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认知
- 格式:ppt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22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主要分为:一、社会认知的概念、性质和范围二、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三、社会认知的发展:婴儿期、童年期的发展(重点:关于婴幼儿心理知识的发展)、关于特质(个性)和(社会)行为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及对社会关系(对递归思维的认识、对同伴关系和同伴互动的认识、社会-认知行为相联系、道德推理的发展)的认识等。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性质1.1社会认知的概念和性质社会认知,以人类和人类事件为对象,指的是关于人们及其所做所为的认知。
主要包括:①个人关于人类的内在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或属性的推论、信念或观念(对象包括自己、他人、另一群人);②个人关于个体或群体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了外显行为和内隐认知。
(是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理解和推断,包括: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事件等。
)1.2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只涉及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领域,不包括物理和数理逻辑领域。
主要有:对自我、对他人、对人际关系、对群体、对社会风俗和习惯以及对制度的认知等。
成功的社会认知的三个条件:存在、需要和推论。
社会认知发展是正在形成中的关于各种各样可能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的知觉和一般知识(存在),是发展中的关于一个人何时和为什么可能或应该试图认识这类对象的觉知(需要),也是各种各样用以认识这类对象的认知技能(推论)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二、社会与非社会认知的异同2.1相似性●用以思考的头脑相同:基本心理工具(知识结构、符号能力、信息加工)也用于对社会资料进行分类、记忆、推理等。
●在输入的一些基本性质相似:人也是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物理客体、参与到发生于一定时间的事件中、彼此之间以许多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社会概念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答题解析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
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理解人类社会矛盾全局、解释“历史之谜”的总开关。
◆2.为什么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①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
利益分析法,即主要根据人们获得的不同经济利益,将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利益群体。
如有的学者根据人们在开放中的利益得失,将我国社会成员划分为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者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
阶层分析法。
这种方法以职业分工等多种因素为依据,对社会成员进行阶层划分。
如有的学者将我国社会成员划分为农民、管理干部、工人、知识分子等阶层。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经历过从“冲突论”到“功能论”的重大发展,仍然能够用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对于正确分析当代中国的两大基本阶级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正确分析当代中国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能够对当代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做出准确的、细致的分析,引进和运用其他新的分析方法,特别是阶层分析法还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基本含义1.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一、真理与价值(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追求价值的活动,但不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因为:1、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包含了主观性但不归结为主观性,而是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的制约。
2、人的活动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决定的。
3、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科学的社会认知所要追求的是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包含对社会价值属性和社会运动方向的把握。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人们认识社会想象,不仅要了解社会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出社会应当怎么样,即确定社会合理的价值向度,从而知道人们进行合理的实践,促使社会向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转化。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社会事实都是蕴含着价值的事实,社会价值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要达到对社会现象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同人们的利益直接相关;在阶级社会则同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立场相关。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
只有研究者近距离的参与了观察对象的活动或活动,才能真正地把握社会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进而如实的进行事实描述。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
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描述,形成了对特定对象的经验性知识,为了从这些经验性认识中进一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建构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就要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
社会认知方法的分析与综合,是社会分化与整合在人们意识的思维中的体现与自觉。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