胚或幼胚进行离体培养,以获得发育正常的植株。
22.花粉培养:将花粉粒接种到培养基上,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
23.看护培养法:用一块活跃生长的愈伤组织来看护单个细胞,促使其生长和增殖的方法。
可诱导形成单细胞无性系。
24.原生质体:去除细胞壁后的裸露细胞。
25.原生质体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26.无病毒苗:未被病毒感染,或经人工处理去除病毒的植物苗株。
27.人工种子:是将植物离体培养产生的体细胚包埋在含有营养成分和保护功能的物质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出苗。
28.种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即,一个物种的基因库)。
29.种质保存:通过自然或人为的技术措施,保护种质资源,使其不至于流失或灭绝。
30.超低温保存:在低于-80℃的温度下保存。
通常超低温保存的介质有:超低温冰箱(-80℃)、干冰(-79℃)、液氮(-196℃),等。
31.体细胞杂交:又称体细胞融合,指将两个遗传性状不同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体细胞的过程。
32.炼苗:炼苗是在保护地育苗的情况下,采取放风、降温、适当控水等措施对幼苗强行锻炼的过程,使其定植后能够迅速适应露地的不良环境条件,缩短缓苗时间,增强对低温、大风等的抵抗能力。
33.分子标记:以生物体核酸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
如,nDNA、cpDNA、mtDNA标记。
34.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使用限制性DNA内切酶消化某个DNA分子后出现的长度多样性。
因其具有种质特异性而常用作遗传学的分子标记。
二.简答题: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1)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2)外植体的选择及灭菌;(3)外植体的接种及培养;(4)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
2.请就一个植物组织培养室的各功能分区进行分析说明。
答:1、储藏室 2、洗涤室 3、药品室 4、培养基准备室 5、接种室 6、培养室 7、显微观察室3.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选择原则。
答:取材季节;取材部位;发育年龄;材料大小⑴选择优良的种质⑵选择健壮的植株⑶选择最适宜的时期⑷选取适宜的大小。
4.如何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
答:(1) 将需要的材料用水洗干净。
(2) 表面灭菌:用 75%酒精浸 30-60s 左右。
(3) 灭菌剂处理:0.1%升汞 10 分钟、或在 10%漂白粉上清液中浸泡 10-15 分钟。
(4) 用无菌水冲洗 3-5 次左右。
5.简述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预防措施。
答:(1)褐变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材料向培养基中释放褐色物质,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培养材料也慢慢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2)预防措施:选择适宜的外植体及最佳培养基、连续转移、加抗氧化剂、加活性剂。
6.论述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组织培养中的作用,并列举常见的种类。
答:(1)生长素:用于诱导细胞的分裂和根的分化,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促进生根等。
常见种类有: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苯乙酸(PAA)、4-氯-3-吲哚乙酸(4-Cl-IAA)等。
(2)细胞分裂素:防止器官衰老,打破休眠,促进果实生长等作用,可诱导芽的产生。
常见种类有:激动素(KT)、6-苄基腺嘌呤(BA)、玉米素(ZT)等。
(3)赤霉素:刺激体细胞胚生长发育成小植株,促进少数植物培养细胞的形态发生。
常见种类:GA。
(4)多胺和一些生长抑制剂:多胺对有些植物的体细胞胚发生有促进作用。
部分生3长抑制剂对某些植物的试管苗增殖有促进作用。
7.植物生长物质如何调控外植体形态发生。
答:一般使用的浓度为0.1-10 mg/L。
要注意种类和浓度,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
高,利于根的形成;适中,利于愈伤组织形成;低,利于芽的形成8.植物组织培养后,外植体发育成形成植株的途径有哪些。
答:(1) 外植体→愈伤组织→根、芽→试管苗①同时长芽和根②先长芽,再长根③先长根,再长芽 (2) 外植体→胚状体→试管苗 (3) 外植体→根、芽→试管苗。
9.简述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病毒的原理。
答:病毒和宿主对高温的耐受性有差异,在植物受到高温伤害前杀死病毒或使病毒活性有效钝化。
10.草莓无毒苗的繁殖程序分哪几步。
答:匍匐茎尖→外植体消毒→茎尖剥离→茎尖培养→不定芽→增殖→诱导生根→炼苗移植→脱毒效果检测→脱毒苗繁殖。
11.目前鉴定脱毒苗脱毒效果的方法有哪些答:1、指示植物鉴定2、血清学技术3、电镜技术4、核酸杂交及PCR技术12.阐述试管苗炼苗、移栽、管理的一般技术过程。
答:1.外植体接种,初代培养 2.芽体诱导和增殖 3.诱导生根成苗 4.炼苗移栽13.什么叫污染,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简述预防污染的措施。
答:(1)污染:外来物质或能量的作用,导致生物体或环境产生不良效应的现象。
(2)污染原因:从病源分面主要有细菌和真菌和两大类,一是从环境中引入,二十操作过程中带入。
(3)预防措施:(1)减少或防止材料带菌(2)外植体灭菌要彻底 (3)玻璃器皿和金属器皿的灭菌 (4)布质制品的灭菌(5)无菌室的消毒(6)操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程序进行接种。
14.简述花粉培养产生植株的可能倍性及其原因。
答:由花药培养产生的花粉植株不仅有单倍体,还有二倍体、三倍体及非整倍体。
不同倍性花粉植株的来源是:①花粉细胞核内发生有丝分裂,或畸变可产生二倍体、四倍体。
②花粉细胞核分裂并出现核融合,可产生三倍体、五倍体。
③花药壁或花药内部组织(浓毡层)细胞同时发育,产生二倍体。
植物种类、接种花药的花粉发育时期、培养基中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均可影响花粉植株的倍性。
而花粉植株的发生途径、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长短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般有花粉胚状体直接成苗或由第二代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单倍体频率高。
此外,随着愈伤组织继代次数、继代时间的增加,二倍体的比例也会增加。
15.接种后离体培养物对光、温、湿等环境条件的要求。
答:(1) 光照:愈伤组织的诱导不需光照或弱光,器官分化需要光照,一般 12-16h/d,光照度 1000-5000lx。
(2) 温度:一般 25±2℃ (3) 湿度:培养室内的湿度要求保持70%-80%的相对湿度。
16.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
答:(一)脱毒及快速繁殖: 1.无病毒苗培育应用 2.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二)育种研究1、单倍体育种 2、胚培养3、单细胞培养突变体的选择与应用 4、体细胞杂交育种 5、转基因育种(三)药物及其它生物制剂的工业化生产 1、通过组织培养药用植物 2、利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获得次生代谢产物,直接生产药物。
(四)建立低温储存及种质库,保护物种。
17.无菌操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 在接种 4h 前用甲醛熏蒸接种室; (2) 在接种前 15-20min,打开超净工作台的风机以及台上的紫外灯; (3) 接种员先洗净双手,在缓冲间换好专用实验服,并换穿拖鞋等; (4) 上工作台后,用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特别是指甲处。
然后 70%酒精喷雾降尘,并擦拭工作台面; (5) 接种工具蘸 95%酒精,灼烧; (6) 接种时将试管斜着,使试管口在酒精灯火焰上转动,灼烧数秒钟。
接完种后,将管口在火焰上再灼烧数秒钟。
(7) 接种时,接种员双手不能离开工作台,不能说话、走动和咳嗽等; (8) 接种完毕后要清理干净并用酒精擦工作台。
18.如何配制组织培养用的培养基。
答:(1)配制母液:一般母液配成比所需浓度高 10-100 倍的浓缩液,配制时可分别配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和激素类等。
(2) 配制方法:①将母液按顺序摆放②取适量的蒸馏水入容器③按需要量依次取母液及生长调节物质④加入蔗糖(30g/L)溶解⑤定容⑥调 PH 值⑦分装培养瓶,并加琼脂(6-10g/L),封口⑧高压灭菌○9接种19.怎样进行培养基的高压湿热灭菌。
答:(1)首先将内层锅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
(2)放回内层锅,并装入待灭菌物品。
不要装的太挤,三角烧瓶与试管口端均不要与桶壁接触。
(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锅的排气槽内,盖好盖子,以防漏气。
(4)用电炉或煤气炉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
待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
当锅内温度升到所需温度时,控制热源,维持温度至所需时间。
(5)灭菌所需时间到后,切断电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至零时,打开排气阀,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
(6)将取出的灭菌培养基放入37℃温箱培养24h,经检查若无杂菌生长,即可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