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教案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教案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教学目标识记目标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能力培养1.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2.比较颤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既是两宋统治者屈辱妥协和议,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
4.结合岳飞和秦烩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理解。
5.联系课外知识,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戏目。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的认识。
2、过学习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敬、爱戴之情。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杨家将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后人的赞扬?——抗击辽军,保国为民(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契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一)、辽朝的建立1、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乱迅速崛起,建立了政权。
契丹族建立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措施)请对照导学提纲看课本35页完成。
2、“国制、汉制”是什么意思?结合35页小字部分解释。
3、契丹族过什么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36页上面的两幅图。
4、五代十国:在辽朝建立前后,内地又是怎样的呢?唐朝灭亡后,中华大地又处于分裂状态,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则出现了十个政权。
(教师讲清五代、十国包括的朝代和出现的顺序和并立情况)历史上和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初一历史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习导航班级: 姓名: 学号:【课程标准】知道辽、北宋、西夏的并立,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重点】知道辽、北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疆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难点】正确认识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自读求知】1、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2、“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共同学习】-----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1、材料一: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使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有了严重的恐辽情绪材料二:北宋的农民起义迫使宋太宗重新考虑其内外政策的调整,991年,宋太宗向大臣讲了这样一段话:“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
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都可以预先防备,只是奸邪难以觉察。
若为内思,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与此。
”这两则材料说明北宋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材料三:在宋采取守势后,辽朝却对宋展开攻势。
材料四:《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辽军大将)中弩,我兵(辽兵)失倚。
材料中辽军采取攻势后,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能力挑战】材料一、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几十年间,农民的各种赋役负担都以直线上升的速度增加,举例如下: 项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材料二: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材料三:近日,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的《千秋是非话寇准》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之间地理政治背景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和互动3、懂得不同朝代的对内政治稳定与发展状况4、熟悉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教学内容】一、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二、唐朝的西北地区三、北宋的全面发展四、北方草原的另一种文明——辽朝五、西夏的辉煌与挣扎六、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七、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重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与互动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3、北宋的经济繁荣【教学难点】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2、辽宋和议以及其对各自朝代的影响3、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在课堂上放映几个片段,考察学生们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
2、讲授与互动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互动的各个方面,了解其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3、合作学习根据学科属性的不同,分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关的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相关历史。
【教学过程】第一步热身启动1、学科问答环节- 询问学生对唐朝时期、宋朝时期和辽、西夏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提问环节- 问题一:北宋与辽、西夏有哪些互动和交流?- 问题二:辽宋战争给两国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三:北宋经济为何能够繁荣发展?第二步知识梳理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流北宋与辽、西夏为邻,与其之间交往频繁。
例如,北宋曾向辽朝贡纳玉和丝绸,辽朝则向北宋贡献马匹、皮货等物。
西夏与北宋的交往集中在其早期,其中主要经济交流往来是盐和铁器。
2、宋辽战争与辽宋和议北宋与辽朝之间的战争发生早期,主要包括边界的小规模冲突,以及钦差大使的错误使得双方之间的战争加剧。
后期,战争转入规模较大的阶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会同年宝刀事件”。
最终,辽宋和议的签订结束了局势的恶化。
3、北宋经济的繁荣北宋王朝经济繁荣,区别于唐朝较为集中经济政策模式,采取更为开放的沿海经济社会结构。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认知提示: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我们先看地图,说一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
说一说北方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找学生回答,然后导入新课。
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
背景10世纪后期,北方的震荡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混乱状态,导致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得到了发展的可能。
其中,契丹族和黑水青(青海及四周地区的藏族与汉族杂居的群体)分别建立了契丹国和黑水城。
此时,宋朝建国不久,正面临辽、西夏的挑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特点辽宋是以十分稳定的一个疆域形态,共同用武力和和平相互博弈,相互制衡的一段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宋朝的发展十分迅猛,出现了传世立国的杰出文化和科技成果。
而辽国的军制很有特点,实行军户制度和世兵制,所以不同于汉族的征地制,辽朝没有国民应征兵制,也就是说不是每个百姓都可以当兵,而且每个百姓都有所属的军户,分清职责。
西夏与宋朝互为对立,但却保持着不断的缓和,至少在避免全面爆发战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西夏十分擅长,从长远的角度,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相当重要。
影响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形成了地域广阔的军地聚居局面,宋朝的国力被提高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上,北宋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央负责,地方自治的制度模式,并加强了官僚制度的稳定性,使得社会稳定。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了各地区的商业特色,加强了商业城和商业行业的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战争也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
在文化方面,北宋是个极为繁荣的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学术上和科技上有自己的特色。
辽国与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也得以得到发扬,在西夏,佛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结论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各方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取得了各自的成就。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且对世界历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七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
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
参考答案:
通过对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虽然民族间有过冲突和战争,但和平友好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如何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使辽宋边境长期保持和平局面,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