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下册 第3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2
动物的主要类群-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的实质;2.掌握动物分类的方法;3.认识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和其他单细胞生物。
二、教学重点1.动物分类的方法;2.掌握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这三类动物。
三、教学难点1.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四、教学内容1.什么是生物分类–生物分类是将生物按一定的规律分为若干类别的科学方法。
2.生物分类的实质–生物分类的实质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其分为分类群,再将分类群组成分类系统。
分类群中的生物拥有共同的特征,分类群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反映了生物种类之间的演化关系。
3.动物的分类方法–动物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形态分类法、解剖分类法和生态分类法。
形态分类法是依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解剖分类法是根据生物体内的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类;生态分类法是根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和习性等来进行分类。
4.动物的主要类群–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指拥有脊柱的动物,通常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是拥有脊柱和背骨,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环节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是没有脊柱和背骨,各种器官发育不同,形态多样。
–原生动物和其他单细胞生物•原生动物和其他单细胞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细菌和真菌等。
它们没有多细胞结构,没有器官和器官系统,通常生活在水中或泥土中。
5.各类动物的特点和分类–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拥有骨骼和肌肉系统,能够进行活动。
它们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相对完善,能够进行各种高级行为。
•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没有骨骼和肌肉系统,大多数不能进行快速移动。
它们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较简单,不能进行太复杂的活动。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课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生命的演化”中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第3节。
本节与前一节的植物的主要类群和后一节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同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
本章对帮助学生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节可以分成3课时。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和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两栖类特征,第3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特征及动物进化系统树。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分类内容在生物学所占的比重有所缩减。
因此,这一节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而不是去关注每种动物类群到底有什么样的细微差别。
教学过程则应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和整理相关的知识。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能区别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能说出鱼类和两栖类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能列举鱼类和两栖类的常见种类。
2.2能力目标通过对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的观察”、“区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区别鱼类、两栖类”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观察力、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观念。
3课前准备草履虫录像和海葵、猪带绦虫、蚯蚓、沙蚕、河蚌、乌贼、沼虾、鲫鱼、鲨鱼、海马、青蛙、蝾螈、蜥蜴、野鸭、啄木鸟、家兔、松鼠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
实验报告单:上面印有1~18的编号、需要学生填写名称和类别的部分以及30种备选动物名称。
3教学设计思路3.1学生观察辨认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这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即在实验室中放置17种代表性的动物实物或标本并编号,请学生们观察,比较,并写出它们的名称。
第4节《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3.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明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形成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指导学生说出前面学过的六种动物类群的名称和主要特征【学生】回忆所学,回答。
【教师】小结:【教师】这六类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它们的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教师】展示图片:鱼的骨骼,讲述:如图所示的是鱼的骨骼,它的脊柱和组成脊柱的一节节的脊椎骨。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已经认识了很多种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后面将要讨论的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现存的动物已知的有150多万种,其中无脊椎动物约占95%,脊椎动物约占5%。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脊椎动物中的鱼类。
二、讲授新课(一)鱼类【教师】请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鱼的名称并尝试说出鱼的生活环境、特点和习性。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鱼的图片。
提问:鱼的外形和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回答。
【教师】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观察鲫鱼。
师生一起归纳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学生】观看视频。
与老师一起归纳鱼的形态结构特点:鱼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覆盖黏滑的鳞片,身体一般为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建议使用活动卡片:【活动设计脚】调查鱼类产品)【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回答。
【教师】总结。
【教师】展示主要淡水鱼的混合养殖图片,介绍淡水养鱼。
板书设计:第2节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主要特征:单细胞,能摄食,能完成全部的生理功能,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寄生原生动物与人类关系:绿藻:如衣藻、石莼褐藻:如海带、马尾藻、裙带菜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红藻:如紫菜、石花菜藻类主要特征:单细胞或多细胞,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与人类关系:教学反思:节课在生物学科中属于最平常的那种课:知识点少,内容本身又不吸引学生,而且原生生物个体微小,学生没有看到过,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设置实验活动,上起来肯定很无聊。
教师做优质课一般不会选择。
但是在生物学科中这种课是很常见的,因此我很想把平常的小课如何打造成:学生爱上的精彩生物课。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考虑了很多。
首先,结合STS教育新理念,我把干巴巴的生物课与化学、政治在课堂中自然的融合在了一体,让学生感受科学文化知识在引领生活,服务生活。
如生活中赤潮现象,是由于原生生物藻类的疯狂生长形成的,而根本原因是由于化学学科中含磷洗衣粉水任意排放以及工业污水的乱排放造成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防止水体污染,或者污水经处理后达标再排放,同时节约用水。
在疟原虫这块,我介绍了科学名人“屠呦呦”,屠奶奶是如何在中华科技史上撰写者一段传奇的?让孩子认识到科学家们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
本课以人生就是一场进化与蜕变导入,用生物知识获分,争取“人生发展趋势礼物”即不同的人生目标,让孩子们从思想上树立人生目标,朝向自己的人生目标付出努力。
其次,从本单元整体来看,重点讲授了分类的科学方法,然后在第2、3、4节里进行类别学习。
因此我觉本课重点为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再巩固,例如如何把原生生物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第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注意到原生生物,也没看到过,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能亲眼看到生活中真实的原生生物。
我用矿泉水瓶从学校北边的小河中取来了一些水样,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草履虫。
我曾尝试不给学生任何提示,让学生直接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视野中没有草履虫,学生看不清等情况,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就会通过问老师或小组之间互助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策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宣传片供学生上课时观看,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视觉和语言效果,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因此,本章的教学策略可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体,灵活多变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个方面是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据;第二个方面是我国特有的部分珍稀动植物图片及文字说明。
建议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上。
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列举我国还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并指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很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教材列举了4个具体事例,分别从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四个方面进行说明,这样做避免了空泛说教,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要只注重于事例本身,而应通过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是否有这些行为,自觉地宣传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
在这里教师应强调依法保护。
只有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才能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章的角色扮演活动非常具有针对性,这是因为在我国人与大象、与野猪、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争地的现象常有发生。
本章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是以白头叶猴为例进行说明的,但并不是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以这个事例开展活动,而是以这个事例为模本,结合当地某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为例进行辩论和协商活动。
八年级下生物实验教学计划八年级生物教学方案篇一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二1-3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顺利完本钱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初二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方案如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开展:知识目标: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能力目标: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观点。
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开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
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
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但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某科学来解决。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一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拟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异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拟多。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根底上不断开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
其中涉及的内容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区别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
动物的主要类群板书设计:第4节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动物脊椎动物代表动物:水母、水螅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身体辐射对称,一、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与人类的关系:食用、工艺品代表动物:涡虫、血吸虫、猪带绦虫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寄生虫病代表动物:河蚌、扇贝、乌贼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常包有贝壳,有口有肛门三、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珍珠、饵料、危害代表动物:蚯蚓、水蛭主要特征:身体分节无附肢四、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改良土壤、饵料、医用、药用代表动物:蝗虫、虾、蜘蛛等昆虫的基本特征: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五、节肢动物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与附肢分节与人类关系:很多种类可以食用,昆虫可以传粉,有些有药用价值,还有些可以传播疾病六.1.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2.两栖类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多数成体水陆两栖生活,体温不恒定的主要特征:陆生,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体温不恒定4.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用肺呼吸,并且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5.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体外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鱼类:食用、提供多种工业原料、吞食蚊幼虫,防止疾病、观赏两栖类:消灭农田害虫、药用、食用6.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爬行类:吞食虫蚁、药用、食用鸟类:维护生态平衡、控制农林鼠害、虫害哺乳类:食用、皮毛皮草来源、药用、传播疾病、工业原料、破坏农作物及禽畜。
班级:组名: 姓名:时间:
一、课前小测:
1、根据身体内有没有__________可以将现存的动物分为和
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2、原生动物的整个身体由构成。
3、猪肉绦虫和血吸虫是动物体内常见的寄生虫,它们都属于动物类群。
4、蚯蚓属于动物类群;蜗牛属于动物类群。
5、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是。
6、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部有三对、两对。
二、新课预习提纲:
1、脊椎动物包括哪几个动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3、池塘养鱼常采用混合放养,这一做法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试列表比较两栖类的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呼吸器官方面的不同点。
5、为什么说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6、请说出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一些特点。
7、请说出鸟类能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理由。
8、鸟类有哪些特点适应于飞行生活?
9、为什么说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个类群?试说明理由。
三、课的环节
(一)课前小测。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2-3个学生将答案写到黑板上,老师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评判,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全班同学答题的情况。
(二)引入新课。
大家知道,动物界的所有动物,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前面我们学习完了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下来我们了解动物的另一类——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学生思考新课预习提纲1.
《三》、新课学习
1、知识点1——鱼类
鱼类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类动物,它们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也非常密切。
请大家观看P49的图22-22“动物进化系统树”。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此图,看看在整个动物进化的进程中,鱼类所处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有句成语叫“如鱼得水”。
这句成语说明水对鱼来说是有多么的主要,鱼的一生都要生活在水中。
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它们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池塘养鱼时为了提高产量,人们通常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本P56的相关内容,找出答案。
●鱼类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1)体表覆盖粘滑的鳞片;(2)身体一般为流线型;(3)用鳃呼吸;(4)用鳍游泳。
●混合放养的依据——不同的鱼的栖息水层和食性不同。
●混合放养的好处——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从而增加鱼的产量。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2、知识点2——两栖类
【引入】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接下来要讲一类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包括我们常见的青蛙、蟾蜍等,另外还有我国
二级保护动物——大鲵(ni)。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
请大家观看P49的图22-22“动物进化系统树”。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此图,看看在整个动物进化的进程中,两栖类所处的地位是怎么样的?(结论:两栖类比鱼类高等,比其他脊椎动物低等)。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预习提纲的4、5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试着找到问题的答案。
两栖类幼体和成体的比较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同时让一位自愿的同学将自己的结论展示在黑板,在由其他同学评判,最后老师引导全班同学得出正确答案:
●两栖类幼体和成体的比较
●为什么说两栖类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1)受精作用在水中进行;(2)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
3、知识点3——爬行类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爬行类动物。
爬行类动物包括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请大家观看P49的图22-22“动物进化系统树”。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此图,看看在整个动物进化的进程中,爬行类所处的地位是怎么样的?(结论:爬行类比两栖类高等,比鸟类和哺乳类低等)。
爬行类有哪些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P58。
得出结论:
●爬行类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1)体表覆盖鳞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2)体内受精,受精卵有卵壳保护。
●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点4——鸟类
【引入】:请同学们说出你知道的鸟的名字(由学生自主发言)。
大家对鸟类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鸟会飞。
是吗?因为鸟类会飞,所以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广泛。
下面请阅读课文P59--60第一段,并思考预习提纲7、8题的问题。
得出结论:
●鸟类能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理由:(1)身体被有羽毛、前肢变为翼适应飞行生活;(2)是恒温动物,可适应完全不同的气候。
●鸟类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特点:(1)身体呈流线型;(2)体表被盖羽毛,前肢变成翼;(3)骨很薄;(3)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系统发达,呼吸效率高。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5、知识点5——哺乳类
【引入】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个类群。
哺乳动物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
为什么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60面倒数第2段,并思考为什么说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个类群?
得出结论:(1)大多数体表长有毛;(2)通过胎生产生后代,幼崽依靠母乳喂养长大。
(3)是恒温动物;(4)大脑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